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

“爲人主計者,莫如先審取捨,取捨之極定於內,而安危之萌應於外矣。”————————【漢書·賈誼傳】

當然,如今的朝局依然還在皇帝的掌握之中,所以他並不擔心勢力的此長彼消,會給他的權勢帶來多大的影響與削弱。而且出於個人的利益來講,眼下這個局面也正是他所樂於見到的。

他斟酌着說道:“既然如此,那便先徵孔融入朝爲議郎,等詔對之後,再量才施用。至於衛將軍呂布,彼有過在前,又有功在後,念在朝廷正處用人之際,中臺以詔書削一半食邑,另以戒書斥之即可。此外,再改任其爲安漢將軍、守北海相。”

從秩中二千石的衛將軍降到秩二千石的國相,又削減了食邑,勉強可以看作是貶謫,這樣呂布戰敗而逃的處置也有了,朝廷面子上也說過得去。

何況‘守’就是守官,也就是暫時試用的意思,如果不能勝任北海相,則會被撤職。皇帝的最終決議,無疑是與荀攸最初的設想有所不同,但荀攸也不能說什麼,只唯唯稱是。

皇帝含笑點頭,藉着方纔的話題說道:“二袁並立關東,看似雄於一時,其實這些年爲了侵併實力,沒少得罪旁人。這些人位卑職輕,忠於王室,只是暫時無法出頭罷了。如果朝廷能給他們這個機會,必能成長起來與袁氏抗衡。”

他傾其上身,對荀攸虛心問道:“荀君以爲東平相曹操如何?”

曹操?荀攸立時從這句話裡聯繫到了荀彧,他不敢多說,保守的說道:“略有所聞,只知道此人曾領兵打敗青州黃巾,武功赫赫,在兗州一地頗爲威勢。”

皇帝有些詫異的看了他一眼,但旋即也立即明瞭,荀攸這麼謹慎主要是還是擔心自己跟荀彧的關係,會讓他生出疑心,畢竟伴君如伴虎,誰也不知道君王對一個人的真實想法是什麼。

“潁川荀氏,世出人傑。袁紹幕府中的荀諶、曹操手下的荀彧,都與你有血親。”皇帝揮手止住了荀攸要說話自辯的勢頭,他有意藉此機會寬解對方,以免荀攸心裡常存着這根刺,妨礙了君臣關係,倒顯得他這個皇帝不夠大方:“正所謂‘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只要心屬漢臣,勤於王事,無論是在朝、還是在地方,我都不會因此而心生嫌隙。”

荀攸聽了,立即拜伏道:“陛下寬宏,不以人罪事,真乃明主。臣既奉職於陛下,自當憂心王事。臣必對彼等曉以忠義,說其棄職來投於陛下。”

皇帝聽了心裡叫好,但挖別人牆角的事又透着不那麼光明正大,因此刻意壓抑了笑容,不言聲算作默認。

荀攸略一思索,便知自己把話說得太滿了,於是及時補救道:“只是彼等皆臣從父,身爲晚輩,臣亦不能嚴詞強求,如若不成,還請陛下寬宥。”

皇帝知道這個時代的士族很少會把全部身家放在一人身上,最著名的諸葛亮、諸葛瑾兄弟就是典型的例子。更何況各爲其主,他們能選擇依附,肯定有屬於自己的考量和想法。

荀攸這麼說只是聊表慰藉,最後能不能來人,皇帝也沒有放在心上。除非是以天子的名義下詔徵辟,可這麼做就沒了轉圜的餘地。雖然漢代拒不受徵的例子很多,但真這麼搞,不僅是皇帝的面子,就連朝廷好不容易樹立的威嚴也會受影響。

“此事不可強求,再說了,天下賢才雖多,我有荀君一人足矣。”

這話讓荀攸大受感動,他立即移席,對皇帝恭恭敬敬的行了一個稽首大禮,無不誠服的說道:“愚臣才智鄙薄,至微至陋,何以能受陛下此語!”

“你且起來。”皇帝趁熱打鐵,親自走上前去將荀攸扶起:“我平生最不喜有人妄自尊大,也不喜有人妄自菲薄。方今天下大亂,正是你等智士勞心之時,我能得與荀君謀事,天下何憂其不平!”

荀攸擡起頭時,眼睛已經有些溼潤了,他深吸一口氣,沉聲說道:“臣敢不爲陛下竭盡智忠,以定天下!”

皇帝將荀攸扶到席上,又轉身走回自己的位置上坐下,等荀攸趁此緩過心神,方纔說道:“這次趙公、裴茂等人出使關東,以節徵辟、舉薦了大批關東士子;除此之外,還有大量自薦於朝的年輕賢士,各地州郡派送上計的幹吏。朝廷不能寒了他們的心,得一一妥善安置,不知荀君對此有何方略?”

荀攸冷靜下來後,很快又恢復了以往的那種從容幹練,他拱手說道:“以往州郡推舉俊彥,都要接受公府策試,策試內容爲明經、明律、治劇三科,加上茂才,是爲察舉四科。陛下設太學新制,更定五科,故而臣淺見,不如在往例的基礎上更添新規,以太學五科進行策試,量才施用。”

對荀攸給出的意見,皇帝都覺得滿意合宜,不過這些人大都來自關東,他們入朝以後必然會壯大黃琬的聲勢,讓關東士人在朝堂的話語權愈重——這也是馬日磾倍感危機,急於拉攏劉虞的緣故。

眼下朝廷局勢經過幾次風波,終於形成三足鼎立的均衡態勢。皇帝高高在上,其餘的沒有任何一方能單獨抵抗皇帝的意志,至於聯合,關西與關東本來就有畛域之別,尤其是在皇帝馴服董承之後,更是難上加難。

而且皇帝正打算在明年的時候開始新一輪的改革,需要的是在現行的官僚體制內補充新鮮血液,用一批幹練的官吏替他推行新政,而不是一批只知道伏闕上書說這也不可那也不可的庸蠹。

但這話卻不能擡到明面上說,即便皇帝與荀攸的關係已經到了互表赤誠的地步,彼此之間的立場問題還是得注意的。皇帝一邊思量着,心裡有了主意,徐徐說道:“我預備在太學五科之外,另設旁科,名叫‘吏治’科,今後各地州郡舉薦的良吏,都要先到吏治科進修,學習朝廷大政、體悟上意,進修合格後,方可遷職錄官。”

皇帝的口氣不像是和荀攸商量,反倒是想定了的旨意。

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三百六十五章 善之善者第二百八十二章 輕重之擊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五百七十五章 抱殘守孤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十三章 勢危而走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十九章 鼓吹煥生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百零七章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五章 薊縣郊迎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五十七章 孰有斯難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八十五章 計日可數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六十五章丨殷勤探看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三百九十五章 曲終人定第三百五十三章 先民是與第一百五十六章 犁廉耕細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七十章丨圖窺朝政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九十一章 逮下無疾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四百六十一章 輔馬相依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