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隴右軍制

在青冢的耶律敵烈和王惟吉不斷向駐白水濼的耶律宗真奏報,一直持續了近半個月纔有了大致結果。契丹沒有定下來供馬,大宋也就先暫停了今年的歲幣,此事以後再議。契丹難以維持四五十萬的常備軍,要求宋朝消減邊境地區的軍事力量,兩者妥協,把兵力約定在三十五萬。雲中一帶改爲三軍,河東路十萬,河北路沿邊佈置十五萬軍隊。

如此一來,河北有不少禁軍南撤,沿真定府到北京大名府依次配置,另外一部分撤到滄州,對契丹南下進軍的路線進行側翼牽制。實際上宋軍從代州和雲內州兩個方向威脅契丹的雲州、朔州一帶,契丹再次南下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其餘事項依澶州誓約先例,輪廓已經定下,細節談妥,再定正式誓約。富弼和張茂實回到雲內州之後,沒有多做停留,便快馬回朝廷奏報。歲幣沒有談妥,無非是從誓約中刪去就是。此時是宋佔攻勢,契丹急於求和,這件事他們無法堅持。

從這一刻開始,雙方逐次從前線撤軍,在來年二月前使前線兵力達到約定數量。

徐平以劉兼濟駐防線北段的卯城到巳城,曹克明駐振武縣一帶,張亢駐雲內州新舊兩城及轄下小城,自己與都護府一起帶着折繼閔的兵馬撤到了東勝州。臨行之前,徐平命駐前方的三將在正式誓約完成之前,把整段城壁修繕連接起來,作爲隔斷契丹的長城。

到勝州之後不久,上奏朝廷,放棄河北岸的東勝州,把州城遷回南岸的榆林縣,恢復唐朝的勝州之名。勝州是在唐朝大破突厥之後設立的,此次徐平大勝,當得起這個名字。

遷到南岸之後,勝州便就退到了邊境線一百里之外,作爲支持邊境防線的大本營。

現在徐平只能決定這一帶的軍事佈防,州縣到底如何設置,還要朝廷集議之後才能決定。在都護府撤銷之前,這一帶仍然在都護府轄下,屬於軍管地區。

隴右都護府是要撤銷的,這不是常設機構,戰爭結束自然終結,不然就會成爲另一種形式的藩鎮。契丹也明確要求撤銷隴右都護府,另在這一帶依舊例設置安撫使司,作爲雙方交涉的正式衙門。撤銷了都護府,纔算戰事正式結束。

慶曆元年十一月二十,冬至,徐平正式接到了詔命,讓他在年底之前回京,以刑部尚書爲參知政事。現在政事堂諸公中只有李迪和晏殊官職在徐平之上,徐平爲參知政事,就是兩位宰相之下排位第一的參政。不過這更可能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安排,只是讓徐平回京而已,兩府可能面臨着大規模的調整,朝中的這種趨勢徐平在西北都感覺得出來。

不過讓徐平以任參知政事的名義回京,而不是樞密副使,意思很明確,他接下來一段時間將不再直接參與軍事。戰功太大,隴右軍又是徐平一手建立起來的,再讓他回朝入樞密院供職,則就有成權臣之勢。這也是徐平自己的意思,瓜田李下之嫌是必須要避的,攬那個權沒有意思,對於自己也沒有什麼好處。禁軍的軍改,自己已經開了頭,自然有人會繼續下去。這是大勢,無人可以阻擋。

回京之前,徐平需要做好善後按排。党項大軍的遣散,西北各軍的整編輪廓,各軍的駐紮地域,甚至一些人事,都要徐平定下來才能走。

上奏朝廷之後,興靈路的種世衡和劉平部整編改爲禁軍,軍號靜戎,南都巡檢使副另擇人選。田況和石元孫所部,整編爲清衛軍,北都巡檢使副另擇人選。這是早就已經定下來的,讓他們暫時做巡檢,只是爲了整編許懷德一軍而已。

都護府撤銷之後,直轄兵力整編爲清塞軍,以譚虎爲都指揮使,原判官曾公亮爲副都指揮使。党項黑山監軍司地區,以唐時豐州故城重設豐州,清塞軍進駐。唐時豐州就是後世的包頭一帶,是陰山以北的遊牧部落過陰山南下的東邊路線的關鍵所在。唐時在這裡設豐州都督府,是陰山以南地域的中心。契丹的豐州和大宋的豐州,一東一西,把守住陰山南下的路口。河東路的豐州降爲府州治下的縣,麟府豐三州實際是以折家爲主,其餘兩家算是他家的附庸,此時折繼閔放棄了世襲藩鎮的地位,豐州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的了。

對摺繼閔所率的麟府路兵馬進行揀選,揀中之人再加上補入其他禁軍和隴右先前各軍的將校,整編爲平塞軍,以王凱爲都指揮使,折繼閔爲副。折繼閔雖然從管勾一路軍馬變成了副都指揮使,卻從此成爲朝廷正官,以現在各軍正副長官的地位,他是高升了。

張昇從曹克明的橫塞軍副都指揮使改劉兼濟的清朔軍副都指揮使,其職由原都護府主管公事樑蒨接任。田況和種世衡一起自成一軍,其張亢所部寧朔軍副指揮使一職,由原秦鳳路蕃落使劉渙接任。以後各軍中高級將領將形成任期,到期調離,仿地方官例。

軍中制度健全了之後,也就無所謂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問題,那本就是制度缺失的表現。任期制的流官有其優越性,遠比以各種手段控制將領本人更加有效,也更容易接受。

各部經過半年的整編之後,由王凱和折繼閔的平塞軍代替劉兼濟和張昇的清朔軍。清朔軍調往蘭州,監視河湟的唃廝囉,並配合河西數郡的軍事行動。

党項原來在河西地區的涼州、甘州、肅州、瓜州、沙州和黑水監軍司,統一設爲甘肅路,秦鳳路的韓琦調任爲甘肅路經略使。種世衡和劉平的靜戎軍、田況和石元孫的清衛軍調往甘肅路,配合經略司的軍事行動。甘肅路是名義上的國內地區,作戰以設的都巡檢司爲主,兩軍只是進行配合,故並沒有主帥,韓琦也不是用兵的帥臣。

此時的甘肅路,有的地方依然是党項的殘餘勢力,有的地方舊勢力把党項人趕跑,重新控制了地方,非常混亂。党項被滅之後,寄居唃廝囉之下的廝鐸督帶了一兩萬蕃落返回涼州,駐仁多泉城,欲重新奪回涼州。如果不是懾於宋軍這幾年的兵威,唃廝囉也有意北上佔地盤,擴大自己的勢力。周邊各勢力對於一片空白的河西地區,無不虎視眈眈,最西邊的沙州已經與回鶻發生了戰事。

與契丹的戰事結束,宋軍的戰略方向轉向了西域,首先就是要平定河西數郡。在秦鳳路待了一年多,韓琦是到那裡去的合適人選,徐平在秦州做的事情,他可以搬到河西去。

這是經略西域的好時候,包括草原,包括西邊,包括沒落的吐蕃,周邊都沒有強盛的大勢力。內部諸勢力爭鬥不斷,宋軍只要後勤跟得上,進入那裡並不會遇到激烈抵抗。歷史上耶律大石帶着契丹殘部,都能在那裡打出一個西遼來,宋軍不會更差。

更加重要的是,隨着喀喇汗國的擴張,西域的佛國渴望得到中原王朝的保護。遙遠的中原曾經是他們文化的根,與對西來勢力的恐懼相比,他們更加願意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懷抱。歷史上正是在這幾年,沙州被西來勢力攻破,滅佛隨着而來,大量經典被當地勢力封到了佛洞裡,成爲了後世的敦煌藏經洞。

現在的西域沒有使用大軍的地方,一軍兵力足以滅國,靜戎和清衛兩軍,就是那一帶最強大的兵力了。更重要的是經略司轄下的巡檢司廂軍,平定叛亂,維護地方,主要是靠他們。大戰可能沒有,小戰必然數不勝數,這個時候使用正規禁軍得不償失。

此時在整個西北地區,宋朝的正規軍是由隴右諸軍擴充來的七軍,爲寧朔、清朔、橫塞、靜戎、清衛、清塞、平塞,都是三衙禁軍廢棄不用的軍號,滿編約二十五萬人。

這個系統之外的正規軍,只有王信所部的原鄜延路禁軍數萬人。他們會被打散,揀選之後補入其他各軍,選剩的爲廂軍,進入各路都巡檢司。至於王信本人,會調回京城,爲管軍大將,在三衙供職。這後的西北,禁軍就由原隴右諸軍班底消化,實行整編。

這是徐平用他前世的知識,慢慢摸索出來的辦法,最終形成了禁軍和地方廂軍徹底分開的制度。兩軍各自有作戰任務,從根本上就不同,制度上當然也不同。

作爲正規軍,禁軍以重兵集團爲單位,戰鬥力遠非巡檢司可比,軍隊的裝備和將士的待遇,也與地方廂軍有明顯區別。以後禁軍就是軍職,巡檢司爲兵職,兩者無交集。廂軍則以地方治安爲主要任務,依然受地方官管轄,其裝備和兵力都受到限制。

禁軍與地方完全割裂,地方官不再有指揮禁軍的權力,禁軍也不再幹涉地方事務,其補給完全由樞密院派轉運使負責,不再依賴地方。遇有戰事,則設都護府,臨時指派帥臣。

軍職仿地方州縣官之制,實行流官制度和任期制度,把軍權徹底收到中央朝廷。軍職同時設除役年限,除役的軍職可入巡檢司,巡檢司的將校一般從軍職轉任。

與此相對應,禁軍會有完善的制度和組織,以及自己的軍官培訓體系,成爲專業化和職業化的軍隊。禁軍的人事權和財權收歸樞密院和皇帝,各級統兵官不再管人和錢,只負責具體的軍政事務。作戰、訓練、後勤、裝備等一應軍隊的具體事務,以後由樞密院統一安排,設置專門衙門,並配置專業人員。

權力體系,無非是條和塊,軍隊難管與地方坐大差不多的道理。從上到下條的制度和組織缺失,必然導致下層塊的權力膨脹。把條的制度建立起來,下面塊的權力就受到了制約,再與地方割裂,不管是藩鎮,還是軍隊統兵官,都失去了作亂的基礎。

自到秦州,徐平來西北的三年時間,就做了這樣兩件事。第一件事是斬了元昊,滅了党項,第二件事就是初步理出禁軍從上到下的條的組織和制度。以後的軍改,就是加強條的制度和管理,逐漸把軍權從統兵官手中收到中央朝廷手中。這樣的改革,其實與大宋建立之初的收地方之權、廢藩鎮是一回事,只是對象不一樣罷了。正是因爲如此,他的想法才容易被趙禎和樞密院接受,因爲同樣的改革在地方已經有成功的經驗了。

徐平多出來的這千年知識,明白國家對軍隊的控制,其實就是這麼一回事。他前世所謂的近代、現代軍隊,其實就是軍政事務的專業化、職業化,形成條的控制,把各級主官的權力收上來,使他們成爲整個組織結構中的一個棋子。

在權力體系從上到下的條中,表現出來的就是大量僚佐官員,他們很多人其實做的是文官的事,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在他前世,很多國家的軍隊中,這些人就是文職。如果拋開文化的因素,以文制武就是軍隊中去除部落化、藩鎮化,軍權中央集權。

文明的進程已經擺在那裡,這是徐平前世正常國家都會做的事情。這樣做的,就是選進的制度,不這樣做的,就是愚昧落後的制度,在他的前世這是常識。以文制武從來不是軍隊戰鬥力不強的原因,強大的組織才能保證軍隊的戰鬥力,組織權在誰手裡,軍權就在誰的手裡。對軍權實行中央集權,是中央朝廷對軍隊有效控制的根本保證。

對軍隊體系的監督,與從統兵官手中收回軍法審判權一起,合併成爲軍法司。以後這會是一個常設機構,或者爲御史臺下轄一衙門,或者獨立。權力的集權,必然伴隨着監察的加強,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缺失了監察,軍制的改革便就留出了巨大的缺口,最終還是會回到老路上去。

第51章 新的消息第38章 再見故人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39章 按律當斬第168章 交權第238章 做事難第113章 赤子與行者第131章 亂起欽州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43章 新車新炮第29章 攻略(一)第93章 王師北來第58章 仙人跳第76章 臨機處置第65章 離開河陰第107章 無奈和稀泥第80章 起風雷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36章 往事如煙第106章 天下一家第22章 忠州來人第39章 兄弟夜話第59章 分歧第4章 邕州城外第164章 我也不想來啊第114章 千古佳對第214章 蠟丸第34章 磨鍊第223章 小術還是大道?第130章 劉太師的煩惱第230章 約定第218章 意外之喜第307章 來了就要打仗第54章 將要離去第56章 城狐社鼠第62章 這有何難?第282章 父子相殘第121章 風高放火天(下)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101章 要出人命?第279章 黑吃黑第23章 生意第191章 王素的心思第81章 試探第189章 連鎖反應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159章 新的考驗第203章 農工商聯合體第88章 南來的漢人第136章 近視眼鏡第23章 誥命第190章 原來是花槍第10章 秦州納質院第15章 理政(一)第97章 流年第63章 天大的功勞第97章 流年第108章 邕州的路第195章 簡在帝心第169章 應急安排第4章 郊迎第80章 起風雷第89章 你們要做點善事第45章 追來了第22章 三司集議第260章 趕緊還錢!第42章 劉小妹第130章 重度近視第220章 任福方略第63章 瞎氈來歸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32章 各懷心思的同僚第93章 新格局第83章 地形沙盤第101章 新法可驗第326章 惟有一戰第227章 超市第3章 護衛鐵騎第100章 官不聊生第110章 過河拆橋第64章 金光頂第46章 忠州事發第83章 地形沙盤第181章 以毒攻毒第6章 知州第8章 還是找自己人第60章 窮人當家第42章 遠方的稀罕物第89章 猛虎入狼羣(七)第27章 牧草換豆第295章 強兵策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48章 下忠州第11章 清貴之選第74章 政事堂的分歧第5章 高大全第120章 不如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