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先生

如果說這個年代寫文章最不方便的是什麼,徐平一定會說查資料。所以這個年代說起天才,一般都有個前提就是記憶力超羣。實在是沒有辦法,一本書字沒有幾個,包含的內容卻不少,寫這種帶數據引經據典的文章,查起來實在是讓人頭大。也怪不得現在好多文人寫文章都漫天胡說,數據亂編,連典故都能編,較真起來實在是一種折磨。

徐平決定了,以後自己編書收稿付潤筆,一定按字數給錢,讓寫文章的人儘量把話說明白,不要總是說一半藏一半,雲裡霧裡的。想把文章看明白,還得有門檻。

窗外的月亮爬上了半天,肆意地揮灑着自己聖潔的光輝。院子中的大樹還沒有發出嫩芽,羞答答地沐浴在月光裡,好像沒有衣衫遮體的美女。

春天還沒有來,外面連個蟲子的叫聲都沒有,只有微風輕拂樹枝的婆娑聲。

徐平放下筆,把桌上煤油燈挑亮了些,靠在椅子上出神。

自己在邕州做的這些新奇玩意京城裡也在搞,不過這個年代的效率讓人着急,雖然從邕州請了一些工匠到京城,還是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產業搞出來。就連曾經給皇帝趙禎留下深刻印象的火炮,到現在連一根像樣的炮管都沒有鑄出來,擺樣子的還是從邕州拉來的火炮。至於其他的一些,很多還在爲屬於哪個衙門爭論不休。

這個年代的軍器屬於徐平屬下的胄案管轄,不過胄案主要負責的是賬目登記,具體的製作地方上歸都作院和作院,京城裡則是南北作坊和弓弩院。

這些事情千頭萬緒,徐平忙不過來,實際上很多事情他說了也不算,只能儘自己的力量去推動。再說三司裡面一大堆事,徐平也挪不出太多精力來。

看着窗外的月光出了一會神,徐平也沒了寫文章的心情,便把紙筆推開,拿了李覯作的模擬賦論出來,慢慢邊看邊改。

李覯當年跑到邕州找徐平,便就是衝着增長見識,熟讀經史,改革創新別開一派的目的去的,文章也總是離不了這個味道。這種文章,碰到學術思想相近的,一下擢爲高第也有可能。但大多數的情況下,只怕在考官眼裡都是離經叛道,掃一眼就扔到了一邊。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個時候功成名就的第一步就是中進士,當官之後纔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

當然也不是沒有其他的路可走,比如孫復,四次在開封府應舉,都過不了發解試,天聖二年再次落第後,便到泰山安心講學。這麼多年下來,胸中又確實有真才實學,慢慢聲名鵲起,如石介和文彥博都出自其門下,也算是有了成就。再比如胡瑗,跟着孫復學習了十年,一樣連連應試就是中不了進士,今年乾脆不考了,到蘇州去安心講學。

不過李覯既然來了京城,當然就以中進士爲目標,至於自己的什麼學術理想之類,有了功名之後再講不遲。

徐平主要改的是李覯那些與主流觀點不合的部分,儘量改的中正平和,並在一邊詳細寫了自己修改的理由,讓李覯用心體會。

夜已經深了,月亮爬上了半空,孤零零地趴在黝黑的天幕上,注視着人間,身邊沒有幾顆星星陪伴,顯得有些落寞。

黑夜中吹過的微風已經沒有了凜冽,沒有了那刀子一樣的感覺,帶着輕易不能查覺到的暖意,緩緩地拂過開封城,掃過中原大地。

冬天不知不覺就已經過去,春天慢慢地近了。

外面響起輕輕地敲門聲,徐平擡起頭來道:“進來吧。”

李覯從門外閃進身來,向徐平施一禮:“夜深了,先生安歇吧。”

徐平伸個懶腰,看了看窗外,看着如水的月華灑滿窗子,鋪滿庭院。

“嗯,是啊,不知不覺就到了半夜。這些書稿你拿回去,細心揣摩。進士考試,是官家取治世安民的人才,不是請講經先生,你的文章,總是經義講得太多,濟世救民的念頭講得太少,這樣是不行的。爲人做事,先要知其要旨,不能置世事於度外,一味地依着自己心思而行。講經求道,那是中了進士之後的事,不要次序搞顛倒了。”

“先生教訓得是,學生謹記。”

“記住,現在你萬事都以中進士爲第一要務,至於談史解經,甚至於期望用文章宣揚主張,訪求同道,那不應該是進士考試時應該做的。夜已經深了,你也早歇着吧。明天我要早起上朝,你自己在這個院中安心讀書就是。”

李覯應了,恭敬地送徐平回房安歇。

這個年代的人就是這一點好,早晚問安,禮數周到。徐平雖然自己做不到,但有個人在身邊時時問候,煩有時候是煩一點,心裡還是頗爲欣喜的。

第二天一早,月亮剛到西天,還沒有落下去,徐平便已經起來準備上朝。

李覯早早就等在徐平房外,問了早安,親手伺候着準備一些雜事。

徐平說了幾次,李覯執意要做,便也只好由他。

過了上元節,便就要舉行禮部試了,徐平上馬,再三吩咐李覯在家安心讀書,切莫不要視作等閒。禮部試難度與殿試相差不大,甚至對詩賦看得更重,一點都不能馬虎了。

出了門,凌晨的風帶着清新的氣息撲到臉上,讓人精神爲之一爽。

徐平深深吸了口氣,整個人一下子精神了起來。今天早朝之後,皇上趙禎便殿再坐的時候,已經定下徐平要上小黑鐵錢並議論茶法,是個大日子。

爲了今天,徐平已經準備了很多,但到了臨頭,還是免不了心中忐忑。人往往就是這樣,重要的事情到了面前,總是覺得太突然,總是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一個小廝給徐平牽着馬,一個在前邊照路,晦暗不明的燈籠上“永寧侯”三個字格外地顯眼。清脆的馬蹄聲敲破了黑夜的寧靜,朦朧的燈籠在街道上慢慢搖着前進。

(備註: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後來因爲避宋英宗的諱改名,此時還是原名。

宋初三先生,除了石介中過進士,孫復和胡瑗都是連考不中,以講學爲生。

李覯是宋朝儒學南派的創始人之一,歷史上一樣是多次參加科舉而未登第,後來回家鄉講學,再後來有了名聲後入國子監教書。

這些後來學術思想的開創者都科舉失利說明不是偶然現象,也不可能是考官有眼無珠不識英才,而只能是他們與主流不合,不適應當時的思想潮流。)

第55章 左右虞侯第117章 門外來了青羅傘第80章 花開富貴第4章 許願第50章 京城故人第133章 殺人不見血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13章 兩手都要硬第98章 東南茶法第166章 時機正好第105章 大敗的消息第113章 茶引商人第9章 科舉冤家第311章 全國統籌第105章 同流合污第166章 我們不同意第282章 桑懌歸來第45章 白砂糖第180章 轉機第195章 反攻第270章 震懾第197章 遣散出宮第73章 田二第86章 考慮問題的角度第177章 用番錢的人第63章 瞎氈來歸第92章 可以招兵第28章 殿中議事第13章 諸事要請示第82章 水淹三軍第196章 三角城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168章 不平靜的夜晚第144章 挖渠引水第59章 合謀第181章 陳公永歸宋第115章 阿申的信第70章 山溝溝裡轉第13章 治術(四)第236章 新的算學第103章 徐平的道理第308章 戰爭也要本錢第149章 且去讀書第203章 進佔外城第26章 餘波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259章 前途未卜第67章 找盟友第201章 陛辭第172章 農事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1章 德政第70章 風波起第35章 活字第34章 一城二虎第7章 第一權臣第200章 各懷心思第62章 這有何難?第29章 政本初心,從民所欲第73章 童大官人第3章 進城第6章 書生張載第5章 高大全第314章 偷營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29章 邕諒路第146章 立言之志第92章 可以招兵第179章 遠方的漢人第147章 破綻第196章 補丁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2章 準備第167章 獵犬第51章 大典(下)第36章 釀酒第167章 準備做大事第236章 堵截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262章 戰是義戰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60章 新的門路第28章 出使歸來第179章 請從三司始(補上月欠更)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48章 做假貨的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47章 跑了的狀元第44章 白酒代言人第175章 我自有大道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41章 購置新宅第151章 新市場第18章 徐昌定親第139章 朝爭第52章 從此各不相干第115章 奇觀第69章 財帛動人心第29章 邕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