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

“王師張撻伐;四處大徵兵。”————————【送鹿伯順年兄】

“相機行事?”馬日磾驀然轉頭看着董承,忽然想到了對方要說什麼了。

話音剛落,董承又道:“今歲六月,陛下於高廟罪己,其詔曰:‘諸公若願爲忠良,則當赤心爲國,匡朕之咎;若自甘卑鄙,則勿尸祿保位,益增朕罪’。如今此等方伯,治民無術,以致滋生寇賊;目無朝廷,自相結黨聚兵。此行此舉,正是益增陛下之罪!朝廷若不有所作爲,將兵問罪,則天下愈將難平,還望君上思之!”

他這幾句話如斬釘截鐵,異常堅定,無論是黃琬、還是楊琦、楊瓚立刻面白如紙。就連坐着靜聽的尚書令士孫瑞,都瞪着眼盯着董承,好像見識到什麼聳人聽聞的事一般,卻不知他要怎麼‘將兵問罪’!

皇帝點點頭,漆如點墨的瞳仁凝視端詳了董承好一陣,這才說道:“你這話也不無道理。”

黃琬忙道:“陛下,臣非爲其伸張,而是竊以爲朝廷派兵只是最後事不可爲,方纔動兵。眼下理當責問、督促袁紹查清此事,給天下人一個交代,若是做不到,屆時再興兵不遲。”

“即便是要責問督促,朝廷也要有所作爲。”馬日磾起初也是被董承驚得心裡一顫,漸次鎮定住了。他知道董承的心意,只要一動兵,那就不單是爲了懲治袁紹,而是朝廷內部的關東士人也會接連遭受打擊。

畢竟朝廷裡慫恿、叫囂着懷柔關東諸侯最積極的,還是他們那幫關東士人。

於是馬日磾這回與董承立場一致,也不自覺的站在了皇帝一邊,他冷笑一聲道:“要知道除了裴茂,襄賁侯也在鄴城。”

一語既出,四座俱驚,馬日磾這話比董承更直擊人心,殿內衆人無不僵坐。

袁紹曾圖謀擁立劉虞爲帝,並不是一件極隱秘的事情。尤其是在趙岐南下撫慰袁術時,袁術一是爲了試探朝廷的分量;二來是爲了給袁紹找不自在,特意將袁紹給他的信件交給了趙岐。

那封信隨着趙岐的奏疏一併轉交給了皇帝,在座衆人也都閱過,在信裡,袁紹曾言長安朝廷‘名有幼君,無血肉之屬’、‘公卿以下皆媚事卓,安可覆信’、並提議袁術與他一起‘東立聖君’。

這事袁紹在當時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去辦,而是通過私人渠道試探各方意見,不僅沒能得到袁術、曹操等人支持,就連當事人劉虞都死活不肯。所以這事最後也就不了了之,當時朝廷威權大減,正處於董卓掌握之下,無力追究,只好裝聾作啞。

袁紹當初沒有強行給劉虞黃袍加身,主要原因還是由於劉虞遠在幽州,麾下有個名義上聽命於他的公孫瓚,還有幽州數萬兵馬,完全不是袁紹可以硬來的。

可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劉虞沒了幽州軍隊和公孫瓚的庇護,與裴茂等使團帶着千餘人抵達鄴城,簡直像是羊入虎口。雖說袁紹已經間接承認了皇帝的合法性,但很難保證對方在見到劉虞之後,擁立之心會不會再度活躍起來。

皇帝清俊的面龐上,瞧不出半點喜怒情緒,他擡了擡手,說:“剛纔趙公的奏疏裡稱使臣居留鄴城,不得成行,袁紹對此是怎樣一個說法?”

先前負責誦讀奏疏的尚書僕射楊瓚心裡一驚,急忙拿起奏疏在眼前,快速掃視幾下,方纔說道:“袁紹說裴茂受到驚嚇,故而代爲懇請,暫且留於鄴城,等病情緩和了再上路返京。”

仍對袁紹抱有最後一絲期望的黃琬,一顆心陡然落了下來,整個人如墜冰窟,他有點神情恍惚地望着搖曳的燭光,不知在想些什麼。

“臣子不滿其君,僭制廢立,這也不是第一次了。”皇帝目光一閃,睃了黃琬一眼,方笑着說道:“我記得最近的一次,還是孝靈皇帝的時候,王芬與旁人私下謀劃,勾結當地豪強,圖謀弒君,改立合肥侯爲帝。孝靈皇帝幸有天佑,明察此患——只是最後是如何處置的來着?”

那個時候黃琬身爲太僕,正在爲孝靈皇帝預備北上巡幸河間舊宅的車駕,親身經歷了這件未遂的政變。此刻所有人知道皇帝問的是誰,所以都識趣的沒有說話:“王芬自解印綬,逃至平原,懼而自殺。”

“是了,畏罪潛逃,然後自殺。”皇帝像是才知道似得,點頭說道:“若不是後來他家有人告密,就連誰都不知此等名士還有如此大逆之心。只可惜他自殺了,其餘人沒有受到任何牽連,此事輕輕揭過,不加株連,本是體現孝靈皇帝寬宥之德。誰知反倒讓人愈加藐視法紀,還真以爲朝廷不能嚴懲了。”

皇帝的語氣平淡至極,甚至像是在念誦經書一樣毫無感情。但楊琦這半年跟皇帝打了無數次交道,又算是第一個接近、效命於皇帝的臣子,所以他深知眼前的皇帝,看似溫和柔仁,敏而愛士;其實性子極爲刻薄,他愈是想要發作,說話就愈是寡淡平和。

楊琦很擔心皇帝會藉此大動干戈,他有這個想法並不是包庇袁紹等人,而是出於當前朝廷所處的環境;凜冬將至,關中幾番大戰早已糧草不足,實在不是動兵的好時機。

他不禁緊縮了眉頭,思量着如何陳述,轉眼看見黃琬時,卻發現對方眼睛不住的眨動着,顯然也是在打這個主意。

“正巧,他當時就是冀州刺史,也是在冀州圖謀廢立的。”皇帝說完這話,寓意更加明顯了:“冀州真是個好地方啊。”

“啓稟陛下。”黃琬身子鬥震了一下,又立時收起怯色,從容說道:“如今使臣雖然羈留鄴城,但也未見袁紹有何非分的舉動,反倒是與公孫瓚等人接連交兵,至於如今這般不利的局面。此外,若真是抱有此心,那襄賁侯又何故會在冀州遭遇寇賊?”

“說得有理,但凡事都得防微杜漸。”皇帝陰鬱地一笑,話裡終於帶了些感情:“我也不是要拿袁紹怎樣,他既已奉承印綬,就說明心裡還是在乎朝廷的,我自然要相信他的用心。”

黃琬剛鬆了一口氣,便聽皇帝接着說道:“擬詔,命朱儁屯兵孟津、董承帶兵赴河東,觀察局勢。再派太醫前往鄴城看望,看看裴茂到底病成什麼樣了。”

不好意思,最近晚上沒辦法熬夜碼字,以後更新時間延緩到12:30吧,(。?_?。)?i’msorry~

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一十二章 帝命急宣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十三章丨相見恨晚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二十章 得此失彼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五十五章 達士徇名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百六十九章 事暫寢之第五十四章 陳事於庭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二百七十五章 喪去歸來第三百一十九章 捕蝗之術第四百一十四章 柏庭閒敘第二百七十章 器可誤身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六十九章 私心雜念第九十章 好不廢過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百零七章 道破廟算第十六章丨于嗟女兮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四百五十三章 豪家爭獻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四十七章 論議深博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爭暗鬥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四百八十五章 公孫不存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一百九十八章 棄猶用疑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三十四章 材力俠氣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