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秦州納質院

自宋立國,對周邊的少數民族有一個總的原則,即是“以漢制蕃”。蕃官不管是官職多高,差遣多麼重要,手下帶着多少人,敘位都是在漢官之下,受漢官管轄。除非特例,如麟、豐、府三州的折家和楊家等,因爲立有大功,本地又納入朝廷的統治體系,實際上是按照漢官敘位。但他們作爲藩將,依然不能入三衙爲管軍。

總的原則如此,各地按照實際情況,又有不同的政策。西南和川峽地區,通行的是羈縻制,如徐平初仕的邕州,土官只受朝廷冊封,朝廷不插手他們治下的具體事務,他們也不負擔兵役和勞役。西北等地又不同,蕃羌分爲熟戶生戶,生戶與朝廷沒有關係,熟戶纔在朝廷治下。對熟戶的統治方式,是一種半自治的形式,一般族內事務他們自己決斷,有了爭執則由地方官派人過去秉公處理,雙方同意,稱爲和斷。如果有戰事或者興作大的勞役,這些熟戶則按照一定的比例抽丁參加,參加戰鬥自備弓甲器馬。

實際認真論起來,蕃羌熟戶相當於隋唐的府兵制,蕃兵有點類似於府兵。

正是認識到了西北的統治體系跟邕州不同,徐平纔有了變夷爲夏的想法,因爲這些蕃落熟戶實際上已經在朝廷治下,完全不同於邕州地區的蠻族土民。

在“以漢制蕃”的大原則下,蕃落熟戶受到很多限制。比如他們不適用朝廷法律,按照曹瑋在秦州定下的規則,蕃民和蕃民發生衝突,則派官和斷,如果有一方是漢民,則按朝廷律條處理。比如蕃兵不管身份如何,地位多麼重要,不許娶漢民女子爲妻。當然,蕃民更加不許蓄漢民爲奴婢。各種各樣的歧視,無處不在。

最重要的,便是蕃落熟戶要納子弟爲質,關於納質院。質子制度,是針對熟戶的。

自宋立國,太祖乾德年間劉熙古守秦州,便就取蕃部豪酋子弟爲質,從此,質子制度便就一直延續了下來。到景德三年,因爲不少質子自被關押,終生禁錮,真宗皇帝憐而憫之,對大部分部族恭順的質子,放了他們回家。當然,這是讚美皇帝的說法,這事情之所以報上去,是因爲歷年關押的質子太多,消耗的口糧地方上有些吃不消了。

曹瑋守秦州,再次對外開拓。特別是三都谷一戰,打散了吐蕃主要的政治勢力,秦州以西河州、洮蘭甚至直到邈川,再次大規模納質爲熟戶,一次納質者即有七百五十六賬。

爲了安排這些質子,曹瑋在重修秦州城的時候,同時修了一座納質院,用來關押入質的蕃落豪酋子弟。徐平等人面前的,正是秦州納質院。

見張載有些不明白,種世衡笑道:“節帥的意思,質子無不在秦州多年,如果連這些人都不能變夷爲夏,那何論外居於山野的蕃羌夷人呢?”

徐平對張載道:“還有一點,曹武穆守秦州的時候,蕃羌納質者近千賬,再加上近些年陸續入質的,納質院現在關押的人數衆多。這麼多人,光給他們提供糧食填飽肚子,秦州就有些不堪重負了。現在朝廷用兵,國事艱難,怎麼可能養閒人?我對這些人的要求,是讓他們自食其力。在秦州附近找一塊閒田,讓他們耕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質子有的是以族爲單位,但還有很多是以賬爲單位,遊牧民族的賬,基本相當於農耕民族的戶。秦州熟戶蕃兵三萬五千人左右,一賬出一兵,算一算關在這裡的入質的有多少人?哪怕大部分不是以賬入質的,還有很多熟戶不入質,這納質院裡也有一兩千人之衆。

秦州向來號稱沿邊數路第一富庶的州府,白白負擔這麼多人的飲食,也覺得有些吃不消。在徐平眼裡,這麼多人有手有腳,還大多都是青壯,哪裡有吃白食的道理。秦州周圍閒田衆多,隨便劃一塊地出來,讓他們自己種去,勞動才最能改造人。

見張載還是一頭霧水的樣子,徐平對他道:“你不是深感李覯的《平土書》說的井田制有道理嗎?現在就給你這些人,給他足夠的地,來試井田制。學本於行,到底你認爲的道理是不是道理,就用這些人做個實驗,看看如何。再者你自小攻讀聖賢之書,不妨對這些人施以教化,讓他們知廉恥,守禮儀,變夷爲夏。”

張載有些猶豫地道:“經略有吩咐,學生自該奉行。只是,這些人入質秦州,必然都是怙惡不悛之輩,對他們施以教化,這——”

“秀才,你想得差了。違法作過,因而被關於納質院的是有,但少之又少,絕大多數還是本族本賬送來的。人之常情,要送子弟入質,那些桀驁不馴之人怎麼可能被送長輩送過來?長輩要送,他們也不來啊。所以關在這裡的,大多都是在族裡不得寵,或者忠厚老實之人。變夷爲夏,在這些人身上是最容易的。”

看看大門緊閉的納質院,張載雖然心裡沒有把握,但年輕人到底有一股衝勁,咬牙對徐平拱手:“經略吩咐,學生敢不從命!這院裡的質子,學生必用心教導!”

徐平點頭:“你有這份志氣就好,此事也不全都是委託給你,人數太多,你也管不過來的。還是由種通判提舉,你在旁協助。耕種的土地,已經安排在太平監左近,離太平監不遠別築城堡。現在正是春天,你跟這些質子一起到那裡,一邊耕種土地,一邊建寨,這幾個月要辛苦一些。話說回來,再是辛苦,對這些質子來說,也比在納質院裡好過。”

一入納質院,就大門緊鎖,除非放回家,再不許出門,有的人一輩子就關在裡面。自耕自食雖然辛苦一點,到底是有了行動自由,生活也得到改善,總比做囚犯好。

張載道:“經略,這些人終究是質子,出了城之後,難保不會有本族兵馬來搶奪。沒有城池依託,遇到蕃羌鈔掠又該如何?”

“自京城來的歸明神武軍大部駐於清水縣,太平監也有他們的兵馬駐紮,蕃羌兵馬天大的膽子敢來攻打。此事你不必操心,我早已做了萬全佈置,真有羌兵來,有來無回!”

張載拱手道:“既然經略已經做了萬全準備,學生願往!”

到了秦州,桑懌兼了秦鳳路兵馬副都部署,實際管理本路禁軍。高大全則兼了秦鳳路的兵馬鈐轄,管理秦州一帶的禁軍,是桑懌的屬下。按朝廷的原則,部署帶兵萬人,鈐轄帶兵五千,都監帶兵三千,他們的本部自然沒有這麼多人,還要兼管秦州的本地禁軍。

清水縣離秦州不遠,有鐵礦,以前就建有冶鐵堡。徐平需要在那裡冶煉粗鐵,然後運到鳳翔府精煉,用於新建的工商業,所以在那裡佈置重兵。

秦鳳路有本地禁軍四十多指揮,分佈於各州縣,加上衆多的廂軍和蕃兵,各地足以自保。桑懌和高大全帶來的京城禁軍,全部都部署在秦州的周邊,周邊的蕃落部族沒有抗衡的力量。打出去的情況不明,但在秦州自保卻沒有任何問題。

第138章 要考覈了第189章 棉花推廣第202章 換相(上)第5章 月是故鄉明第100章 虎威第207章 戰還是和?第80章 按規矩來第56章 錢入戶等第46章 慎選西平王第290章 刀拿在手裡揮砍纔有用(上)第181章 天章閣夜對(中)第79章 後苑飲宴第209章 送禮第51章 各有去處第34章 移民第140章 寬嚴並用第11章 回莊第239章 馬帥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165章 試探第121章 煙花第266章 走投無路第57章 錢往哪裡去第43章 第一筆橫財第15章 軍改第170章 曲線挽留第4章 針尖對麥芒第152章 防微杜漸第67章 決心已定第178章 你不是那塊料第255章 兵民一體第5章 歲除第7章 第一權臣第58章 夜戰(中)第100章 小人難防第125章 終於有事做了第16章 越次入對第17章 新的產業第41章 亂局第203章 打鐵趁熱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133章 廣源州南衙王第112章 君子訥於言而敏於行第182章 人事安排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205章 夫妻對話第70章 蜀兵入隴第29章 名人第335章 錢糧準備第162章 看我打死你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40章 党項細作第250章 修兵書第32章 春暖花開第130章 瘋狂時代(一)第121章 煙花第319章 和戰兩難第169章 樞府掌軍令第109章 代君受過第200章 前方升龍府第72章 最後處置第22章 忠州來人第117章 意外之喜第73章 地方反應第241章 白壁題詩第53章 萬民雲集第83章 無一石糧入陝西第57章 夜戰(上)第121章過門不入第222章 恩歸於上第33章 我有秘法第283章 管事還是管人?第219章 星空(上)第83章 以打促和第224章 數字會說話第2章 以鹽制蕃羌第2章 黯然離去第111章 以假僞真第11章 回莊第232章 培訓中心第122章左弼右輔鎮南關第80章 花開富貴第30章 攻略(二)第108章 彎弓射箭第282章 桑懌歸來第183章 富國安民策第95章 遷隆峒第198章 鄧州集議第16章 嶺南故人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174章 公事公辦第29章 其心可誅第85章 你理解錯了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180章 轉機第51章 各有去處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6章 買書第23章 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