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變夷爲夏

徐平與曹琮交接完畢,正式接過秦鳳路的軍政事務,已經到了二月下旬。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種了秋才能收,此時壓倒一切的事務,便是耕種田地。王拱辰在郭諮之後帶着大隊人馬趕到,徑直到了秦州,暫時在都部署司安置下來。

在營田務數年,一手發展起來,王拱辰對於營田是輕車熟路,並不需要徐平指導種地的事情。但秦州是朝廷西邊的極邊之地,與內地不同。蕃漢雜處,熟戶生戶衆多,周圍的土地所有權複雜,而且荒地熟田也非常雜亂,必須先要理清哪些土地能種,有哪些閒田是無主之土,可以開墾。徐平交給種世衡帶着秦州的幕職參官,與王拱辰一起措置。

從兩京遷來的大量公司和營田務人員,除了郭諮留在鳳翔府經營場務的人員,其餘都隸王拱辰之下,分佈在適宜耕種的秦、鳳兩州和鳳翔府。各地的營田,都是由通判與營田務一起負責,經略司定得有獎懲條款,耕、種、管、收,分階段進行考覈。

秦州地氣晚於中原,三月開始耕地,一直到五月都可以下種,反正種得晚的無非是一年一季。徐平定了一個大致原則,凡是新開墾出來的閒地,一律種植苜蓿養地,兩年之後再改種經濟作物。苜蓿是豆科植物,根系有固氮的能力,可以增加土地的養分,而且根系很深,能夠一定程度上疏鬆土壤。民諺有云,一季苜蓿,三年好地。除此之外,耕種的熟地,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冬麥收了之後種一季豆類,不拘大豆黑豆,以養地爲主。種植糧食作物五六年以上的,同樣改種一季苜蓿,之後再種糧食作物。

這一帶雖然自然條件適宜農耕,但爲了支撐軍事,還是以半耕半牧爲宜。營田務的牧自然不能是遊牧,而只能是圈地牧養,種植牧草就是應有之意。

除了苜蓿之外,還在秦州附近圈出一片地來種植高梁,以徐平從中原帶來的甜高粱爲主。高粱是用來釀酒的,白酒由於特殊的工藝,少了高粱就少了味道。而甜高粱本身也可以作爲牧草,也可以用來制食用酒精,然後利用好酒的酒糟調製便宜白酒。

邊地的糧食稀缺,全部使用糧食釀酒太過浪費,也不是廣大的蕃羌牧民所能消費得起的。利用高粱稈釀酒,低廉的成本可以大量發賣,作爲與蕃羌交易的大宗物資。

王拱辰和兩州一府的官員怎麼配合,怎麼雲安排人手,怎麼開荒種地,徐平就不去管了。在營田務做了這麼多年,王拱辰足以獨當一面,用不着他去指手劃腳。

三月上旬,春光明媚,秦州城從裡到外都忙忙碌碌,一片熱鬧景象。營田務忙着開荒種地,三司鋪子忙着在城裡尋找合適位置,建立商業機構,並建造倉庫開始屯貨。現在周邊的情況還不熟悉,三司鋪子沒到正式開張的時候,徐平要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

乘着春光正好,這一天徐平叫了種世衡和張載來,在府衙不遠的一處建築前會面。

到了地方,張載見徐平和種世衡已經站在那裡,急忙上前見禮。

見禮畢,徐平對張載道:“秀才,這一路上你跟契嵩法師爭執不休,現在還爭不爭了?”

張載道:“不是學生要爭,是那和尚纏着人不放,奈何?他非要天天纏住我跟我講什麼儒、釋本是一家的道理,只要不附和他的話,便就不放你。學生活了二十年,還沒有見過這麼固執的和尚,真真是沒有辦法!”

徐平和種世衡相視而笑。契嵩能夠聲名遠播,被很多人推服,是那麼好對付的?初次見面張載憑着年輕氣盛,又比契嵩瞭解西蕃事務,佔了上風。哪裡想到和尚的耐心早已經超出常人,不但不着惱,還盯上了張載,頗有點要點化他的意思。拿出每天口誦十萬句觀音菩薩法號的毅力,契嵩天天與張載同吃同睡,已經讓他快要崩潰了。

讓張載發了一會牢騷,徐平對他道:“你們一路同行,吵吵嚷嚷大家都看在眼裡。秀才我問你,知不知道我爲何要帶着你們,一起爲邊事效力嗎?”

張載道:“學生讀的是聖賢書,此來自然是教化人心,教蕃人知禮儀,爲朝廷子民。”

“那和尚呢?”見張不回答,徐平禁不住想笑。張載被契嵩折磨得不行,恐怕沒有心思考慮這個問題。當然,契嵩往常也沒有見過這麼難說服的人,跟張載耗上了。

徐平道:“用和尚隨軍,讓他用佛法教化蕃人,正是現在朝廷的政策,以夷制夷。順着蕃人的喜好,遂他們所欲,爲朝廷所用,爲本朝蕃籬。至於你嗎——”

張載靈光一顯,脫口而出:“經略莫不是認爲以夷之策不可靠,而要化夷爲夏?”

“不錯,孺子可教!”徐平點頭,“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河西河湟本來是漢唐故地,今之所謂蕃羌,百年之前多是漢人,入夷狄而忘中國之禮儀而已。晚唐司空圖《河湟有感》詩: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春。漢人盡作胡兒語,卻向城頭罵漢人。則知自安史亂起,唐室無暇顧及河湟之地,數十年間漢人已化作胡兒。現如今朝廷欲要用兵西鄙,以夷制夷,讓這些蕃羌作朝廷藩籬是一策,重新化他們爲朝廷子民,勠力同心與朝廷一起剿滅亂賊又是一策。”

徐平前世講歷史,經常講民族的融合,其中一句常被提起的話便是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話的源頭出自韓愈,當然韓愈本來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後來蒙古滅宋,爲了製造合法性,把這句話重新發揮了。儒家是講夷夏大防的,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是有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最少這個年代還沒有那個想法。入夷狄則爲夷狄,這就是現在朝廷對於西蕃部族,不管來源是什麼,一律以蕃羌視之的理論依據。

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是雙向的,兩漢對外開拓是漢化,而唐朝對外開拓則是胡化。到安史之亂時,淮河以北已經是胡風盛行,這也是那場平叛戰爭打得那麼辛苦的社會基礎。當然對於後人,不管漢化胡化都是民族的大交流大融合,當然也不算錯。正是這樣的社會基礎,纔出現韓愈的那個說法,當然他說的是諸侯進於中國而不是夷狄進於中國。

現在朝廷在西北的總的政策是“以夷制夷”,即用西北蕃羌對付党項元昊,作爲朝廷的藩籬。但徐平到了這裡,卻覺得這未必正確,或許變夷爲夏更合適一些。

用和尚籠絡蕃羌各部是“以夷制夷”,而用書生施以教化,移風易俗,就是變夷爲夏。

張載明白了徐平的意思,看了看前面緊閉的大門,道:“經略有心,只是不知到這裡何意?這處地方,莫不是有特殊的用意?”

徐平點頭:“不錯。這裡是秦州納質院,周圍蕃羌數百族賬,有衆多質子關在這裡。欲要變夷爲夏,便從這個地方開始。”

第104章 喪家之犬第19章 忠州小衙內第49章 舊部第5章 人與人不能比第204章 一日破五寨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173章 再起波瀾第244章 願爲天子牧牛羊第198章 勞動創造價值第216章 狹路相逢第49章 戰後忠州第82章 祭奠續第130章 飲鴆止渴第102章 錢法類書第269章 對峙第36章 孟州通判第123章 出書第157章 考察的外商第197章 人非少年時第210章 狄青第59章 洞若觀火第37章 逼迫第209章 送禮第49章 現場演示會(下)第232章 李覯出仕第71章 戰場第78章 入甕第125章 歸正人第150章 連你也說我?第185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265章 瀚海第276章 想的太多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165章 政令分掌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2章 治術(三)第70章 南下大道第309章 徵募結合第199章 我給你換尊佛第6章 買書第146章 泉布第81章 談不攏第87章 好事第86章 不要放走党項人第11章 遇仙樓第98章 民思無邪第66章 以民爲師第49章 天津曉月第17章 新的產業第68章 示恩不招怨第1章 宰相第92章 餘波未了第279章 黑吃黑第57章 原則第94章 輕兵過山崗第153章 攻城(上)第261章 胡風漢風第6章 攔路的強盜第297章 大政第225章 四輪馬車第35章 衆說紛紜第135章 打探消息第27章 衝突第250章 修兵書第189章 左右各不同第93章 多方牽連第110章 小大人第13章 蠻人第2章 父老第147章 稱提之術第100章 虎威第22章 試學士院第312章 你們去偷襲第47章 應對第89章 定論第325章 還可以做朋友第64章 歸來第222章 軍國兩張皮(上)第167章 血肉屠場第37章 月夜雜談第75章 弒父第46章 我們只收錢第159章 喬大頭進京第265章 飛來橫禍第76章 徐平的憤怒第206章 學士入東府第214章 蠟丸第63章 在路上第168章 立萬世法第14章 邊亂第13章 才高八斗,不矜細行(中)第285章 被俘之將第161章 街上遇故人第21章 黃白朮第35章 災民上架感言第150章 寓兵於民第75章 僵局第228章 人事變動第189章 棉花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