第七百二十三章 進退兩難

一件事情可以衍生出更多事情,這是萬物展的規律。天 籟小說

人類文明的起源其實很簡單,大抵是幾個住在山洞裡的原始人,原本過着快樂的茹毛飲血吃生肉的日子,後來有一隻小動物,不知道幹了什麼遭雷劈的壞事,恰好被一道過路的雷從活生生的生肉劈成了五分熟的帶皮熟肉,原始人躲在山洞裡看到這一幕,於是嗬嗬嗬的跑出來,掰下一條腿嚐了嚐,頓時流下了幸福的淚水,那個時候他們才知道熟的東西比生的好吃,於是,世間便有了火。

從茹毛飲血到牛排五分熟,這便是人類文明跨進的一大步,自從吃了熟肉後,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一棍子撲暈五個原始婆娘,拖進洞裡洞房,不費勁。

後來,某個強壯的原始人偶然現自己揮拳頭揍人之後,別的原始人都很怕他,於是人類有了畏懼心。強壯的原始人很高興,用咿咿呀呀的原始語告訴他們,從此我就是你們的領了,你們去打獵,烤熟了送給我吃,人類於是有了權力和階級,再後來現某種作物煮熟了很可口,於是嘗試着主動種植它,現嘴和舌頭能出各種聲音,這些聲音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於是有了語言,有了語言還不夠,於是他們試着把語言幻化爲書面表達形式,把想表達的意思刻在石板上,先是用簡陋粗鄙的圖畫,漸漸的,圖畫經過演變後成爲了文字……

看,人類的文明在一步一步的展,進步,所有這些進步的起因,都是爲了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方便,品質更高,這是一切文明展的原動力。

李素不知道今日自己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算不算給人類文明添磚加瓦,他只是覺得有些事情如果有人想到了,就必須有人去做,千古以還,朝代興亡,那是大人物們的博弈,輸贏的結果對大人物們來說或許很刺激,但苦的卻是百姓,所以後世有句話,“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苦”的源頭,說到底還是糧食,糧食這個東西一直在影響着文明的進程,有時候它讓人類文明進步,有時候害文明倒退,饑荒災年,千里餓殍,百姓流離顛沛,易子而食,那一幕幕慘如修羅地獄般的情景畫面,其實都是因爲“糧食”二字。

李素並不覺得自己跟“高尚”“偉大”這些詞沾邊,提出設立農學的建議只是因爲不想看到大唐的百姓們也有千里餓殍,易子而食的那一天,或許,他確實愛上了這個年代吧,想爲這個年代多留住幾年純樸無華的光陰,讓這個年代裡可愛樸實的百姓們能夠吃飽飯後,像他一樣悠閒地躺在院子裡曬着太陽,迷迷糊糊睡在銀杏樹下,一夢千年。

李素的一句提議,令李世民和長孫無忌等人兩眼頓放光彩。

這個提議……非常可行,而且從統治者的角度來看,這個提議對他的統治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他所要付出的只不過是召集官員學者和有經驗的老農,然後從國庫劃撥些許經費,建幾棟大房子,圈一片荒地,僅此而已,可是得到的好處呢?

先,天下所有農作物的種子都有改良增產的希望,百姓能吃飽,國庫糧草豐盈,這是天下安定的基礎,其次,他做了一件亙古以來帝王從未做過的事,可謂空前絕後,天可汗的青史列傳上,“設立農學”這件事必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哪怕農學的研究進程並不理想,所謂改良和增產全部失敗了,對李世民來說也不算壞事。

重要的是他在做,他做了。

失敗又怎樣?朝臣和百姓不會怪他,反而會在人前人後說,陛下爲了百姓的溫飽殫心竭慮,投入了多少心血和精力改良糧種,陛下真是有心,他是個好皇帝。

這句評語,對李世民而言便是沉甸甸的政治籌碼,便是號令天下,臣民絕對服從的至高威望。

所以,設立農學無論成或敗,對李世民來說都是有利的,他沒有拒絕的理由。

殿內,李世民臉孔忽然漲紅了,呼吸愈見急促,顯然內心很不平靜,旁邊的三位重臣自然也是老奸巨滑之輩,李世民聯想到的,他們也迅想到了,然後一臉喜意地朝李世民拱手行禮。

皇帝和宰相這種工作就是這樣,外表正義偉岸,實則內心陰暗,總以最壞的惡意去揣度別人,而且無論多麼正大光明利國利民的好事,從他們腦子裡轉了一圈後,過程和目的頓時變得非常齷齪骯髒了。

“設農學,改良莊稼,此事……卿等以爲如何?”李世民控制着自己的情緒,故作平靜地朝三人問道。

長孫無忌和房玄齡交換了一下眼神,然後笑道:“臣以爲……可行。”

房玄齡也笑:“臣附議。”

拽過旁邊畫圈圈的李素,長孫無忌滿臉喜愛,使勁揉着李素的腦袋:“這孩子,玲瓏水晶般的心思不知怎麼想的,隨口一句話便是利在千秋萬歲的大功德,我家那幾個孽子若有你一半的聰慧,老夫縱是現在死了也含笑瞑目。”

李素的腦袋被長孫無忌搬弄來搬弄去,頓時有些怒了,使勁一甩頭,掙脫了長孫無忌的騷擾,強笑道:“小侄性子懶散,又好嘴,所以平日裡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讓人吃得飽吃得好,同時也不太累,很多想法都是小侄躺在院子裡曬太陽想出來的。”

房玄齡失笑,指了指他,道:“掛着尚書省都事的官職,三天兩頭不來應差,偷懶竟偷出理由來了,往後你再往老夫這裡遞假條,老夫若不答應是不是耽誤你憂國憂民了?”

李素乾笑:“房相您莫鬧,小侄的官職和爵位已被陛下罷免了……”

李世民嘴角不易察覺地一勾,隨即露出怒色,不滿地哼了一聲,顯然對李素乾的混帳事仍未消氣。

君臣商議片刻,一致覺得設立農學非常有必要,於是李世民表態了。

“農學可設,朕決意在長安城外劃出十頃天字良田,專研作物改良之用,鴻臚寺召集各國使節,命他們將本國作物種子呈來長安,國庫撥錢兩萬貫,工部領匠人先把農學房子蓋起來,再選拔官員,確定官職,最重要的是,農學內不但要召天下各州府有經驗的老農,更要每年選一批寒門農戶子弟進來,將種田的手藝一代代傳下去,此事,玄齡親自調度,務必用最快的時間將農學的底子搭建起來。”

房玄齡凜然領命。

李世民沉吟片刻,道:“農學之設,獨立於朝堂之外,不參與朝堂政務,如同弘文館一般,是個專門研究學問的地方,不同的是,弘文館治聖賢經義,而農學專司農事,二者並存,澤惠士子萬民,甚善!”

長孫無忌等人聞言一驚。

李世民竟將農學與弘文館並列,可見他對設立農學一事何等重視,以後農學在朝中的地位亦見一斑。

弘文館雖說是專治學問的地方,但能進去講學讀書的人可不一般,裡面教授生徒的老師都是當朝三品以上大員,從弘文館出來的人,通常都是官運青雲直上,被吏部委以重任,武德年設下的弘文館,到了貞觀年間已不知不覺變了味道,成了各方士子們鍍金進修之所,成了一條直通顯赫的天梯。

而設立農學,其初衷同樣也是專研學問,然而它的地位卻與弘文館並列,可見未來將是何等的引人注目,尤其是李世民剛纔一句“寒門農戶子弟”,更顯得意味深長,大唐從此以後除了科考取士以外,寒門子弟又多了一條出路,農學的設立對那些千年的世家門閥來說,又是一記重拳,朝廷取寒士而削弱門閥對朝政的影響,農學亦可與科考並列。

一石三鳥,委實高明。

長孫無忌等人想通了裡面的微妙之處後,對李世民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心悅誠服地行禮。

李世民半闔着眼,一邊屈指無意識地敲着桌案,一邊沉思。

“……農學可設監正一人,少監二人,這監正的人選麼……”

說着李世民忽然一睜眼,朝李素望去,長孫無忌和房玄齡等人如同有心靈感應一般,不約而同也望向他。

李素一驚,他突然現自己又幹了一件蠢事,一件把自己帶進溝裡的蠢事,這件事愚蠢的程度大抵自扇十八記耳光也不冤枉。

趁着李世民還未開龍口,李素急忙搶先道:“陛下三思,農學可是功在社稷,利在千秋的大事,陛下您素知臣的性子,您覺得把農學交給臣這麼一個人,……真的合適嗎?”

李世民一滯,接着露出深表贊同的表情,點頭道:“監正人選,容後商議,總之……”

說着,李世民無比嫌棄地瞥了他一眼,道:“總之,這個人絕不能選那種又饞又懶又愛闖禍一肚子陰謀詭計同時還貪財的混帳,朕的貞觀朝有這麼一個混帳已足夠,不能再多了。”

李素:“…………”

是在說我嗎?不是吧?應該是在說程咬金……

…………

…………

說完了正事,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便告退了。

殿內又只剩下李素和李世民二人。

這次二人沒有陷入沉默,李世民的表情似乎也有了些許變化。

“李素,朕大致明白你爲何要破壞和親了,有了這個稻種,真臘國的王子變得很重要了,他與文成公主之私情,朕不能漠然視之。”

李素點頭道:“是,大唐若欲引進真臘國的稻種,僅靠民間商人和百姓在兩國間互通往來是遠遠不夠的,若欲將稻種推廣到南方各州府,這件事無論如何也饒不開真臘國王室,沒有王室的點頭,在大唐推廣種植真臘稻將會很艱難,畢竟真正熟悉它的還是真臘國人,而且以後每年穩定的稻種來源,派遣兩國有經驗的老農互相往來,教授種植的學問等等,這是兩國最深層次的合作,若陛下不顧真臘國王子的感受,執意將他的心上人文成公主許給松贊干布,恐怕真臘國王室對陛下不滿,引進稻種可就困難重重了。”

李世民嘆道:“不錯,此事確實很麻煩,朕若早知真臘國有此珍寶,當初便該玉成二人,何至如今進退兩難?旨意已下,吐蕃是強國,不可輕侮,大唐又有求於真臘,更不能得罪,而文成公主卻只有一個……難煞朕也!”

李素湊上前出主意:“陛下不如拿吐蕃陳兵邊境當藉口,言斥吐蕃不敬,有犯邊之意,趁勢回絕兩國和親,面子裡子都有了,任何人也挑不出陛下的錯處……”

李世民冷笑:“朕的旨意都下了,突然又反悔,朕哪有臉面治理天下?更何況,人家本已在邊境陳以重兵,朕若反悔,那些未開化的蠻夷腦子一根筋,惱羞成怒之下,十有**便真的犯邊了,如今大唐國庫空虛,將士倦怠,你覺得咱們還能支撐得起一場惡戰嗎?”

李素也嘆氣,這件事到了如今這個地步,確實進退兩難了。

既不能得罪吐蕃,也不能得罪真臘,吐蕃的松贊干布,真臘的那隻猢猻……石訥言王子,兩位都想娶文成公主,許誰不許誰,對大唐而言勢必都將多樹一個敵人。

李世民煩躁得不行,想到造成這件事的罪魁禍,不由轉過頭來,狠狠瞪了李素一眼。

“你給朕出的好難題!想想就氣,朕恨不得一刀剁了你!”李世民怒道。

李素小心翼翼地指了指桌案上的稻穗,道:“臣也給陛下尋了件寶貝呀……”

李世民重重嘆氣,憑心而論,此事還真不能怪李素,雖然如今進退兩難,可李素卻爲大唐提供了一次機遇,一個國富民強,四海之內橫行霸道的機遇。

想到這裡,李世民的氣消了不少,語氣也平緩多了。

“你是長安城著名的混帳,滿肚子壞水多得冒泡,這件事你有主意嗎?”

李素突然好想當一名刺客,抄起手邊二十斤重的銅香爐朝李世民腦袋上掄去,砸他個半身不遂不能人道。

混帳就混帳吧,還“著名”的混帳,皇帝當久了,不但不會聊天,連人話都不會說了……

朝天翻了翻白眼,李素硬邦邦地道:“臣愚鈍,沒主意。”

李世民也不失望,而是緩緩點頭:“既然拿不出主意,朕留你何用?明日你便給朕滾到黔南去,跟黔南的猢猻一起住樹上採桃子吃吧。”

李素猛地一激靈,毫不猶豫地道:“陛下,臣有辦法!”

“說。”

“……還沒想好。”

見李世民有飆的跡象,李素趕緊道:“給臣一晚時間,必有良策。”

李世民熄火。

“甚好,此事朕便交給你了,若辦得令朕不滿意,或是引兩國動了刀兵,莫怪朕不饒你,那時你連黔南都去不了,等着被砍頭吧。”

李素苦笑應是,世上爲何那麼多人對權力無比熱衷?這就是原因了,自己辦不了的事可以推給下面的人辦,下面的人沒辦好,很簡單,一刀剁了,再換個人繼續辦。

淡淡看了李素一眼,李世民道:“今晚,你還是老老實實蹲在大理寺吧。”

李素愕然。

李世民哼了哼,道:“你入獄這幾日,吐蕃大相祿東讚了瘋似的上竄下跳,求朕嚴懲破壞兩國和親,挑起六國使節惡鬥的罪魁禍,這個罪魁禍,當然就是你了。朕若將你從大理寺放出去,你怕不怕祿東贊找你拼命?”

李素頭皮一麻,急忙道:“臣住大理寺,臣喜歡大理寺,那裡幽雅怡人,令人流連忘返……”

***

李素又進了大理寺。

這次是心甘情願進來的,而且是李素主動要求的。

對大理寺的獄卒們來說,今日顯然是大起大落的一天,早上剛把這尊瘟神恭送離開,沒過幾個時辰居然又回來了……

你真把這裡當成了第二故鄉了麼?

李素大搖大擺地住進了專屬於他的牢房,獄卒們滿臉苦色,神情黯然地侍侯他,穿衣吃飯,掃地倒水,獄卒們幹這些活兒時不僅要手腳麻利,而且還要帶着笑容,笑容是李素要求的,按李素的說法,獄卒屬於人民公僕,是爲人民服務的,既然是服務,就必須拿出敬崗愛業的態度,對任何人都要微笑服務。

獄卒們不約而同有了告老還鄉的念頭,並且深情地思念起自己的父母,在他們的記憶裡,對自己的父母都未曾如此孝順過,反而把一個年輕小混帳當成了祖宗,侍侯得舒舒服服,實在該被雷劈一百次……

…………

李素回到大理寺繼續當大爺時,長安城又生了大事。

李績行動了。

李績並不知道李素被召進太極宮後,君臣之間到底說了什麼,他只知道李素從宮裡出來後又被關進了大理寺,這顯然不是什麼好消息,李績與府中門客商議半天,大家得出一個結論,恐怕李世民仍未息怒,否則李素出宮後不會仍蹲大牢,照此判斷,李素多半還是要被流放黔南的。

李績急了。

第二天朝會,以李績爲,包括李靖,程咬金,牛進達,段志玄等武將,甚至還有幾個連李素都未曾有過交往的諸如蕭瑀,唐儉等文臣一同聯名上疏,求赦李素之罪。(未完待續。)

第八百八十二章 慈不掌兵第一百九十二章 傾軋猜疑第三百九十三章 真相大白第三百二十七章 終至西州第三百九十章 使命在肩第七百七十八章 登門賠禮第三百九十二章 嚴刑逼供第四百八十五章 內外親疏第八百六十四章 刺王殺駕第五百九十三章 待之以誠第六百四十五章 扳倒東宮第一百九十章 暗巷廝殺第一百六十七章 監正出馬第二百七十九章 賜婚聖旨第九百三十章 倭僧道昭第二百五十章 高陽闖府第一百八十四章 香滿長安第三百四十八章 水落石出第三百八十七章 星夜兼程第八百零九章 預謀發酵第一百二十一章 封爵召回第六百零八章 打破平衡第六百六十六章 流歸長安第七百六十九章 傳統美德第六百六十二章 身處絕境第七百四十八章 送親啓程第五百零一章 意圖不明第九十三章 官媒上門第三百六十八章 經略絲路第一百五十四章 程府訓斥 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遇伏功敗第八百二十五章 置之死地第六百零五章 烽煙突起第八百零八章 諫臣辭世第四百九十六章 齊王李祐第六十九章 奏對問策 上第一百零二章 再獻妙策第三十三章 美人如畫第七百三十八章 背水臨淵第一百六十四章 提點兇險第四百零八章 善始善終第四百八十七章 封官入省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辜牽扯第七百六十三章 漸生波瀾第五百七十三章 天災突至第二十八章 賣詩鬻文第六百一十三章 圖窮匕見 上第三十九章 皇庭夜宴第三百九十一章 活擒敵將第三百零四章 名揚天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內外親疏第七百零一章 強勢威壓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三百七十五章 貶謫原由 上第一百三十三章 坦率小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程府訓斥 上第四百零九章 大敵將至第一百五十一章 挑撥是非第十六章 李素辭官第一百二十九章 登門悔婚第八百章 公主夜宴 真.下第八百六十七章 臥榻養虎第三百二十八章 荒涼破敗第九百五十一章 且釋恩怨第八十五章 開鍋釀酒第四十三章 李父投卷第七百八十七章 苦心勸諫第一百四十七章 君臣城府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閣無緣求本月保底月票第五百一十章 進退得失第四百二十三章 福兮禍伏第五百六十七章 難得善意第八百五十九章 隨軍出征第八百四十四章 水落石出第四百八十五章 內外親疏第八百一十九章 天家父子第八百零八章 諫臣辭世第六百八十七章 援至解危第五百零三章 謎團頓解第六百九十六章 慾壑難填第八百三十章 舅甥計議 上第五百一十二章 才人武氏 下第七百二十六章 父母情事第一百四十四章 忍無可忍第二百五十九章 子夜大亂 上第四百七十四章 執念心魔第八百九十三章 用兵詭譎第四百五十章 啓程歸去第九百四十章 流年不利第二百四十三章 佳人難得第六百零七章 自亂陣腳第六百八十章 縱火示警第四百七十四章 執念心魔第九十九章 自污毀親第七百二十六章 父母情事第六百七十七章 有所必爲第四百五十七章 所謂聖心第一百三十八章 懶散監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