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建節

爲應對西北党項反叛,多位重臣被派往陝西路坐鎮。其中帶兵的文臣,爲了表明到那裡職在武事,實行了一項特殊的以職換武的政策。基本原則是,侍從大臣之中,待制換觀察使,直學士換節度留後,閣學士和殿學士換節度使。

徐平的樞密直學使是諸直學士之首,祿賜比閣學士,換武時趙禎命向上靠,本官升一階爲禮部侍郎,終於到了六部長貳。徐平以陸海軍節度使、禮部侍郎知秦州,兼陝西經略安撫副使,兼秦鳳路兵馬都部署,兼秦鳳路緣邊招討使,主持秦鳳路軍政。

夏竦以龍圖閣學士換奉寧軍節使,以戶部尚書知永興軍,兼陝西路經略安撫使,兼永興軍路涇原路兵馬都部署。範雍資政殿學士換振武軍節度使,以吏部侍郎知延州,兼陝西路經略安撫副使,兼鄜延路環慶路兵馬都部署,同時兼兩路緣邊招討使。

奉寧軍是鄭州軍額,景祐初年剛剛升格。陸海軍則爲汝州軍額,在徐平把京西路發展起來之後,前年一次性升格了不少軍州,汝州即爲其一。兩節度都是剛剛升上來的,屬於小藩,夏竦和徐平兩人在節度使中是非常靠後的。

對於武將來說,建節是無上榮耀,跟宰執一樣享受大除拜的待遇。徐平也一樣覺得榮耀,他猶記得前世學過的岳飛的那句話,三十二歲建節,自古少有。即使官告旌節要到年後發下來,自己也是三十歲建節,可以說一句自古少有了。

夏竦顯然不這樣認爲,他接過任命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求預支一個月的俸祿,用來準備行裝。趙禎大方,乾脆給他預支了半年,可着勁先花去。官員預支俸祿,特別是這種到邊地任職,只要立下丁點功勞,很可能就不用還了。大除拜給草制詞的翰林學士的潤筆不少,家裡開銷大點的,真有可能缺錢。不過夏竦不是貪這些錢——雖然他貪財——這次卻是爲了表示自己的不滿,不想到陝西路去。本來一心想着進政府,結果卻裸眼踢到了陝西路去,這一去就不知何年何月回來,夏竦的心裡窩火得要死。

派這三個人去陝西路,範雍是因爲在廣南西路數年,有爲邊帥的經驗。徐平和夏竦則是因爲對西北出事議論最多,在朝臣中表現得既熱心,又顯得知曉兵事。夏竦知道是這種結果,現在後悔死了,早知道不爲了爭樞密院的位子多發議論。

在家裡設宴款待親朋慶賀,夜裡等親朋散去,林素素娘卻有些怏怏不樂。

徐平微有酒意,笑着道:“不說建節,我如今做到禮部侍郎,躋身六部長貳,朝中堪與比肩的無不是元老重臣。怎麼看你的樣子,還有些不高興。”

林素娘道:“你是一等進士,正榜出身,多麼榮耀!好好的文官,怎麼換了個武職,本官卻又是文資,說出去未免有些不倫不類。再者說了,你欣然接受此官,難免就要被人說是貪節度使的俸祿高。貪財可不是好名聲!”

徐平大笑:“若是別的官員,可能還有人這樣說。我們徐家,在京裡是屈指可數的富貴員外,說我貪錢,京城裡難道還有人信?”

“話是如此說,總是難免被人說閒話。就是要去西北,做個學士不好嗎?”

“聖上之所以如此,必然是有自己的道理。到西北管武事,沒有武職像什麼話?手下大將先就不服。有了武職在身,管軍就名正言順。”

林素娘“噗嗤”笑出聲來:“你若是不說要管手下的軍將倒還罷了,說起要管他們來纔沒有道理!那些禁軍的管軍大將,哪個不是節度使,而且大多都在你這個節度使之上。到了那裡之後小官管大官,這才名不正言不順哩!”

林素娘這話說得不錯,武將不預國事,政治待遇低,就要用金錢收買,經濟待遇就上去了。對統軍大將,朝廷的政策一向都是崇之以高位,啖之以厚祿,不到管軍還有武將建節,管軍大將就更清一色的節度使,還多是大藩。

此次要調京城禁軍去西北,初步定下來要由幾位管軍大將帶兵。他們從差遣上說是位於三位邊帥之下,但若從官職上說,卻又居於主帥之上了。以前官職是文資的時候,涇渭分明,還不會造成混亂,現在邊帥半文半武,就難免尷尬了。

徐平想了想,搖搖頭,還是笑:“這些煩惱是夏龍圖和範資政的,我那裡孤懸隴右,調過去的禁軍是桑秀才和高大全,他們的官離我還遠着呢!”

林素娘聽了,坐到徐平對面正容道:“我婦人家本不當過問你的公事,不過你此次去西北,手下兵馬是原來舊部,高大全又曾經受僱我們家,會不會有人說閒話?”

“說什麼閒話?邊帥是武職,比不得文官各種迴避法極嚴,武職不講究那些的。別說只是舊部,那些武將一出去往往帶着子弟,有軍功他們先得,帶挈上去。帶兵作戰,朝廷本來就是儘量讓邊帥帶舊部,越是親密越好,跟做文職不是一回事。”

武將不但沒有迴避法,還鼓勵父子兄弟同處一軍,越親密越好,人熟了好辦事。這可是跟文臣職務的要求完全不同,林素娘被徐平教育得時時注意影響,一下子還轉變不過來。

哪怕沒有改軍制的因素,徐平到西北面對党項,趙禎也會把原來的舊部調給他。趙禎不提朝臣也會提建議,作戰用舊部纔是慣例,晚唐五代就傳下來的規矩。

不但帶的兵儘量用舊部,邊帥的幕職還可以自闢,只要朝廷追加任命就可以。

正是因爲如此,帥臣的幕職裡往往有自己的子弟。歷史上最典型的就是兵飛父子,岳雲的正式職務是主管機宜文字,正是幕職之一。不管是曹瑋還是王德用,初次上戰場都是跟着長輩,他們最早的軍功就是這樣得來的。北宋將門興盛,不管是在邊地禁軍還是在京城禁軍,只要家風過得去,往往是幾代從軍,還有不少名將輩出,道理便在這裡。所謂的家學淵源,僅僅靠着長輩的耳濡目染,耳提面命怎麼行?還是要有實際經驗,特別是統兵的實際經難。將門子弟,便就比普通人有這個條件,年紀輕輕便就在長輩手下帶兵。

林素娘搖了搖頭,不再跟丈夫爭辨,不過她還是高興不起來。此時風氣,武將的地位低下,地位低下倒還罷了,世人眼中武將的節操也不怎麼好。文人講氣節,沾了這個武字總是在人眼裡有些異樣,特別是有陳堯諮的例子擺在那裡。

第327章 攻守三策第41章 意外第116章 微不足道的開始第179章 意外第111章 封堵第25章 你不明白第299章 桃園三結義第68章 山雨欲來(上)第130章 我要做土豪第85章 孫七郎的差事第96章 貴客盈門第88章 猛虎入狼羣(六)第222章 兩路出山第47章 生意第78章 要知恥第6章 召對第75章 契丹會如何?第155章 解套第66章 心中無血,出師大吉!第90章 猛虎入狼羣(八)第201章 兩個合一第125章 搜尋第255章 把放出去的錢收回來!第69章 山雨欲來(下)第114章 甲峒來的少女第295章 攘外必先安內第239章 該論功過了第20章 市場的車輪第50章 防秋第171章 大戰將起第118章 漸有頭緒第132章 戰爭的腳步第87章 猛虎入狼羣(五)第17章 盼盼第114章 大戰將起第184章 爲什麼呀?第134章 救星第212章 爭功心切第82章 祭奠續第48章 做假貨的第82章 立足於打第84章 猛虎入狼羣(二)第140章 兵發廣源州第217章 銀行(上)第1章 錢能通神第106章 邕州之茶第46章 意料之外第317章 財運當頭第166章 前線指揮第9章 科舉冤家第33章 你是官了第227章 超市第165章 試探第39章 李參的任務第164章 新舊衝突第159章 人手難題第91章 軒然大波第155章 攻城(下)第94章 萬事俱備第45章 人總會長大第108章 對面的人家第191章 梁園雖好第170章 文人的優越感第267章 許懷德也不容易第256章 皇城司出馬第49章 串連第120章 將相之家第194章 富礦之地第316章 大火第180章 轉機第135章 瘋狂時代(六)第26章 峰迴路轉第96章 貴客盈門第131章 三司歷代條例第109章 不如結社第127章 這屆言官不行第59章 掃雪第243章 算賬第99章 前奏第6章 不同的做事態度第138章 憤怒第99章 壞事總容易第98章 破上思寨第102章 首告第39章 按律當斬第88章 棄杖不殺第13章 蠻人第15章 久違的京城第34章 磨鍊第17章 乾脆搞大第18章 春忙第67章 選擇第168章 交權第330章 你去西北吧第199章 外任第65章 因地制宜第144章 僵局第34章 同年歡宴第25章 你們不懂第63章 官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