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有一種痛叫虛僞

貶了三人官職,趙匡義一直不賞,不但不賞太原之功,而且以北伐失利爲由,連犧牲的將士撫卹也不提。

羣臣上奏進勸,當初罷節度使之權,宋九隨着改革軍制,刻意就說了賞功與撫卹,以便激勵將士上了戰場敢於英勇戰鬥。

但現在不賞不恤,幾十萬禁兵鬧將起來,豈非天下大亂?

但也有大臣進諫,說當初宋九之提議過於豐厚,獎賞撫卹數字必須要下調一點。畢竟爲了收回北漢與燕雲,宋朝僅禁兵就擴到三十萬。若非宋九提議,將禁兵往農村轉移,僅是養兵費用就是一筆鉅款。

而此戰犧牲的將士很多,若是按照宋九的獎勵撫卹,再加上戰爭所浪費的錢帛,國家經濟會嚴重吃緊。

然而趙匡義繼續緘默。

在這種情況下,趙德昭站了出來,請求對將士行賞。

趙匡義正等着他!

後人評價這件事,不能說是顛倒黑白,但都說得比較草率,更沒有去分析來龍去脈。

這時候趙德昭也有一些言事權,就象趙匡義爲開封府尹一樣,實權更大。

然而將前面發生的事攏在一起會得出什麼?

石守信等人貶官,說明他這個二叔不高興了。難道沒警覺嗎?爲什麼說,似乎將士們當時想擁立他,這正是一次攏絡將士之心的大好時機。

二叔做得不地道,我來替你們討還公道。

由是趙匡義在朝堂上當着衆人的面,拍案而起:“德昭,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賞不晚!”

再往前推,如果趙德昭一點想法也沒有,那麼石守信等人提議時,趙德昭會怎麼做?

還有一個例子,李隆基的大哥李憲,李隆基滅掉韋氏後。李旦是長子,李隆基卻有討平韋氏之功,故太子久不能決。但李憲再三辭讓,李隆基當了皇帝后,李憲少有才氣,然而恭謹自守,不妄交結。不預朝政,這才爲李隆基看重,兄弟情深。

當然,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想讓趙德昭做到李憲那一步很難很難,更不要指望在涿州時他誠惶誠恐的推拒。

但這就是矛盾所在。

因此趙匡義在此設了一個局。刻意不賞不恤。

二叔話都說到這份上,趙德昭還不明白嗎,忽然他想到了宋九在涿州對他說的話。

其實就是他聽了宋九的話,他也未必有好下場,涿州的事畢竟發生過了。以趙匡義的手段,有的是辦法對付他。

趙德昭自知難逃一死,與其日後了斷。不如自行了斷。

他如驚弓之鳥一般逃回家中,問親隨,你帶刀了沒有?

親隨大驚,道:“王宮重地,不敢帶刀。”

王宮想找一把刀都找不到嗎?爲什麼這個親隨要這樣回答?難道看出趙德昭想要自殺,可爲什麼他不阻攔?

還有,若沒有涿州事發生,趙匡義會不會殺趙德昭?

並且眼睜睜地看他跳火坑。爲什麼沒有一個人阻攔?最簡單的道理,憑什麼要你來讓將士們領情?

這永遠是一個未知的答案。

或如宋九想的那樣,即便讓趙德昭成功上位,也是一個心機不成熟的皇帝,可能被石守信這些老傢伙遙控成一個傀儡。

趙德昭又來到茶酒間,將門反鎖,然後用水刀果自刎。

還好。他留下五個孩子,沒有使這一脈中斷。

趙匡義聞訊趕來,撫屍痛器,說了一句經典的臺詞:“癡兒。何至此耶!”

趙德昭一死,沒有人敢再提賞恤之事了。然而果如宋九所料,契丹來報復了,你們宋朝想收回燕雲,俺們也想收回莫州、瀛二州,而且契丹人心更野,想挾借高梁河大捷之勢,順便拿下鎮州(後來的鎮定府,保定)。

於是兵分兩路,東路爲主力部隊,共八萬兵馬,撲向鎮州,西路由耶律善率領,攻雁門關做爲輔助。

但因爲耶律休哥受傷了,因此以讓韓匡嗣(韓德讓父親)與耶律沙率領。

其實還有一員大將,耶律斜軫,他因爲宋九走入宋朝君臣視野,可是因爲原來種種看似膽怯的表現,遼景宗仍不理解,因此這一戰與耶律斜軫無關。

戰爭中將領指揮能力十分重要。

戰鬥還未開始,這兩個平庸的傢伙到來,已經註定了結局。

不過宋朝幾個主將也不是十分出色。

首先是孟元喆,他會打仗嗎?

至於崔翰就做過一件事,代楊信爲殿前指揮使時,趙匡義閱兵,陣型整齊,或者還有一件事,在鎮州時諸將緘默,宋九反對趙匡義徵幽州時,他拍胸脯一定會成功。這樣的一個傢伙又有何能力?

劉延翰累從徵功,以此上位,但從未直接指揮過一次戰役,能力更讓人懷疑。

不過崔彥進與李漢瓊還好一點,儘管他們操守不行。

但這次表現出色的並不是崔彥進與李漢瓊。

契丹大軍兵臨滿城城下。

宋軍也開始在滿城東北方向集結,這時一個人站在高崗上相望,趙延進。

他也有官職,雲州觀察使,試問雲州收回來了嗎?還有官職,那就是討伐幽州時的攻城八作壕砦使,緊急製造維修武器的官員。趙匡義回京時,可能也知道孟元喆能力比較差,於是將他與藥可瓊、杜審圭留在定州協助孟元喆。

也就是說他的地位比較尷尬。

從官職上來說,他無權干涉諸將的軍事行動,可他用望遠鏡看着茫茫無際的契丹大軍,又看了看身後,心中想到,俺們不想死啊。

幽州會戰,契丹出動的兵力也不少,十幾萬人,可那時宋朝有近三十萬兵馬。

現在契丹只有八萬兵馬,然而他們身後的宋軍兵力也不少,僅比契丹人略少一點,可多是戰鬥力比較差的步兵。

若是按照趙匡義的八陣圖,將這本來不足的兵力分成八個大陣,每陣必然留下大量空擋。正好方便契丹人騎兵衝刺,分割包抄,那麼這數萬宋軍將會全部葬身於此。

他從高崗上下來,對幾位主將將利害關係說出,並且說八陣圖不行,必須將八陣化爲兩陣,一陣于徐河禦敵。一陣兵出黑盧堤,至長城口,躡敵後。實際與陣圖無關了,就是合幾州兵力於一處,化作兩軍行兵。

崔翰說道:“如果輸了,怎麼向陛下交待。”

還好。崔翰忠厚老實,再加上高梁河失敗,他心中慼慼,並沒有因爲趙延進以下犯上而激怒。

趙延進幾乎怒吼道,出事由我來負責。

可其他幾位主將皆猶豫不決。

於是趙延進看着另外一個人,李繼隆。這個李繼隆非是打虎英雄李繼隆,而是李處耘的兒子。

此時他官職是鎮州都監。

但非是三軍都監。這裡集中了三關,定州,鎮州三路的兵力,李繼隆僅是鎮州一路的都監。

然而他有另外一個身份,趙匡義的大舅哥。李繼隆雖不想違反趙匡義的旨意,可更不想死,於是說道:“我是監軍,在軍中我就代表朝廷。現在陣圖有所不便,帶兵的主將應便宜行事,如果出了問題,一概由我負責!”

國舅負責,崔翰劉延翰等人也就放心了,當然他們更不想死,至少不想死得那麼窩囊。

幾位大將開始商議細節。

這纔是打仗。那象趙匡義,進攻幽州吧,崔大炮說一定能成功,然後計劃呢……沒有了。

大戰拉開序幕。第三代名將即將橫空出世(高懷德他們是第一代,潘美他們是第二代)。

趙延進只說了一個大概,於是在他的想法上構建細節。第一路由劉延翰率領,分成大小陣,大陣任務是重裝列陣推進,壓縮敵軍的機動空間,使其騎兵不能發揮其優勢。小陣由騎兵組成,等敵人騎兵遭到擠壓時,則從側面衝擊敵軍。崔彥進領兵利用五回嶺崇山羣嶺,潛入黑盧堤北邊,接長城口,截斷契丹大軍的退路,而將契丹趕上西山這條死路。李漢瓊與崔翰留後,最後殺出,徹底沖垮敵人的士氣。

然而爲了使敵人鬆懈,李繼隆又想出一個計劃,派人去契丹大營詐降。

但這時耶律休哥也抱傷來到前線,一個是韓匡嗣,一個是耶律沙,他不放心。

看到降書,耶律休哥認爲宋軍無敵請降,必然有詐。

韓匡嗣不聽,反而認爲宋軍新遭大敗,士氣低落,兵力又少,投降是理所當然。

其實還有一個心理作用,例如楊業,爲什麼史上楊業慘死,不是王侁是奸臣,相反的王侁也多次立下戰功。主要原因看到楊業步步高昇,潘美不值得嫉妒,王侁卻心生嫉妒。不僅他,就是這時候都有人嫉妒楊業。

契丹此時軍中同樣如此,耶律沙數次大敗,他對耶律休哥會有什麼想法?

韓匡嗣同樣想搶風頭。

正是這種心理,不但不聽耶律休哥的建議,都沒有讓耶律休哥進入議事圈。

耶律休哥抱傷而來,算是白來了。

韓匡嗣準備宋軍投降,無所防備,忽然大營外面傳出吶喊聲。他驚慌失措地走了出來,看到一支支整齊的方陣向他們殺來,瞬間又瀰漫在煙塵裡。因爲契丹是騎兵,這可能是韓匡嗣看到的第一次方陣。

“準備應戰。”韓匡嗣淒厲地喊道。

宋九纔來宋朝時認爲宋軍不行,趙匡義北伐前認爲契丹軍不行,實際高梁河戰役過後,宋九的定位纔是最正確的,兩軍戰鬥力差不多,誰準備充分,再加上將領指揮能力,那就是誰勝,這是指野戰的。若是攻城防禦戰,宋軍還會佔據上風。然而不能將這支精銳軍隊糟蹋了,一旦他們全部犧牲,換成了新兵蛋子,宋軍實力就會急劇下降。

現在韓匡嗣心理也不正確,認爲宋軍一無是處,這個病與趙匡義的病差不多。

真打起來,韓匡嗣亂了。

正在這時,西北方又傳出炮響。

接着西南方向李漢瓊與崔翰兇狠地撲出。

此時契丹兵力比宋軍多,可在三路大軍造勢上,似乎不知來了多少宋軍。

只打了一會,契丹人在李漢瓊撲過來的時候,開始崩潰了。

然而因爲長城口讓崔彥進堵上,只好向西山逃去。西山有路,可都是小路,哪裡容得下幾萬大軍逃跑。因爲擁擠,無數兵士掉到山谷中,死者不可勝計。

宋軍一直追到遂城下,此戰斬首一萬餘人,俘老幼三萬餘人,生擒三員大將,幾乎三分之二兵士留下了,又獲無數兵器,車帳,羊畜。

打到現在,若是將白馬山一戰,以及高梁河之前數次的勝利加到一起,實際契丹損失已經超過了宋軍損失。

還會勝,但勝者也莫急着樂,敗者也莫急着哭……

第12章 從此醉(上)第147章 迷茫第205章 簡單如何演繹成複雜(上)第67章 高第15章 非奸即盜第77章 卷(下)第48章 後院第399章 未卜第438章 神的黃昏(七)第207章 遊園(上)第198章 牛(上)第420章 飄搖(上)第328章 憐奴第176章 真是他第388章 新人第30章 這世界太危險(下)第126章 影響第363章 棄子(上)第357章 想家的人(上)第228章 猛人哥第48章 後院第38章 信(上)第173章 第一槍第445章 高處不勝寒(下)第139章 派系第345章 殺氣第158章 勁弩(下)第440章 妖星(上)第168章 鏡子(下)第180章 開業(下)第189章 強上了第129章 雪話(下)第78章 孤家寡人第183章 求實(上)第310章 碩麥(下)第496章 真三司使第41章 挖祖墳(下)第288章 春行(下)第102章 好東西第261章 保護(下)第181章 功名(上)第110章 新任務(下)第260章 保護(上)第31章 到處是黃金第170章 巫蠱第187章 用(下)第221章 大婚(中)第495章 第一權臣第385章 五十年第113章 教材(上)第184章 求實(下)第485章 南方(上)第222章 低產時代第145章 祭文第159章 核心第207章 遊園(上)第489章 大事不糊塗第446章 野望(上)第218章 夜宴(三)第60章 關健第170章 巫蠱第127章 廟還小第332章 入相(上)第492章 疏忽第177章 夜探第400章 未卜(下)第382章 中策(上)第515章 捉貓貓第188章 立必行第503章 遺言二百十八章 歸來下第519章 景德第27章 宋九趙匡胤的豪賭(中)第465章 很短的飆風(上)第275章 反擊(下)第136章 夜審第259章 槍桿子第6章 金子第155章 清明(中)第282章 可怕的誤會(下)第451章 亂戰第464章 前戲(下)第11章 師規第160章 提親(上)第467章 很短的飆風(下)第276章 良臣第219章 弄錯了第334章 契丹惡夢之始(上)二百四十九章 暖冬上第273章 中傷第368章 四種官員第474章 背嵬第366章 幕後者第127章 廟還小第528章 黑土地第84章 夜郎(下)第449章 風起第471章 驅(上)第327章 一個人的戰鬥(下)第81章 誘、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