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孤寡

呂布聞言哈哈大笑,當即往前捧起箱中美酒,早已迫不及待。

他之所求,功名利祿,他之所好,唯酒色爾。

“司馬不可,此爲陛下賞賜司馬之物,豈能分與我等。”徐晃此時卻是拱手道。

呂布笑容僵住,雖有不捨,卻也還是放下手中酒罈,看向徐晃表情頗爲不悅。

“公明所言甚是,此次火燒王庭均司馬一人謀劃,我等不過遵命行事。”王柔也隨即開口道。

楊明看了看徐晃,又看了看王柔,確認過眼神,都是自己人,這配合打得挺好。

“陛下身在廟堂,自然不能知曉各位驍勇之姿,但我豈能不知?若非公明一箭射殺敵將,奉先奮勇衝陣殺敵,又何來這不世之功?諸位切莫推辭,待我回到雒陽,還當稟明陛下,爲諸位邀功請賞。”楊明隨即說道。

“多謝司馬!”

話已至此,徐晃等人也不好再言語。

而吳匡等人齊聲行禮,看向楊明更爲尊敬。

與徐晃不同,這些人大多是良家子,每一人背後都是一個世家。

此次隨楊明建功立業,他們本就對楊明推崇至極,如今又得楊明分賞,自是感激不盡。

日後楊明若有所需,他們定當鼎力相助。

呂布看到無人再反對,復又大笑,端起那酒罈,開封之後聞了聞,已是急不可耐。

“要喝酒的,隨我去外面。”言罷,他抱着美酒直接出了大帳,引得衆人一陣大笑。

正當此時,張義進了大帳。

楊明看到後讓徐晃分財物,接着便與張義一起出了大帳。

“主公,我已查得張遼,住在城西,其父張羽爲縣屬吏,歿於陣中。”張義開口道。

楊明聞言一怔,雁門張氏自先祖聶壹至今,盡皆忠良。

這就如同弘農楊氏忠君直諫一般,家風使然。

他問了張義具體地址,讓張義先去忙其兄之事,回身換了件漢袍,拿了一些錢帛,便獨自一人尋去了。

待到了地方,他正欲伸手敲門,門恰好自己打開。

他接着便看到一婦人,雖着布衣,但依然風姿綽約,美豔動人。

對方看到他也是愣了一下。

“請問,這可是張羽家中?”楊明開口問道。

婦人疑惑地點了點頭。

“是這般,我爲朝廷司馬楊明,先前朝廷遣人送來賻贈,我代爲分發。”楊明解釋道。

賻贈,是漢代的撫卹制度,分官賻和私賻,他此時是以官賻名義。

婦人聞言面露喜色,接着便開門放了楊明進來。

楊明高大英俊,衣着華麗又有佩劍,一看便出自世家大族,斷然不會有假。

楊明進了院子,發現裡面蕭條破敗,屋檐下的蓑衣都破了一大塊。

“母親,何人來了?”他正看着,有人從屋內走了出來。

楊明隔着幾米,便看到一面帶笑容之孩童。

孩童看着只有八九歲,但已身高六尺,清秀儒雅。

這應當就是張遼。

不過當看到楊明之時,張遼臉上笑容卻迅速消失,近而轉爲警惕。

“隼兒,這是朝廷來的楊司馬,來發賻贈的。”張母解氏溫柔道。

楊明聞言頗爲驚異。

隼兒應當是張遼的乳名,隼即獵隼,有自由、勇猛、勝利之寓意。

那張羽只是一縣之屬吏,竟也識字。

張遼小眼睛打量着楊明,竟然搖了搖頭:“母親,官賻只發王公貴族和朝中大臣,我們沒那個資格。”

解氏愣了一下,轉頭疑惑望向楊明。

楊明面色稍凜,他沒想到一個八歲小孩竟然懂得那麼多,接着說道:“你這黃口懂得不少,那你可知朝廷會爲地方清廉之士、忠義之士發特別賻贈?”

他觀院內情況,張遼之父當是清廉之士。

這一下把張遼說的頓時啞口無言。

解氏眼見楊明不悅,立馬催促張遼回房,接着便客氣迎着楊明進了正堂。

楊明進了正堂,和解氏聊了一陣,大概知道了張遼家的情況。

張遼父親出身張氏旁支,素來上進,年少時還曾去河北求學,爲人剛正清廉。

在留下錢帛後,楊明便先告辭。

出屋時,他看到張遼在屋外窺視,見到自己出來裝作低頭玩耍。

楊明笑了笑並未在意,徑直出了院子。

張遼父死,此時孤兒寡母,對外人心生警惕也並不奇怪。

待楊明走遠,張遼進了屋內,看到桌上錢帛立馬說道:“母親,兒知道此楊司馬,出自雒陽大世家,剛被天子封侯。”

解氏好奇問道:“隼兒怎麼知道這些?”

“那張恆告訴兒的,母親,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提防他。”張遼回道。

“爲何?”解氏不解,楊明不過送了些賻贈而已。

“母親你想,即便有這等賻贈,又怎需他堂堂司馬親自來送?且其剛剛封侯,更無可能。”張遼說着搖頭。

解氏聞言不由點了點頭,卻又疑惑道:“那他這是爲何?”

“定是有所求,如兒所料不錯,當是爲母親而來。”張遼倒也直接,他們家徒四壁,如今唯一能讓人圖的便是母親姿色。

解氏聞言愣住,隨即問道:“那這些錢帛?”

“他既說是賻贈,那收了便是,如今家中錢糧耗盡,正好可以過渡,只是日後他若再來,一概不收便是。”

解氏點頭,一臉欣慰道:“隼兒雖小,卻有早慧。”

過了幾日,楊明又找了個理由,帶着些錢帛去往張遼家中。

他知張遼如今家貧,送些錢帛當是雪中送炭,是最能親近之舉。

只是讓他未曾想到,這次無論如何解氏也不收他的錢帛。

他覺得或許是因爲自己身份緣故,隔了幾日讓張義代爲送去,結果依然被退了回來。

這讓楊明頗爲不解。

這一日楊明正在大帳,張義走了進來。

“主公,我兄長之事已全部辦妥,即日起將常伴主公左右,任由驅使。”張義下拜。

楊明伸手扶起,面露笑意。

“我有方法可助主公得那解氏。”張義起身後馬上開口道。

既已正式投效,自當爲楊明排憂。

楊明卻是一下愣住,這從何說起?

不過他旋即哈哈大笑。

原來是這樣。

他是因爲張遼的原因才行雪中送炭之舉,然而除了他無人知曉,倒是解氏確有姿色,自然會以爲他爲美色而親近。

可能張遼也是因爲這個纔對他抱有敵意。

“罷了,適得其反。”楊明擺擺手。

既然如此,還不如等日後直接闢爲從屬。

“季陽,你帶些親衛去雁門其他地方探一探情況。”楊明接着說道。

北方已許久未有戰事,若鮮卑已退,他也要上書請回雒陽,一直留在馬邑也是浪費時間。

“唯。”張義拱手出了大帳。

待張義出去,楊明還是忍不住笑着搖頭。

差點,他就被人當人妻曹。

又幾日後,張義回來,探來了鮮卑情況。

鮮卑攻打雲中四城雖成功,但損失慘重,如今已各回各部,休養生息。

那檀石槐爲了緩解壓力,令人在烏侯秦水捕捉魚蝦代爲食物,然而鮮卑人只擅畜牧射獵,哪懂結網捕魚,往往徒勞無獲。

在聽聞倭國人不僅擅於結網捕魚,還擅做魚食,蒸煮燻烤,花樣百般,於是便親自率軍攻打倭國,捕得倭國千餘人,遷往秦水附近定居,並向當地鮮卑人傳授技術。

楊明聞言愣神,旋即忍不住大笑出聲。

也就是說,此時檀石槐忙着捕魚之事,一時間抽不出身襲擾邊境,那邊境無戰事,漢軍便可乘此機會修繕城池,應當有一段和平時期。

就是苦了那倭國人,只因擅長結網捕魚,卻憑空多了這無妄之災。

“既如此,便遣人前往雒陽,我們要早回雒陽。”楊明隨即又安排起來。

一來他先前答應前往北海赴約,鄭玄爲名儒,他不能失信於人家;

二來曹節此番欲置他於死地,他必然要有所應對。

於是在馬邑又呆了十餘日後,楊明終於收到了天子詔令,令其率別部不日回雒陽覆命。

臨行之前,楊明又讓張義帶着錢帛,與自己一道去了張遼家中。

這次是張遼開的門,在看見楊明之後,小張遼依舊一臉警惕。

解氏對楊明倒是依舊恭敬,她既已知道楊明身份,若楊明真有所圖,她根本無力抵抗。

楊明此時也極爲正式,在堂中與解氏躬身行禮,倒是讓解氏有些不知所措。

楊明起身後便正色道:“聽聞有傳言說我對夫人有所圖,我特來相告並無此事,我初到馬邑時便往縣長張忠家弔唁,蓋因一向敬重忠義清廉之士,先前所行亦是因此,如給夫人造成困惑,還望原宥。”

解氏聞言頓時羞愧難當,雖有張遼之言,卻終是她以婦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我明日即回雒陽,這些錢帛還望夫人收下,若它日有困難,亦可隨時往雒陽尋我。”楊明說完,再行一禮,便帶着張義離開。

第五十三章 管鮑之交第十四章 馬邑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四十九章 郊遊第一章 死罪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五十一章 小試牛刀第三十章 偏愛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十六章 孤寡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二十九章 太平道第七章 嫁妝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一章 死罪第五十四章 小師叔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十九章 家第八章 成型上架感言第三十四章 殺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二十章 三策第一章 死罪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二十章 三策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十三章 神明第十五章 封侯第九章 雲中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二十二章 下策楔子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三十一章 地獄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六十六章 袁紹心裡苦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四章 辭賦第二十八章 瘟疫楔子第十章 抉擇第六十章 本初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六十章 本初第六章 拆招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三十章 偏愛第十四章 馬邑第三十九章 遇刺第十三章 神明第四十一章 樂極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一章 死罪第五十章 太學第十二章 火勢第六十一章 盧植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五十七章 天子意第二十一章 孟德第二十二章 下策第三十七章 遇險第十一章 初陣第三十五章 雙向奔赴第四十四章 謀定第十六章 孤寡第四十五章 及冠第一章 死罪第六十章 本初第十三章 神明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十章 抉擇第三章 謀略楔子第四章 辭賦第二章 揚名第三十章 偏愛第二十七章 鄭學第二十五章 論經第三章 謀略第四十章 局第二章 揚名第十六章 孤寡第九章 雲中第三十六章 前路第六十二章 不敗之地第三十三章 攻府第四十七章 婚禮第五章 報復第五十章 太學第四十三章 死第二十章 三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