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1章 搖擺的孫權

其實吧,東吳也沒有做好跟蜀漢徹底翻臉的態度,否則張昭就不會主動的,去跟鄧芝說那些話了。

那不是擺明了告訴鄧芝,東吳態度有了變化,從而讓蜀漢那邊有了防備嘛。

要是真的想翻臉了,能告訴你這些?!

張昭這樣的老狐狸,怎麼會不知道江東必然有蜀漢的細作,而鄧芝也有足夠的能力,把這個事情通過細作渠道傳出去呢。

張昭這麼做,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替孫權在擦屁股。

自家的那個至尊吶,做起事情來,瞻前又顧後的,當年赤壁之戰時,不想投降,但又不下定決心一戰.如果不是周瑜站出來說服他,並且真的打贏了,哪有現在的東吳江山。

這點,張昭也是承認的,但張昭並不認爲,自己當初在赤壁之戰時主降的態度是錯的。

只能說,從結果反過來看,當初張昭主張假投降以保全基業的做法,過於保守了,事實上曹操在平定河北後,他的軍隊確實已經到了周公瑾所說的強弩之末,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可那個時候誰又能先知先覺呢.連周瑜都是硬着頭皮上的,戰前可不知道能收穫這麼大的戰果。

這次在對蜀漢的態度上,孫權其實又犯了老毛病了。

從天下局勢看,如今已經是蜀漢強,而吳魏弱的情況了,因此,跟蜀漢保持距離,跟曹魏結盟,抑制蜀漢的進一步發展,是正確的。

但是,如今的天下局勢,還不到赤壁之戰時那樣,蜀漢雖強,但也只是強了一點點,曹魏雖弱,但依然保留着精華的黃河以北的所有土地。

東吳呢,即使是孫權的內心也知道,如今的東吳雖然已經佔據了青徐淮南等地,但陸戰水平不足,導致了東吳再想往北發展,心有餘而力不足。

所以呢,張昭是認可孫權跟曹魏結盟,抑制蜀漢的擴張,同時爭取時間內部發展自己的外交策略的。

但是呢,孫權對蜀漢的態度,始終是有點搖擺不定。

按理來說吧,既然已經決定跟曹魏結盟了,那麼對蜀漢,肯定是要翻臉的.否則人家曹魏跟你結盟圖的是什麼?!

可連續三次偷襲江陵不下,一次被人家打的最後只能割地求和,另外兩次人家有求於你,所以沒怎麼跟伱計較真要打起來,孫權真的很懷疑,自己現在佔據的江夏,甚至荊南四郡,能不能保的住。

沒辦法啊,陸遜要留在淮南,周瑜的病情始終反覆無法痊癒,朱然多少還差點意思,對上自家那個妹夫的勝算,真的不高啊。

所以啊,孫權也很頭痛,他既想要抑制蜀漢的擴張速度,同時又怕自己這邊真的幹不過蜀漢,反倒因爲跟曹魏結盟,導致蜀漢把進攻重點轉向自己,憑白給了曹魏休養生息的時間。

這次鄧芝來訪,孫權的這種矛盾心態,就體現到了極致。

一方面,他派出了周胤,專門去江陵迎候鄧芝,另一方面,等鄧芝到了建業,他又下令封鎖館驛,不讓鄧芝外出,以防鄧芝得知自己打算跟曹魏結盟的消息。

可問題是,鄧芝又不是傻子,他這麼做,只會讓鄧芝更加懷疑。

而以蜀漢在東吳的情報網,很快就會把這種事情打探清楚,以鄧芝的能力,你也根本不可能讓他老實的呆在館驛之內。

本來張昭還在想,用什麼辦法,能幫孫權把這事兒弄的完美一點,既能安撫住鄧芝,又能從鄧芝這邊得到蜀漢荊州防備的情報結果鄧芝就自己送上門來了。

然後張昭就玩了這麼一出。

一方面,張昭覺得,東吳跟曹魏結盟的事兒,根本瞞不住太久,這事兒早晚會被蜀漢知道.早一點和晚一點,根本沒什麼區別。

所以張昭直接就藉口辯駁鄧芝言論的機會,變相告訴了鄧芝,如今東吳的態度,已經變了。

另一方面,張昭也是在試探鄧芝,通過鄧芝的反應,來判斷荊州是否做好了跟東吳翻臉的準備。

如果鄧芝對張昭一通怒罵,出門後趕緊去拜訪江東四大世家,又或者是回到館驛內閉門不出,等待孫權召見那說明,荊州並沒有準備好跟東吳翻臉,現在鄧芝還在尋求緩和兩國關係的可能。

如果鄧芝一言不發,拂袖而去,隔天就急着離開江東,回到江陵去,那就說明,荊州已經做好了跟東吳翻臉的準備,甚至有可能,會選擇先發制人,攻略荊南四郡。

真要那樣,那就直接翻臉開戰吧,反正也不可能再有挽回的餘地了。 萬幸,鄧芝的應對,是第一種。

這也讓張昭心裡有了底,然後趕緊進皇宮,見孫權,讓他趕緊召見鄧芝,安撫其心。

換句話說,其實鄧芝還是讓老狐狸張昭,給算計到了。

鄧芝在離開了張昭的丞相府後,非常的着急。

一方面,他要趕緊把這個消息傳遞到江陵去,讓張溪早有防備,防止東吳發動偷襲。

另一方面,鄧芝立刻去拜訪了吳中張氏的家主張溫,希望通過張溫聯繫到江東四大世家的話事人,通過他們,向孫權訴說利害,拖延孫權跟曹魏結盟的時間。

可,就在鄧芝四處忙活着拜訪“朋友”的時候,他突然接到了通知,說是第二天一早,孫權就會在大朝會上召見鄧芝,並且回給大漢天子國書。

鄧芝當時那個意外的.他的密信纔剛剛寫好,還沒來得及聯繫潛伏在建業的大漢細作呢。

但不管如何,這是一個機會,一個正面說服孫權的機會鄧芝不能放過,必須認真準備。

可就當鄧芝準備了很多說辭,準備在大朝會上說服孫權,放棄跟曹魏結盟鄧芝卻發現,自己的說辭,完全沒有用武之地。

因爲孫權壓根沒提跟蜀漢翻臉的任何字眼,對於鄧芝的責問,也只是搬舊詞,說是先主劉備答應了他,奪了雍涼後交付荊州給東吳,結果現在蜀漢連洛陽都攻下了,卻連江陵都不給既然你答應了卻不給,那我自己去拿,合情合理吧?!

孫權這麼一說,直接把鄧芝給幹不會了你家丞相昨天說的什麼“天下疆土,有德者取之”呢?!

現在又繞回了老路,搬出這種扯皮論調出來,那鄧芝豈不是又只能按照“湘水劃界”的那老一套應對,最後變成了打嘴炮,最後不了了之了?!

而鄧芝在朝會上,試探性的詢問,北地曹魏和東吳的來往聯絡時,孫權也只是含糊的以北方疆界未定,兩國商議疆界劃分,故而彼此聯絡這樣的藉口給糊弄了過去。

鄧芝那個納悶啊.孫權在朝會上表現出來的態度,也不像是要翻臉的樣子。

所以.東吳的真正態度是什麼?!

到底是要跟大漢翻臉了,還是說,其實那個“天下疆土,有德者取之”的態度,是丞相張昭的一家之言?!

鄧芝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越想越覺得這裡面有問題差一點,就在跟孫權的應對中出錯了。

好在鄧芝也是一個才思敏捷之輩,這纔沒有出醜。

等到拿到孫權給劉禪的國書,結束了朝會應對,回到館驛細細翻看後,鄧芝依然沒有摸到任何頭緒。

國書很正常,就跟以往兩國往來的國書差不多,孫權還是稱呼劉禪爲漢主,國書言辭中,並沒有任何要強調東吳正統的含義。

除了日常佔劉禪便宜,以長輩身份自居外,你真的找不到這份國書裡,孫權有任何要跟大漢翻臉的意思。

但張昭的那個說辭,又是當着自己的面主動說起來的這事兒,總不能是假的吧。

總不能張昭那個說辭,只是老糊塗了瞎咧咧吧瞎咧咧都能這麼引經據典的,那張昭未免也有點太厲害了吧。

這中間,大概率還是出了什麼變故,導致孫權在最後做出了緩和兩國關係的舉動

但具體是什麼,鄧芝不清楚,但鄧芝可以肯定的是,東吳的態度,確實是曾經出現過一定的變故也許不是變故,是真的變了。

甚至有可能,這封國書,不過是東吳用來麻痹大漢的緩兵之計而已。

不管怎麼樣,鄧芝覺得自己還是要儘早的返回江陵去,提醒張溪早做準備。

現在鄧芝的使命完成了,那就不需要通過細作通道傳遞消息了,畢竟細作潛伏不易,能不啓用就儘量別啓用。

再說了,細作通道的傳遞速度,未必有自己光明正大的從建業返回江陵來的快。

就這樣,鄧芝急匆匆的趕回了江陵,把東吳有變的情況,告知了張溪。

而張溪和王基聽完了鄧芝這次出使江東的見聞後,二話沒說,直接開始加強江陵的防禦力量。

不管你東吳變沒變態度吧,提前做好準備,總是沒錯的。

第1002章 退軍與合兵第770章 曹魏動向第86章 攻城第2章 面試第721章 不是辦法的辦法第155章 劉備親臨第952章 洛陽應對第873章 南門決斷第925章 誤會第527章 老友聚會第369章 三路戰局第354章 曹操第609章 到來第427章 人情交換第13章 吹牛第850章 潼關之戰(五)第1025章 變數第62章 諸葛初點兵第637章 日薄西山第775章 漢軍軍議第1072章 丁口第1017章 借兵反攻第81章 衝陣第665章 突圍第30章 對比第354章 曹操第532章 張溪的應對第535章 陳倉防務第910章 水戰第731章 雍州戰事第1146章 王凌的想法第522章 五丈原上第204章 名分第81章 衝陣第12章 秘方第329章 厚臉皮的呂蒙第337章 北方戰場第113章 進軍陸口第608章 攻心第197章 法正再來第1090章 諸葛連弩二號機第797章 曹休的計劃第858章 潼關之戰(十三)第796章 曹休的處境第53章 蹴鞠第358章 戰與和第809章 蔣琬用兵第386章 水泥第438章 等不來的張郃第715章 救災第1155章 方案第451章 雙方開戰第825章 議定出兵第1107章 調整應對第30章 對比第392章 魏王曹丕第48章 鴛鴦陣初戰第211章 豪賭第528章 關羽搦戰第1033章 今時不同往日第822章 折中一下第292章 軍令狀第1131章 兵力調整第465章 張溪和魏延第1059章 偏師出兵第695章 祭祖前後第1078章 交易第1042章 遷都之議第310章 定軍斬夏侯第486章 衆議第859章 潼關之戰(十四)第1160章 三年後(一)第618章 突然出現的王平第939章 相持第21章 新官職,新工作第795章 涼州軍團入關第680章 成都應對第1027章 一箭第1025章 變數第87章 失敗的夜襲第1143章 撤軍方案第665章 突圍第438章 等不來的張郃第1166章 戰略制定第588章 山路第906章 安撫第389章 替代戰略第1144章 不安分的胡奮第256章 鍊鐵第777章 來者可是第1221章 東征準備(二)第234章 蔣琬第786章 孫十萬的想法第880章 故伎重演第934章 誘敵第66章 戰後動態第869章 訓子第1102章 追擊第360章 庲降都督第1155章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