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兩萬匹馬

正在與蕭胡睹說話的功夫,范仲淹、富弼和張茂實一起走了進來,向徐平見禮。

各人落座,徐平對蕭胡睹道:“駙馬,我們要議朝廷事務,你在這裡有些不妥當。帶兩瓶酒,與譚虎一起到那邊小閣裡喝,如何?”

作爲戰俘,蕭胡睹還是有這種自覺,由兵士取了兩瓶好酒,謝過徐平,與譚虎一起到遠處的小閣子裡去了。他確實愛徐平帶來的家裡釀的酒,有酒喝,一切就都懶得管。

蕭胡睹離去,徐平對范仲淹道:“經略此來,不知有何事相商?”

范仲淹拱手道:“都護,我們今天議到以歲幣換馬,有些事情不能決斷,請都護指點。”

此事徐平已經報過朝廷,趙禎和兩府原則上同意。只是一再叮囑,馬的數量要仔細覈算,不要讓契丹覺得大宋在難爲他們,也不要吃虧。

不要吃虧這四個字大有玄機,什麼叫吃虧,什麼叫不吃虧?不是簡單一句話就能夠說清楚的。馬分數等,馬價各地不同,要什麼等級的馬,依照哪裡的價格,都有說法。

一般的軍馬都是分五等,河北路的價格就是二十二貫到二十八貫,而河東路則是十四貫到十八貫,一匹馬就差近十貫。這還是與契丹交界的地區,開封府的馬價還要再加上幾貫。而現在宋軍戰馬的最大來源地西北,等級分得更細,一共二十三等,價錢從最低八貫到最高三十五貫。而最好的蕃落貢馬,也分三等,一般的二十五貫到七十五貫,御馬則是六十貫到一百一十貫。至於西域產馬最盛的高昌國,好馬一匹值一匹絹而已。西北的馬價最低,而最上等的價格比其他地方高出一截,是因爲天下好馬均出於西北,別的地方沒有達到那裡高等級的馬匹。徐平現在騎的馬,便就是在西北值約五十貫的絕好之馬。

這還是宋朝境內的價格,契丹的價格還要再砍掉近一半,怎麼算是吃虧不吃虧?就跟絹在宋朝的價錢跟契丹境內差數倍一樣,馬匹也是如此,這還是這幾年羣牧司出的合格馬匹多了的結果。有這個價差在,馬匹數量就有很多種算法了。

徐平問范仲淹:“你們議論之後,覺得歲幣不變,契丹每年向本朝輸多馬匹合適?”

范仲淹道:“自澶州之盟後,特別是近幾年,絹價跌得厲害,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實值約二十萬貫。我們商量,不如依河東路價錢,每年上等馬一萬兩千匹,等次有差,則馬數不等。總之補足一萬兩千匹上等馬的價錢,兩朝大略物值相等。”

徐平搖頭:“這麼算可不對,銀和絹是按本朝的價錢,馬也是按本朝的價錢,契丹豈不是白佔便宜?按照河東路的價錢,該是契丹納馬兩萬匹有餘纔對。”

富弼和張茂實嚇了一跳,一年兩萬匹馬,如果全都是在戰馬等級之內,則禁軍的馬就可以全由契丹提供了。哪怕二十萬騎兵,一年補入兩萬匹也勉強能夠維持。

范仲淹也有些爲難:“都護,一年兩萬匹,數字委實大了上些,契丹必然不允。不是值多少錢,而是資我軍旅,禁軍有馬可騎,契丹更加不支。”

徐平笑道:“契丹人又不是傻的,這些馬能有多少騎兵堪用?如果定下來,契丹人必然滿國蒐羅駑馬充數,怎麼會資我軍旅!騎兵用的馬,以後還是要靠羣牧司自己來養,契丹人納來的馬,多是充廂軍和差役使用,或者役用。以後議定,也是馬入羣牧司,不會直接交付軍中。這樣吧,若是馬數覺得過多,可以依着等數折算成其他牲畜,如牛、騾和駱駝之類,甚至驢、羊也可以。契丹人還覺得爲難,便再折成皮毛筋羽,如何?”

宋朝有三司在那裡,什麼來了都可以折換成錢,換算成皮毛筋羽還能省路費呢。現在已經佔了党項,宋軍根本不缺馬了,契丹來的馬徐平沒打算給騎兵,而是要交給三司,特別是負責全國運貨的郵寄司。交通物流是大事,發展起來,工業才能夠擴張。

范仲淹想了想,點了點頭:“若如此,契丹當不致爲難。兩萬匹馬,在他們境內值不了多少錢,必然是小於二十萬貫之數的。說起來,本朝還是讓他們。”

富弼道:“契丹窮困,這是必然之事。我們覺得錢不多,他們卻未必如此。”

幾個人商量之後,馬的數量便就定下來。向契丹使節說是三萬匹,他們答應最好,不答應就還價到兩萬匹。交割都在秋後,銀絹依然是由三司搬運到雄州交付契丹,馬匹則由契丹運到豐州,宋朝在雲內州收取。

吩咐取了烤熟的肉來,軍士給幾個人斟滿酒,徐平道:“今日大雪,且飲一杯酒去去寒氣,吃些肉暖暖肚子。難得好雪,我們且看風景。”

喝了幾杯酒,范仲淹道:“都護,還有一事需要定下來。若是議定,邊境軍隊如何佈置駐防,城池防禦,築壘挖溝,俱要說明。本朝在邊境如何駐軍,都護可有大略?”

“此事我與樞密院呂相公商量多次,暫定如此。這一帶,雲內州新舊兩城,加上各附屬小城,駐一軍。振武縣加上附屬小城,駐一軍。卯城到巳城,駐一軍。後面東勝州也是一軍,總共四軍,約十四萬人。河東路從代州到府州,與契丹沿邊,駐軍約十萬人。河北路與契丹沿邊,駐軍二十萬人,總共是四十四萬之數。從兩國疆界向內一百里,所有城池州縣,俱爲邊界地區,契丹可以按此數駐軍。河東路和河北路的城池溝壘,一切哪舊。這裡則把現在的城壁相連起來,其餘如舊。此地的劃界,以青冢爲線,兩邊二十里爲禁區。”

范仲淹點了點頭,想了一想道:“那二百里之外呢?駐軍如何說?”

“二百里之外就是各國內事,不必受誓約約束。不然,難道全國兵力還要定下來?兩國國情不同,契丹燕地之外,遊牧部落全民皆兵,如何算?”

軍事對等佈置只能約束邊境,內地的軍事行動自然各依本國意願,全部都定死了完全不切合實際。一百里的距離勉強夠預警,但大軍一旦集結,很快就可以通過。這對保持大量常備軍的宋朝有利,可以通過軍事調動和軍事演習,讓契丹點集兵馬。

既保持一條清晰的邊界,使兩國間的貿易正常進行,又有足夠的軍事威懾,維持一種軍事緊張狀態,是徐平想要達到的效果。此次談判把一切都明晰,接下來宋軍會不斷在誓約規定的邊界製造緊張,進行大量軍事演習,同時整編原來的禁軍。

第110章 廣發邀請帖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28章 唐大姐第50章 牛羊滿欄第332章 建節第116章 對衝第271章 惡劣至極第184章 大戰將起第107章 誰會那麼蠢?第25章 你不明白第192章 不許調一兵一卒第105章 先生第68章 別有出路第163章 恩出公門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219章 再對天章閣(上)第5章 高大全第12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上)第311章 攻其一端第194章 立場第183章 中書條例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89章 定論第83章 炸城門第48章 下忠州第60章 騷亂第45章 追來了第211章 王素田莊第114章 兄弟情誼第191章 我也不管第3章 一路千里第240章 身後殊榮第11章 清貴之選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28章 蟾宮折桂第36章 組織第43章 熊二焦五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307章 萬事皆要本錢第208章 進城走正門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275章 稅役改革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40章 道理第51章 各有去處第217章 王拱辰開店(下)第301章 抑制清流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11章 故人來信第64章 不同的生產方式第181章 錢明逸第174章 春光第79章 坐觀成敗第96章 取他人頭來第229章 圍寨第205章 內外交困第191章 反擊第47章 應對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99章 晚生司馬光第219章 降是不降?第13章 糉子第83章 以打促和第1章 購物券發行第62章 依稀似舊年第239章 馬帥第9章 詠梅第9章 白沙鎮第59章 合謀第33章 公事中沒有我覺得第148章 軟着陸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123章我們不能置之不理第195章 衝突第19章 長江後浪推前浪第59章 洞若觀火第171章 隴右都護府第36章 洞房花燭夜第14章 賜名第111章 根源第239章 馬帥第49章 串連第77章 交涉第62章 宰相氣度第61章 入社第305章 他們怎麼來攻?第9章 永不加賦的困境第116章 場務戒嚴第1章 再臨鄭州第111章 李覯第329章 私下奏對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28章 月夜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79章 麻煩看清楚第238章 做事難第283章 斬于軍前第81章 談不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