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解套

趙禎轉過頭,看着王曾,問道:“相公有何見地?”

王曾捧笏,緩緩地道:“陛下,臣曾聽說過一個故事,說出來博諸位一笑。有一愚夫用八百文錢買了一匹素絹,,拿到染坊想染成紅色。染坊要的工錢是一千二百文,而他的身上只有四百文現錢。此時布染到一半,愚夫沒有辦法,只好把身上的四百文錢,加上用來染色的那一匹絹,加起來剛好一千二百文,給了染坊做工錢。”

說完,王曾看了看殿裡的衆人,繼續緩緩說道:“諸位爲大臣,才智過人,自然不會如愚夫那般愚蠢。但我想說,愚夫所爲,在剛纔宋大參說的那些官辦場務裡,卻實實在在地不可避免會發生。布錢不分,官府收稅或者向外發賣都沒有問題。但在京西路,從營田務種出棉花,種織場和染場出布,都是官辦的場務,如果也布錢不分,工錢和原料攪到了一起,事情也就沒辦法做了。徐平不許棉布當銅錢使用,絕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像呂相公和宋大參講的那樣,跟以前一樣用棉布當銅錢,或許朝廷的麻煩少了,但是京西路的各場務以及州縣就麻煩纏身。臣可以斷言,如果京西路真地像收稅賦一樣布錢通用,絕沒有今年棉布生意的紅火!徐平能夠賣出這麼多布來,是有實實在在的物品在那裡,絕不是什麼虛賬!現在天下乏錢,那便就想乏錢的解決辦法,而不能對做事的官員橫加指責!”

最近幾個月的時間,王曾和呂夷簡在這種場合針鋒相對大家已經司空見慣,此時也不以爲意。而且兩個人都是聰明人,說的話講的事都是有道理的,不會強辭奪理,只是看你有沒有本事把他們用的道理想明白罷了。世間事哪有非黑即白一清二楚的?只要是邏輯通順,思路清晰,就讓人信服,聽的人往往就被繞進去。

趙禎就經常被繞進去,他還年輕,而且在深宮裡對很多事情不瞭解,僅僅是聽這幾個人說,怎麼聽怎麼有道理。以至於到了現在,雖然覺出兩位宰相有些不對付,但尚不能肯定他們是爭權,還是真地都是一心爲公,只是對事情的看法不同。

兩位宰相立場對立,杜衍和晏殊兩人都乖乖閉上了嘴巴,安靜地做一個旁觀者。他們兩人的權力慾都不重,獨立於兩個集團之外,不想惹事上身。

殿裡沉默了一會,宋綬對王曾道:“依相公之見,徐平所作所爲是合情合理了?”

王曾面色和善地道:“自然,轉運使管一路錢糧,京西路今年幾個州府遭遇了多年不見的大災,卻平安渡過。而且本路州軍錢糧充足,比往年不知多了多少,可謂善施政者。”

宋綬又道:“但是現在三司無力兌付河南府的飛票,也不能兌付,哪怕只是付給他們十之一二,天下其他地方就無錢可用了。那又該如何?”

王曾微微笑了笑:“徐平自己不是提出了法子?暫時稱提絹帛,穩住絹價,且渡過了眼前難關,而別想辦法。寅吃卯糧雖然不是好辦法,但總是個辦法。”

“即使穩住了絹價,三司還是無錢兌付,那些飛票總還是掛在那裡。”

王曾看着宋緩,沉聲道:“錢之爲錢,只是能夠用買使用之物而已。以前徐平任三司鹽鐵副使的時候,曾經編過《錢法類書》,對於錢是什麼,這幾年已經說得很透了。三司手裡有了值錢的貨物,怎麼還會缺錢呢?沒有銅錢,可以從三司鋪子那裡印購物券充賬,難道徐平還會不收嗎?購物券可以從三司鋪子買貨,鋪子可以用絹帛從其他地方換物,如此一來一切通暢。徐平所說稱提絹帛,也是這個意思,要着落在三司鋪子上的。”

聽到這裡,坐在上面的趙禎出了口氣:“王相公此言大有道理,京西路要錢,無非還是要買貨物,三司鋪子的購物券一樣可以使用,不一定非是銅錢!”

宋綬捧笏:“陛下,臣以爲,要三司鋪子印購物券充賬,那隻管印就是,又何必非要穩住絹價呢?鋪子裡的購物券是錢數,又不是寫的幾匹絹帛。”

王曾的聲音比剛纔高了一些:“宋大參此言不妥!三司鋪子的購物券不是虛的,不能夠虛印,必然是要本於貨物。三司手裡的絹帛值多少錢,纔可以印多少購物券,如果憑空虛印,則購物券很快就會不值一文。這種討論《錢法類書》裡連篇累牘,宋大參閒來無事可以看一看。說起來徐平編這一本書,確實把錢法講得很清楚。”

徐平在京城的時候,《錢法類書》曾經火了一陣子,討論也很激烈。後來新的觀點越來越少,熱度便就慢慢降下去了。但書一直在編着,參與討論的大臣少了,中下級的官員還是很多,偶爾也有人靈光乍現,並不缺少真知灼見。王曾對於國政比呂夷簡上心,一直都有在看這一套書,他的記憶又好,雖然不能像年輕時一樣過目不忘,大的問題卻很清楚。

宋綬是在官場上一心銳意進取的人,對官位的熱衷遠高於具體的政事,說到這裡他的思路就跟不上了。《錢法類書》他早就不看,裡面講了什麼真不清楚。

見宋綬不再說話,王曾向趙禎捧笏道:“陛下,此時所謂的缺錢,其實只是缺的京西路做了這一年,朝廷向他們酬功的手段。這可以是銅錢,也可以是珠玉香藥,當然更可以是三司鋪子發出的購物券,只要是能換到實實在在的東西就好。這便就如繩套,一扣一扣套在一起,穩定了絹價,就能暫時解了這套。至於以後,自然可以從長計議。”

聽到這裡,呂夷簡面無表情地道:“既然是酬功,爲何不可以加官?”

“官換不來錢,對京西路來說,是換不來錢的,能換錢的官也不是官了!”王曾的面色也沉了下來。“錢糧的事還是從錢糧着手,豈可用官位去換?”

呂夷簡的面色不動,只是問道:“那現在穩了絹價,三司必然要收不少絹入庫,等到以後絹價下跌,又當如何?難道這錢,就讓朝廷白白損失?到了那時,這錢由誰來補?難道還真地讓徐平用棉布賺到的錢補窟窿?那時又怎麼算?”

王曾不看呂夷簡,捧笏對趙禎道:“陛下,前些日子朝廷議定在密州新設市舶司,由知密州王彬提舉。王家本是高麗大姓,必然能夠開通高麗商路。聽說高麗一匹絹值白銀十兩之多,販運到那裡獲利甚巨。商人趨利,還怕沒有商人做這生意?不止如此,還有廣南西路龐籍和王沿上奏,南洋商路已通,到那裡交易的商人最喜販運絹匹,又是一個出路。若是這些商路通了,三司現在收進來的絹帛,到時未必就會虧了價錢!”

第53章 查稅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77章 未慮勝,先慮敗第64章 一拍兩散第35章 我有三策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44章 打起來了第65章 智雲法師第213章 預算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25章 要不我們換換?第20章 匪訊(下)第39章 先來後到第137章 何爲神?第24章 富貴田園第120章 風高放火天(上)第57章 原則第3章 人之將去第35章 活字第179章 你知道傻子多嗎?第27章 歷史的輪迴第6章 知州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65章 要將功贖罪第129章 新場務第124章 死城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64章 新舊衝突第161章 文化往來第32章 位極人臣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88章 百官圖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6章 龍門酒家第233章 學習第77章 歲幣不須再提第79章 我和你們講道理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252章 驚夢第57章 暗箭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45章 京城故事第170章 思家的情緒第177章 風波將起第47章 應對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70章 蜀兵入隴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13章 治術(四)第31章 霸王鏖兵處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238章 貨運馬車第195章 衝突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172章 你需忍耐第18章 父母妻小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328章 下下之策第163章 榮耀之戰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92章 可以招兵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22章 新米第237章 豪華馬車第54章 買馬第43章 賜姓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19章 遊園第40章 從前第50章 朝廷定了,你做西平王!第102章 首告第68章 交易第83章 有放有收第31章 能否鑄錢?第194章 去往何處?第31章 牛官司第117章 僵持第10章 除害第278章 興靈路經略使第29章 其心可誅第261章 爺爺饒命!第182章 再起風雲第37章 逼迫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第66章 同年知縣第85章 閒適日子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85章 來的都是豬嗎!第11章 遇仙樓第164章 新舊衝突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77章 你倒黴第167章 情報第52章 酒鬼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