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請秦援韓

陳筮的分析可謂入骨三分。韓平不禁陷入沉思:如果發兵二萬伐秦,雖然解除了眼前的危機,但不僅去年的損失白扔,而且與秦和好的希望徹底斷絕,秦可能不斷出兵伐韓,而不是像現在那樣伐魏;如果不發兵,正如陳筮所言,那就意味着背叛三晉盟約,現實的,聯軍將不是西向伐秦,而是南向伐韓。雖然想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但他感到難於決策,遂向陳筮施禮道:“陳公教誨,銘記於心,臣當報太子。若有所疑,還請訓教!”

陳筮道:“韓相呼喚,臣當效命。”

韓平出了公館,不知道是該回家,還是該找誰商量。他駕車先後去了暴鳶和韓太子殿,家臣均回答,他們已經入睡了。他只好御手道:”歸宅!“

只睡了一個時辰,韓平就起來,整頓好服飾,駕車入朝。暴鳶被人擡着,也進了朝堂。

郎中報告,滎陽發來軍使,言夜來滎陽聯軍已經下令拔營,準備出動。暴鳶報告,聯軍有入侵韓國的跡象,他已令華陽準備守戰之具;若華陽遭襲,鄭也當備戰。

朝議已畢,韓太子宣佈退朝。單留下韓平和暴鳶。暴鳶說明了自己的守戰之策,韓平則轉述了陳筮對形勢的分析:戰和的關鍵不在是否打破魏邑,而在是否出兵伐秦!

聽了韓平轉述的分析,大家都陷入沉思。最後韓太子打破沉默道:”卿等何議?“

韓平問暴鳶道:”韓發兵二萬伐秦,奈何?“

暴鳶道:”不可!去歲所失,皆鄭之精銳,現鄭自守之不睱,焉得二萬餘兵!“

韓平再問暴鳶道:”若魏、趙聯軍來攻,韓可退之乎?“

暴鳶道:”魏、趙聯軍十八萬,若往攻函谷,誠不足用;若攻韓,則有餘也。今鄭勝兵者不足十萬,且多奸猾、怯懦之輩。縱得退敵,必多殺傷;四鄉之失,商道之斷,自不待言!若非彼糧儘自退,別無他策。“

韓平道:”誠若是,吾計定矣!伐秦之不可,自保亦難能,但引秦爲援可也。“

二人皆道:”願聞其詳。“

韓平道:”秦軍萬人,乃在許南,路途正與滎陽相當。若請其援,必無誤也。“

韓太子道:”秦軍萬人,焉擋二十萬聯軍!“

韓平道:”但得其援,兩相殺傷。而吾韓足以制之。若秦大軍出於鄭郊,韓焉得安臥?“

韓太子問道:”何以爲使?“

韓平道:”陳公與秦有舊,是必依之。少府現在秦營,就請少府請援,許以糧草之屬可也。“

韓太子道:”不倿將告於王,相與將軍一南一北,各主其事可也。“兩人行禮而退。

韓平先去拜訪陳筮,向陳筮傳達,由於韓堅不伐秦,已遭魏、趙共伐,韓獨力難支,願秦相助。陳筮表示,當告秦王,發兵相助。

韓平提醒道:”事急矣!魏、趙聯軍即日南下,今晨已拔營。使臣往來尚需半月,恐難應急。願請許南秦軍北上相助!“

陳筮默算了一下,道:”韓少府見在許南,可令與秦盟議。“

韓平道:”敬喏!臣當遣使令少府議盟,唯秦營……“

陳筮道:”秦將胡陽,客卿也,深得王心。代王主盟,必無他也。“

韓平出了公館,立即叫來少府來使的郎中,向他們詳細介紹了當前的形勢:由於秦人襲魏邑,魏與趙聯軍,將犯鄭郊;“願少府速與秦盟,提秦軍來救;一應糧草,都由韓國支應;少府隨秦人入鄭可也。”

兩名郎中複述了口諭,聯繫上那五名韓卒,又踏上歸途。

打發走了兩名郎中,韓平又叫來典客,請他派人出使大梁和滎陽,務要說明襲奪魏邑只是誤會,韓當歸邑於魏,請魏王派人接收。由於滎陽的大軍已經拔營,兩處的行人都是單車出使。

黃昏,出使滎陽的行人先回來了,報告說,將軍芒卯奉魏王令討伐韓國,軍令已下,大軍開拔,若要停止,必須魏王再下軍令。使者再三說明,已遣使者赴大梁,不日即有消息,願將軍稍緩其行。反覆請求,芒卯才同意每天只行軍三十里,三日後若無王命,便與韓國刀兵相見。

暴鳶不放心,又派了一名家臣去華陽檢查備戰情況,及時回報。通知華陽,必須在三天內完成一切準備。

胖乎乎的華陽尉和精瘦的韓不申並沒有出城,華陽尉很乖巧地把華陽尉府前院讓給了暴鳶的家臣,韓不申放下身段,主動爲暴鳶家臣跑前跑後。

這名家臣似乎對防禦很有經驗,有條不紊地安排着戰守器械,一段一段地安排防守兵力;把進城的精壯、老弱、婦孺全都組織了起來;城外的糧食能收的也都收進城來。當看見大軍已經進至城外三十里時,關閉了城門。

魏王沒有頒佈停止進攻的指令……

華陽城內氣氛異常緊張!大家按照命令在城內坐着休息,城上只留有必要的人員。

軍使縋城而出,向鄭國傳遞了大軍到達的消息。

在同一天,長社令也縋城而逃,向大梁傳達了秦軍攻佔長社的消息……

芒卯率軍到達華陽城下,見城門緊閉,也不急於攻城。他將部隊一分爲四,分在華陽城四面紮營,各離華陽不過五里。趙軍被安排在華陽城南,最靠近鄭的地方,任務不是攻城,而是阻擊韓國的援軍;如果華陽守軍棄城而逃,他們也負責攔截。用了三天時間,十八萬大軍,把一個方圓不過裡許的小城圍得水泄不通。

然後,芒卯命令老弱民軍,在四周的田畝中收穫尚未收完的糧食和其他作物。

魏使進入鄭國,嚴厲譴責韓國背信棄義,出賣盟友的行爲。韓平堅決否認秦軍攻佔魏邑的行動與自己有絲毫關係。他振振有詞地回覆道:“若敝邑聽命,起兵從大國,秦人入於長社,鄭將奈何?大國既名伐秦,秦在鄭南,不在鄭北,願大國於鄭南伐之!”

而秦軍將少府送到長社,只讓少府押車入鄭,自己就留在長社,並無動靜,……好像又有了開軍市的意思。

芒卯依然慢悠悠地指揮部隊準備攻城器械。韓平再三遣使催胡陽襲擾華陽城外的駐軍,胡陽都不爲所動。韓平只得再請陳筮。

韓平道:“臣請於公,公許以秦援。今事急矣,而秦援不至,奈何?”

陳筮道:“臣將請於王,而相欲請於胡卿。胡卿之行,雖王亦難幹也。非臣之所能爲也。”

韓平見陳筮把責任推得乾乾淨淨,不由怒道:“臣之信秦者,蓋由信公也。公言依秦,今聯軍伐韓,而秦軍不救,豈同盟之義耶?”

陳筮道:“相且勿怒。今聯軍雖至,而攻之不急,但虛圍之也。若秦援不至,王乃助晉伐秦,則危難立解!”

韓平道:“聯軍併力向韓,韓不能置宗廟於危難。願公拜上秦王,若能救之,韓爲秦東出之援也。若否,願早告,韓將他求。”

陳筮道:“相既有令,臣當效命。今華陽已圍,北出無道,奈何?”

韓平道:“溯溱水而上,有小道通於殽函,願公行之。”

陳筮道:“惟相之命是從。”

韓平準備了五乘戰車,將陳筮的車護衛在內。從城西的宮門馳出,沿溱水向西北而去。

芒卯和胡陽幾乎同時得到陳筮出城的消息。胡陽派人入鄭,告知,城穎、大陵的糧草已至,秦軍可以行動;願韓王指示行動方略,並於其處預留糧草。韓平大喜,連忙通知暴鳶。暴鳶決定,胡陽大軍從長社,沿洧水東岸北上,韓以船運糧,隨軍補給。他派了一名家臣帶着地圖與胡陽商議。同時告知韓平,安排船隻和糧草。

胡陽同意了暴鳶的安排。連夜拔營,凌晨到達鄭國城外洧水東岸,只與鄭城隔河相望。暴鳶等早已秘密派出大批軍隊隱藏在城牆下,秦軍但有不軌,即上城守禦。而韓平親自押着糧過河,慰勞了秦軍。

顯然,暴鳶不可能讓秦軍在鄭城下久留。補給了糧草後,秦軍不顧一夜行軍的疲勞,斜向東北側敵而行。由於秦軍與聯軍最近距離不過二三十里,雙方的行動都十分謹慎,可以聽到鼓聲和鐘聲此起彼伏,各種旌旗左右搖晃。但雙方僅僅只是調整了陣勢,偶爾有小隊兵卒出陣,也沒有發生實際接觸。

第一天的戰事,就在雙方的試探中結束了,雙方始終保持二三十里的距離,而胡陽的部隊向東北方向移動了十幾裡。

第二天,胡陽繼續在東北方向移動。聯軍方面好像領悟到什麼,從北城的軍隊中派出一支部隊向東延伸防線,好像要阻止胡陽的部隊繼續北上。胡陽索性把部隊停下來,看聯軍到底要把防禦延伸到何處。——結果聯軍也停止了延伸防線的運動,改爲就地築壘。

第三天,聯軍發現秦軍已經趁夜跳出了防線,前進到東延防線的外側。爲避免側翼遭到打擊,向東延伸的防線又在友鄰的掩護下撤回去了。

未完待續,先看看其他書:
第53章 私授第27章 降服第356章 訪圃田第57章 樑尉公子第16章 巡哨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236章 後軍議事第228章 戰臨第59章 拜將第229章 初戰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58章 藍田玉第103章 危機第77章 聚兵第190章 須賈訪計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176章 晉鄙困窘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311章 戰耶和耶第376章 二邑之危第51章 棄民第234章 旦夕評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51章 棄民第234章 旦夕評第96章 隻言片語第167章 協合之策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173章 夜議125章 洛陽白氏第182章 爭武卒第95章 郭子仲謹第36章 定奪第325章 管邑之衆第174章 華陽四行第80章 司馬堂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82章 爭武卒第345章 除夕第342章 三牲入城第290章 氣候驟變第132章 晉見第50章 防民第347章 爲人所陷第128章 階父第4章 信陵君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171章 信用第179章 再入長城第80章 司馬堂第332章 薪資六金第146章 黃人張氏第177章 點軍第36章 定奪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107章  一身擔之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82章 出城第91章 美酒美姬第33章 出城第41章 備戰第48章 真心第36章 定奪第222章 善後第157章 交糧第235章 貴公子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1章 籌謀第205章 武卒歸營第258章 陳筮連衡第340章 三牲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29章 降服(三)第11章 離城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1章 籌謀第202章 倉城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314章 芒卯諫連衡第62章 兵符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243章 伐兵第184章 再入大梁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292章 書名第232章 逆襲之策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29章 豕三入驛第277章 再探啓封第95章 郭子仲謹第231章 戰後覆盤第78章 帳議第356章 訪圃田第71章 吹臺第36章 定奪第52章 私議第194章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