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

鄧芝終於是離開了館驛,在周胤的陪同下,先去集市採買了禮物,然後登門拜訪東吳的丞相,張昭張子布。

之所以先拜訪張昭,鄧芝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第一,作爲大漢使臣,出使後主動拜訪東吳丞相,是符合外交禮儀流程的當然,張昭見不見自己,那是他自己決定的事情,但至少,周胤也沒有理由攔着。

第二,拜訪張昭,是一個幌子,爲接下來拜訪自己真正的目標作掩護,多少也可以讓自己在東吳的那些老朋友們有個藉口,不至於因爲擔心孫權怪罪,什麼都不說。

所以,拜訪張昭只是第一步.但鄧芝也沒想到,張昭居然真的見了自己。

是的,鄧芝本以爲,自己去拜訪張昭,應該會吃一個閉門羹的。

一方面,今天的事情透着蹊蹺,如果是孫權的主意,那麼張昭作爲東吳丞相,不可能不知情,眼見鄧芝要來,爲了避免麻煩,不見鄧芝是最合適的做法。

另一方面,張昭的年紀太大了,都快接近八十歲了。

他這個年紀,處理朝政的精力都不一定夠了,更別說接見外客了而且以張昭的身份地位,他不見鄧芝,鄧芝也說不出什麼來。

所以,鄧芝是真的認爲,張昭是不會見自己的。

可張昭不僅見了,而且是親自接見,順帶的,讓鄧芝直接在自己的府內住下了。

你鄧芝不是在館驛大鬧,說是衛士們“圈禁”你嘛,那沒事兒,你以後就住到丞相府上吧,出入自由,看誰敢攔伱。

你要去拜訪好友,約見東吳朝臣,沒關係,你隨便去,如果遇到不想見你的人,我這個丞相出面,幫你約來聊,想聊什麼聊什麼,多好。

這麼一來,你總不能說東吳不講外交禮節,全無待客之理了吧?!

鄧芝不得不感慨一句——薑還是老的辣。

鄧芝如果就這麼在張昭的府裡住下了,本身就是一個信號,告訴那些東吳朝臣們,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

而所謂的見不到人,張昭去請,也是假大方.真被張昭請來的那些人,在張昭的府邸裡,能想說什麼說什麼嘛?!

更重要的是,張昭邀請鄧芝在自己的府邸內住下,以他的聲望和地位,可以說一種對鄧芝的看重,鄧芝如果拒絕,反而是不懂禮數的表現。

本來在館驛住的話,鄧芝還能通過一些其他手段外出蒐集情報,住在張昭這邊的話,一舉一動想必都在張昭的注視下,再想搞清楚問題所在,就很難了。

就在鄧芝有點愁眉不展的時候,張昭居然主動的,跟鄧芝聊起了之前兩國之間的爭端。

就是東吳兩次領兵進攻江陵和襄陽的事兒。

鄧芝一看張昭主動提起了這個事情,那麼作爲大漢使節,他終究是要行使自己的責任的。

張昭是東吳丞相啊,哪怕是私下見面談話,只要談到公事,那就是公務.鄧芝嚴正的提出了譴責,並且要求東吳對此事做出正式的解釋。

鄧芝一副公事公辦的態度,卻引來張昭微微一笑。

“此非朝廷,伯苗亦無需如此正式。”張昭擺出一副雲淡風輕的架勢來,笑着,對鄧芝說道,“久聞伯苗亦是熟讀詩書之人,可知三皇五帝,夏商春秋之事?!”

鄧芝一聽這話,也是一愣。

張昭居然不按套路出牌,之前自己公事公辦的提出了譴責抗議,正確的應對不應該是張昭擺出丞相的姿態,對自己的說辭進行反駁麼?!

怎麼還是一副長者的樣子,而且一開口就是“三皇五帝,夏商春秋”?!

這是要說古論今,考教自己學問不成?!

但,張昭的身份地位擺在那裡呢,他既然這麼說,鄧芝也只能擺出一副躬聽的架勢,說道,“還請張公指教。”

張昭笑了一下,也不客氣,說道,“三皇之時,禪讓繼位,天下有德者居之。五帝時,雖有血脈傳承,但持天下權柄者,終擇之以賢.伯苗以爲然否?!”

鄧芝聞聽,一陣點頭.這是儒家的三皇五帝傳承觀念,鄧芝當然得說對,否則就是離經叛道了。

張昭也不意外,繼續說道,“夏之始,家天下,頗歷波折,商周更替,乃至春秋戰國,皆以家天下爲重,卻不知有德始終。故,夏有太康失國之厄,商有遷都之禍,周有犬戎之災.幸有賢人秉正,方始渡過災厄。此,伯苗以爲然否?!”

鄧芝心說這糟老頭子想說什麼?!

這裡舉得例子,大多都是國君無道,後有賢臣輔佐,王朝才得以延續的事情.啥意思?!

到了這裡,鄧芝敏感的政治神經立刻起作用了這種時候,不能隨便附和,只能沉默不語。

不贊同,但也不否認。

然後,張昭的大招來了。

“老夫私以爲,此皆爲重家天下,而忽略賢士之故。”張昭繼續說道,“天下,本不該是一家之天下。太康昏庸,因而失國,夏啓無道,商湯伐之。商紂無道,武王伐之漢室傾頹,曹賊專權,我主崛起東南,安地方,平禍亂,驅賊寇,示儀軌,可稱賢乎?!” “今漢室已歿,天下三分,天下疆土,本該歸有德之人,我主賢於天下,取天下之地,又有何不可?!”

聽到這裡,鄧芝琢磨過味來了.直接拍案而起!!!

“老匹夫,何出此無父無君之言?!”鄧芝怒喝一聲道。

可張昭卻微微一笑,說道,“老夫先考,雖故去,卻供於宗社,老夫之君,如今便在宮中安坐,何言無父無君?!”

鄧芝一聽這個老不要臉的玩意兒說的話,頓時氣不打一處來。

而且,張昭話裡的含義,實在是讓鄧芝聽的後背冒汗.東吳這是要直接翻臉了麼?!

張昭之前叨叨那麼多,其實就是想告訴鄧芝,這個天下,不是劉氏的天下,是有德者的天下。

這話乍一聽,好像也不能說是錯,但問題是,張昭這麼說,等於在否定之前劉備和孫權約定的兩帝並立的政治基礎。

當初孫權稱帝,劉備想要順勢討伐,但奈何實力不夠,曹魏的威脅太大,不得已採用了這種模糊的手段,雙方互相承認對方的帝位,但雙方都模糊掉誰是正統的爭論。

畢竟,天下正統,只有一個。

也就是所謂的“兩帝並立”,等到消滅了曹魏以後,雙方在一戰決定誰是正統。

之前雙方都是這麼含糊着過來的,但現在,張昭給東吳找了一個“天下疆土,有德者居之”的名分,不僅正當化了東吳攻擊江陵和襄陽的舉動,同時也是第一次,向季漢方面強調,東吳以賢德取天下,是天下正統。

這麼一來,就是打破雙方一直以來的默契,東吳在正統上,第一次否定了季漢的地位,不承認季漢作爲大漢延續的法統這可就是要命的事情了。

這種正統之爭,足夠直接引起兩國大戰了。

而更要命的是,如今曹魏還在,東吳突然打破默契,否認季漢的正統地位跟北邊的曹魏,會不會有關係?!

畢竟上次鄧芝來訪的時候,曹魏就派出了蔣濟過江來和談,想要跟東吳建立盟約了現在,莫非事情有變?!

順着這條線去聯想的話,鄧芝是越想越後怕。

畢竟,這個話,如果是從普通的江東名士,或者是朝廷大臣嘴裡說出來,鄧芝倒也不用太過於激動,畢竟只是一家之言。

可從張昭這個東吳丞相的嘴裡說出來,政治意義截然不同。

這是不是代表着,東吳已經做好了跟大漢正面開戰的準備,這次不過是藉着鄧芝出使,正式表明立場?!

怪不得,自己才一到建業,就被人困在館驛之內.如果東吳確實已經打算翻臉了,那這麼做也說得過去。

鄧芝是真的急了。

他倒不是爲了自己的生命安全着急,他急的是.來的時候張溪跟他交過底,江陵現在還沒有做好跟東吳全面開戰的準備,希望鄧芝能儘量拖些時日。

如今,鄧芝怕已經來不及了。

所以,鄧芝一方面必須表現出自己的憤怒,一方面,也必須想辦法儘快從張昭這裡脫身,通過安插在江東的細作渠道,把東吳準備翻臉這事兒,給張溪傳遞過去。

因此,鄧芝怒聲呵斥張昭,一方面是確實需要當面反駁張昭的言論,另一方面,罵完了,就有離開丞相府的理由了。

可.張昭這個老傢伙,這麼大年紀了,什麼沒見過,油鹽不進吶。

鄧芝責罵張昭無父無君,結果張昭說自己的父親好好的在宗社祠堂享受香火,主君在宮殿內安坐,怎麼就無父無君了?!

鄧芝發現,自己好像有點罵不下去了這老頭,明顯是把當初當漢臣,食漢祿的事兒,推的一乾二淨了。

再一個,人家都不承認你季漢是後漢的繼承人了,老頭子當漢臣,跟你這個“蜀國”臣子又有什麼關係呢?!

鄧芝憋屈了半天,硬是發現,自己當着張昭的面,什麼話都罵不出來了。

當然,一些污言碎語還是可以罵的,但那不符合鄧芝名士的身份,也降了作爲大漢使節的格局索性一拂袖,大步流星的離開張昭的丞相府。

嗯,還是先走吧,想辦法傳遞消息要緊。

而張昭呢,並沒有攔着鄧芝,在鄧芝離去後,張昭也是嘆口氣,然後更衣,進宮.去找孫權聊聊。

該知道的,已經知道了,那麼接下來,就該跟至尊聊聊,接下來該怎麼辦了。

第1054章 水戰(二)第572章 破寨第655章 背鍋俠滿寵第924章 人才問題第252章 書院的作用第1035章 攪混水第1204章 猶豫第913章 戰略微調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37章 一顧茅廬第1195章 撤軍方案第432章 偷襲汝南第207章 好事連連第651章 退兵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第916章 摩擦結束第893章 提前準備第831章 議策第1078章 交易第987章 議定第322章 疑兵計第860章 潼關之戰(十五)第1149章 三線戰事第371章 孟獲的反應第144章 張機第386章 水泥第1210章 劉放的打算第756章 三伐議定第1182章 曹爽在猶豫第870章 夜襲第556章 諸葛誕第293章 于禁的決策第121章 勸降文聘第343章 調整第509章 臧霸的決斷第497章 一夜築城第171章 聯姻第701章 劉備病重第486章 衆議第659章 持節軍令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498章 原因第1047章 南征第751章 前因後果第537章 諸葛虔的想法第376章 花鬘在行動第878章 南門攻防第1245章 接連敗陣第688章 雍州刺史部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885章 徐庶斷策第1020章 兜圈子第793章 掃清威脅第308章 呂蒙的計劃第621章 跑了第1125章 主力進軍第734章 方向之爭第1001章 亂局第1019章 石苞的無奈第1104章 鬱悶的曹肇第208章 雒城第159章 聯姻第977章 試探與使者第954章 不對勁第432章 偷襲汝南第728章 東吳出兵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980章 張昭的態度第466章 再次僵持第70章 江夏太守第276章 襄樊之戰的真正用意第632章 關羽的傷勢第452章 火攻略陽第1142章 魏延的判斷第300章 水淹七軍第711章 曹魏計策第819章 曹魏騎兵第866章 諸葛出征第596章 正面較量第254章 冠禮第63章 火箭第1064章 羅縣攻防戰第326章 關興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124章 攻城先拔寨第209章 山間小道第378章 倒黴的小姑娘第219章 劉璋投降第724章 人選第927章 收徒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72章 軍械第352章 曹操退兵第1209章 變數第685章 考題第998章 朱然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