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

“每歲計其所出而度其所用,轉運征斂送納,皆準程而節其遲速。”————————【舊唐書.職官志二】

度支部尚書韓斌出身潁川韓氏,是太學博士韓融的族親。其本爲尚書郎,因爲與侍中荀攸、雍州刺史鍾繇等潁川人有舊,故而在度支部設立之初便被人薦舉。皇帝當廷策試之後,發現對方確有賈人心計,善理財貨,遂拜爲尚書。

此時韓斌應聲說道,冷峻的相貌與他的聲音相得益彰:“臣以爲,譬如臣先前所舉等例,朝廷一年不宜耗費如此之巨。大司農、少府算計失實,宜重新散籌,再做計較。”

然後他又從往例、現實等各方面開始論述、計算出了幾個數字,推算出朝廷的開支用不了那麼多錢,至少能節省千萬。如果不是看在劉和與張昶的面子上,韓斌有所保留,不然這話都可以點出他二人有意虛報開支,徇私舞弊了。

“有司算計支費,爲防不時之需,往往都會多算一些,免得急時無餘財可用,要另外索取。這是因循之舉,無可指摘。”看着惶恐不安、心懷惴惴的張昶與劉和,皇帝沒有表現出不悅的神色,反而主動爲張昶等人開脫起來。

“唯,是臣等疏忽,失於算計,在此貽笑於諸公了。”見皇帝沒有怪罪的意思,張昶鬆了口氣,此刻他已經放棄了起先的初衷,只想着儘快補救:“請陛下容臣等回去後重算支費,交付聖裁。”

話甫一說完,他便忍不住擡眼看了看四周,只見除了侍中荀攸、水衡都尉周忠、度支部尚書韓斌以外,其餘各人俱是面色凝重,不說司徒馬日磾、就連司空趙溫的神色都有些不甘——像是眼看着一件利器操於他人之手。

果然,皇帝聽了張昶的話,不以爲然的搖頭道:“朝廷明年的支費再度算好以後,爾等且先交付度支部審計,待韓質節確認無誤,再呈遞御前。”

韓質節就是韓斌,他所負責的度支部在皇帝的設置下,掌管全國財賦的統計和配置,以及財政覈算與會計覈算、組織審計每年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權力,是朝廷最高財計部門。

皇帝今天特意召來承明殿的這些‘宰相’,以及少府等負責財政的具體官員,不僅是爲了預備來年的災情,接受財政報表。更是爲了將鋪墊已久的度支部正式推到臺前,在從今往後形成一個財政收支預算審計、制定、監督的流程與規矩,徹底杜絕以往朝廷花錢沒有章法的陋規。

“度支部設立之初,便對朝廷各處每一分用度都進行審覈,不僅是大司農、少府,連同太僕、太常等官署,凡有所支取,定要詳細列出緣由、用處、錢數等名目,交由度支部審查覈實。覈實無誤,便呈遞御前,詔準撥付。若是覈實不過,大司農與少府等官便不予撥付,如此方能避免浪費錢貨。”皇帝悠悠說道:“諸公以爲如何?”

一些小數目的錢財調度,比如簡牘筆墨用具的花費之類的,皇帝沒有那個精力與時間去過問,打算直接授權給度支部自行處置。至於財政預算、或者是大工程、大項目的錢財調度,皇帝就得在度支部審覈之後,再行決定是否通過。

至於度支部如何得知官署上報的錢財中哪裡存在貓膩、哪裡存在漏洞,這就得徵辟一些熟知數術、賬目的官吏、以及得由平準監提供詳細精確的市價等資料了。

馬日磾等人相互看了看,猶疑着說道:“陛下睿鑑,只是臣等以爲,其中未免有些繁瑣,或許會耽誤急事。而且譬如一處動工,他官請撥付十萬、度支部審計不予,彼此意見齟齬,又該如何?”

“事有輕重緩急,若遇急事,則當按特例辦理。”皇帝畢竟是在後世管過一家公司的,熟悉出納、會計、審計等財務工作、對於底下人報賬時做的貓膩也清楚得很。他知道衆人心中的顧慮,輕鬆一笑,應答道:“若是意見齟齬,則以度支部爲準,若該官還是不服,可上疏陳情於我。”

這等若是將財政撥款的最終決定權攬在自己身上,雖然官員據此上疏之後,馬日磾這些輔政的大臣也能參與議論,但到底比不上皇帝的一言而決。

如今吏部掌管天下官員的政績考課,幾乎卡住了地方官吏的仕途,權勢幾乎不弱於宰相。尤其是傅巽主持的嚴苛細緻的官員考察條例,讓那些習慣了清靜無爲、以及全靠互相吹噓的懶散官吏們叫苦不迭,生怕因爲政績考課獲差而被全郡、全州批評,有辱聲名。一個吏部就已經讓地方官吏悚慄不已,此時再來一個度支部監督錢穀需費,而且還握在關東人手上……

這讓馬日磾隱隱有些如芒在背,感覺今後的日子恐怕會不太好過了。

見衆人沒有別的意見,皇帝就當是彼等默認了自己的決議,點頭說道:“往後每年十一月,朝廷公府、卿署、乃至其下各監,具要各自議論、計算次年需花費多少錢財,而後據實上陳,交於度支部。十二月時,則承明殿諸公、少府、大司農、水衡監、度支部,皆入溫室會議當年歲入、以及來年用度。形成定論之後,由度支部據此對各官署所上預算進行裁減、添補,再進呈御覽,詔告天下。”

按以往的成規,一個部門只有在需要用錢的時候纔會上疏,而且一般都是隨用隨撥,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間。而且很少有一個具體的計劃,譬如今年該做什麼、明年該做什麼,中央朝廷很長時間都是在被動性的應對各類突發事件。如今皇帝所提出來的預算審計制度已經隱然有計劃的雛形,這種有別於以往朝廷政務的處理流程,讓馬日磾等人耳目一新。

“稟陛下,是否應將度支部效仿吏部,設相應曹、掾於郡縣,便於直屬?”趙溫忽然提到。

馬日磾聞言,也面帶關切的擡首看向皇帝。

皇帝沉吟片刻,緩緩言道:“吏部之所司職,在以往皆有前例可循,且地方各郡縣也有功曹掾等職以供改制。度支乃本朝新設,地方並無此職,更無掾吏熟悉其間事故,貿然推行地方,恐有不便。”

荀攸點頭應道:“可待度支部於朝廷推行數載,教習熟吏,再施行地方也猶未晚也。”

如今吏部只針對地方官吏的政績考成,尚未對中央官署進行考課,是因爲阻力還較大。而度支部則主要是專業人員對緣故了,皇帝想着,總得等一批熟悉算數,經濟的太學生到位了,朝廷官員都熟悉度支流程與規矩之後,再行推廣纔好。

衆人議到這裡,話題漸漸又回到國用可能會不足的問題上去了,荀攸悄悄看了眼水衡都尉周忠,對方會意,立時出聲說道:“稟陛下,如今上林三官已有二十餘爐,每月能鑄錢八百餘萬。如若國家有需,水衡錢能解一時之急。”

“公辦事勤勉,我心甚慰。”皇帝其實心裡也清楚,張昶等人所說的是全年的預算總和,並不代表要一次性把錢都拿出來,這中間還有很大的餘地能挪做他用,只要及時用水衡錢補上就是了。

說罷,皇帝展了展袖子,吩咐道:“今日就議到這裡,購求民間餘糧的事,司空要多用些心。還有明年的開支、預算等,大司農與少府要算好,遞交度支,要給其他人做個典範出來……荀君留下。”

這是要準備送客了,衆人知覺的應聲告辭離去。

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八章 今卻非是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百二十七章 攻城拔寨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五百四十三章 存心接近第四百零三章 風勢不利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三十一章 君急我憂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五百九十章 將軍棄鉞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九十三章 零打碎敲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二百八十六章 咎當在此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十六章丨別有所圖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