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明爭暗鬥

出了垂拱殿,王曾迎着撲面而來的北風深深吸了口氣,閉上眼睛。過了好一會,才重重吐出一口氣,擡頭大步向對面走去。

最近這半年來,處處都被呂夷簡壓制得死死的,王曾覺得自己在政事堂都快要待不下去了。今天終於是出了一口惡氣,打了呂夷簡個措手不及,覺得無比暢快。

兩位宰相,呂夷簡忙着培植黨羽,安插人手,漸漸把朝政操控於自己的手中。王曾則因爲趙禎初親政,人又年輕,生怕年輕人衝動壞事,所以處處主張穩重。結果一兩年的功夫,主張老成持重不生事的王曾慢慢邊緣化,政事堂幾乎成了呂夷簡的一言堂。

王曾對於朝廷事務有自己的看法,結果越到後面,越是發現自己被呂夷簡限制住,幾乎寸步難行。而且他是淳厚君子,一生不營私利,更加看不慣呂夷簡結黨營私。曾經在劉太后主政時互相提攜的親密戰友,最終漸行漸遠,王曾還是站到了呂夷簡的對立面。

如果是在一年前,徐平還在京城的時候,像現在這樣大張旗鼓的搞新政,王曾會第一個反對。但此一時彼一時,老成持重的結果是把權力拱手讓給了呂夷簡,王曾的心思也開始慢慢變了。既然自己無法阻擋呂夷簡把持朝政,那何不讓徐平這個愣頭青衝一衝?已經織成權力大網的呂夷簡現在最怕的就是變,一變就容易失控,很多佈局沒了用處。

不過一年的時間,呂夷簡和王曾對徐平的態度就掉了個,世事無常,不過如此。

回到政事堂裡,呂夷簡坐在火盆邊閉目養神,不言不語不動。宋綬和蔡齊處理一些公務,明顯可以看出來心不在焉。王曾心情放鬆,一邊看着宋綬和蔡齊兩人處理公務,一邊拿起桌上的公文有一搭沒一搭地看着。

冬日天短,朝廷的各衙門一過了午時,官員便就紛紛回家了。到了中午,宋綬託辭家裡有些瑣事,首先離去。

蔡齊看看天色,對王曾道:“相公,外面天色陰沉,不定什麼時候就會下起雪來,還是及早回府的好。左右沒有什麼急事,不用守在這裡。”

“也好,我便先回了。”王曾站起身,轉身看看呂夷簡,笑了笑,“天色不好,坦夫還是與我一起回府吧。都堂雜事,交給子思就好。”

呂夷簡緩緩睜開眼睛,不急不徐地道:“我先不急,這裡積壓的公文處理一番,再回去不遲。孝先府上離皇城遠了些,先行一步。”

政事堂裡的諸位相公,如果沒有緊急公事,從大內出來便就可以回家了,到了這個地位沒有天天坐在衙門裡的道理。政事堂裡每天都有一位宰執當值,不太要緊的事務,直接就處理了。今天便是蔡齊當值,其他人都可以下班回家了。

這個時候王曾還真是對呂夷簡不放心,兩人打交道多年,從好友到敵對,對彼此都知之甚深。王曾知道呂夷簡的爲人,有私心,好財貨,但若說因私廢公也不至於。心中的權力慾極強,但爲人圓滑,手段老辣,絕不會讓人抓住任何把柄。實際上朝廷上下都知道呂夷簡結黨營私,但到底哪些人是呂夷簡一黨,卻沒有人能說出個一二三來。這是呂夷簡的精明,也是王曾的無奈,明明知道呂夷簡的錯處就在那裡,卻好像風一樣,看不見,抓不到,只能徒呼奈何。跟上一個權臣丁謂相比,呂夷簡實在是不知道高明瞭多少。

走到門口,王曾又轉過身來,看看老神在在坐在那裡的呂夷簡,又看了看蔡齊,最終還是離開了政事堂。有蔡齊在,呂夷簡搞不出什麼鬼來吧?

外面的風越來越大了,呼嘯狂躁,吹得窗子嘩嘩啦啦直響。

呂夷簡睜開眼睛,嘆了口氣:“如此冷的天氣,幾盤火炭又當得了什麼事?徐平的永寧侯府裡有火道,聽說到了寒冬臘月室內也溫暖如春。什麼時候得了空閒,在政事堂裡裝上也好,省得一到冬天,這裡便就坐不住人。”

蔡齊道:“話雖然這麼講,只是不好真地這樣去做。聖上見大臣,猶不生火炭,我們做臣子的,怎麼好在衙門裡裝那些?傳到大內,大家顏面不好看。”

“聽說三司衙門當年徐平便就裝了不少,也沒見人說什麼。”

蔡齊搖搖頭:“相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徐平在三司衙門裡裝的也都是在吏人做事的地方,還有那些上課的大房,他自己的長官廳,也是沒有裝的。不過,聽說三衙倒是讓人裝了火道,幾位管軍大將人人不落。”

呂夷簡直起身來,抖抖袍袖道:“罷了,我們又豈能跟幾個武夫計較?政事堂裡不裝就不裝吧,這麼多年沒有火道不也過來了。——對了,今日有沒有什麼重要公文?”

“沒有,都是些日常瑣事。對了,西京留守司送了拜表來,舍人李淑擬了回給他們的敕文,我已經放到了相公的案几上,你簽押過就可以回給他們了。”

呂夷簡點了點頭,面無表情地拿起桌上李淑的敕文觀看。

學士院的翰林學士是內製,職掌起草詔令,對皇帝負責,外朝宰執是無權過問的。當然內製的範圍被嚴格限制,除了祭天祭地祭祖宗這些禮儀性的文字,以及德音大赦等顯現皇恩浩蕩的文字,再就是大除拜或升節度使親王等等地位相當於宰執的人事任免。舍人院的知制誥則是外製,屬於外朝,對宰相負責。一般性的朝廷公務,都是由舍人院的知制誥起草文字,由宰相批准,雖然也是以皇帝的名義發佈敕令,實際是由宰相處理的。

此時舍人院還談不上什麼獨立性,知制誥起草的文字,宰相覺得不滿意可以發回去重新修改,甚至不發回去,自己直接提筆改了也很正常。歷史上要到後來蔡襄直舍人院,硬頂着不許宰相修改自己起草的敕令,要麼就封駁,要麼就直接發佈,舍人院相對於中書纔有了一定的獨立地位,形成又一股牽制宰相的勢力。

當然主動權一直是掌握在宰相手中的,舍人院到底是中書下屬機構,一位舍人不按宰相的意思寫敕令,那就換另一位來。所有的舍人都跟宰相作對,還可以用各種名義臨時調學士過來寫,總有繞過去的辦法。不過在這個年代,呂夷簡就是李淑的頂頭上司,這種事情上還用不着用其他花招。正是因爲宰相握有絕對的主動權,知制誥李淑一直攀附呂夷簡。

第238章 天聖寨攻防第6章 酒第97章 流年第104章 黃從貴的末日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120章 不如降了?第84章 三衙改制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91章 你只管去做第66章 以民爲師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111章 根源第61章 轉機第227章 左右爲難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233章 郭諮歸來第270章 以仁爲本第11章 治術(二)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99章 刻書準備第10章 治術(一)第62章 算計第65章 離開河陰第221章 細腰城第107章 以僞收假第96章 移風易俗第269章 對峙第166章 人才濟濟第55章 藥銀第75章 弒父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27章 不羈的黃河第259章 要有自己人第237章 任福之死第102章 一針回魂第80章 花開富貴第82章 不好的預感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45章 養子秘訣第28章 文明世界纔有德第127章 大捷第54章 解散佛社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213章 速回慶州第34章 都不可行第48章 叛國的附馬第45章 白砂糖第43章 熊二焦五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3章 進城第84章 南線北線第73章 田二第59章 分歧第293章 敕勒川第170章 兩府並立第9章 準備抓人第150章 席捲諒州(中)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210章 札付兩路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111章 李覯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29章 端午(上)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73章 廢后風波(下)第241章 羈縻還是郡縣?第263章 狄青的請求第46章 收割機第6章 買書第106章 找你算賬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73章 點將第104章 往事難忘懷第134章 假于闐國第34章 移民第30章 斥責第112章 行者徐平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44章 僵局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99章 搞事情第74章 埋伏第248章 仿三州故事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112章 似曾相識燕歸來第33章 迷惑第87章 好事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318章 落井下石第87章 言官的反擊第86章 兩全其美第30章 男兒立功在邊關第214章 內朝外朝第65章 永寧侯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