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黑土地

原來遼國要分成兩個區域,一個是耕種文明,一個是遊牧文明,如果說將兩個文明融合在一起,遼國做得算是比較不錯了。

而且宋九認真地分析後,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遼國的模糊化治理。

他們潛意識地誘導百姓定居耕種,但從來不強迫,這纔是遼國兩種文明成功的內在原因。

因此自幽雲開始,一直到中京上京遼東一帶,多是耕種文明,但不完全是耕種文明,幽州幾乎是徹底的耕種文明,到了山後漸漸開始出現一些半耕半牧現象。

越往北方去半牧比例越重,不過遼國擊敗了渤海國後,有意將渤海百姓遷徙,造成了文明斷檔。這就象史上的宋金對峙,江淮因戰亂,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種的落後耕種方式。

因此原先生女真各部文明越來越落後與封閉,於是耕作方式反而隨着時間推移也變得落後,在耕種不能保持溫飽的情況下,又因爲地形天氣等原因,不能大規模的遊牧,於是女真各部也學習更北方的室韋人,半耕半牧半漁。

而且作物也有些不同。

如今還是暖冬,總之天氣比較暖和,因此幽州南部甚至還可以種植水稻,只是產量有些低。

到了北方則完全是麥、粟與豆。

甚至到了女真人哪裡,麥佔的比例都不大了,以豆粟爲主。

直到宋九去了遼東,有意讓烏玄明引進遼國的一些優良春麥種子過來,漸漸種麥的百姓纔多了。

但這還不行。

爲什麼宋朝麥價與米價相差了三倍多?難道麪食如此難吃?

還真難吃。

原因就是脫殼技術。麥因脫殼技術不行,裡面有許多麥麩。所以在宋朝米比麥貴得多。麥如此,就不要說高梁小米了。

至於豆類倒不存在這個問題。它在中國當食物的歷史更古老,幾乎與高梁一樣的古老,至於麥與稻米都是後來纔出現的。不過天天吃黃豆,也不用天天吃黃豆了,就是天天吃紅薯,也會讓人吃反胃的。

然而宋九自有底氣。

那就是稻。

要感謝架空小說,讓他無意中看到東北水稻的歷史,那就是從倭國那麼引進過來的耐寒稻種,這才揭開了東北農業的新天地。

以前去了遼東。回到宋朝後,宋九看也看到了,聽也聽到了,便在心中構想東北的種種治理情況。

當然,在那種情況下只是想一想,不能說出來,否則會讓人感到很可笑的。

比如民族問題,宋九提出的便是相互通親,融合。平等,尊重。

漢人也不高高在上,然而也不準番人凌駕於漢人之上,特別有懲於史上同治回亂。宋九又提出了對待宗教以及民族信仰與風俗習慣,可以去影響,但不可以去侮辱。實際往後去,漢人情況很慘的。一次又一次被異族屠殺……然而顧全大局,不能將另一個時空漢人的歷史代入到這時候來。只是宋九在中書裡提議。甚至讓趙恆公開頒發露草,向天下申明,不管什麼宗教,朝廷都可以尊重之,但有幾條,一不得謀反,二不得魚肉百姓,三不得拜祭邪神邪鬼,特別一些蠻族與番族殺人祭鬼神,四就是不能傳揚帶攻擊性的教義,特別是什麼“聖戰”之類的,不管什麼宗教,皆不得在宋朝出現。

然後又露草,若是不違反這四條前提,不觸犯大宋律法情況下,因岐視對方而產生糾紛,無論什麼種族,一律追究岐視者的責任。

正是因爲這道詔書,西北在迅速融合中,幾乎可以與南北朝的北周速度相比。

只是秦州番人因爲朝廷力量還沒有達到西側與河州哪裡,依然貴種(指看重個人的出身,以及他的種族,在宋朝有兩個種族因仰慕漢人而出現借種現象,一是倭人,二就是秦州番,主要原因在史上秦州蕃人與宋朝沒有太大的矛盾,而且他們血脈中帶的漢人比例比較多,大多數是漢人蕃化,因此對漢人不是很排斥)。

其次便是眼前的作物,來自倭國的水稻。

當時想到了,可是水稻與麥粟不同的,它是一種高產作物,宋九隻是想一想,並沒有將水稻傳播給遼東,害怕因此使遼國進一步強大。

直到去年大淩河一戰結束後,宋九才讓一些海商去倭國,帶來許多優質稻種。

並且又聘請了一些有經驗的河北百姓過來,同時各個屯田因爲許多兵士多是農民出身,平時也耕作,於是在遼東各州府成立一些試驗點,漢人耕種,讓遼東百姓觀看學習。

來到宋朝久了,宋九有時候都自動遺忘掉前世那種高產。

遼東肥沃的黑土地,加上先進的耕種方式,幾乎所有試驗點裡的莊稼都在瘋狂地生長着,特別是水稻。

宋九讓小吏認真丈量田畝,然後下令收割。

來觀看的人不少,有王曙與東陽府諸官員,還有更多的當地百姓。

這種稻子自開始結穗起,就起來許多百姓的注意。

都在好奇它的產量。

它僅是試驗田,在深沈州這裡只有兩百畝,但收割的人多,甚至看熱的百姓也過來幫忙,第一天收割完畢,第二天曬乾,第三天就將稻穀打下來了。

然後稱重量,居然達到一畝近四石半的高產。

“東北可定了,”王曙說道。

這個重量還不是標準重量,要繼續曬去水份,還要揚去稗子雜粒與灰塵,但不管怎麼說三石半產量有了,當然它是試驗田,推廣後產量必然會下降。然而與棉花一樣,隨着適應了當地的水土與進一步進化,若是官員主動教導大家選種,以後產量又會慢慢上升。

想一想東北有多少土地吧。並且大多數是土壤肥沃的黑土地,官員曾經大約估算一下。若是東北全部開發出來,可以獲得近三百萬頃以上的優良耕地。

一畝三石。一頃三百石,三百頃三億石,僅是這個產量便能養活五千萬人口,八百多萬戶百姓,然而如今東北纔多少人口,戶籍上只有三十幾萬戶,實際也不過五十幾萬戶。

民以食爲天,能吃飽,那個百姓。不管他來自那個種族,誰願意冒着生命危險去謀反?

宋九點點頭,賬不能這樣算的,雖是黑土地,但必須開墾出來纔算是黑土地,但這個產量沒有讓他失望,又說道:“可以通知各州府,這種稻子不得作爲食物吃掉,而要全部保留下來。到來年選種時一律用濃鹽水浸泡,選用其飽和稻穀做種子,向東北所有百姓發放。”

小吏準備寫露草。

宋九忽然補充了一句:“不過想換這種稻穀,必須讓百姓用五斤豆。或者十五斤粟來交換。”

“這沒有必要了吧?”王曙道。

朝廷爲了平遼與治理北方,花了很多錢帛了,但沒必要在乎這可能二三十萬石的稻種成本。算算賬不過是宋九的一年薪酬錢,用來收買人心多好啊。

“不貴不足以珍惜。”宋九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

這就是人心。

王曙啼笑皆非。

“這是一件好消息。必須向陛下稟報。”

“可以稟報,但不能誇大其詞。能不能成功,還要等明年實際推廣後再說。但可以讓一些商人放出風聲,向中原百姓說明東北地廣人稀,輕徭薄斂的政策,以及這種水稻的產量……”

那就是移民。

這也是必須的,第一個東北漢人數量太少了,不說什麼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過多是渤海人,女真人,先後建立過國家,這總讓人有些不放心。第二東北太過空曠,這對治理也不利。

不過不能強行移民,那樣會造成許多民怨,因此這是一種變相的鼓勵政策,讓北方人口密集的貧困百姓自發前來,那麼就減少大量不必要的開支,以及不必要的民怨。

然而這份奏摺卻是宋九親自書寫的。

上面刻意淡化了倭國稻種的功勞,相反的倒是提起倭國稻種也是從中國引進過去改良的這件事。

主要就是倭國。

在宋朝倭國對中國仍很尊重,不過是尊重而非是尊敬了,一是劉仁軌大敗倭軍過去很久了,二就是宋朝贏弱,因此罕有使者來覲見,多是一些大和尚來到中國遊歷。

但隨着宋朝平滅遼國,一統北方,甚至實際控制面積還超過了唐朝,畢竟唐朝控制的僅是遼南地區,並沒有控制到混同江一帶,要麼就是羈縻,隨着宋朝滅掉遼國,北方的斡朗改與轄戛斯今年都派使者過來表現誠服,斡朗改在小海(貝加爾湖)一帶,轄戛斯更遠,在小海以西以北,都快接近了中部西伯利亞高原。

因此這種誠服只是一種假象。

在這時,國家有能力治理到哪裡嗎?

不過宋朝開始稍稍有些盛唐的氣象了。

只能說稍稍,仍不及盛唐之時,至少河湟在吐蕃人手中,更不用說赤嶺以西青海湖地區與南絲綢之路,也不提河西走廊,還有大理與交趾,就連平壤也被高麗人佔有,甚至在步步向東北進軍。

總之,守內虛外的內斂務實精神還是佔據着宋朝的主流思想。

不過比原來的宋朝肯定不同了。

於是大規模使者到達。

甚至從海客嘴中得知一些消息,向宋朝請求,派留學生到書院學習物格學。

趙恆居然同意了。

消息迅速讓宋九聽到了,立即寫了一份奏摺,只說了一個假設,一句問話。

隨着物格學發展,船隻也開始進步,若是有一種假設,大批倭國人從海上而來,入侵京東江浙沿海地區,會是什麼局面?

不說不可能。

如今倭國仍然很貧窮。

實際宋朝能傾銷過去的商品太多太多,如棉製品,瓷器,陶器,藥材,琉璃,絲綢,筆墨紙硯……但結果不是大家所想像的那樣,產生了巨大的貿易逆差。

無他故,宋朝能賣的商品很多,然而倭國那來的錢帛交易?無非就是一些珍貴木材,一些金銀,原來倭國還有倭國刀與倭國扇,然而如今宋朝摺扇質量還在倭國之上,兵器更鋒利,除了木材金銀,以及少量奴隸還能有什麼?這種貧富逆差,很容易導致宋九這種假設出現。

再說物格學,宋九憑藉着零碎的記憶,不可能記得所有物理化學知識,而且兩者基礎不同,他提出來了,再到理論完善,再到實物出現,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與財力去研究。不過模仿起來速度卻是很快的,一樣實物出現十分困難,不過隨後學習又能有多少困難?

只要倭國大規模學習,不用多少年,許多先進的事物就會被他們搬抄過去。

沿海一帶幾乎不設防,國家就那麼一點軍隊,北方要駐紮大批禁兵,不然東有高麗,北有室韋諸部,西有大漠各族,很容易就會引發他們的入侵。

西北也要駐軍,巴蜀湖南兩廣同樣要派駐軍隊,京城更要拱衛。

那能抽出大批軍隊駐紮在漫長的海岸線上。

這爲入侵提供了條件。

再者,相融着大海,連高麗都不想打敗他們了,更不要說大海那側的倭國。

一旦宋九假設真的出現,宋朝海邊地區將面對着一場重大的災難,而且海邊有許多繁忙的大城市,如密州,蘇州,杭州,明州,泉州,福州,都是宋朝第一流的城市,稅務中心。

那麼宋朝一場大災難也降臨了。

這道奏摺讓趙恆產生猶豫,便派中使回了一句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未完待續。。)

第180章 開業(下)第421章 飄搖(下)第157章 勁弩(上)第488章 要翻天第516章 持中與未來第181章 功名(上)第98章 建隆三年的那些事(下)第521章 無恥第317章 學問第42章 真小人第261章 保護(下)第229章 石嶺關第6章 金子第466章 很短的飆風(中)第1章 狗血的劇情第216章 夜宴(一)第474章 背嵬第502章 黎明第166章 鏡子(上)第133章 荒野(上)第488章 要翻天第447章 野望(下)第120章 變化(中)第141章 又是豪賭(上)第278章 公主(下)第227章 雙子星第146章 桃花第145章 祭文第147章 迷茫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247章 官家的妙算(中)第341章 傲嬌的戰友第477章 幾千年的話題第2章 人心第303章 打獵(上)第440章 妖星(上)第10章 製造標準第20章 拒第310章 碩麥(下)第92章 地圖(下)第186章 用(上)第348章 必死(下)第108章 最危險的職業(上)第321章 大江(下)第331章 青蛙的死法(下)第300章 愛情問題(下)第430章 四人幫(上)第191章 女人第223章 皇后(上)第424章 定(下)第320章 大江(上)第13章 從此醉(下)第510章 膠着第236章 三槐王第313章 才第271章 前兆第186章 用(上)第179章 開業(中)第429章 烏鴉嘴(下)第217章 歸來(上)第100章 大舟第18章 君子第441章 妖星(中)第232章 王者之城(下)第315章 脫變(上)第511章 四面楚歌第168章 鏡子(下)第443章 高處不勝寒(上)第116章 流民(下)第522章 第三十七計(上)第444章 高處不勝寒(中)第306章 不殺人第261章 保護(下)第27章 宋九趙匡胤的豪賭(中)第274章 反擊(上)第72章 南方(上)第158章 勁弩(下)第185章 釘子戶第43章 燙手的承務郎(上)第369章 拓跋第128章 雪話(上)第40章 挖祖墳(上)第232章 王者之城(下)第431章 四人幫(下)第367章 相才第394章 持續性的打臉(下)第45章 摺紙第221章 大婚(中)第355章 有一種痛叫虛僞第434章 神的黃昏(二)第3章 好戲第514章 三憂一百零七章 種花養草三百九十章 封禪下第68章 第一個上鉤的魚第378章 驚弓之鳥第194章 快樂第167章 鏡子(中)第493章 原因第281章 可怕的誤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