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物理性命

這幾天范仲淹心裡想的一直就是這件事情,剛開始聽王素說起的時候還只是微微有些擔心,結果沒幾天京城裡就形成了一股風暴。

徐平自己不覺得,實際上他對三司的整頓影響了很多權貴豪門的生財路子,大量的金錢被從以前參與的行業中趕了出來。現在有了這麼一個突破口,又有徐平自己家裡的農莊作着例子,各種新式傢俱更是敞開了賣,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這意味着什麼。

這種形勢讓范仲淹憂心忡忡,大宋不抑兼併,一旦大農莊有利可圖,對於千千萬萬的小農來說無異就是噩耗。太平年景出現大量流民,范仲淹想想就覺得不寒而慄。

看身邊的徐平信心滿滿,範促淹心中暗暗嘆了口氣。他不知道這個年輕人是不是真地明白事情的嚴重性,知不知道一旦出現問題可能會葬送他的前程,更不知道他說的那些方法能不能避免問題的發生。不過從踏入仕途,徐平已經給這個國家帶來了奇蹟,現在范仲淹也只能祈禱這種奇蹟會繼續下去。

從徐平釣了第一條魚上來,就有人接二連三地釣上來。今天的天氣本就適合釣魚,金明池又每年只開放這麼幾個月的時間,魚都被養傻了。

王素站在岸上高聲叫道:“兩位待制,這裡的魚已經烤好,何不過來喝杯酒去去寒氣?有什麼事情,邊喝邊談豈不更好!”

徐平和范仲淹一起站起身來,范仲淹笑道:“都說徐待制家裡釀的酒是京城第一,在下聞名已久,今日便承待制盛情了。”

說着,兩人把釣竿交給旁邊的小廝,一起上了岸。

范仲淹小時候隨着母親改嫁,生活過得相當清苦,就是後來中了進士做官,也自律甚嚴。酒當然也喝,卻絕不貪杯,徐平家裡出來的都是烈酒,他更不會買來喝。再說范仲淹要照顧親生父親和繼父兩個家族,生活並不寬裕。

到了擺好的桌子旁邊,衆人見過了禮,請徐平和范仲淹上座,才紛紛坐下來。

劉小乙帶人給衆人滿上了酒,范仲淹舉杯:“今日蒙徐待制盛情,得賞煙雨美景,又有好酒款待。諸位滿飲此杯,謝過徐待制。”

衆人一起舉杯,謝了徐平款待。

酒過三巡,便沒有了拘束,各自尋人拼酒,或者埋頭吃喝。

看着歐陽修和蔡襄幾個人聚在一起,酣飲高呼,一邊談論着詩文學問,意氣飛揚,范仲淹不自禁地有些羨慕地道:“到底是年輕人,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爲人處事,都充滿了銳氣,不落窠臼。不像是我,人到中年,一事無成,只剩下一副疲憊心腸。”

徐平心中一動,笑道:“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也只有年輕,沒有經歷過世事,纔會有這股銳氣。如希文這樣,歷經無數坎坷,哪怕胸懷天下,也只會覺得壯志未酬。但做事情,還是要靠你們這些老成人,年輕人不經歷些風風雨雨,如何能夠挑起大梁來?”

范仲淹轉過頭,有些奇怪地看着徐平,過了一會才道:“這話從雲行嘴裡說出來,總是讓人覺得有些怪異。你也不過二十出頭,跟他們那些人是一般年紀,怎麼說話老氣橫秋?又不像我,上老下小,國事家事,都一起壓在肩頭。”

“因爲我沒有一位元老重臣事事照拂,案牘公事,點點滴滴,都要我老老實實自己一個人去做。從出仕嶺南,到現在七年了,經歷了多少挫折。不是我自誇,這七年來的些微政績戰功,都是我披荊斬棘搏來的。胸中豪氣,爲人棱角,一點一點都磨得淨光。人老成不老成,跟年齡又有什麼關係?如石學士,鬍子都白了,依然有一顆頑童之心。你再看高若訥,年不過四旬,卻詢詢如七八十歲的長者。這有什麼道理可講?”

“說起來隨着史炤就學的,都少年老成。如文彥博和張昇,也不差高若訥多少。”

說到這裡,范仲淹和徐平一起笑了起來。

穎昌人史炤經學精通,是這個時代的名師。隨着他就學的人不少,最出名的就是張昇、高若訥和文彥博三人了。三人之中,老成持重的文彥博還算是最開朗的,其他兩個人是個什麼樣子就可想而知了。他們的耿直木訥,已經到了不大會說話的地步。

說到了這裡,范仲淹向徐平問了一句納悶了好久的話:“雲行進士高第,仕宦以來政績卓著,爲什麼一直不見有什麼詩文傳世?莫要說自己作不出好文章來,你的奏章我大多都看過,條理清楚,敘事分明,落筆前胸中自有溝壑。近些年來,作文尚古樸,不比前些年進究詞句華麗。如尹師魯等人都是此中高手,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仿做。”

這種事情很不好回答,好的文章很多是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不錯,但更多的是精雕細琢。這雕琢的功夫也是鍛鍊的過程,在這種過程中作文能力一步一步成長。徐平從來就沒有在這方面下過功夫,條理清楚地寫出自己的想法是一回事,把這些凝鍊成優美的文字又是一回事。沒有長年累月地學習鍛鍊,又哪裡能夠寫出好的文字來呢?

想了好久,徐平才道:“文章不過敘事,學問不通,寫得天花亂墜又如何?”

“正是如此,文章終究還是學問功夫,雲行這話說得不錯。詞句再華麗,也不過是能做詞臣罷了,最後還是要看胸中學問。不過,說起學問,雲行這些日子拿來要印的書我都看了,不是農書就是算書,要不就是奇聞遊記。關於學問,委實沒有見到,又是爲何?”

徐平看着范仲淹,頓了一會道:“所謂學問,無非是物理性命。性命之學,古來聖賢之書汗牛充棟,我一個後生小子,不敢妄言。只有先從物理學問作起,先識物理而後知天命,知天命而知人性。農學算學,都是物理之學,我本就是先從這裡來做的。”

此時儒學大家,有幾家是講物理性命之學的。當然他們所說的物理,大多都是從陰陽八卦講起,講宇宙演化,此後再引到人上來。不但與後世所說的物理有多很大區別,與徐平現在說的也有很多不同。但物理就是萬物之理,這總是不錯,徐平在算學農學上下功夫,從這個方面能夠講通。後來所講的格物致知,也有這個意思。

儒家談學問,有一個特點,不管是物理還是性命之學,都是先定出幾條公理一樣的基本原理來,由此推展開去,形成一個大的系統。性命方面,典型的便是孟子和荀子的區別。而在物理,則受道家和陰陽家影響極大,結合周易,形成自己的宇宙觀。

學術是政治的基礎,人是天地的主人,還是神面前待罪的羔羊,將極大的影響政治思想,從而生成不同的政治基礎。兩者不配套,將一片混亂。而政治又決定了社會、經濟和軍事等諸多方面,形成一個大的文化系統。

徐平想的明白,在這方面着手,自己還不夠資格,只能與其他學者磨嘴皮子打無數的筆墨官司,還不如開始就乾脆避開來,專心於科學技術方面的物理之學。這能講得通,自己靠着前世記憶也能做出成績來,對社會的推動也是實打實的。

至於關於政治的性命之學,只有慢慢來,能到哪一步算哪一步。人類的路遠遠沒有走到盡頭,誰又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儘自己的心力就好。或許有一天,自己能夠大徹大悟,那時再在這個方向努力也不遲。

聽了徐平的話,范仲淹點點頭:“我有些明白雲行的意思了,你是說,三司刻書局專出這些書,本就是你有意爲之。專心於物理,也是做學問的方法,京西路那裡,頗有幾家專研這門學問的,有時間雲行可以跟他們探討。”

徐平點點頭,沒說什麼。皇極經世書又不是憑空出來的,自有其傳承,這也是此時物理之學的正統。徐平所說的與這些還是有很大區別,沒必要主動向那邊靠。所謂的物理性命之說,不過是徐平爲自己現在的作爲找個藉口罷了。

范仲淹又道:“我已經明白了雲行的意思,壓在國子監裡的那幾套書我會盡快行文回去,讓三司付印。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一句,天文之學是朝廷禁忌,在這方面雲行務必在意,千萬不要做出犯禁的事來,其他的倒無妨。”

徐平答應。

真正的天文知識,印出來又會有什麼人看?真正有心的還就是那些有異樣心思的江湖道士,專門附會弄些神神道道的說法。這些知識限制在司天監也無所謂,只要司天監廣天門路,吸引足夠多的人才就行。此時的司天監一般都有學生一二百人,其實也不少了,關鍵是要讓他們認真研究有用的學問。

話講開,徐平和范仲淹兩人心裡都鬆了口氣。互相交了底,就免了無謂的猜疑。三司專心於實用技術,國子監則專注於政治學術,分工明確,雙方互不打擾。

管着錢糧,三司在一些士人眼裡本就有些銅臭味,避開講政治也好,免得動不動就被橫挑眉花豎挑眼,做了也不討好。

徐平願意如此,范仲淹也願意如此。

第17章 盼盼第145章 將校營第122章 火光沖天第112章 黑吃黑第25章 廷辨第96章 移風易俗第137章 事不怕細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9章 匪訊(上)第21章 歐陽修的疑惑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58章 仙人跳第242章 世間哪有這種大臣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47章 主其事者,不智也!第69章 光耀門楣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279章 黑吃黑第29章 攻略(一)第201章 一舉兩得第176章 一日兩待制第184章 錢明逸的機遇第124章 死城第12章 煙花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79章 一劍平亂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216章 新的貨幣第102章 何以道理最大?第16章 活在洛陽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13章 糉子第147章 淥州被攻第243章 算賬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99章 三司的難處第177章 決戰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162章 原來如此第18章 農田輯要第58章 升任副使第124章 我是你們學不來的第19章 出行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71章 北巡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1章 宰相第302章 新制套曲第318章 解甲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223章 各軍持重第63章 工場第8章 竟有這種事?第210章 狄青第160章 公平交易第78章 河南府來人第156章 破城第22章 大秦國故事第89章 藉口還不好找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47章 吃點苦頭第80章 起風雷第57章 兩隻大肥羊第234章 龍遊淺灘被蝦戲第54章 買馬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70章 無所不包的三司第265章 瀚海第112章 五軍齊出第213章 預算第81章 談不攏第51章 新的消息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45章 安撫第3章 秀秀(下)第119章 小令與慢詞第157章 清場第40章 軍令之外第244章 孤單應對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8章 草市第35章 三輪車第3章 洞房第127章 素手解煩憂第192章 殿中演武(爲勿忘黑島加更)第67章 決心已定第40章 誰承其後第54章 將要離去第136章 握成拳頭打人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95章 遷隆峒第177章 天下大義第173章 佈置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166章 前線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