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9節 從此朕既國家!(1)

劉徹驅車,帶着文武百官,在軍隊的簇擁下,來到了太廟之外。

太廟與未央宮的距離本來就不遠。

在事實上,整個漢室歷史的前中期,先帝的宗廟,都是陳列於未央宮和長樂宮的宮牆之下。

這是爲了方便皇帝能時刻前往祖宗的宗廟之中,與先祖交談,獲得祖先的授權和力量加持,從而統治天下。

譬如,漢書記載,宣帝即位初期,就常常前往昭帝的孝昭廟,經常整夜整夜待在孝昭廟之中,長跪昭帝衣冠前。

這個舉措的效果非常明顯。

不止使得霍氏不敢對其動手。

而且拉攏了包括張安世在內的許多昭帝遺臣。

霍光死後,霍氏的子孫們甚至曾經打算和計劃趁宣帝夜宿孝昭廟時發動兵變,挾持宣帝,再行廢立。

但此事被宣帝所洞悉,兵變失敗,霍氏被誅殺乾淨。

從那以後,漢家才確定了‘夜不入廟’,只能‘待明而入’的制度。

宣帝依靠着死了的昭帝,才穩固了自己權利,拉攏了大臣和貴族。

但搞笑的是,宣帝一死,他的兒子元帝,就把昭帝衣冠出巡的必經之路肥牛亭賜給了大臣張禹做陵墓,從此昭帝衣冠只能繞道。

從這就可以看出來,老劉家的皇帝們呢。 ωωω ☢тTk дn ☢C ○

對於祖宗其實不是那麼尊重的。

就像劉徹現在所走的這條御道。

它是惠帝修建的,爲了方便自己出入未央宮,前往長樂宮請安。

但問題是,這條道路橫亙在劉邦的高廟衣冠出巡必經之路。

爲了自己方便,老爹的衣冠出巡之路都能搶。

這要放在禮法制度嚴苛的宗周時期,惠帝能被天下人的唾沫淹死。

但在漢室,天子最大,天子沒有錯誤(人主無過舉)。

所以,爲了維護惠帝的光輝和偉大,就只能麻煩劉邦的衣冠挪窩了。

於是,就有了原廟制度。

將劉邦的衣冠送到了渭北的長陵,在當地給劉邦再起一座神廟,供奉其衣冠。

順便一提,想出這個主意和弄出這個制度的人叫叔孫通。

再純正不過的儒家巨頭,哪怕是後世的司馬光再怎麼扼腕嘆息,也不得不承認其儒家先驅的地位。

至於太史公司馬遷,更是認爲叔孫通是‘儒宗’。

認爲沒有叔孫通,儒家的傳承,早就要斷絕!

乘着駟車,走在這條道路上,劉徹也不由得嘆息了一聲:“吾之叔孫生何在?”

曾經,他確實不齒和不屑過叔孫通的私德和爲人。

但當了皇帝后,尤其是坐了四年天下後。

劉徹的觀念早已經改變了。

這個世界,根本不需要所謂的完美的聖人,也不存在那樣的人物。

周公尚且有恐懼流言日。

何況其他人?

尤其是儒家這樣的學派,假如出現個所謂的聖人,那極有可能會發生災難。

無論什麼思想和學派,甚至於宗教、黨派。

原教旨主義者,都是人類之敵。

死抱着幾百年前的老古董,不願睜眼看世界,與時俱進,順應世界和時代的發展需要的人或者學派。

不是會害死他自己,就必定會害死相信他的國家和民族!

反倒是叔孫通這樣能隨機應變,與時俱進,根據需要和現實,毫無顧忌的改變自己的想法和觀念的人,纔是最佳的學派領袖。

所謂大直若詘,道固委蛇。

總之,在中國,不能給統治者跪下來唱征服,不能順應社會發展需要而變化的學派、思想和宗教,肯定會被統治者的刀槍教做人。

這樣想着的時候,劉徹的駟車,抵達了太廟門外。

此刻的太廟附近,已經被軍隊圍的水泄不通。

兩三千個火把,照的整個世界如同白晝。

“恭迎陛下!”

劉徹的車駕抵達,立刻引起了軍隊的山呼海嘯。

這歡呼聲是如此的大,以至於就連長安城外的一些村落也都聽到了聲響。

“長城城發生了什麼?”許多不明真相的羣衆從牀榻上翻身而起,打開房門,遠眺遠方。

若不是漢室有着嚴格的閭里制度。

所有的居民區,一到天黑就會落閘,嚴禁出入。

不然的話,八卦黨們真有種跑去宮牆下面,圍觀圍觀的衝動。

而這也是劉禮和劉富的子孫們選擇在平明之前,夜闖太廟,進行哭廟的原因。

假如是大白天,姑且不說能不能進得去。

就算進去了,下場也是恆定的掉腦袋。

沒有比劉氏更清楚自己家族做派的人了。

當年,高祖皇帝能對項羽說:請分我一碗,更能毫無顧忌的將自己的妻子兒女,統統推下車,丟給項羽。

子孫後代,哪怕不如祖宗。

也絕對不會受任何人的要挾。

而選擇在平明之前,進入太廟,則將風險降到了最低,也給了天子和自己都留了後路。

只要事情能夠得到解決,天亮以後,朝廷完全可以發佈諸如天子夜謁太廟這樣的新聞來堵天下人的嘴巴。

最多,最多,民間的八卦黨們能多一條議論和編排的趣聞。

此刻,聽到了天子車駕到來的動靜。

太廟正廳之內的十幾位元王子孫,立刻就按照計劃,匍匐在地上,用盡全身的力氣,放聲痛哭。

太廟的廟堂上,燭光綽綽,供奉在太廟正中的高座之上,用着木架支撐的太上皇衣冠空空如也,寬大的袖袍,舞動的九旒,無風自動。

彷彿那位駕崩數十年的劉氏先祖的靈魂,正從九泉歸來,冥冥垂視着自己的子孫後代。

廟堂內外,數十位手持長戟和斧鉞的甲士,如臨大敵一般,將武器對準了廟堂正中的元王子嗣們。

這些都是保衛太廟的武士。

基本都是貴族士大夫的後代。

漢家制度,封君以上及兩千石,都需要奉獻子侄給祖宗的宗廟值守一到兩年,以此完成自己的人臣義務。

而他們今夜無疑已經失職了。

按照制度,只砍他們的腦袋,已經是皇恩浩蕩!

幾個廟祝官和廟祀官,臉色蒼白,渾身發軟的看着這一切。

儘管他們恨不得馬上下令,命令廟堂衛士,將這些賊子殺光。

但他們不能。

祖宗宗廟,神聖而嚴肅。

別說是血漸廟堂,便是入廟之前,沒有沐浴齋戒,寧心靜神,祛除內外污穢。

也是對祖宗神明的大不敬。

廟堂濺血,更是對列祖列宗的褻瀆。

會讓祖先的靈魂發怒,並拒絕接受血食和香火。

特別是在漢室,這樣的情況一旦發生,所有在場或者不在場的太廟工作人員和其家族,全部都要掉腦袋。

…………

“劉道!”

“劉登!”

“劉固!”

劉徹走下攆車後,就對着太廟內喊話:“朕已至此!”

“爾等若還有半分人臣之心,孝子之意,還念半分元王之德……”劉徹正義凜然的說道:“就立刻給朕滾出太廟,休要驚擾太上皇!”

“太廟一草一木,若有半分損傷,爾等都是獲罪於天,將使元王、夷王之德,一朝喪盡!”

劉徹的話,清清楚楚的傳到了太廟之內。

片刻後,就有三位身着素服,全身帶孝的貴族男子,一步一跪,來到太廟門口。

數千把武器,立刻對準了這三人。

明晃晃的刀槍劍戟,將他們包圍。

只要稍有異動,立刻就能將他們砍成肉泥。

當然,這樣的情況,基本不會發生。

太廟前後,都是不能見血的。

見血則等於褻瀆祖宗神靈!

哪怕是當年諸侯大臣共誅呂氏,面對一些逃進高廟和惠帝的諸呂黨羽,也是無可奈何,只能通過圍困和心理攻勢,勸說和威逼他們出降。

沒有人,甚至連皇帝也承擔不起宗廟濺血的後果。

當然,這隻限於穩操勝券的情況下。

在亂戰之時,就沒有這些顧忌。

譬如同樣在誅除諸呂時,當南北兩軍各爲其主亂戰之際,高廟和惠廟前,流血三尺,非常常見。

“孽臣不孝子道、登、固,頓首百拜,請見天子!”三人都鎮定的拜道。

事到如今,對他們來說,沒有其他好想的了,只有一條路見到天子,陳述自己的冤屈和委屈。

這樣,天子但凡要臉面,就不會下死手,甚至爲了臉面,還要安撫他們。

“將這些孽子給朕帶過來……”劉徹揮手下令,但視線卻已經移向了東方的長樂宮方向。

這齣戲,唱到這裡,已經快到收尾了。

但還缺最後一個程序既讓元王的子孫來喊冤。

他們喊冤,劉徹當然不會聽,也不會同意。

但是,這卻能施加強大的壓力給與東宮。

如此,就可以確保,無論如何,無論東宮願意或者不願意,從此以後,不再幹政!

東宮不再幹政後,館陶就成爲了無根之水。

劉徹雖然依舊不敢對丈母孃怎麼怎麼樣。

但是,卻可以削其威權,收其特權,箍其雙足。

這是劉徹必然要做的事情。

不然,他這邊勵精圖治,館陶和諸竇外戚,拼命挖牆腳,損國家以肥自己。

這讓劉徹怎麼刷新吏治?

怎麼告訴文武百官,大家都要奉公守法,廉潔利民?

這不是搞笑嗎?

在實質上來說,劉徹所針對的,其實就是以館陶爲首的宮廷外戚貴族遊說集團。

這些傢伙,十幾年來作惡多端,屢屢插手和干涉國家大政和官員任免。

劉徹忍他們忍到現在,已然是忍無可忍!

片刻後,劉道、劉登和劉固三兄弟就被帶到了劉徹面前。

這三兄弟,劉徹都認識。

劉道是劉禮的長子,劉登是劉富的世子,劉固則是仲子。

從前與劉徹關係還行,曾經隨行遊獵上林苑。

但此刻,這三位過去的宗室手足,如同狗彘一般,無力的匍匐在劉徹面前。

“陛下……”劉道三兄弟一見到劉徹,立刻就跪下來,頓首在地上:“孽臣不孝子道等罪孽深重,無顏再見陛下,只是事關祖宗香火承祀,罪臣等不得已,唯有出此下策?”

“祖宗宗廟,天下之重,社稷之要,爾等無論是何緣由,擅闖宗廟,驚擾神明,都是不容於天下……”劉徹淡淡的說道:“爾等知道了嗎?”

“臣等知之……”劉道脫下冠帽,匍匐而拜:“驚擾太上皇之靈,臣等罪在不赦,不死不足以謝天下!”

在決定來之前,他們就已經知道了,自己會是個什麼下場。

毋庸置疑,不會有人能容忍驚擾祖宗神靈的人。

祖宗神明受驚,天子也要脫帽謝罪,還要具太牢,以告罪於列祖列宗。

主辱臣死,令天子陷入此種境地的人,無論是誰,無論地位高低,都是死字。

但在漢室,在如今。

對很多士大夫貴族而言,個人生死,不足一提。

家族和宗族的香火傳續,纔是最重要的。

它重於生命和榮辱。

倘若家族香火宗廟在某一代人手裡斷絕。

那此人與他的子孫死後,都要以發覆面,以示不敢見列祖列宗於九泉之意。

甚至,還不能立陵墓墓碑,不能入祀宗廟,與先祖們一起接受子孫供奉。

於此時的士大夫貴族來說,這是比死亡更殘酷,比榮辱更重要的事情。

當年,留候張不疑與其門大夫合謀殺害楚國內史,論法當死,最終被太宗皇帝批准贖死,但剝奪一切爵位,廢爲城旦,留候侯國就此斷絕。

這是太宗皇帝仁慈嗎?

恰恰相反,這是最大的羞辱和最嚴苛的刑罰。

張不疑死後,其屍首以竹蓆一卷,隨便挖了個坑就埋了。

其冢上無封土,其陵墓無陪葬,其發須覆面。

這樣的人,哪怕死後到了九泉之下,也將是孤魂野鬼。

沒有人知道他,不會有人祭祀他。

他的祖先和他的後代,將他拋棄。

在宗祀的神主牌上,永遠不會看到他的名字。

比起這樣的下場,死亡,真的一點都不可怕,甚至相當仁慈。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瓚候蕭何家族。

當初,蕭何的孫子蕭同坐法廢國。

但是,因爲太宗皇帝准許從蕭何的諸子中選擇一人繼嗣,改封爲筑陽候。

所以,蕭同的神主牌,得以被引入蕭家宗廟,甚至,最終還撈到了一個諡號。

等到了蕭何的第四代時,又出了問題。

那一代的筑陽候蕭則,作死的去侵佔民田,還與讓人通姦,結果被廷尉逮個正着。

於是,筑陽候一系絕嗣。

但不要緊,先帝在吳楚之亂前,又從老蕭家中選了一個子嗣,承襲香火。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蕭何子嗣支脈之間擊鼓傳花,相互比賽作死的事情,估計還要發生無數次。

但,只要皇位上坐的還是劉邦的子嗣,天子還姓劉。

他們家的富貴,就可以保證。

然而,這個世界終歸只有一個蕭何,能被高皇帝讚譽爲‘功勞第一’的興漢名臣。

顯然,他們這些元王支脈的地位,拍馬也不及蕭何。

對劉道等人來說,想要死後不落到張不疑那樣的悲慘下場,以至於連宗祀都不能入祀。

那就只能用他們的血來給子孫後代,鋪平道路了。

甚至,他們覺得,自己的死是值得的。

而假如有人連死都不怕了,那這個世界大抵也就沒有什麼能讓他們恐懼的事情了。

“伏唯陛下聖裁:罪臣等皆元王子嗣,先帝在日,曾親口御封,吾等之父入祀楚國,以奉元王宗廟!”劉道恭身一拜說道:“奈何先帝早崩,陛下承天應命,即位大寶,以楚趙之事盡委於東宮……然東宮老朽,不能視事,猶豫不決,今日屬臣父,明日愛紅候……”

“住嘴!”劉徹冷然打斷他們的訴說:“太皇太后,也是你們能議論的嗎?”

“太皇太后,躬太宗之德,佐先帝之命,用之於朕,母儀天下,威容昭曜,天下皆感其德而服其義,昔者夏開之莘後,文王之姜後,不過如此!”

“爾等居然膽敢妄議太皇太后?”劉徹一臉悲憤的說道:“朕能饒你們,天下也不能饒你們!”

這是必然要做的臉面功夫和表面之事。

從古至今,劉徹從來沒有看到過,有那個明智的統治者,會將自己內部的矛盾和利害,公開的宣揚給天下看。

只有那些****和笨蛋蠢貨,纔會以爲公開了矛盾,自己就能佔據主動。

殊不知,矛盾的公開,必然導致激烈的權力鬥爭。

任何東西,在沒公開前,哪怕彼此已經疏通水火,有我無他了,但也還可以遮掩,可以隱藏,可以緩衝。

一旦公開,就等於告訴自己和對手:來吧,我們決一死戰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這豈非是****?

尤其是東宮和未央宮之間的關係,敏感而脆弱。

這就是劉徹爲什麼一直要忍着竇氏和館陶挖牆腳,而裝作大度的模樣。

實在是他知道。

對皇帝而言,不能只顧一時爽。

爽完之後,還要考慮怎麼收拾爛攤子。

東宮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但竇氏外戚和館陶的問題,卻是可以通過其他手段禁絕的。

公開矛盾無助於解決問題,只會讓問題更糟糕。

史書之上,可不乏有着流血漂櫓,陳屍宮廷的悲劇。

“朕命令爾等,以及諸元王子嗣,即刻肉袒出太廟,謝罪於朕前!”劉徹厲聲說道:“如此,念在元王夷王之德,朕或許還會從輕發落,不然,獲罪於天,無可禱也!”(。)

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655節 無奈第1375節 寶藏第1045節 呼揭東進第1138節 紈絝子的蛻變第3節 薄皇后第367節 新的時代(3)第355節 決定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1496節 一夫狹五口而牧百畜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348節 諸王議政(1)第41節 科舉的土壤第1307節 嬰兒潮第129節 塵埃落定第1017節 戰前準備(3)第439節 收買(4)第1569節 吹響殖民號角(2)第853節 影響(3)第1211節 新法家(4)第1016節 戰前準備(1)第53節 條候第80節 不作死就不會死第1211節 新法家(4)第1462節 人心第716節 龍城大會(3)第563節 貪婪第180節 袁盎來了第770節 返航第699節 目的(1)第910節 樓船的腦洞(1)第1284節 這界貴族不行第626節 溫言在口(1)第469節 殺雞駭猴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407節 裁決(1)第1473節 在安東(4)第644節 懸賞第248節 太子劉德(4)第473節 中央集 權(1)第1504節 接班(2)第1324節 抉擇(2)第61節 微服(2)第963節 搶手的墨家士子第625節 大棒在手第1102節 墨家的秘密第744節 趙佗入朝(1)第378節 喜事第171節 投名狀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1)第1350節 決戰(2)第306節 神器(1)第572節 戰和(1)第65節 前世仇第286節 無法改變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1174節 矯正(1)第868節 鮮卑歸附(1)第21節 招攬人才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262節 賞賜與福利第1350節 決戰(2)第264節 西漢袁隆平第1006節 繳文第239節 回長安第1169節 藝術(3)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549節 比爛第1495節 積極的大鴻臚第373節 科技樹第1271節 英雄豪傑(2)第1437節 司馬遷的疑惑(1)第1101節 絕望的匈奴人第739節 賣隊友的羅馬人第197節 垂釣汾脽邊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1415節 變遷第193節 陽陵第26節 官商勾結第719節 拿錯劇本的儒家(2)第1347節 射術的較量(2)第887節 醫學的未來(1)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451節 爲民做主(3)第1030節 日蝕第466節 大朝儀(6)第463節 大朝儀(3)第1452節 狂風暴雨(1)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846節 善後(3)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1063節 屠殺(1)第978節 準備戰爭(1)第1391節 畫大餅 1 除夕快樂第1579節 最後一戰將至第677節 《新農書》完成第130節 榜下捉婿第1504節 接班(2)第766節 轉變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