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

“或謂之賢者而不賢;謂之有罪而無罪;皆有跡可見;責有所歸;故不敢大爲欺罔。”————————【體要疏】

“青州前刺史焦和不識軍略,遇賊只知禱祈髃神、耆筮巫祝;其治民也是常愛清談、不理俗務,以致州郡蕭條,屢遭黃巾。”荀攸緩緩說道:“如今焦和已歿,青州爲三方所佔,一是冀州牧袁紹所置刺史臧洪,佔據平原、濟南;二是幽州牧公孫瓚所置刺史田楷,佔據齊國、樂安;三是朝廷所置北海相孔融。至於東萊諸縣,據說爲海寇所侵,其餘諸地散佈黃巾流賊、渠帥難以勝數。”

“侵佔東萊諸縣的不是什麼海寇,是遼東太守公孫度乘舟越海而來的兵馬。”對公孫氏這個漢末盤踞遼東數十年的地頭蛇,皇帝腦子裡還算有些影響,隨口插話道:“據聞東萊諸縣被其置爲營州,並且私設刺史。這應該是青州除了公孫瓚、袁紹、朝廷以及黃巾的第五方勢力。”

荀攸適才所說的青州局勢不是通過趙岐、裴茂等使者的敘述,以及荀彧等關東親友的來信中分析得出。即便如此,由於青州東萊位於半島最東端,道路斷絕,再加上戰亂不通商旅,以至於就連僅在兗州的荀彧,也只是知道東萊是被一夥實力強勁的海寇所佔,但具體是誰家的旗號,卻不得而知。

沒想到這種事情卻爲皇帝所知,而且看皇帝的語氣也不似作僞。荀攸不由對此心生疑竇,他腦子裡忽然想起了賈詡,但旋即又否認了這個猜測,平準監才設立多久?能鋪展整個關中已是極限,哪能把耳目伸到遙遠的青州去?

思來想去也沒能得出一個肯定的答案,荀攸又不好直接去問,只得在心裡如是想着:‘興許是陛下除了平準監,還有別的渠道得知此事’。

由此一來,荀攸愈加覺得皇帝的手段深不可測了,他拱了拱手,語氣有些由衷:“謹諾,陛下睿鑑,洞觀萬里。如此大事,臣尚然不知,實在有愧。”

“青州乃齊魯故土,也是曾出過孔孟的地方,沒想到如今也是久遭兵燹,成了戰亂之地。”皇帝沒有想到荀攸會因爲他隨口的一句話而在心中轉過無數個念頭,顧自嘆道:“真是社稷之不幸。”

“唯,愚臣淺見,治民先治亂、保境先安境。”荀攸說道:“眼下青州亟需的,不是治煩理劇的能臣,而是能弭平禍亂的良將。”

皇帝眼眸一亮:“荀君以爲誰適合牧守該處?”

荀攸這時立即俯首說道,因爲他認爲聽到這個人的名字後,會讓皇帝心裡不悅。畢竟此人跟王允有莫大的交情:“衛將軍呂布。”

皇帝果然面色一變,他本以爲荀攸會提出曹操或者劉備這樣的人物。

雖然他不知道曹操現在還有沒有‘徵西將軍’的志向,但敢肯定對方現在一定沒有‘魏武帝’的野心。眼下對方正處於忠臣與賊子之間的搖擺時期,若是能提前拉攏,說不得能少一個勁敵,多一個能臣。

至於劉備就更不用說了,他眼下的實力根本滋生不了他的野心,只要朝廷拋出了橄欖枝,給他名正言順的地盤,他不會不接。

所以皇帝一開始的打算就是藉助曹操與劉備這兩個歷史上的梟雄來制衡二袁,讓劉備做青州刺史什麼的,可沒想到荀攸跟自己想的不一樣,怎麼會——

“怎麼會是呂布?”

荀攸敏銳的瞧見了皇帝的臉色變化,不過他既然說了,顯然有他不一樣的想法:“呂布壯猛善戰,勇而少謀,正是一時之選。陛下若權且任之,必能代朝廷左右青州局勢。”

“武勇?”皇帝一邊思索這件事的可行性,一邊冷笑道:“當初李傕、郭汜擁兵造反,他領兵在新豐與之交戰,結果潰衆而逃。這且算了,他結果連長安都沒回,直接間道去投了袁術,這樣貪生怕死的人……”

皇帝忽然頓住,沒再往下說。

讓呂布赴任青州,確實是作爲攪屎棍的最佳人選,只是呂布的身份太敏感,不僅曾與王允交往過密,供其門下奔走;而且還有在危難之際,棄天子安危於不顧,擅自逃亡的劣跡。

這樣一個敗逃罪臣、未被清算的王允黨羽的核心成員,朝廷不予追究則罷,反倒還要給他授職?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恐怕當初借罷黜王允而上位的馬日磾、楊氏等人都不會樂意接受,況且這也有可能被人解讀成是皇帝釋放的政治信號,反倒會在朝廷內部生出其他的變化……

荀攸一點就透,馬上接話道:“臣以爲,呂布雖有諸多惡劣情事,但只要任用的當,未必不能成朝廷助力。譬如這次裴茂等人囿於鄴城,各方聲援,呂布當時正在河內張楊處,也與張楊一同陳情立場。期間更是親自帶兵千人,護送種輯至朝歌,如此至少可見其人還是勤於王事的。”

皇帝略微擡頭,朗聲道:“邀迎使臣,那是大勢所趨,他爲了將功補過,不得不如此罷了。至於有多少是出乎忠義,那就尚未可知了。”

荀攸眼中精光一轉,咬咬嘴脣,垂首說道:“唯。”

皇帝想着一笑,忽然話鋒一轉,說道:“不過張楊、耿祉、趙威孫這些人都在此事中出過力、立過功。朝廷自然要量功賜賞,呂布既然也參與此事,那邊功過相抵吧——至於拔擢他去青州,荀君以爲,給他個什麼位置纔好?”

荀攸絲毫未曾感到壓力,在旁沉吟道:“聽聞北海國黃巾尤爲猖獗,國相孔融雖然頗有政聲,但不識軍事,屢爲黃巾所破。於此,朝廷不妨調其入朝,改授他官,另拜呂布爲北海相。”

“好。”皇帝坐得久了,在席上稍微挪了一下身子,現在他似乎有些摸清了荀攸的立場,別看對方雖然爲馬日磾所徵辟,但根子裡依然是與關東士人走得近。

徵召頗有聲望的孔融入朝,授王允的舊部呂布以重任,甚至還有隨同趙岐等人一起入朝的那批人……

皇帝忽然能理解以馬日磾爲首的關西士人,近來爲何那麼如臨大敵,覺得有危機感了……

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一百七十五章 野麋闖營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四百零一章 部伍嚴整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五百四十章 融融聲中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一百六十五章 搴幃賓迎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九十七章 杖履相從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章丨往事回顧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二百九十八章 先後失人第十五章 溫生絕裾第五百四十五章 聲勢促起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十二章 師友相從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十八章|寸心難算第三百八十四章 語循循然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一百六十二章 衣冠梟獍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一百零六章 癰疽疔癤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二百一十八章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四章丨太師歸朝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