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好鄰居(下)

面對這種達到無敵高度的無恥精神,即便鐵公雞曹利用也無輒了,只好返回。然而他在半路上看到高麗人繼續在收留逃過來的原遼東百姓與豪強。

宋九聽後嘆了一口氣:“我朝周邊地區,要麼冷,要麼熱,要麼就是很難生存的戈壁沙漠等乾旱地帶或山區,因此中國自古以來,主流思想是反對開邊的。”

曹利用點頭。

其實就是所謂的高麗,宋朝也不大感興趣,若不是遼國太強大,死死抓住宋朝的門戶燕雲不放,宋朝都不會這麼大規模對遼國用兵。

包括大理,河湟,河西走廊,宋九儘管提出來了,然有許多大臣不贊成將來對他們用兵。

“這想法實際真的錯了,包括遼東,用之,你可以拭目以待,再過幾年,看看遼東還是不是苦冷之地?”

“就象嶺南那樣?”

“那恐怕不行,嶺南因爲天氣原因,一年可以三熟,遼東只能做到一年一熟。不過嶺南那邊天氣熱,天冷不怕,棉花普及了,遼東也有許多石炭礦藏,大不了冬天多穿一些衣服,不出門便是。但是熱怎麼辦?不能扒皮去熱,而且因爲炎熱,蚊蠅密集,毒物遍佈。因此各有各的優點,各有各的缺點。不過南方天氣很惡劣,但勝在莊稼容易豐收,北方雖寒冷,但勝在土地肥沃,即便西部大漠地區,若是大家有意識的保護水土,定牧定耕,也不是不能定居之地。”

“高麗人敢這麼做。有幾個原因,第一個我朝不是遼國。正是因爲主流思想反對開邊,所以攻擊力不強。高麗人不畏懼,第二個原因這個民族的頑強與無恥,大家都輕視了。”

曹利用大笑。

“第三個至今東北境內還有一些反抗力量,但征戰快一年了,幾乎動用了全國八成以上的禁兵,以及無數鄉兵、廂兵與百姓,將士漸漸厭戰,國家財政也到了承受範圍的極致。相信高麗也清楚知道這一情報。高麗那邊雖然國家小,甚至都城開京還不及我朝一個州城大。但大多數城池傍山而建,易守難攻。因此遼國動用了幾十萬軍隊,才攻破了開京城,最後面對高麗人的反抗,以及我朝的牽制,還不得不退兵,甚至裂土給他們。”

“這是最重要的原因。”

“用之,錯也,最重要的原因便是我朝開邊政策的錯誤。因爲文明種族的不同。打敗他們難,征服他們並治理他們更難。但骨子裡還犯了一個嚴重錯誤,那就是打敗的方式。就象交趾,當時我因此而被罷官。實際那次罷官我並不怪太祖皇帝,然而卻不認同太祖皇帝的想法。”

“自漢武用兵,國家困弊後。大家講道義,對內講道義那是爲了治理。然而對外講道義,能講得通嗎?如後來對匈奴講道義。西晉亡國了。如對南詔講道義,結果唐兵大敗,巴蜀幾十萬百姓擄之一空。如對党項講道義,差一點危害整個西北。如對交趾又開始講道義了,雖然他們很老實,然而與南方生蠻配合,大肆購買我朝百姓做奴隸。若繼續這樣下去,相信交趾必危害南方邊境。”

宋九忽然想到前世,中國講道義啊,結果培養了許多好鄰居,自己四面楚歌。

美帝不好啊,打得許多小國家國不象國,家不象家,可人家朋友就是多。

“其實這想法是錯誤的,漢武帝那樣做不是錯了,生生打出一個北方几百年的和平,他錯就錯在過份用兵,導致窮兵黜武。唐太宗也是如此,兩徵高句麗,用兵太重。然而適度地用兵呢?不求治理,只求催毀。就象我在嶺南所做的那樣,大肆擄掠財富,使得那次用兵軍費得到保障,而且讓南方許多蠻部震懾。遷移百姓,使嶺南迅速進入開發發展階段。至於擄掠過後的交趾是什麼樣子,與我朝有何干系?即便現在國家還有許多貧困百姓呢。自己的百姓都沒有治好,還能管得外部百姓是死是活?再看看交趾如何?生生打出了幾十年南方和平。若非候仁寶那次掉以輕心地用兵,導致白藤江兵敗,交趾會更老實。”

“這就是內外有別。”

宋九想了想,覺得與曹利用談沒有多大意義,只能說提醒他,然後思路清晰地回京稟報給趙恆。

於是他寫了一封奏摺,遞向京城。

其實這還是他的適度用兵,不忘武備的思想,向美帝學來的。

不要說什麼道義了,即便沒有道義,沒有出兵的理由,也能找出藉口,沒有藉口也能創造藉口。

一種淺攻戰術發揚光大的適度攻擊性的思想。

不過宋九馬上就頭痛了。

遼東還有一大堆事,內部沒有完全平定,況且平定後如何治理,也讓人頭痛萬分,想治容易,想治好則很難很難。還有呢,在上陽府大家很高興,萬族來朝,但不是每一個部族都來朝的,有些部族對宋朝抱有着敵意,雖不多,但大多數部族對宋朝則是持着觀望與懷疑的想法。

高麗又來生事了。

若聽之任之,他們會拉攏更多的穢貊人,甚至長白山部(白池兩側,生活在長白山的部族),甚至盧毛朵部(長白山北部,敦化到延吉一帶的部族)。

但想讓他們聽話,講道義是不行了,必須用武力,然而現在宋朝如何用兵?遼東有駐兵,未來將會有多達十萬以上的禁兵在此練兵,駐戍,以及震懾各部族。但發起徵高麗的大會戰,這點兵力仍然不夠,不打痛了那還不如不打。

要命的在宋九計劃當中,高麗十分重要,一旦疏浚混同江,使船隻能航行到混同江,甚至鴨子河。高麗就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

這道選擇題比是否打壓王欽若更難選擇。

景德二年第一場雪到來時,宋九終於接到了趙恆的詔書。與高麗務必不得生事,即便是所謂的蓋馬大山。只要能與高麗和好,能讓就讓吧。

然而據傳旨太監透露,曹利用前面離開高麗,高麗也派使者去了開封覲見,表示誠服,然後對宋朝統一北方謳歌頌德,大拍了趙恆馬屁,這才提出請求,說得很婉轉。

而且國家財政繼續危機。這纔有了這道詔書。

站在宋朝角度,能不放也能放,宋朝總體政策是虛外守內,對開疆拓土不是那麼地渴望。

而鴨綠江畔長白山兩側山勢蒼茫,朝廷無法真正去治理,那怕宋九在東北都做不到。於其經營長白山,不如經營柳河西側的灤河上游地區,還來得現實一點。

宋九對此不置與否,且不說高麗人會不會得寸進尺。還要慢慢侵襲遼東土地,就是翻開前世的記憶,他也不想將這個污點留名於史冊。

不過暫時無法對高麗人用兵的。

宋九不表態,繼續看着高麗人搬走遼東的百姓。繼續侵襲長白山,以至王曙都看不下去了……

……

如果搬開兩個時空宋朝的格局,即便將宋九捧上聖臺。也不足以爲過。

但在這個時空裡,大家也沒有輕視宋九的功勞。包括趙恆給宋九加了那麼一長串的各種職官、階官以及爵位食邑。實際就是對宋九功勞的承認。

然而宋九也有許多缺點。

例如他鬥志不盛,所以導致缺少勇氣改革種種宋朝的弊端。至少在政務上的改革還不及鹹平之治時的趙恆有魄力。

這一點類似唐朝的姚崇,或者是史上的呂夷簡,也就碎步式的改革,或者叫微調。

因此宋朝如今還有許多弊病存在。

其次便是宋九奢侈的生活。

按道理說,他奢侈不算過份的,如今宋九可謂是真正的富貴一品,然而大家都認爲這是他應當得到的。

但這個富貴一品便是開了兩個很不好的頭,一是官員公開化行商,只能說在宋九帶動下,士大夫雖行商,但開始慢慢交納商稅,給國家帶來更多的商稅收入,然而士大夫經商,本身就是一種很不公平的現象。

其次生活比較奢侈,雖然與呂蒙正每天爲了吃雞舌頭,得殺死幾百只雞,或者與寇準那種通霄達旦的娛樂化生活相比,宋九要好一點,然而宋九對生活也比較講究的,如京城的“空調式”房屋,如每個女兒出嫁,十幾萬緡的嫁妝……

所以宋九、寇準這些名臣,正在將宋朝士大夫漸漸引入一個誤區。

但與寇準相比,宋九也要稍好一點,該享樂時享樂,該吃苦時也能吃苦,甚至與民同樂,與兵同樂,就象在幽州路第一年,他幾乎在外面跑了近十個月,走遍了幽州路各個地區。而且這種跑,並沒有中止下來,可能維持到他這一任結束致仕之時,跑的過程裡,那不是在各城之間跑,而是走遍各個山山水水,村村寨寨,甚至來到老百姓家中同吃老百姓的粟米飯,或者與各族首領們圍着火堆宰牛烤羊。

第一年到落雪,才勉強將各地的反抗鎮壓下去。

第二年冰雪還沒有融化,宋九又開始跑。

要做的事很多,如安定各部,興修城池,有了城纔有了商業,纔有了防禦基地,纔有了更高度的文明,才能更好的安定與開化當地百姓。

疏通河流,修道路,興商業,推廣先進的種植方式……

以及新的綠色長城,從饅頭山、永安山開始,到松山,到柳河,接炭山古長城。

它非同古長城,雖然古長城毀壞很多,然而許多城牆基礎還在,至少在各個關隘修一修,以宋朝財力還是能辦到的。

但要重修一條長達七八百里路的新長城,這個代價未免太大了。

因此重新修綠色長城。

於這長達近八百里的漫長分隔線上,大肆植樹造林,而且基礎也很好,遼河下游因爲漢人種植,許多森林被砍伐,導致遼河河水略有些渾濁,不過上京一帶森林破壞得還不嚴重,包括這一線,因爲地廣人稀,許多地區本來就存在着密集的山林。

宋朝要做的僅是撥出一筆款子,將這些山林聯在一起,然後在裡面再種上一些長滿棘刺的灌木與爬藤植物,再於各處關隘設關卡,那麼既然與大漠相互來往,通商,以及溝通,也能起到防禦作用。

而且未來這條寬達幾十裡,長達七八里的密集叢林地帶,也能很好地保護着未來中平府的水土。

甚至陰山森林成形,可能以後幽州都不會出現沙塵暴。

當然,沒幾人那樣想,關健要的還是它的防禦作用。

不過纔開始規模不是很大,現在需要是東北人心安定,必須要輕徭薄斂,包括徭役。

明年才能規模更大一點,可能要持繼到宋九離開東北四五年後才能結束。

秋天漸漸到來了。

宋九先到了瀋陽,帶陽的州城很多,瀋州又變成了瀋陽。

東陽府依然以東陽城爲中心,不過在宋九有意引導下,中心漸漸向瀋陽偏移,因爲它是去呂陽、長春以及高麗的交通樞紐,而且在水路上東陽府有東梁河,瀋州有西梁河,大家彼此彼此。

於是幽州路第二個書院出現,第一個書院是在幽州,在遼國南京城國子監基礎上改造的,趙恆車駕在幽州里擴建,並且趙恆親自題字,瀋陽乃是第二個書院。

未來還有,上陽府,呂陽府,與中平府、長春府將會陸續建設四個書院,教導各族子弟讀書識字,包括各個羈縻部族也可以派子弟前來讀書,甚至教導經義禮儀儒學的,還可以推舉其中優秀子弟來京城參加科舉。

宋九主辦了揭幕禮,又去了瀋州郊外,哪裡有一樣好東西快成熟了。

不過因爲它又招來一個好鄰居……(未完待續。。)

第184章 求實(下)第271章 前兆第396章 梟雄的末落(下)第138章 草芥第340章 官家的妙算(下)第115章 流民(上)第172章 死(上)第453章 山後第3章 好戲第9章 歪才第201章 父親(下)第207章 遊園(上)第356章 無敵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444章 高處不勝寒(中)第421章 飄搖(下)第278章 公主(下)第354章 誰想不到的第439章 神的黃昏(八)第397章 自作聰明(上)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478章 幹嘛不站隊第322章 好深的水第251章 暖冬(下)第416章 一地雞毛(中)第486章 南方(下)第423章 定(中)第527章 好鄰居(下)第144章 事了(下)第267章 海貨第315章 脫變(上)第434章 神的黃昏(二)第295章 詛咒的國家第451章 亂戰第220章 夜宴(五)第421章 飄搖(下)第143章 事了(上)第449章 風起第250章 暖冬(中)第44章 燙手的承務郎(下)第150章 花蕊夫人(上)第91章 地圖(上)第232章 王者之城(下)第84章 夜郎(下)第127章 廟還小第20章 拒第347章 必死(上)第458章 朔州之戰第308章 碩麥(上)第90章 又玩大了第52章 地震第391章 打臉(上)第325章 拜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420章 飄搖(上)第78章 孤家寡人第206章 簡單如何演繹成複雜(下)第240章 脫變第421章 飄搖(下)第13章 從此醉(下)第40章 挖祖墳(上)第160章 提親(上)第14章 陌生的小蘋第166章 鏡子(上)第41章 挖祖墳(下)第389章 封禪(上)第147章 迷茫第180章 開業(下)第420章 飄搖(上)第489章 大事不糊塗第372章 包青天第52章 地震第75章 卷(上)第250章 暖冬(中)第467章 很短的飆風(下)第302章 高下(下)第432章 神的黃昏(一)第219章 弄錯了第216章 親征第38章 信(上)第225章 大宋第一戰將第109章 新任務(上)第503章 遺言第324章 棋子第275章 反擊(下)第274章 反擊(上)第530章 軍事家(上)第92章 地圖(下)第472章 驅(下)第485章 南方(上)第441章 妖星(中)第210章 錢啊第19章 分岐第192章 上朝第228章 猛人哥第358章 想家的人(下)第439章 神的黃昏(八)第115章 流民(上)第372章 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