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一章 細剖利弊

李道正一生磊落,活得堂堂正正,唯獨做過一件對不起人的事,那位他曾經對不起的人,如今就站在他的面前。

原本,他可以選擇不站在他面前,世界很大,一個住在長安城裡,一個住在長安城外,相隔不過數十里,可是他與他二十多年沒見過面,李績這些年數十次派家僕精騎尋找李道正的下落,皆是無功而返。

然而,世界也很小,尋常的日子,尋常的街頭,不經意的擡眼便是老天註定久別重逢的緣分,至於重逢後的恩或怨,如果不能一笑泯之,那便認真償還。

李績和李道正都無法一笑泯之,可是,卻不知從何償還。年月太久了,久得彷彿往事已成了隔世,總覺得已是上輩子的事了。更何況,二人若論起當年的恩怨,恐怕誰都說不清楚到底是恩還是怨,李道正做過對不起李績的事,僅此一件,可是二十多年前,李道正做過的事卻實在太對得起李績了。

熙攘的街市委實不是重提舊年恩怨的好地方,只是李績和李道正渾然不覺,無視路人驚懼敬畏的眼神,也無視巡街武侯小心翼翼不敢靠近的怯懦身影。

看着李道正跪在自己面前,李績仍呆怔不發一語,表情變幻莫測,二人對話的一來一往間,程咬金和牛進達在一旁大抵也聽出了意思,然後二人面面相覷,發現彼此臉上皆是一副不敢置信的表情。

李素竟與李績是親人,而且是嫡親的舅甥?

饒是兩位將軍久經陣仗,仍被這個事實震得兩耳嗡嗡作響。

李績似乎也不敢相信,呆怔許久,李績吃吃地道:“你說的那個‘李素’,是……‘那個’李素?”

話問得很奇怪,可李道正聽懂了,篤定地點點頭:“是‘那個’李素,程將軍和牛將軍都認識的‘那個’李素。”

李績依然一副驚呆的模樣,喃喃道:“原來他……竟是英孃的孩子!是了,應該是她的孩子了,當年第一眼見到他便覺得眼熟,老夫只當是錯覺,原來不是錯覺,果真是我妹子的孩子……”

垂頭看着李道正,李績的目光裡仍充滿了怨恨和怒意,只是還摻着幾分複雜的色彩。

“你一生未給人下過跪,跟隨老夫那些年你一直是條鐵骨錚錚的漢子,今日竟爲了兒子下跪求人,足見你確實疼愛他,李長生,你聽清楚了,老夫恨不得親手殺了你,當年的事情沒完,待將李素保出來,你我的恩怨慢慢算!”

李道正垂頭道:“多謝大將軍,還有,我如今改了名,叫李道正。”

李績一怔:“李道正?你一個粗人能取這種名字?”

李道正平靜地道:“英娘給我取的,她說,既然隱姓埋名長相廝守,前塵種種便該一刀斬斷,毫無留戀,故給我換了個名字,名曰‘道正’,謂之‘道正氣和’,做人磊落,戒妄戒嗔,與她平淡度盡此生。”

李績眼眶又紅了,緩緩點頭,嘆道:“是她的性子,她總是那麼好強,當年我一時氣急說了幾句重話,第二日便不見了你和她,離家遠遁私奔恐怕也是她的主意吧?”

李道正點頭:“是,當年她實在氣極了,也不願我受委屈,當夜便拉我離開了李家,說是要與李家恩斷義絕,此生不見,給我改名時甚至連我的姓都想換了,但我感念李家收養之恩,不敢或忘,寧死不願改姓,英娘沒法子,只好給我留了李姓。”

李績彷彿受了巨大的打擊,黯然道:“只不過幾句氣話,爲何如此絕情,要與李家恩斷義絕?”

李道正嘆道:“她哪裡絕情了?大將軍,離家之後我們並未走遠,所居之地離長安城只有數十里,每日傍晚,夕陽西下,她總是站在村口,癡癡地看着長安城方向,每年大將軍生辰之日,她也着我從村口沽兩斤酒,關上門一人獨飲,大醉而眠,逢家祭先祖之日,她也會帶上我,在村外找個偏僻無人的野地,點燭焚香,面北而拜,再大哭一場……大將軍,李家生她養她,她如何割捨得下?我知道,她做夢都想回去,也勸過她無數次,只是……她太好強了,倔強了一輩子,死撐了一輩子,到死都沒能再踏進家門一步……”

李道正說着說着不禁潸然淚下,李績也流着淚,泣而跺腳,長嘆道:“自家人有什麼天大的檻過不去?何必爲了一口氣而誤了一生!”

看着淚如雨下的李道正,李績深吸了口氣,努力平復了一下情緒,指了指他,道:“你,先跟我回家,當年的事慢慢再說,現在重要的是把李素保下來……”

轉頭望向程咬金和牛進達,李績朝二人拱了拱手,道:“多年的一點家事,教二位見笑了,李素是二位的晚輩子侄,只是於我而言,他已不僅是晚輩,而是失散多年的親人,二位,此時不同彼時,如何保下李素,老夫要下把力氣,也請二位與老夫呼應一二。”

程咬金和牛進達互視一眼,默默點頭,慣來嬉笑怒罵的程咬金此刻神情也正經了許多,他明白李績話裡的意思。剛纔之前,李素是大家的晚輩,三位將軍爲他求情緣於這些年的情分,緣於大家對李素的疼愛,然而今日與李道正相逢,得知李素是李績的親外甥後,事情的性質便不一樣了,李素成了親人,真正有血緣的親人,李績出於對外甥的護短也好,出於對妹妹多年的愧疚心理也好,總之,李家這回保李素是要下死力氣了。

打個簡單的例子,剛纔之前,三位將軍保李素只能說盡其所能,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事若不成,三人也毫無辦法,但此刻不一樣了,知道李素是李績的親外甥後,李績欲保下他,必然要動用李家多年積攢的所有資源人脈,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多年攢下的人情也好,恩情也好,該用掉的毫不猶豫地用掉,一切只爲將這個外甥保下來。

這就是有血緣和沒血緣的區別待遇,很現實,但也是事實。

*****

太極宮,甘露殿。

李素此刻自然不知道長安街市上發生的那一幕,更不知道自己的身份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仍與李世民相對而坐,二人大眼瞪小眼,半個時辰沒說過一句話了。

論年齡,大家差了幾十年,二人之間豈止是代溝,簡直是鴻溝天塹,論性格,李世民那種剛愎自負的性格也是李素最討厭的,論共同話題,這就更沒得聊了,李世民就是個有着官方身份的土地主,每天腦子裡琢磨的事就是盯着地圖,想着使個怎樣的法子把大唐的領土擴大一些,再擴大一些,而李素,每天三個飽一個倒,典型的混吃等死不求上進,兩人說起公事還能有問有答,若聊點私人的話題,簡直是話不投機,三句話後便有強烈互相捅刀子的衝動……

殿內很安靜,氣氛安靜得有些尷尬。

李世民也不嫌無聊,沒話說就批奏疏嘛,可他卻偏偏啥事不幹,只盯着李素的臉,眼睛一眨不眨,盯得李素渾身發寒,尷尬得有一種索性流放到黔南去的衝動,黔南多好啊,可以看瀑布,遊苗寨,心情好的話索性翻過雲貴高原跑去吐蕃搞點事,如今雖然是一片荒蠻不毛之地,帶上帳篷獵點野味只當是野外生存訓練了,哪怕繼續回大理寺蹲牢房也舒坦,總好過被這一雙龍眼盯獵物似的盯着……

李素坐立難安,不自在地扭了扭身子,乾笑着打破尷尬的沉默。

“陛下,今日天氣真是哈哈哈啊……”

李世民哼了哼:“‘哈哈哈’是天氣很好的意思麼?”

李素認真地道:“是。”

李世民皮笑肉不笑:“不陰不陽,不晴不雨,何來‘哈哈哈’?”

李素暗暗撇了撇嘴。

跟這種不會聊天的人聊天,簡直分分鐘能釋放人性裡的暴戾因子,簡單的說,就是想弄死他。

照這樣聊下去,還不如尷尬的坐着呢。

所以李素決定閉嘴。

殿內於是再次陷入安靜。

良久,李世民忽然道:“前太子承乾謀反,你可有參與?”

李素嚇了一跳,急忙道:“臣只是閒散之官,哪裡敢摻和這等掉腦袋的事,陛下莫嚇我……”

李世民笑了笑,笑得李素直發毛,一時間也分辨不出笑容裡的含義。

“既然你說沒參與,那便沒參與吧,此案被牽連的朝臣多達二百多人,多牽扯一個,少牽扯一個,其實沒什麼打緊了,只是刑部和大理寺細審之後,許多疑點無法釋之,比如,四方館恰到時機的那把大火,還有,據說侯君集臨陣反戈也與你有關,勉強也算是一樁大功吧,可你卻偏偏壞了和親大事,李素,當着朕的面,你不妨說說,你究竟是忠是奸?朕該如何評價你?”

李素眼皮直跳,垂頭道:“臣是忠臣,只是偶爾犯點小渾,偶爾做點錯事,就算是外人眼裡覺得做措了的事,也不一定真的錯了,十年,二十年,千百年,後人會給臣一個公正的評斷。”

李世民哂然一笑:“朕聽出來了,你到現在還是覺得壞了和親並無錯,你心裡有冤屈,對嗎?”

李素擡頭直視他,道:“陛下,臣確實不覺得壞了和親有錯,臣還是那句話,臣唯一做錯的,便是不該瞞着陛下行此事。”

“理由呢?”

“臣現在拿不出理由,和親之策,自漢朝便有之,數百年來已成歷朝慣例,大唐自不可免俗,哪怕臣現在解釋千言萬語,陛下也不會覺得臣是對的,所以臣在等宦官把東西拿來,那時陛下便知臣的做法到底是錯是對。”

李世民疑惑道:“此物……竟如此重要?”

“未來千年,澤被兆民,實是安邦定國之物。”

李世民盯着他許久,終於灑脫一笑:“好,朕便等着看。”

…………

宦官比想象中來得快,來去只花了兩個時辰,看着氣喘吁吁滿面塵土的宦官出現在殿外,李素知道,他……肯定超速了。

宦官進殿後來不及喘口氣,手捧着兩個小錦袋匆匆走到李素面前,將錦袋遞給他。

李素笑着道了聲辛苦,然後將兩個小錦袋打開,這時李世民也湊了過來,一臉好奇地盯着兩個小袋子。

袋子沒什麼出奇之處,出奇的是袋子裡的東西,打開後竟是兩株稻穗,還有兩把潔白晶瑩的稻米。

李世民見費了半天勁,拿來的居然是如此尋常的稻穗,臉色頓時有些難看了,陰沉着臉冷冷道:“李素,你最好給朕解釋清楚,這就是你所說的‘澤被萬民’?你當朕是三歲孩童耶?”

李素沒說話,也沒解釋,從袋子裡取出稻穗稻米後,小心翼翼地捧着它們,神情凝重地將它們分成兩堆,擱在面前的桌案上。

兩捧稻穗稻米靜靜地躺在桌案上,散發出金黃色的光芒。

李素這才拱了拱手,道:“陛下,這就是臣所說的‘澤被萬民’,陛下且請息怒,願意聽臣解釋麼?”

李世民陰着臉,怒哼一聲道:“說吧,朕的貞觀朝難道讓人說話的機會都不給嗎?不過你的理由最好讓朕信服,否則,可不止是流放黔南那麼簡單了!”

威脅!嚇死寶寶了……

李素不易察覺地撇了撇嘴,捧起桌案上兩堆稻米其中的一堆,雙手將稻米捧在手心裡,朝李世民一遞,道:“陛下請看,這是臣家中天字良田今年所收的稻米,您看看這顆粒,這飽滿度,還有米的色澤光度……”

李世民皺着眉,但還是依言湊近了仔細端詳片刻,然後擡起頭,冷冷道:“那又怎樣?”

李素笑了笑,然後捧起桌案上的另一堆稻米,道:“陛下再請看,這是真臘國今年所產的稻米,同樣的,您請看看它的顆粒,飽滿度,還有色澤……”

李世民眉頭皺得更深了:“真臘國?靠近南詔的真臘?”

“對。”

李世民再次湊近仔細端詳觀察,半晌,直起身子,道:“有差別,你家所產的顆粒較小,也不如真臘國的飽滿,色澤偏黃,真臘國的潔白如玉……”

李素放下稻米,又拿起一株稻穗,道:“陛下請看,這是臣家中良田種的稻穗,您看看稻穗被米粒壓彎的程度……”

順手再拿起另一株稻穗,李素接着道:“這一株是真臘國的稻穗,言語說不明白,臣把這兩株稻穗放在一起,陛下便可直觀的比較。”

說着李素將兩株稻穗並排舉起,李世民湊得很近,細細打量,比較。

良久,李世民點點頭,道:“確有差別,你家稻穗根株較小,杆莖稍細,稻穀雖將穗子壓彎,可是程度卻不如真臘國的穗子,真臘國的稻穗粒大,無芒,壓分量,你看那稻穗尖,幾乎已與根部平齊,顯見所結稻穀分量之重,再看兩株稻穗各自所結穀粒的數量,顯然你家也比不上真臘國的,人家的稻穗比你家多了近三分之一,可見真臘國的稻穗……”

話說到這裡,李世民忽然一頓,接着神情怔忪起來,兩眼漸漸放出駭人的光亮,死死盯着真臘國的稻穗,再看看李素家所產的稻穗,看了一會兒,李世民索性將李素手裡的兩株稻穗劈手奪過來,握在手中仔細比較起來,表情瞬息數變,越來越精彩,呼吸也不自覺地急促起來。

“顆,顆粒……快數數顆粒!”李世民表情瘋狂,親自動手將兩株稻穗上的穀粒一顆顆摘下,非常小心地分作相隔甚遠的兩堆,不使任何一顆混淆。

李素靜靜看着李世民埋頭拔着稻穀,嘴角不知不覺勾起了淺淺的笑意。

將兩株稻穗上的穀粒全部摘下來後,李世民幾乎趴在桌案上,小心地一顆一顆數了起來,一遍,兩遍,生怕沒數清楚,又數了兩遍,直到確定了數字後,李世民眼中光芒愈盛,透出幾分瘋狂般的喜悅。

“大唐所產稻穗,一株二十六顆,真臘國所產,一株……三十五顆,相較大唐多了三分之一,若是一畝良田皆是如此,那麼大唐稻穀所產,每畝將多收……多收……”

李素笑着接話:“臣在家裡算過了,每畝大約可多產近兩百斤,若是扣掉氣候,土壤差別原因,一畝地也能多收一百六七十斤,如果引進真臘國稻種,在大唐境內推廣種植的話,十年內舉國糧食所產,將會比如今的產量多出三分之一,若是因地制宜,選在江南,嶺南,劍南三道廣泛推行種植,這個數字將會更大……此物還有一個天大的好處,若是在南方氣候適宜的地方耕種,每年可兩熟甚至三熟……”

李世民再次驚呆,失聲道:“兩熟甚至三熟?你……可是在誑朕?”

“臣不敢欺君,……好吧,以前欺過,但這一次真沒有。”

看着李世民震驚的神色,李素接着道:“陛下,臣記得貞觀十三年,戶部上疏統計過大唐的大致人口,天下總計三百一十四萬戶,人丁一千二百萬,舉國農耕之地總計不到八百萬頃,因氣候土壤原因,所以北方大部分種植麥子,粟谷等糧食,南方則主要種植水稻,若以黃河爲界劃分的話,耕地面積劃掉一大半,種植水稻大約三百多萬頃,若是每畝多收成一百六七十斤,這三百多萬頃耕地將會多種出多少糧食,這些糧食能多養活多少人!”

李素漸漸直起身子,注視着李世民,道:“陛下剛纔要臣解釋爲何破壞大唐吐蕃和親,臣剛纔無法解釋,現在可以了……”

指了指李世民手中的稻穀,李素道:“這株真臘國的稻穗,便是臣的理由!真臘國王子自幼在長安求學,去年元宵燈會認識了江夏王的長女文成公主,二人兩情相悅,私訂終生,真臘國王子原本打算年後以國禮向江夏王求親,卻沒想到吐蕃人半路殺了出來,更沒想到陛下竟然偏偏指定了文成公主遠嫁吐蕃和親,一切計劃被陛下一道旨意打亂了,而真臘國位處南疆,國小勢微,兵備不整,雖奉大唐爲宗主,可大唐和陛下從未正眼看過這個小國,誰都不知道,這個不起眼的小國竟然有一件絕世珍寶……”

抓起一把案上的稻米,任潔白晶瑩的米粒從指間泄落,李素輕輕地道:“這件珍寶,無法助陛下擴充版圖,無法像震天雷那樣在戰場上助我王師顯威得勝,可是……它卻是活萬民,固社稷之物,能幫助一個國家固本培元,休養生息,它能讓百姓嘴裡多吃一口米飯,饑荒時多存兩斤糧食,多活一兩個人的性命,多一個不捱餓的百姓,便少一個造陛下反的亂民,此物天賜,濟民安邦,僅只爲了百姓嘴裡多出的這一口米飯,臣覺得,破壞一次和親真的不算什麼,哪怕代價是與吐蕃國交戰,爲了這件珍寶,發起一場戰爭也值得!”(未完待續。)

第二百三十五章 隱忍不發第八百四十三章 武氏問情第十九章 黃雀在後第七百二十二章 君臣議農第二百一十三章 巡邊演武第五百七十六章 出京北行第八十八章 當街活擒第四百零一章 烹茶論道第五百九十四章 駕至晉陽第九十二章 溫柔歲月第二百二十八章 以退爲進第七百零六章 蹊蹺之禮第九百零三章 壓陣挽瀾第六百五十七章 雨夜刺殺 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勝敗生死第二百四十九章 雷霆震怒第六百九十八章 侯府論勢第八百一十一章 局中局外第九百四十一章 善始善終第四百二十二章 王師徵西第八百五十二章 老將相鬥第四百一十七章 是非黑白第四百七十九章 算計東宮第二章 盛世民風第二百八十七章 絕色男姿第七百一十二章 金殿爭女第六百四十四章 暗中查證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亂餘波第五百五十六章 年關故人第四章 暫過難關第九百一十一章 軍心可用第九百二十六章 撤軍離城第五百五十一章 失望寒心第七百八十八章 侯門巾幗第二百八十九章 錙銖必較第六百六十三章 暗生反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魔王示警第七百八十六章 君臣論將第四百四十一章 名將論戰第二百六十二章 高家報應第六百二十八章 天翻地覆第六百五十六章 獻計除敵 下第三百六十三章 錢多人傻第八百九十九章 親自上陣第八百八十八章 各懷鬼胎第二百三十八章 選秀納妃第五百五十四章 帝王胸襟第八百四十七章 子夜良緣第八百三十八章 曉以情理第九百零六章 退兵部署 上今天請假,明天再更第一百七十四章 家門不幸第四百三十九章 立碑傳世第五百四十七章 烏龍截擊第五百三十三章 門閥出手第三百二十三章 夜半敵襲 下第一百四十四章 忍無可忍第三百二十七章 終至西州第三百一十三章 離人愁緒第八百五十一章 登閣無緣第九百零二章 大營遇襲第七百五十二章 開花結果第二百三十四章 路見魏王第八百五十三章 揣度天意第六百九十章 父子相殘 上第六百零四章 驚天秘密第九百四十五章 父子衷腸 上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秘兵馬第二百五十二章 魏王問因第八百九十五章 漸生悔意第三百一十九章 重逢相認第五百三十五章 有所必爲第八百七十六章 又見名將第四百六十章 故地重逢第八百二十七章 李家大喜第五百九十二章 活命之恩第一百三十九章 監丞來歷第七章 天降橫禍第七百七十章 夫妻同路第一百一十八章 收復鬆州 上第四百八十一章 中秋遊園 中第二百一十七章 因果報應第九章 試治天花 上第八百五十章 迂腐傲氣第六百三十五章 不造殺孽第六百一十章 水落石出第七百三十四章 各自罷兵第六百八十三章 叛軍入城第四百二十七章 焦土殘軍第八百六十二章 大軍開拔第八百四十七章 子夜良緣第三百八十八章 敵友難辨第六百九十五章 公主盡孝第七百一十七章 國法難容請個假第一百三十二章 峰迴路轉第八百三十一章 舅甥計議 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新官上任第七百二十七章 登門認親 上第四百八十九章 太子失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