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節 駱郢歸心

看完細柳營的操演。

劉徹笑的嘴都合不攏。

駱郢卻是已經連手腳都發軟了。

一個十三歲的少年郎,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想要他心志堅定,屹立不拔,這簡直就是全天下最好笑的笑話!

好在,有着‘曲線興國’的念頭支撐着他,讓他不至於崩潰。

駱郢現在最害怕的,就是,中國連曲線興國的機會都願意給閩越。

一定要完成天下的大一統。

天下大一統並不可怕。

實際上,三越諸族中,也不凡渴望生活在一個天下大一統的中國社會中——雖然主要都是被從漢地過來的儒生洗腦了的傢伙。

但漢越民族千餘年的交往下來,彼此之間,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最重要的是兩者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而且,閩越故地,經過秦代十幾年的統治,早已是書同文、車同軌。

哪怕是最激進的閩越人,也不會否認自己屬於‘中國人’這個概念。

真正可怕的是,中國天子要掃平閩越宗廟,廢藩置郡。

那樣的話,駱氏這閩越的千年貴族,世代王族,就要灰飛煙滅。

[不止是全族上下,都要與塵土爲伍,更可怕的是,宗廟祖宗,將無人祭祀,子孫後代,將忘了自己的根。

在這個時代,民族主義,連影子都沒有。

所謂國家政權,說的好聽一點,是‘負萬民之望。代天牧狩’,說的難聽一點。其實就是家天下。

家天下時代的君王,最着緊的就是兩個事情。

一是祖宗;

二是自己。

祖宗是己身權威的來源。是統治的法理基礎。

自己……

這就不用多說了。

每一個君王,都必定是極端自私的存在。

哪怕是明君,也是如此。

駱郢顯然不算明君、明主,也夠不着明君、明主的標準。

但他到底是閩越王世子,未來的閩越國主。

對自己的未來,對己身的存亡,對己身的榮華富貴。

他自然無比關切。

因此,剛剛跟着劉徹出了細柳營,坐上回程的攆車。駱郢立刻就是跪到劉徹面前,低頭口稱:“蠻夷小臣,恭問中國天子安!”

好吧,格調直接從‘下國小臣’變成了‘蠻夷小臣’。

姿態已經是低到了極點!

要知道,自詡以禹皇苗裔,勾踐子孫的閩越人,可從沒有將自己看成蠻夷的。

而且,這個世界也很少有人會承認自己是蠻夷。

駱郢的低姿態,讓劉徹很受用。

“愛卿快快請起……”劉徹微笑着讓王道扶起駱郢。道:“蠻夷小臣?愛卿何出此言哉?卿之祖,系出夏后氏,受過周室冊封,列名於中國諸侯之中……”

劉徹笑眯眯的走上前去。拉住駱郢的手道:“且卿祖,卿父,在朕看來。對中國是有功的,對朕這漢家江山也是有功的。翌日青史之上,卿祖卿父。乃至於卿,都可留名於上,供後世子孫瞻仰——一如卿之先祖,越王允常、勾踐,朕就常常對左右說,允常、勾踐,真賢王也,篳路藍縷,爲中國開疆,嘔心歷膽,傳播華夏文明之聲,教化百越,功在千秋,利在萬世!”

劉徹這些話,並無任何誇大之處,是很公正的評價。

當然——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來評價的。

不管閩越國王室從無諸開始,打的是什麼主意,但是,他們都如南越國的趙佗一樣,在客觀上促進了漢越民族融合,傳播了中國的先進文化與先進理念。

雖然這兩者都是躺在秦始皇的功勞薄上做出來的成績。

但成績就是成績,不可否認。

像福建的山溝溝,兩廣的崇山峻嶺,甚至中南半島上的叢林深處。

若無趙佗、無諸等人的努力。

漢室就算動用武力,吞到肚子裡,估計也會消化不良。

而歷史證明——自小豬滅亡三越後,三越故地,就盡爲中國之土,三越人民,盡爲中國之百姓。

甚至,連交趾郡這樣的在後世只能從歷史上尋找的故土,也直到五代才分裂出去。

那完全是子孫不孝。

換句話說,其實假如不考慮,劉漢王朝與南越、閩越之間的分歧與糾葛的話。

那麼,其實,南越國和閩越國,都可以看做是中國的分基地。

雖然,現在,分基地跟主基地之間,有着少許的矛盾和少許的分歧。

但大家同出一門,系出一源,同文同種同祖,完全可以坐下來談嘛。

只要能完成統一,劉徹覺得,沒什麼事情是不可以談判的。

駱家想繼續稱孤道寡,也不是不可以。

趙氏想繼續稱王稱霸,也沒什麼關係。

只是,不能在中國的故土上。

朝鮮半島啊,霓虹啊,印度啊,西域啊,東南亞啊。

這個世界足夠大,容得下兩個異姓諸侯王。

更別提放他們出去還有好處。

周室分封越國在江浙,當初江浙是東夷的地盤,現在卻是雷打不動的中國本土。

只要他們能發揮祖宗十分之一的能耐,未來的中國疆土,就可以再擴張個百八十萬平方公里了。

這樣想着,劉徹就語重心長的對駱郢教育道:“華夏貴胄,從來就不是夷狄!卿要記住,卿的身體裡,流着的是夏后氏的血,是先賢允常、勾踐的嫡系子孫,不管卿以後在那裡,做什麼,卿都一定記住這一點!”

駱郢被劉徹忽悠得只感覺血脈僨張,渾身紅熱。

越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得根在何方。

閩越社稷的祭祀。排在第一位的,永遠是禹皇。

大禹治水的禹皇!

當年。楚國滅越,越人寧死不屈。堅決抵抗。

雖然最後失敗,但是,殘餘的越國貴族,帶着百姓,撤向南方的崇山峻嶺。

這就是閩中越人各族的祖先。

越人當然也是驕傲的,也是自豪的。

深埋於他們血液中的不屈因子,更是時時刻刻的影響着他們的所有人。

是以,即使駱郢爲細柳營破膽,爲閩越國的前途絕望。但卻也只想‘曲線興國’,而不是徹底歸附。

跟東邊的濊人、真番、馬韓等國,形成了鮮明對比。

因此,想要讓越人真正歸心,也是無比困難的事情。

當年,吳苪威震全越,被閩越各族奉爲共主。

那又怎樣?

時機一到,各個山頭紛紛棄其而去。

許多人甚至招呼都不打一聲,真是讓吳苪傷透了心!

但越人同時也是感性的。

即使身在夷狄數百年。越人也從未忘記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裡。

駱郢家的族譜,甚至能一直追溯先王允常時期。

聽着劉徹這個漢朝天子的話,駱郢忍不住淚流滿面。

天可見憐!

自從先王允常起,越人就一直想着迴歸中國。

勾踐大王滅吳之後。會盟徐州,稱霸中國,周天子策命勾踐大王爲伯。賜踐祚,佐天子。這是越人最接近自己夢想的那一刻。

可惜,勾踐大王后。國事日衰。

終滅於楚威王之手,末代大王無強戰死沙場。

無強死後,諸子爭位,越國在內戰與外敵的相互打擊下,終於四散於江海。

這些歷史,都是寫在了駱郢家族的族譜上,歷代祖先,不斷訓誡、傳承。

時光荏苒,勾踐大王后三百載,終於,又有一位中國天子,願意承認越人=中國人。

這讓駱郢百感交集,涕泣不已。

當然,這是建立在,一則,駱郢已經徹底喪失了與漢朝爲敵的信心與信念。

二則,他是個少年人,再怎麼聰明,也沒什麼心眼,而且最是容易爲熱血支配。

若無這兩點關鍵,劉徹恐怕嘴皮子磨破了,對方也會無動於衷,最多做做樣子。

“陛下……臣……臣……”駱郢一邊流淚,一邊笑着恭身一拜,鄭重的道:“臣郢願永爲陛下之臣,永爲中國之臣,永爲華夏之臣,臣之子孫後世,亦是如此,若有驅策,唯效死而已!”

劉徹也是長出了一口氣。

閩越的問題,有了駱郢的這個態度後,實際上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剩下的事情,無疑就好辦多了。

文化經濟雙拳出擊,法律傳統鐵拳,三管齊下,慢慢的通過文化同化,推行經濟一體,甚至委派官員(也可以換個馬甲叫顧問),不出十年,福建全土,就盡爲中國疆域!

這可比小豬花了大力氣,打的頭破血流,最後還只能使出絕招——盡遷閩越百姓於江淮,才解決閩越問題可好得多了。

而得了福建,泛海過去,就是寶島。

現在可能還開發不了臺灣。

但我們可以先派幾艘船過去佔個碼頭,建個城市,宣示主權嘛。

況且,臺灣海峽以及周邊海域中,巡遊着的鯨魚,在這個時代,可不是少數!

閩越未來可以大力發展捕鯨和近海漁業。

更重要的是……

閩越國有着現在漢室極其稀缺的一類人才。

鐵匠,尤其是優秀的鐵匠。

自古以來,越人就以善鑄聞名天下。

青銅時代,越人鑄劍師,堪稱列國第一,所鑄的名劍,不知凡幾。

著名的越王勾踐劍更是名留青史,讓後人爲之神往。

若能和平統一,得了越人工匠之助,對漢室的工業化積累,是很有好處的。

你要知道,閩越國雖然小、弱、窮,但他們的冶鐵技術與鑄造技術,並不弱於漢朝。

不然,歷史上,漢軍也不會在閩越軍隊面前。吃那麼大的苦頭了。

“卿能這麼想,朕非常欣慰。朕就等着,卿成長爲漢室棟樑的哪一天……”劉徹拍着駱郢的肩膀勉勵着。

回宮以後。劉徹就下令,讓王道親自去少府,重新爲這駱郢挑選一位老師和服侍的下人。

駱郢的洗腦工作,是決不能停的。

恰恰相反,要加大力度,不停的洗腦,要把駱郢從骨子到身體,完完全全的變成漢人,以漢朝思維考慮問題。以漢臣的方式生活,最好再給他找個老婆,生個兒子……

駱郢十三歲了,不小啦!

這樣纔算保險!

劉徹可是記得很清楚,歷史上,那位已經被漢室從頭到腳都洗了一遍的趙胡,回國即位後,在很多事情上,都是忠臣。

但獨獨一事:讓他朝貢長安。卻是死都不願。

不是今天臣病了,就是明天臣有疾。

趙胡那樣的鐵桿親漢派,尚且回國後都變臉,爲了一己之私。頑固的抗拒統一大勢。

這駱郢要是洗腦沒洗好,萬一將來回國後,玩什麼花樣。雖然劉徹不怕,但終究是個麻煩。

吩咐完這些事情。劉徹又讓人把劉閼叫到宮裡面來,囑咐道:“閩越之事。皇弟回國後要用些心思,皇弟不妨強硬一些,強勢一些,對閩越國中的親漢派,一定要保護好!”

劉閼即將回國,這些事情,當然要交代好。

至於前腳剛剛與駱郢推心置腹,說着漢越一家,回頭就着手着向閩越國下手,干涉閩越內政。

這樣沒節操的事情,本就是一個合格的皇帝應該具備的技能。

所謂,以鬥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天朝太祖的至理名言,可不僅僅只是在體現在內政上,外交與統一之事,也是同樣的關鍵。

尤其是統一大業。

你不先做好,丫要不答應就開乾的準備。

對方就可能會以爲你軟弱可欺,有便宜佔,煞筆纔跟你統一。

滿口仁義,手拿棍棒,纔是一個真正的統治者應該具備的本能。

“諾!”劉閼自然很懂自己皇帝兄長的意思,領命道:“必不負陛下所託!”

反正真要打起來,也不是他這個江都王能管控和處理的事情。

必然是由長安方面動手。

一旦事成,那他就可以離開江都那個大坑,來中國腹地過舒服日子了。

更關鍵的是,還能青史留名,何樂而不爲呢?

看着劉閼的模樣,劉徹也不得不提醒他一句:“皇弟也不可太過火了,閩越、東海、南越三國,只要不挑釁、不挑戰、不反叛,皇弟就不要站出來說話,讓主父偃跟周遠去處置!”

“諾……”劉閼點點頭。

“皇弟是不是應該考慮立後的事情了?”談完公事,劉徹自然難免關心起劉閼的私人事務了。

這最重要的,自然就是立後。

天子有皇后,諸侯王自然就要有王后。

老劉家的諸侯王,一般都會在就國後,從國中的大臣、貴族裡選擇一家的女兒作爲王后。

既是鞏固自己的地位,也是爲了跟當地的權貴合流。

不然你一個外人,融不進當地的圈子,哪怕你是大王,估計也會威信掃地。

老劉家也不是沒出過被地方官和地方豪強架空的悲劇大王。典型的就是現在的城陽王,過去的淮南王劉喜了。

當初劉喜被遷爲淮南王,高興的三天三夜都沒睡着,結果,到任後,卻被淮南國上上下下給抵制了起來。

幾乎沒有人認可他這個大王,五年後,劉喜就灰溜溜的滾回了城陽王的位置上。

把淮南國還給了劉長的兒子們。

劉閼聽了劉徹的話,卻是臉上尷尬了一下,笑道:“回稟陛下,臣覺得,此事還不需急……”

劉閼可沒想在江都呆一輩子。

這王后當然就不急着立了。

劉徹見劉閼的模樣,笑了笑,也就不提這個事情了。

畢竟,強行拉郎配,不是不可以,但沒必要爲了這個事情,傷了兄弟感情。

在漢室當皇帝,不管怎麼樣,都要給自己樹立一個兄友弟恭的典型。

除了劉閼,劉徹還能選擇誰?

劉閼見着氣氛有些尷尬了,連忙開口道:“陛下,那吳逆餘黨,臣回國以後,該如何處置,還請示下……”

現在,劉濞的那幾個兒子躲在南越和閩越苟延殘喘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但劉徹這個天子遲遲沒表態。

下面的人也不敢自作主張。

劉徹想了想,道:“那些餘孽,自然要好好懲治,不過,南越和閩越之中的逆黨,就暫時不要去管了!”

劉濞的幾個兒子,可是有着很大的用處!

即可以在未來拿他們當藉口,開戰,也可以藉着他們,挑撥三越之間的關係。

一句話概括就是,對於三越,能和平統一,當然最好,不能,那就開打吧!爲了國家統一,沒有什麼手段是不能用的!(……)

第491節 爭取支持第1536節 居延(1)第468節 家宴(2)第397節 津關第1551節 矛盾的陳嬌第647節 殺放囚(1)第674節 暖冬第1184節 強大的工匠(2)第61節 微服(2)請假條第798節 戰前(2)第1057節 呼衍當屠的覺悟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163節 周陽由必須死!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816節 最後的折蘭騎兵(4)第774節 承諾(1)第1355節 最後的白狼騎(1)第1081節 勇者無敵(2)第808節 誰是世界第一強軍(2)第108節 衆生百態第1100節 歷史中的故事第629節 溫言在口(4)第658節 南巡(3)第517節 給他們主人第1296節 帝國的毀滅(5)第37節 收心第519節 盤算第1122節 影響(2)第1317節 分裂的匈奴第736節 王者歸來——墨家(1)第518節 昆明池第117節 李廣難封(2)第599節 無題第1198節 老將第1275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2)第850節 武夫當國(3)請假條第985節 忠勇的樓煩人第633節 新學派(2)第五百五十一節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1574節 流血的單于庭(2)第614節 烏孫的災難(2)第1514節 戰略(2)第683節 壓力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220節 三個條件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1052節 國家力量(2)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96節 各家有各家的難處第1487節 加強法家第216節 基本盤第863節 崇高理想第1010節 內閣(2)第698節 天坑裡的人們(2)第196節 義婼的變化第1436節 戰鬥力爆表的商賈(2)第821節 臣服第586節 新世界(2)第57節 證據第308節 囑託第209節 調查(3)第77節 上林苑第1342節 恐懼的力量第1531節 和平時代結束了第481節 商稅的顧慮第50節 五銖第1128節 波瀾(2)第1357節 乞和第529節 擦屁股第375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1)第529節 擦屁股第1346節 射術的較量(1)第966節 省親(2)第925節 授田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463節 大朝儀(3)第770節 返航第1593節 統治(3)第383節 詔諭第1140節 家宴第615節 洗錢第1003節 託付重任第1564節 以夷制夷第687節 平律(2)第1070節 血戰(1)第1438節 司馬遷的疑惑(2)第895節 風起南國(1)第468節 家宴(2)第1466節 人事調整(2)第382節 殖民(2)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2節 雪中送炭第920節 從此朕既國家(2)第1043節 匈奴對漢軍的恐懼第1148節 壞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