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牛官司

“二郎二郎,我等你好久了,怎麼這個時候纔到?你看太陽都那麼高了!”天津橋附近三司鋪子前,喜慶伸着脖子看着前面趕車來的孫二郎,高興得直跳腳。

前面彭三叔停下驢車,孫二郎從車上跳下來,飛跑到喜慶面前,笑着道:“我也想你得緊!不過我家裡離這着實可不近,來一趟可不容易呢。”

喜慶拉着孫二郎的手,對他道:“走,我請你吃一碗冷淘。現在秋老虎,天氣還是熱得很,吃起來正好。再過幾天,只怕就不合適吃了。”

“不急,先把貨搬了。”

喜慶哪裡肯,拉着孫二郎只顧走,口中道:“急什麼,回來再搬就好!這個時候,你總得在城裡住一夜,又不能馬上就走的。”

孫二郎回頭向彭三叔打了聲招呼,歡天喜地地隨着喜慶去了。

彭三叔笑咪咪地看着兩人離去,把驢車趕到鋪子旁邊,把驢卸了,拴到一邊木樁上飲水。轉身看看,見一邊的小酒鋪只有幾個人,慢悠悠地轉了過去。

鄭州雖然前段時間也開了三司的鋪子,但裡面的貨物不全。特別人是窮苦人用的日常用品不多,河陰滿縣的買賣社,要進貨還是要到西京洛陽城來。

每過一個月半個月,大家把要進的貨物列了單子,輪班排着一家到西京進貨來。窮苦人家反正路上也不多講究,驢吃的草料是自己帶的,乾糧是自己帶的,現在這天氣,甚至基本不住店,晚上展開鋪蓋在車上就睡了。跑一趟只是花的時間多,路費倒是費不了幾個錢。從三司的鋪子進了貨物回去,各家分了,也能賣上個把月。

買賣社不以贏利爲目的,都是入社的人輪班在裡面做事,按時間算工錢。到手的工錢不多,僅能夠補足自己耽誤的農活罷了。吸引人入社的,是按照交易額定期分利潤,實際上每個人都是以成本價獲得那些貨物。

自然經濟形態下,對於農民來說,貨幣稀缺。這不在於錢發行得多少,而是交換對於農民來說成本太高,寧可使用物物交換的形式。這些買賣社收了社員的實物,一些土特產一樣運到三司鋪子裡來賣掉,換回自己的生活必需品。

這便是供銷社系統存在的意義,在商品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把社會的方方面面用盡量小的成本納入到商品經濟中來,把交易成本壓到最低。等到商品經濟發展起來,專業的商人效率超過這個系統,這個系統也會自然而然地消亡。

到了酒鋪裡,彭三叔要了一碗最便宜的烈酒,要了一小碟鹹菜,小廝擺在桌子上。

端起碗來,彭三叔聞了聞酒香,輕輕抿了一口,陶醉地閉上眼睛。

日日夜夜都在地裡勞作,完工之後喝上一口烈酒,解去一身的疲乏,實在是世間最美好的享受了。可酒是糧食釀出來的,糧食是農人的命根子,種地的人一年到頭也喝不上幾回酒。只有年關大節,幾家合夥釀些私酒,混濁不堪,也沒什麼酒味。至於店裡賣的那些官酒,除了不務正業的閒漢,哪個捨得去喝?

三司鋪子裡賣的白酒,酒味又濃,價錢又便宜,這纔是莊稼人喝的酒。現在買賣社裡都有這種酒賣,有人饞了,隨便抓把糧食喝上一小碗,暈暈乎乎地就回家睡覺去。這是自己人的買賣,真正的酒鬼,大家也不賣酒給他。

彭三叔喝着酒,就着鹹菜,享受着屬於自己的這幸福時光,等孫二郎回來。

二郎年紀小,人又老實肯幹,還跟鋪子裡的喜慶是朋友,現在是買賣社裡惟一的長期僱員。就是輪到別家到西京城裡進貨,也會特意找他跟着車。

鄉下的生活,就是這樣平平淡淡,每個人在這平平淡淡中,尋找自己的快樂。

孫二郎和喜慶在天津橋頭冷淘攤子的小桌上,輕輕撥弄着碗裡的涼粉,快樂地品評着這食物的味道。他們正是無憂無慮的年紀,城中的一切都顯得新鮮吸引人。

吃了一會,喜慶對孫二郎道:“二郎,過些日子我們要在建春門內開間新鋪子,鄭主管要帶着我過去呢。以後,你便就到那裡進貨,少走好多路。”

二郎想了想,問道:“那裡是小鋪子吧,貨物全嗎?”

“我們兄弟之間,你要的貨物自然會早早給你準備好,怎麼會不全?”

“那好,以後我們住在那裡,也便宜許多。喜慶,我每次從建春門走,看那裡有些荒涼,你們怎麼會到那裡開鋪子?”

“這我哪裡清楚!這次鹽鐵司的劉判官到西京城來,住了幾天便就定下來。聽說在西京城裡賣的棉布,都在那個鋪子裡賣,不知道是爲了什麼。”

兩個半大孩子,哪裡能夠清楚這種事情,他們也沒有興趣,兩句話帶過,便就說起各自這段時間遇到的奇人異事。

到建春門內開鋪子賣棉布是徐平定下來的,是對西京洛陽城的產業佈局。洛河從西面流入城內,從東邊出城。因爲要在上游築壩,出城的地方水流平穩,是徐平規劃下來的水力紡紗等工業的聚集地。紡紗在那裡,織布自然也在,那配套的裁衣等等也就要在了。

不選東水門開鋪子而是選在建春門,是因爲建春門正當向東的大道,而且那裡閒田衆多,適合大規模的工商業。歷史上後來文彥博在洛陽,曾經在建春門內買地幾百畝,建起了一座名園,可想而知那裡閒着的土地有多少。

現在棉花的種植、紡織都還在規劃,初期先聚集一批民間的製衣業過去。棉布還算是新奇,而且價格不高,對於製衣業來說,正是賺大錢的時候。在建春門那裡開間鋪子專門賣棉布,必然會吸引商家到那裡開店,算是形成一個新的商業中心吧。

轉運司衙門的後衙,徐平拜了茶,問賈昌齡:“提刑,本是說耽擱一天,怎麼最後耽誤這麼多日子?你看,幾個大州的知州都已經迴轉了,你纔到城裡。”

賈昌齡嘆了口氣:“快不要說了,待在官廨裡不出來也沒有事情,一到地方,便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那麼多案子。父老百姓攔着,我想走也走不了啊!”

一邊說着,賈昌齡一邊連連搖頭。

這次到洛陽來,他是與知州趙賀一起從鄧州出發的。結果因爲有案子糾纏,被趙賀落下得越來越遠,最後他到了洛陽,趙賀都已經離開了。

因爲現在的提點刑獄不帶勸農使,什麼修河之類的事情與賈昌齡無關,他也並不怎麼關心。之所以一定要到洛陽城來,是因爲徐平新官上任,幾司的長官總要碰一下面。

轉運使司和提點刑獄司都有對地方官吏的監察權,都可以稱爲憲司,這是與安撫使司最大的不同。憲司的主官每年都要巡遍治下各州縣,以京西路之大,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必須要合理分工。徐平除了要接下前任王雍沒巡視到的地方,還要跟賈昌齡商量好下年兩司分別巡視的地方,兩人加起來把京西路的各州走遍纔算完成任務。但另一方面,憲司主官又要求在任內治下的各州都要走到,所以每年分的州縣是不同的,必須商量。

說會閒話,徐平問賈昌齡:“怎麼會有這麼多案子?我也在地方多年,很少見這種情況啊。難道,京西的百姓也喜訟?”

賈昌齡搖頭:“不是,京西百姓算是順民了。說起善訟,都漕什麼時候到江南兩路去爲官,那才知道什麼叫案子多。京西路位於天下之中,百姓大多溫和。這一次出來之所以碰到的案子多,還是因爲閏年。”

“哦,此話怎講?”

“不是編閏年錄嗎,各地重分戶等,就爲了這件事情,各地訴訟到現在還沒平息。”

徐平點點頭,戶等直接關係到平民百姓的稅賦差役負擔,每到閏年,民間各種花招百出。爲了降一戶等,違法犯科的有之,鬧出人間慘劇的有之,確實比往年亂。

賈昌齡道:“我從鄧州來,都漕知道,那一帶的牛多,農戶沒牛,便就種不成田。牛價不便宜,便就有大戶人家,與人虛立文契,把牛假賣給貧苦人家,以立文契。結果等到閏年錄編過,戶等定了下來,便就有人家把虛契作爲實契,不還牛了,這種官司太多!”

牛也是要折價算入資產,計入戶等之內的,所以在京西路,很少有人家專門養牛,都是從荊湖路大批量買來。這裡的人只養能夠役用的成年牛,小牛是很少養的。荊湖兩路因爲還沒有開發,有大片的草地,那裡的人家都是把牛放出去,等到要賣的時候再到野間去抓,沒有戶等的問題。再加上有大量蠻族,他們也不按律法入戶等。

鄧州離荊湖路不遠,那裡販來的牛也多,甚至有專門養牛租給別人的。每到閏年,關係到的牛的官司層出不窮。

第99章 就鬆不就嚴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68章 交權第196章 不用其人,可用其術第22章 清路第72章 三個關節第272章 打就是了!第166章 初戰第33章 迷惑第139章 鋤頭要揮好第144章 僵局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83章 炸城門第221章 細腰城第48章 風波第210章 有來有往第291章 兩路會師第181章 我喜歡這個第39章 黃師宓第152章 橫死第141章 永寧侯不得意?第84章 重奪甘谷城第106章 我怎麼小心眼了?第218章 銀行(下)第52章 童七郎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116章 走馬爲誰雄?第45章 追來了第91章 不合規矩啊第14章 茶法第20章 定計第78章 劉小妹的願望第306章 貨幣循環第24章 留客第30章 日月當空,洞燭萬民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50章 抓捕第292章 陰山之下第43章 賜姓第52章 童七郎第313章 揚長避短第82章 牙痛不是病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80章 起風雷第128章 有什麼訣竅?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16章 活在洛陽第123章 再嚇一嚇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101章 不能治家,焉能治國?第58章 夜戰(中)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12章 一山難容二虎第136章 衝擊宰相府第52章 虛開中路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127章 大捷第37章 階級法第17章 自己的路第103章 衆人登門第67章 晾到一邊第185章 三司商鋪第67章 決心已定第21章 忠州的故事第175章 別來無恙第44章 打起來了第4章 斜谷造船務第25章 對決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52章 如和風光(上)第183章 擒獲第51章 三路佈防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1章 錢能通神第116章 對衝第35章 活字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47章 此事極易爲第14章 茶法第34章 都不可行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54章 將要離去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37章 逼迫第304章 話從前第253章 收網第80章 小人難纏第49章 事發第110章 小大人第249章 一拍即合第2章 黯然離去第48章 風波第107章 再見已非當年第288章 斬了就是第332章 建節第72章 最後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