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和議

芒申將芒卯對華陽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好像華陽未得到芒卯的支持,是因爲信陵君沒有提出要求。

郭先生道:“聞晉大夫數請援,而援兵不至。亦不聞有令矣。”

芒申道:“秦人以少兵向華陽,公子與大夫必有退敵之策,家父無與焉。大梁爲盟約所限,不得出樑南十里,是無得有所援也。”

郭先生有些忿然,道:“秦人以全力向華陽,華陽寧無敗乎!”

信陵君趕緊制止了這兩人的對話,道:“將軍之命甚明:大梁伐其交,華陽伐其兵。公子其言矣,秦人慾得魏十城,王所不允,秦乃向華陽,欲敗華陽而得十城。孤無德,不敢以身先宗廟社稷,願保十城而死!”

見信陵君如此表態,衆門客不再多說。芒申道:“公子、先生勿憂。秦人深入重地,四方盡敵,必不敢爲逞一方而棄其餘。先生等但善加謀劃,必無咎矣。”

信陵君道:“願公子爲吾一謀!”

芒申道:“家父但言,寒冬將至,離鄉別土,上無遮蔽之瓦,下無御冬之衣,疾病必至。公子其加意焉!”

信陵君道:“已請仲嶽先生妥籌冬室,於鄭善籌糧秣,其有他乎?”

芒申道:“明堂淨瓦,固君子所居。而欲救其急者,其在地穴!吾民軍甚多,爲之必成。”

信陵君脫口而出道:“民軍見在教戒,已二日矣!”

芒申一時沉默了,片刻道:“不教民戰,是謂棄之。公子之言是也。時日尚暖,地穴之事,姑俟之異日。”

仲嶽先生道:“練士固不能誤,築室亦不可緩。冬日將至,若無以御之,死傷必衆。”

信陵君道:“願先生熟籌之。”

仲嶽先生道:“魏喆精於數術,籌之善也。俟其歸而計之。”

送走芒申,信陵君對衆先生道:“此無他議,必也禦敵一月,俟之冬日。”

仲嶽先生道:“申公子所獻地穴之計,或有助焉。”

次日的訓練,後營採用仲嶽先生的建議:每營抽一百人挖地穴,其他人繼續訓練。這些民軍雖然在家也挖過地穴,但多爲窖藏之用,挖住人的地穴還未曾有。芒申道:“將軍有言,地穴寬闊各十步,圓形爲佳,深半人,四出有階。上起樑,覆枝葉草蔓。中有火坑。可納一夥。”衆人按芒申所言,琢磨着挖了個圓坑。在大家去尋找起樑需要的樹枝時,訓練結束了。大家見到挖好的圓坑,有些興奮,還有人跳入其中躺躺,馬上有人提醒道:“生土不可臥,必待燒之而後可。”還有人道:“四圍欲得水溝以泄雨水,否則必潰。”有人道:“溝底需置散水……”馬上有人反駁道:“頂上要起斗拱……”引得衆人大笑。

仲嶽先生帶着幾個人一個營一個營的巡視,觀察他們規劃、起土的方法,把各營中比較優秀的部分記錄下來;有些新奇的做法,仲嶽先生也不理解,便一一詢問,必得其理。一圈圈下來,仲嶽先生也有了不少心得。大致知道百人一天可以挖一個容納五十人的地穴,一個營挖十天應該就能完成工程,實在不行,就放棄訓練,集中挖,兩天就成。心裡漸漸有了底。這比去鄉里號房要方便多了。

晚上,須賈大夫派方先生回華陽,報告今日殿見之事。方先生明顯對外交禮儀知之甚少,幾乎像背書一樣陳述道:“大夫入朝晉見,王命上殿,於座賜酒。王座遠,東道者,太子也。賜酒不久,王退,命與太子議。大夫遂與太子議二事,一,秦入魏野,請韓相援;二,魏入華陽以代韓守,願鄭給以資糧。太子但言,知魏使命,少時朝議,便有回覆。歌舞酭酒,至於日昳。其間曲折難盡,不能盡憶。但得其略耳。”

信陵君有些失望。他知道,外交之事,凡事都在細節中,沒有細節,根本無法揣測韓人的心思。但方先生一則沒有參與其中,二則他對外交之事根本不懂,問也白問。只得問道:“大夫之意若何?”

方先生道:“大夫將漸次而訪韓相與將,以定其計。”

信陵君道:“大夫必有報於王者,何人?”

方先生道:“大夫言,使命雖達而未成,不能回報。姑俟之。”信陵君只好讓方先生去休息、進餐。

一衆門客均對朝堂外交之事知之甚少,也不知該如何下手,只得道,且待大夫所爲。

當天夜間下了一場小雨,第二天就感覺到冷了。在華陽城內的人還可以躲在屋子裡,而那些露營在外士兵,就只能把篝火燒得更旺些,並靠“抖”和跺腳來與寒冷抗衡。

挖出來的大坑成了大家禦寒的寶貝。儘管沒有蓋頂,但可以擋風,而且在坑的中間燒一堆火,熱量比在空地上散失得少,可以讓大家感到更之溫暖。冷得睡不着的士卒們,就着被小雨泡軟的泥地,自行開挖起來。挖好的立即躲到裡面,不管是真的還是心理作用,頓時感覺到了溫暖。

營地周圍的大小樹木全都遭了殃:凡用手撅得動的樹枝全被撅斷,拖到營地裡,鋪滿坑底。一堆堆火被點着,沖天大火引發陣陣濃煙,數十里外都能看見。各營都驚慌起來,紛紛遣使探查何事,回報說後軍在給地穴燒土,後軍挖了好多地穴,地穴裡面可以住人,遮風擋雨……不同的傳言在各軍迅速傳開。

結果在當天的例會上,晉鄙大夫雷霆大怒,申斥後軍自行其事,惑亂軍心,罰後軍民軍給其他各營挖坑。後軍的訓練計劃徹底完了。信陵君很不知趣地還要繼續訓練戰陣,晉鄙大夫拿他沒辦法,就讓他跟着最近的中軍中營的民軍訓練——和後軍民軍單獨成軍不同,前軍和中軍的民軍都按營配屬給相應的武卒,只在解陣之後回各營食宿。這下不僅後軍知道信陵君在接受武卒訓練,中軍也知道,甚至武卒也知道了。

今天秦軍仍然沒有出動,據斥侯回報,秦人好像還把當前的軍隊撤走了一部分。這至少表示,秦人並沒有要採取更大行動的意思。

回大梁取寒衣的四位公子全都回來了,隨行的是他們的家人,每人都拖着一整車東西返回華陽。

信陵君訓練結束回到華陽後,四位公子帶着家人前來拜見。這裡的家人,有些是真正的家人,不是家臣:魏喆和魏高引薦的是他們的父親,在魏相府當家老的魏正和在魏司馬府當賓相的魏廄;樑不穀引薦的是太宰府的宗人魏明。魏民則帶來了家中最得力家臣魏新。四位家人相互認識,謙讓了一番後,自然是以主家的地位排了次序:太宰府地位最高,魏明和樑不穀爲首;其下依次是魏司馬府的魏廄和魏高,魏相府的魏正和魏喆,以及校尉府的魏民和魏新。因爲自己的子弟受到信陵君的恩待,特許回國,故皆來相謝。

信陵君一一揖入大堂,衆人皆不肯居客席,定要以臣僕之禮相見。信陵君只好居中而坐,門客們居左,衆公子及家人居右。

在常規一一表達完對信陵君恩待自己子弟的謝意後,信陵君道:“華陽戰起,秦人直衝城下,衆卿盡知。而能親送子弟歸營,是家國宗廟之誠也!”

衆人皆伏道:“願隨公子左右,雖死無憾!”

信陵君道:“但死家國宗廟,孤願爲首,卿其繼之!”

太宰府宗人魏明道:“公子此言不妥。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焉有君死而臣獨活者?太宰有言,樑不穀既效公子,當盡臣節,勿得偷生而貽笑於世也。”

衆人皆道:“少府所言是也。”

信陵君道:“義爲君臣,情同手足,生死與共。”

衆人鬨然伏拜。

信陵君道:“孤出大梁十數日,軍事勞頓,少聞其他。今見諸卿,願以聞大梁之事。”

還是魏明先開口道:“公子之意,豈在秦魏和議乎?秦人入魏腹心,凡我魏人,當以齊心逐秦於郊外。計不出此,乃欲和議,敝主與臣皆不知其所謂也。”

魏司馬家的魏廄見魏明說得直白,不好意思反駁,只得婉轉道:“臣等所聞,和議之出也,乃在通商之議。秦入啓封,大梁閉城三日,民皆不便。乃有鉅商請於王,大梁日失千金,諸貴人難以爲繼。不若與秦暫議,以通商道。和議遂成。樑與秦不得交鋒,自然需再成和議,惟秦必得十城而後成和,實強人所難。”

信陵君道:“王意若何?”

魏相府家宰魏正道:“和議之事,本屬機密,惟公子者,王弟也,諸卿皆國之棟樑,聞之不妨。芒將軍初掌城守,民皆得上城,晝夜不息,整兵備戰,以待秦人。如是三日而秦不至,城中貴人有斷糧少秣者,尋醫問藥者,婚喪嫁娶者,往來聘問者……不一而足,將軍皆令開城,漸成制度。惟開閉無常,民甚不便,尤以商賈爲甚。乃有巨賈端木氏,以儒者見於王,請與秦和,以通商道。請之於將軍,曰可。乃出之啓封見於秦相穰侯。穰侯應喏,和議遂成。”

第346章 芒府拉攏第218章 謀襲啓封第322章 管邑之策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284章 巴氏車行第165章 破臉第244章 慰功第113章 計糧第122章 豕三第105章 夜談第83章 俠士第263章 密議第177章 點軍第9章 有刺客第266章 吳子之道第47章 龍陽君第136章 宴前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131章 麻太公第370章 新婚燕爾第64章 布衣第37章 點兵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117章 緊急軍情第321章 管令第178章 驚訊第324章 垂手執政第299章 城外遇襲第276章 四公子家第127章 呂氏尚父第368章 五倫之首第308章 救暴鳶第53章 私授第135章 打探第228章 戰臨第157章 交糧第79章 掌兵第119章 刺客者何第224章 司莽授機第204章 賺華陽尉第8章 管城第16章 巡哨第128章 階父第18章 城外的女人第9章 有刺客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302章 報喪第49章 庭議第135章 打探第93章 故地重遊第211章 曾季入夥第145章 曾季第43章 等待第8章 管城第298章 離華陽第265章 鄭安平訪鄭第78章 帳議第245章 入韓第46章 入國第307章 北邙點穴第75章 陳留司士第8章 管城第278章 暫回大梁第87章 武將第108章 故事重溫第29章 降服(三)第330章 入土爲安第170章 遠迎第355章 拜訪長城第340章 三牲第134章 十里不同俗第191章 左右爲難第164章 失散第60章 餱糧第198章 襲居華陽第80章 司馬堂第252章 相持之計第317章 與溫以和第97章 月下清談第249章 得見中人第171章 信用第318章 退兵第226章 信陵君歸城第353章 圃田之衆第341章 中官親至第5章 夜行第147章 尉氏第292章 書名第122章 豕三第60章 餱糧第336章 管邑之祭第281章 夜歸華陽第302章 報喪第303章 韓襲第323章 訪夷門衛第261章 秦箭第137章 軍市第203章 說服韓不申第62章 兵符第191章 左右爲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