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臺閣生風

“薄寒初薦錦氍毹,朔氣空中通坐隅。”————————【金粟閨詞】

“荀君可畏寒否?”座無旁人,皇帝索性笑着問道。

雖是詢問,但正確答案顯然只有一個。

荀攸不由莞爾,半是順從半是好笑的說道:“釣臺三面環水,周遭開闊,雪景應當不錯,只是風或許會大些。”

“風大不要緊,多披件厚氅,在釣臺的亭子裡放盆炭火就是了。”皇帝說完便站起身來,伸了伸有些僵硬的腰背,隨口說道:“溫室殿裡雖然暖和,但坐久了容易犯困,難以集中精神。還是到外頭多走動走動、看看雪、吹吹風的好……穆順,去備駕,再拿兩件厚氅與手爐來。”

這時候皇帝就表現了什麼叫言出必行、毫不拖泥帶水的性格,少年獨有的爽快乾脆在皇帝身上展現的淋漓盡致,跟尋常沉穩慎思的形象簡直判若兩人。

荀攸不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的另一面,有時候連他這個最親近的人也搞不清楚,到底那一面才最貼合皇帝內心。

待回過神來時,一隻桃形的紫銅手爐便被皇帝塞進手裡,入手一沉,低頭看去,那隻暗紅色的‘桃子’上熔鑄着惟妙惟肖的枝葉,精緻又不失其大氣。不大不小,輕重適宜,捧在手心剛剛好,荀攸默默感受着手爐傳來的溫度,垂眸不語。

“以前的溫手爐太重了,不易攜帶,故而讓將作監仿照博山爐的樣式,另外鑄了一批形制好看、也便於持用的。”皇帝注意到了荀攸的神色,笑着說道:“荀君若是以爲好用,過會拿兩個我宮中的回去,一個自用,另一個賜給秘書令。”

荀攸笑了下,輕輕抖了抖手,將掌心的手爐轉了一圈,打量着爐身的一行銘文,上書‘內者未央尚臥’,這幾個隸書小字代表着這東西屬於御用。將御用之物賞賜臣下,這是皇帝對臣子莫大的恩寵,荀攸卻是早已習慣了皇帝對他時不時地殊榮,雲淡風輕的道過謝,復又輕聲說:“臣素知陛下多思,能爲機巧,譬如印刷、炒茶等物已屬驚奇,想不到於此等末節尚有稱道之處。”

皇帝聽出了對方言語裡的挖苦,訕笑道:“此皆良匠之功,非我所爲,非我所爲。”

看着荀攸揶揄好笑的神情,皇帝又不得不解釋道:“左者羿作弓,仔作甲、奚仲作車,巧垂作舟。古人採集萬物、造於萬物,不正是爲了讓人在天地之間活得更自在?”

這番話說得到新奇,荀攸不知怎麼,似乎是見到這樣平易近人的皇帝,心情竟也出奇的好,笑着點了點頭。

“故而,只要對天下黎庶有用,能施於實際,有利於民。即便我身爲帝王,又豈能拘於禮制,而吝於巧思?”皇帝的笑容像是凝結在了臉上,直截了當的說道:“左右也不是親自持錘鍛鐵,單隻說個法子,讓將作、尚方、考工等監去辦,抑或是讓格物院繪製圖樣,予以試造。我想,這也不妨礙天子之儀吧。”

掛靠在太學名下,由韓暨、馬鈞所主持的格物院因爲研究方向有別於正統思想,而遭到太學一部分人的物議。朝野的輿論隱然有將其與孝靈皇帝時的鴻都門學聯繫起來的趨勢,說起來這也不能怪那些人聞風色變,而是鴻都門學給士人造成的衝擊太大了。

當初孝靈皇帝酷愛書法、辭賦,故而在宦官的建議下成立鴻都門學,無論是授任郡縣守令、還是尚書侍中,皆從鴻都門學內選擇。無論是出於公心、還是私利,鴻都門學極大的損害了朝廷以及士人的利益,遭到強烈的反對。

如今的皇帝性肖先帝,除了同樣喜好書法音樂以外,更喜歡研究一下匠人巧技,近來朝廷推行的曲轅犁、逐漸在上層親貴內部流行的茶、乃至馬鐙、印刷等等,其背後都有皇帝的影子。前些個月皇帝微服靈臺,打算修復地動儀、新設格物院,很容易就讓人聯想到了鴻都門學。

荀攸心裡默默思索着這幾日的輿論,如若不是朝局跌宕,朝臣恐怕早就上疏諫阻了。眼見這冬日裡朝廷各官署都將無事可做,那些閒下來的朝臣說不定就要在近期上疏言論此事了。

雖然荀攸相信皇帝的定力,絕不會在這種事上重蹈覆轍,但畢竟父子相承,有些事情不得不防。於是他提醒道:“陛下睿鑑,利民之物,譬如曲轅犁,大可廣施天下。只是奇技淫巧等物亂人心智,沉湎淫逸,卻是不可爲之。”

有荀攸這句話,皇帝至少不用擔心這段時間的輿論了,他認真的說道:“正是此理。”

正說着,兩人便已下車來到滄池邊上的釣臺,亭榭之中早已事先佈置好席榻、憑几、桌案等物,三面都掛上了厚厚的氈毯,用來御風。唯有正南面掛着半卷竹簾,竹簾微微擺動,浩渺的滄池在遠處靜靜翻滾着波浪,池中央的漸臺在漫天碎瓊亂玉之中若隱若現,宛如仙島。

桌案與席榻都圍得很近,正中擺着一隻青銅獸爐,裡頭燃着爝爝炭火。

皇帝坐在正北的席榻上,身體裹着一件樣式簡單樸素、厚的卻像是被褥似得大氅。他兩手捧着溫手爐,微微傾着上身,好似在嗅獸爐的煙火味。

獸爐裡放着摻了香料,只是風一吹來,便消散的無影無蹤。

荀攸擡起頭,目光似若無意的從皇帝身上的大氅掠過,好似想到了什麼,心中忽然一動。

獸爐上溫着一隻銅壺,穆順拿它沏茶倒水,一應禮數盡到後,便悄然轉身躲到氈毯後面去了。

君臣兩個喝了口茶,對話便立即轉到了正題上。

“千算萬算,偏是未料到明年的旱蝗。”一絲憂慮再度縈繞在皇帝眉間,他微皺着眉,低聲說了句:“天機難測。”

荀攸一笑,知道皇帝憂慮擔心的是什麼,溫言勸道:“旱災也分春旱、夏旱、秋旱等時節,如若來年春季雨水略顯充足,且朝廷單隻用兵漢中,以少量精兵南下,講求速戰,則不會有多少耽誤。”

“若是僅得漢中一地,此戰便不算克竟全功。”皇帝冷淡的哼了一聲,慢悠悠的伸出右手,在炭火上翻覆烤着,一雙漆黑的眼瞳映照着爐中炭火,亮光閃動。

“益州牧膝下四子,有三子皆在長安,小子劉瑁據說身有隱疾,不足託付。”荀攸輕聲說道,語氣仍是平和:“漢中乃益州門戶,門戶既失,劉焉無足爲憑,以他的才智,不難明辨利害。”

皇帝眉峰以挑,辭氣凜凜的說道:“我自然知道漢中一得,益州可下。可我不明白的是,彼若是真的明白利害,何不早些上表納貢?同樣是漢室宗親,荊州劉表都曾遣使奉賀,他昔年既懂得明哲保身、勸孝靈皇帝重開州牧、擇地避世。想必也不是愚笨之人,豈會不知與朝廷爲敵的下場?他莫非以爲,僅是一個張魯不聽指使,阻絕道路的理由就能矇混過去了麼?”

“或許。”荀攸若有所思的說道:“其中另有隱情也說不定……”

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九十五章 鑄山煮海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一百一十三章 親臨兵革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五百一十八章 捕叛追亡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四百四十四章 暗流方滋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三十一章丨急擊勿疑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二百二十六章 狐死首丘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一百九十三章 宕開一筆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二百七十六章 冰山之下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二十八章 欲知今雨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七章丨中黃太乙第五十六章丨汝南袁氏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隱患暫弭第二百三十二章 出入自如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第五百五十一章 勇怯勢也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二十二章 參預聞聽第二十九章 避籍任官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百九十六章 急如風火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