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茵席之臣

“山樑之餐,豢豹之胎。小飰大歠,如湯沃雪。”————————【七發】

忽地一陣寒風順着溫室殿前的升階,撲撞殿門,門楹和窗紗頓時一鼓一翕,連門軸也不勝其寒地瑟瑟抖動。不過這回是在溫室殿,風再酷烈也不可能撼動這座上百年的帝王寢殿。

偌大的溫室內四個角落和正中各自放着一副青銅獸爐,爐中炭火爝爝,烘得人渾身出汗。

先是皇帝起了個題目:“算算時日,董承與徐榮這時候應該到河東了。”

自打朝廷得知使臣在冀州遇險、並被袁紹扣留後,皇帝當即從文武兩個方面做出反應。文的一面是下戒書申飭,責令袁紹早日擊殺盜賊,並給出一個交代。武的一面則是詔車騎將軍董承、羽林中郎將徐榮帶兵赴河東;屯駐河南雒陽的前將軍朱儁也帶兵赴孟津一帶,充作威懾。

朝中人在得知這樣的人員配置後,心裡或多或少的都能猜測出皇帝這回擺出一副大陣仗,只是爲了讓袁紹投鼠忌器而已。如果真有趁此機會攻滅袁紹的想法,那麼此次領兵的就不該是什麼董承,而該是北軍中候王斌、以及張遼、張猛、徐晃這些真正的嫡系。

賈詡身子一傾,說道:“可惜時不利我,這雪來的太早了。”

荀攸接着說道:“不僅是天時,臣下問過尚書檯,言朝廷如今儲糧除開預備的開支以外,還要應付今冬的撫卹、以及來年可能出現的春荒、屯田所需的種子,實在不足以支持數萬人開戰。”

皇帝聽了,沒有馬上回答,其實他的內心十分矛盾,既不想錯過這麼好的時機與藉口去東征袁紹,又不想因此使好不容易緩過勁來的朝廷與關中再折騰一遍。

對於皇帝來說,除了開戰時機、以及糧秣以外,此時不宜開戰的另外一大原因,就是他手下的幾個親信將領如張遼、徐晃等人尚未真正提拔起來,還沒有足夠的經驗能獨當一面。

如果現在真的打起來了,那這些人就只能在皇甫嵩、朱儁的手下混次等軍功,這與皇帝扶植他們,以掌握兵權的本意是相違背的。

這事如果是在夏天的時候發生、或是蓋順沒有出那檔子醜事、張遼等人已經足以單獨領兵,只要以上條件滿足了一個,皇帝說不得都會狠心賭上一賭。

荀攸看出了皇帝眼中的遺憾,出聲寬慰道:“如今關中疲敝,以區區之地,供養近十萬部衆。若不是當初董卓搜刮雒陽府庫、沿途徵發錢糧,恐怕這時就已經入不敷出了。若此時對冀用兵,縱有南北禁軍強兵、河東居高之地,勝負也殊爲難料,屆時兩敗俱損,反倒讓他人坐大。”

“你說的是啊。”皇帝也知道朝廷如今的處境艱難,所以也不甚強求。雖然贊同荀攸的意見,卻仍無不惋惜的說道:“可戰機稍縱即逝,再等下回可就難了!”

“陛下可還記得臣當初的獻計?朝廷當先安涼並、再定巴蜀,休養生息數載,必能兵精糧足,屆時甫出函谷而天下可定。”荀攸又進言說道:“眼下戰機雖好,時機卻不利,是故不能將全功寄於一役,而要依穩妥的法子纔好。微臣淺見,還望陛下思之。”

皇帝一笑,喝了一口茶,才慢慢說道:“此時動兵,又得累及將士跟黎庶,光是民夫就得甘冒風雪、往來運送,這一路上不知要凍死多少人。還是依你所言,以修養爲重,等府庫充盈了,再談兵不遲。”

“陛下睿鑑。”荀攸拜倒說道。

這時,賈詡忽然擡聲說道:“朝廷府庫匱虛,時機不利,確實不宜進兵。但臣以爲,車騎將軍若只屯河東,一仗不打,反倒會容易影響士氣軍心。而且河東與冀州之間到底隔了一個上黨,恐怕最後難收威懾之效。”

荀攸目光一動,幽幽地看向撫須微笑的賈詡,他沉吟道:“可是要出兵上黨?”

這個問題他也想過,只是這件事涉及關隘太多,他自認爲不該由自己來說,而是應該讓常與他‘所見略同’的賈詡來說。

“正是如此。”賈詡對荀攸欠了欠身,淡淡一笑說道:“自上黨出壺關,順山徑東下即可抵達魏郡、直逼鄴城。”

他頓了頓,復又看向皇帝:“是故,臣愚見,與其勞師屯駐河東,整日空耗糧草,倒不如現在趁此機會,讓車騎將軍等人東進,蕩平上黨賊寇、拿下壺關。這樣襄賁侯回來後赴任幷州也有立身之地,同時,此戰也能對冀州敲山震虎,可收威懾之功。”

荀攸看着賈詡,說道:“今年屯田推行得太晚,一時未見成效,而朝廷又府庫不足,轉運困難。雖說這是一郡之戰,但打起來會耗費多少錢糧,實在很難預計。”

賈詡與荀攸相視一眼,良久,方纔微微頷首,轉身對皇帝說道:“臣愚見,當初太尉擊潰白波,得河東豪強捐輸糧草、參與部曲,可見河東冠姓皆守德秉行之家、對朝廷無不擁戴。既如此,便可詔使車騎將軍就食河東、上黨兩郡,命當地豪強奉獻錢糧,雖是臨時籌措,但兩萬餘人一月之糧應是足夠的。”

果然。

荀攸在心裡不由想到,他與賈詡到底是站在了對立面。

這還得從幾個月前說起,當初朝廷達成決議重啓鹽鐵專營。朝命下達後,其餘郡縣鹽鐵規模太小,朝廷回收起來倒還容易,唯獨河東困難重重。

河東擁有整個天下最大的鹽池之一,近百年的時間裡,當地豪強幾乎都仰賴販鹽之利得以保持興盛。此時朝廷欲收回鹽池,進行專賣,等若是直接要搶他們的飯碗。

爲此豪強無不抗拒專營,對貫徹政令的太守王邑想盡各種辦法陽奉陰違、消極抵制。王邑初來乍到,立足未穩,只得在皇帝的默許下,跟他們開出折中妥協的法子,直接命當地豪強出身的士人爲鹽官,逐漸安插親信,算是形式上是半官半商。

即便如此,河東士人依然沒有放棄,私下裡更是聯絡了一批在朝的河東士人,時不時的上書對專營表示反對。

皇帝對這件也很是惱火,就算他讓王邑用公權強行收回鹽池,最後還是得尋求熟悉製鹽流程的吏員去管理,而這些吏員無不是出身本地,與當地豪強關係盤根錯節,又哪裡會支持王邑?

除非是像賈詡這樣,找個由頭將其削弱、或是株連——

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三十一章 誰謂不庸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五百二十三章 假以調和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二十五章 椒房佩環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八十一章 當防隳壞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十一章 斯言既發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百四十章 窮矣困獸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二百零七章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三百三十二章 時運之會第六十三章丨賊勢甫定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十八章 專諸進爵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十二章 兵勢難料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十四章 憂鬱生疾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