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祭旗出征

裡中各排房子裡都涌出了或多或少的男人。他們有的穿着簡單的皮甲,有的就是平常的長袍。手裡拿着長長短短的木棍;有些人在棍子上捆上一小塊各種形狀的石頭,看不出也說不清究竟適合刺還是擊。

這些人彙集到裡前的廣場上,大約有三十來人。里長早已儘自己所能披掛起來,手裡握着一根木棍,已經站在那裡;他的兩個兒子,身材瘦小,顯然還未發育成熟。身後還站着幾位老人,應該是裡中各家的老者。旁邊插着一面旗子,上面曲裡拐彎,不知道畫着些什麼,但裡中的人都知道,這面旗就是自己裡的戰旗。

隊列是以家族劃分的,族長就是隊長。族內各家的家長帶着自家人排成一排,家裡人多的,一排七八個也有,少的三二人,和鄰家共排一排。

鄭安平和誰都不沾親不帶故,一個人站在一旁。他是武卒,自然應該返回驛站歸隊,但他不願意早早獨自回去,寧願在裡中多待一會兒,跟着裡衆一起開赴前線,再行歸隊。

里長見人都到齊了,開始大聲訓話:“咱大梁城,從打建城起,沒人敢來過;城高十仞,兵甲十萬。今個有不怕死的要來,都把心放在膽上,沒個大球。”他轉過身,施一禮,轉過來說:“請長老訓教!”

幾位老人中走出一位顯然是年齡最大的一位,用一種略帶顫抖、嘶啞的聲音說道:“你們這些伢們還不曉得,二十年前,我跟着孟嘗君一直打到函谷關,秦人連出都不敢出來。十年前,這你們記得了,秦人到了我們大梁城底下,看了一眼,就跑了。爲麼?城太高,兵太多。這次秦人不死心,還來,你們要讓他們看下,大梁城高不高,兵多不多!打仗莫怕他,眼睛看他的額殼,他就怕你了!”

這位老人退回去,另一位老人走出來:“剛纔大長老說的都記住了?”

衆答:“記住了!”

“莫掉臉,莫鬆勁,跟着里長,莫丟了。記得了?”

衆答:“記得了!”

“丟了怎麼辦?找這面旗,往旗子下靠。記得了?”

衆又答:“記得了!”

這位長老擺擺手,也退回去了。

里長見兩們長老訓過話,大喊一聲:“祭旗!”

又上來兩位老者,擡出一個雞籠,裡面是一隻大公雞。大長老抓出拼命掙扎公雞,熟練地反擰住它的脖子,用手鐮一劃,雞血噴涌而出。長老順勢將手猛地一甩,雞血飛濺到大旗上,點點猩紅。

大長老隨即大喝:“請旗鼓!”

里長的那兩個還未長成的兒子,回身從門前馬樁上解下馬車,牽到廣場正前方。說是旗鼓,其實車上空蕩蕩的並沒有鼓,車左邊掛着一張弓,右邊支着一根長棍。

大長老吃力地拔出大旗,交給里長,里長接過,將它插到車上,在一個兒子的幫助下用束帶束牢。

里長從車上拿起一隻破瓦罐,敲了一下,對大家說:“這在陣上就是鼓聲,明白嗎?”

衆人答應:“明白!”

“聽到鼓聲就要前進,一聲走一步,敲得慢走得慢,敲得快走得快,明白嗎?”

衆人答應:“明白!”

里長又從車上拿出一隻銅傢伙,時代太久遠,已經看不出它原本是個什麼物件。他敲了一下,說:“這在陣上就是鐘聲,明白嗎?”

衆人答應:“明白!”

“聽到鐘聲就要後退,不許轉身,往後退着走,這樣……。一聲退一步,敲得慢退得慢,敲得快退得快,明白嗎?”里長一而示範,一面說。

衆人答應:“明白!”

里長說:“做一遍!”

他敲響了瓦罐,衆人開始往前走;隨着敲擊聲加快,衆人加快了步子;最後里長用兩根棍輪流猛敲,衆人開始跑起來。看着大家快出場子了,里長敲了一下那隻破銅,衆人停下,並隨着聲音向後退。退到原地時,里長停下,衆人停下。看來,大家平時對這一套還是很熟的,沒有什麼障礙。

里長重新整好隊,變換着號令。衆人也跟着他的號令前進後退,快走慢行。

正練着,各門鼓聲再次大起。正在練習的人們,臉色瞬時嚴肅起來。

里長也揮着手:“把傢伙放在牛車上,整隊!”

大家把手裡的各色木棍都放到一輛空的牛車上,再次按行伍排好隊。里長和他的兩個兒子攀上馬車,站在車廂裡。大兒子帶過馬繮、馬鞭,準備趕車,二兒子則在一旁,一手扶着那根比他要長出兩倍的木棍。里長一聲長號,大兒子輕抖馬繮,馬車緩緩駛出。裡中出征的衆人跟在車後也緩緩前行。鄭安平走在最後。他的後面,是兩輛裝載糧草和兵器的牛車。

出東鴻裡不遠就是西門大道,這裡是本鄉各里集中的地方。里長把自己的隊伍停在道邊,讓大家坐下休息。陸續又有其他裡的隊伍到道邊集合;不多時,本鄉十里的人都集結完畢。

不多久,城門方向傳來馬蹄聲起,鄉長們從城中返回了。西門外三十里共十個鄉,鄉長在第一通鼓響時,就坐着馬車進城接受指令了。三通鼓響後,他們按規矩是領受完任務返回自己的鄉,按領受的任務帶領部隊出發。

鄉長來到鄉衆的集合地,不顧其他人詢問的目光,先喊道:“武卒立即歸隊!”

鄭安平只能與里長相辭,跑步趕往驛站。路上,他看到沿途的鄉衆陸續開始整隊,看模樣,似乎是要往西開。

“不進城嗎?”鄭安平心裡疑惑着。他記得上次秦軍攻近大梁時,樑王可是把全部壯丁和武卒都撤進了城。

“大王要在城外決戰?!”鄭安平想到這兒,心裡又一緊。

“新君即位,自然要立立威。”鄭安平覺得自己找到了理由,“但……”顯然,作爲一線作戰的武卒,前景可就不太美妙了。打仗本來就要命,打野戰更要命,那簡直就是拿命在賭。

忽然,一輛四駕馬車從大道上飛馳而來。鄭安平跑得有些氣喘,眼睛略掃了掃,馬車就從身邊一閃而過。

“有個大人物出城了。看來要大打!”鄭安平不祥地想。

第8章 管城第285章 見陳公第372章 巴姊第240章 蓋聶第308章 救暴鳶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35章 四子之變第165章 破臉第222章 善後第241章 隱蔽出陣第113章 計糧第34章 又見屍身第38章 列陣(一)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305章 再遇秦軍第202章 倉城第106章 破家爲國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135章 打探第118章 刺殺現場第39章 列陣(二)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73章 練兵第101章 信義所在第3章 祭旗出征第105章 夜談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45章 回朝第227章 司莽論策第260章 議連衡第248章 中人之失第210章 江湖豪傑第7章 圃田第256章 曾季截道第287章 世事難料第28章 降服(二)第41章 備戰第85章 軍市第45章 回朝第275章 和議第16章 巡哨第33章 出城第362章 管邑初成第250章 盤點情報第32章 陷城(三)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128章 階父第318章 退兵第286章 陳公之說第275章 和議第321章 管令第103章 危機第237章 圖秦第337章 祭禮之問第52章 私議第142章 刺探第264章 擊公子以動魏王第357章 管祭第148章 尉氏家老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13章 芒家父子第292章 書名第124章 華陽城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19章 邂逅第185章 信陵君何人也第22章 俠客第212章 欲訪曾季第165章 破臉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187章 老謀深算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195章 覆命第137章 軍市第14章 定計第365章 執帚第334章 訪友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74章 兵興滎陽第175章 車氏之奇第86章 尉府第206章 洗塵第309章 啓封再會第102章 酒酬之間第33章 出城第221章 除警第141章 根基深淺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225章 建議夜襲第33章 出城第301章 重歸故里第348章 管仲明第306章 另尋墓穴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233章 次日再戰第217章 和秦罷兵第255章 苦痛與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