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兵興滎陽

鄭安平還向曹包通報,自己打算派犬兄入長城,一則爲親事,二則暗中觀察城內的動靜,做到心中有數。如果戰亂會波及到管邑,圃田不會不預做準備,畢竟那裡是魏王的經濟命脈之所在;如圃田無動靜,則管邑也應該沒有什麼大的危險。

第二天,犬兄帶着兩名驛卒出發了,他本人往圃田,另外兩人則往大梁送信。

巴姊抱怨沒有合適她使用的大舂,舂粟十分不方便。曹包聽了,趕緊找人幫忙,從一個土臺上搬回來一根建築捨棄的廢木樁。巴姊果然大喜,就在院子裡三兩下搗出一塊凹陷來當臼。曹包想阻止都來不及,只得悄悄跑去向鄭安平道歉。鄭安平也很無語,但也無可奈何。

這個舂臼一般女人真用不來,那根木樁鄭安平拿都費力。不過自從有了這個臼,那幫單身男人倒經常過來舂粟,兩人合作,力量正好。

過了兩天,犬兄回來,說圃田城中並無備戰的跡象。又過了兩天,驛卒帶回了信陵君的回信,十分簡單:“滎陽之事,非汝所當知也。”這一來徹底打消了大家備戰的想法。

又過了幾天,小奴對鄭安平說,四對母子與四名驛卒均爲同鄉,今男曠女怨,何不令其相配。鄭安平道:“是何人之意?”

小奴道:”是乃巴姊所言。“

鄭安平道:”但憑所願,非敢強也。“話出口沒幾天,驛卒們就一個個都鑽到西跨院來了。弄得小四都不幹了:叫你們跑步不跑,跑西跨院比兔都靈!不過小四也有拿捏他們的,他們的口糧還在驛站這邊,西跨院還是隻發母子倆的口糧,他們再怎麼也得早上過來吃早餐,晚上吃了晚餐才能離開。小四見事不諧,只得定了規程,大家每天輪流值班!大家還抱怨,根本沒有人來的地方,要值什麼班?

但事實證明,小四是智慧的。秋老虎還在肆虐的時候,一天晚上,長城來的驛卒叫醒了當班季田,傳來消息。幸虧那天犬兄和小四就住在驛站,沒有離開,不然睡眼惺忪的季田絕對記不住消息的內容:管邑老弱及糧秣盡入長城,但留精壯十人以守城障。

全城的人都起來了。曹包和小四跑到管邑,通知城主帶全邑人進長城,並把所有的糧秣都帶走。鄭安平把女人和孩子們集中起來,讓車行備好車,準備往長城裡送。巴姊嚷嚷着要留下,鄭安平道:”城中婦孺,皆賴巴姊得全。“小奴也勸巴姊跟着進城,否則城內可能受欺負,這才把巴姊給勸下來。五人中,曹包算文人,衆人要他進城,他死活不肯。鄭安平道:”城內若無官司,如何得通消息?吾四者兵甲俱全,惟先生不得。但屈往城中,以爲後援。“曹包才答應。

車行的人備好車,曹包夫婦牽好馬車,領着一衆婦孺到了管邑城下。管邑的人第一批都是老人,主要是老婦人。城主把自己的車也備好,讓兩個兒子駕着,行動不便的老人就坐在車上。曹包的馬車上、車行的牛車上也都坐上老人;還能走的,就跟着牛車走。

走走歇歇,一直到天明,這隊人才出現在長城之外。驗過節符,門衛將幾處聚邑指給了曹包。曹包帶着邑民進了聚邑。

聚邑屬於圃田的農民,他們中的精壯已經被召進圃田城內,準備守禦,所以有房舍空出來了。

第一處聚邑的里長接受了二十戶,把這一批老人都安置了,連同他們的家人都將在這裡居住。

管城內的婦孺被安置在一個院落中。

然後是第二批、第三批……然後是糧食,以及養的家禽家畜。——草秣價值小,體積大,就不往城裡運了。由於管邑人、財、物皆貧乏,兩乘輜車運了十幾趟,東西也就運完了。糧食並不在邑中存放,只留下十天的口糧,其餘被要求集中存放在圃田城內。兩乘輜車和一乘馬車也被要求放在圃田城內。由於管邑幾乎沒有存糧,鄭安平他們打的糧食幾乎只夠管民吃十天的,送到圃田城內的糧食沒有幾車。

長城內的邑長有接受十幾戶的,也有二十幾戶的,不過五六個邑,就把大家安置好了,相距不過二三裡地。這樣便利的條件,讓曹包感到十分意外。

鄭安平等最後入城。時近黃昏,鄭安平帶着四人到圃田城中拜謝,圃田守親自接見,略致慰問後,就讓他們走了。

鄭安平等五人又到每個安置點慰問管民,告知他們,管邑的官司就設在不遠處的邑中,讓他們安心居住,一旦戰事結束,就帶他們回家。背井離鄉的管民只有叩頭感恩的份。

當他們到城主家時,城主請求讓他的兒子們出城追隨管令。鄭安平只接納了一個。

到了管城各府所在院落,各人見過自己家室,男人們說些勉勵的話,女人們依依不捨。五旺、五兒,甚至蓋聶都要出城,被一頓臭罵否決。

車行的車伕和曹包夫婦住在一個院子裡。鄭安平向他們道了辛勞。這裡是管邑的大本營,糧食留得非常多。但車伕們有些擔心他們的車可能回不來了。鄭安平沒有經驗,也不敢打保票,只能空口安慰幾句。車伕說,既然沒有車,他們留在長城也沒有什麼意義,不如回滎陽,找老東家,還能幹點活。鄭安平想想,也有道理,至少有助於減少糧食消耗,就同意了。

晚上,他們憑藉節符出了長城,回到管邑。管邑還有幾位老眼昏花的老人不願意搬走,鄭安平說什麼,他們也聽不見。

兩名車伕連夜回滎陽去了。鄭安平他們回到管城內,全副武裝起來。現在他們有九個人,四名武卒都有全副兵甲,四名驛卒還是短褐。鄭安平拿出信陵君贈送的三副皮甲,麻三留下的三副皮甲分給了三人,現在也在,所以還有六副甲,每個驛卒一副,雖然防護作用抵不上三副皮甲,還是比沒有好得多。至於武器,弩自然沒有富裕的,長戟因爲有信陵君贈送,有一柄富裕,給了城主的兒子,——只有他能夠自如地揮舞長戟,四名驛卒只能持手戟。

在不安中度過一夜,鄭安平派出驛卒去南關通報。回報南關也已經進入戰備。城門還未修繕完畢,但已經勉強可用。南關通報,望見華陽四鄉邑民已經在往華陽城內集中,似有大戰來臨。黃昏時,昨晚離開的車伕引着另外三人來了。原來他們進入滎陽後,唐氏車行已經被徵用,只有這三位,因爲承接了運輸任務,不在行內,逃過一劫。這五名車伕一商量,不如回管邑,可能還保險些。他們見九人皆兵甲鮮明,自告奮勇願意打探消息,因爲沿途的道路他們都熟。鄭安平也不好拒絕,畢竟今後在管邑還要相見。除一人輪流登高瞭望,其餘人都在北城粟兄的宅院裡集中。鄭安平問起滎陽內的情況,車伕的回答讓他大吃一驚,進駐滎陽的不是魏軍,而是趙軍。問有多少人,車伕們皆答,漫天遍野,光過河就過了三天,不知其數。問有多少條船,答道,河裡都滿了。正不知有多少。

鄭安平搞不懂了,趙軍佔領滎陽是要鬧哪樣?

接下來的事更讓人看不懂了,因爲從長城涌出了大量的魏卒。鄭安平等上前搭話,竟然瞭解到魏軍不只這一路,而是分成三路,向滎陽開進。

鄭安平觀察了一下,僅這一路就不下五萬人。如果三路都是這個規模,那出兵就達到十五萬人了!如此強大的力量是要報去年秦國入侵的一箭之仇嗎?他越想越覺得對,趙軍一定是魏國請來的援軍,這樣,聯軍的力量還不止十五萬。如果好好打,應該可以給秦國一個教訓。

可他又含糊了。如果兵集滎陽是爲了伐秦,進軍的路線應該是從滎陽往西,那應該波及不到管邑,爲何管邑,乃至長城一線都戒備起來。難道要打韓國?爲什麼?他想起來了,秦國本來已經退兵,結果韓國跟上去,被秦軍打得大敗,而秦軍竟然還要找魏國算賬!

難道是怨恨韓國爲自己惹事?那沒理由找趙國幫忙啊?鄭安平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他到管邑這幾個月的經歷,魏與韓應該有盟約,所謂魏卒不出長城,韓卒不出華陽,雙方還是謹守的。可是……

五萬人過了三天才過完。人在陸地上行,輜重和兵器都放在船上運輸。

最後,鄭安平看出來了,領兵的大將軍正是將軍芒卯!這一次,他坐着船,從水路北上滎陽。他和芒卯見過面,依稀有些印象。而他旁邊的芒申,他實在太熟悉了!

大軍通過,鄭安平越發糊塗了。就算要和韓國打仗,可主力是魏軍啊,難道還能打自己人,長城和管邑不僅不給予支持,反而把一切輜重都撤掉,似乎惟恐魏軍佔了便宜。這還是本國的軍隊嗎?

第160章 青樓老丈第136章 宴前第172章 求糧於商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304章 廟堂大事第350章 不可富且庶也第34章 又見屍身第234章 旦夕評第124章 華陽城第340章 三牲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86章 尉府第274章 大梁之狀第170章 遠迎第349章 問俗管邑第229章 初戰第161章 啓封米鋪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04章 夜訪第135章 打探第373章 風聞兵興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30章 司勝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33章 出城第367章 仲嶽親臨第155章 共其利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89章 壯行第139章 華陽商事第55章 段子幹第188章 兩府較量第279章 晉見魏齊第87章 武將第51章 棄民第267章 再入鄭地第78章 帳議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12章 張輒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19章 請關分例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193章 將相和第123章 豪傑鄉里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55章 共其利第80章 司馬堂第326章 管邑之怨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120章 俠士第110章 圃田徵糧第140章 糶於啓封第261章 秦箭第50章 防民第63章 商賈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43章 祭祀前夜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296章 代王會盟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242章 撲空第12章 張輒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69章 芒氏大子第109章 啓封籌糧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145章 曾季第65章 梁氏賈米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56章 過橋第28章 降服(二)第49章 庭議第120章 俠士第151章 匯合第21章 籌謀第269章 再訪須賈第372章 巴姊第354章 復建車行第151章 匯合第298章 離華陽第360章 豕三複現第292章 書名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63章 商賈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28章 降服(二)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40章 勵士第168章 夜襲第66章 濮陽呂氏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30章 陷城第318章 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