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2節 輿論洶洶

商人們團結起來,力量確實是很強的。

就如現在,關中的大商賈、地頭蛇,如田氏、楊氏、無鹽氏、王氏等家族一發作。

各種拜帖不斷送出去,各路人馬乘着馬車,不斷拜訪名宿。

另外,坊間的遊俠們也動了起來,到處散播‘天子新修長安,欲以戶爲稅,往稅兩萬錢’的謠言。

而輿論界,儒家的巨頭們,在金主們的要求面前,也紛紛站出來,大聲疾呼‘不可與民爭利’。

董仲舒甚至還發表一篇慷慨激昂,文采橫溢的文章。

短短數日,這篇名爲《大義之所本》的文章,傳遍整個長安士林。

而劉徹也很快就拿到了這篇文章。

“董子的文章,寫的可是真好!”劉徹看完這篇文章後,也不得不擊節讚道。

論起文章的才華和文字之美,當世之中,幾乎沒有人是儒家的對手。

畢竟,能夠在文章上與儒生一較高下的。

整個春秋戰國,也就那麼幾個人。

像韓非子這種,能夠在文字和文學上壓倒儒家的,更是百年也未必能見一個。

而這董仲舒的文學水平和寫文章的本領,更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頂級水平!

不過……

眼睛看着這篇華美的文章,劉徹嘆了口氣:“難怪後人說:知識越多越反動了……”

但劉徹卻沒有生氣。

恰恰相反,他很高興。

他甚至讓尚書郎,將這篇文章裝裱起來。

因爲,董仲舒的這篇文章,除了文字優美,讓人歎爲觀止之外,文字之中,還有着深厚的人文主義,也就是情懷。

這篇文章,劉徹知道,它註定將流傳千古。

就如同王洛賓反武則天的那篇戰鬥繳文一般。

靠封禁,靠抹殺,是抹殺不掉的。

而且,事實上,劉徹也不可能去封禁它,抹殺它。

言論自由嘛!

況且,劉徹的本意和本心,也希望看到再一次的百家爭鳴。

既然是百家爭鳴,那就允許有人說話,允許有人大放大鳴——即使他的立場是錯的。

況且,這次事件表露出來的學術界和商界的聯合,讓劉徹實際上很喜歡。

甚至,劉徹覺得,這纔是對的。

在事實上,劉徹不喜歡那種隱身高人,不食人間煙火的賢達。

因爲這些人只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而不去思考現實世界。

但一切哲學和政治學,最終卻都必須服務世界,服務國家。

就像如今的黃老派思想,爲何衰落?

還不就是一堆人天天想着修仙,宅在家裡,希望可以羽化,不問世事,也不摻和政治。

他們這樣做,自己是清靜了,但整個學派卻日漸衰退。

以至於到現在,居然只有一個汲黯可以撐門面。

甚至,有大量後起之秀,被雜家和荀子學派給拐走了……

而到儒家的問題上,劉徹始終認爲,相比起滿嘴道德,實際上齷齪不已的東林黨,他更喜歡爲了利益,可以跟閹黨跟魏忠賢合作的浙黨楚黨。

因爲,浙黨和楚黨,會接觸現實,會知道妥協。

而東林黨……

今天,儒家可以拿錢發帖,哦不,拿錢寫文章,明天,就可以用錢讓儒家跪下來唱征服。

而這,正好符合了劉徹要求——資本和其利益集團,需要一個傳聲筒。

倒是,劉徹身邊的幾位儒家出身的尚書郎表示很惶恐。

他們紛紛拜道:“陛下息怒,董子只是一時糊塗罷了……”

“朕可沒有生氣……”劉徹嘿嘿一笑,望着被裝裱起來的那篇文章,道:“卿等且看,董子這篇文章,幾可與賈誼的文章媲美了!”

天子的態度,讓尚書郎們都琢磨不透,摸不清天子的意圖。

但他們知道,這一次,董子和儒家,恐怕要栽一個大跟頭。

……

在長安士林,儒家的言論漸漸發酵。

尤其是董仲舒的那篇文章,因爲寫的太好了。

一時間圈粉無數。

特別是許多文青貴族,紛紛被其吸引。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中國人骨子裡有着深厚的追捧文人的傳統。

譬如,幾人知道,著名的《岳陽樓記》所稱讚的那位滕子京,其實是一個大貪官兼大混蛋?

而董仲舒這篇文章一出,在輿論的炒作下,很快就形成了風潮。

在士大夫和貴族階層,製造了巨大的影響力。

無數人都誦讀着董仲舒的這篇文章。

起初,這些人只是在家裡自己讀着玩,當他們發現,國家和朝廷無動於衷後,這些傢伙開始在大庭廣衆之下宣講起來。

然後,一些拿了錢或者有利益牽連的傢伙,在發現似乎天子和朝廷的鷹犬竟然連這個也不阻止後,膽子愈發的大了起來。

再加上商人的錢和某些大臣貴族的權在背後慫恿。

於是,有人開始集會了。

當然,他們不敢在大庭廣衆之下集會——那會被長安百姓打死的。

他們也很清楚,實際上,他們製造的聲勢,只在上層。

甚至連中層都不支持他們。

畢竟,長安城年久失修,許多閭里,哪怕是中產階級居住的閭里,也早已破敗不堪,污水橫流。

尤其是渭河汛期來臨時,常常會製造內澇。

尚冠裡和戚里以及周邊的貴族區,當然不會受到影響——即使有,也會有軍隊、僕人予以清掃和疏導。

哪怕河對岸都可以看海了,但尚冠裡和戚里,絕對會幹乾淨淨。

所以,在這一次風波,整個中下層和上層的民意是完全割裂的。

尤其是那些在商人手裡有着利益的貴族,完全是不管泥腿子去死的。

這很好理解。

就像歷史上,武帝的舅舅田蚡,嘴裡面憂國憂民,但遇到洪水,卻毅然決堤泄洪,導致黃河淹沒了整個河南地區,而且田蚡還極力阻止其他人去堵決口——因爲這樣的話,很可能下次洪水來的時候,就會淹掉他自己的封國。

所以,後來武帝曾經說:使武安(田蚡)在,族矣!

於是,在現在,知道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引起公憤,但卻又想製造聲勢,形成壓力的士子們,紛紛選擇了在各地的鄉校集會。

他們的選擇,當然是很正確的。

因爲鄉校之中,是中國言論最自由的地方。

在這裡,只要不是光明正大的討論今天殺進未央宮,幹掉姓劉的,再怎麼議論國家政策,那也是他們的權力。

而且這個權力,還是受先賢保證的。

子產不毀鄉校,被諸子百家一致認爲這是君子所爲,也是必須受到推崇和尊重的行爲。

所以,一時之間,整個長安各處的鄉校,幾乎都被儒家的士子們佔領了。

這些傢伙,高舉着董仲舒的旗幟,大聲唸誦着董仲舒所寫的那篇《大義之所本》一個個羣情激昂。

“與民爭利於下,民安能如之哉?”在靠近戚里的一個鄉校裡,董仲舒的大弟子呂步舒大聲疾呼,痛心疾首,聲淚俱下的道:“方今食祿之人,身寵而居高位,乘富貴之資,多其牛舉,廣其田宅,而民則日削月瘦,寢以大窮……”

一羣拿了錢的地痞無賴和遊俠們紛紛鼓譟大喊:“不可與民爭利,不可與民爭利啊!”

鄉校內外,彩旗飄飄,甚至有人痛哭流涕,哭訴着:“我等本小本生意,奈何食祿者洶洶,這日子沒法過了啊……”

而在另外一個鄉校裡,也有儒生粉墨登臺,大聲疾呼:“孔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故夫煌煌求財意而所匱乏者庶民之意也,而煌煌求仁義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食祿之君違於義而竟於利,其義何在?”

同樣,數十位地痞無賴和遊俠們大聲鼓譟:“與民爭利,此聖人之所非也,吾等萬萬不能答應!”

………

一時之間,幾乎整個長安的聲音,都似乎只有他們的聲音。

廣大下層人民和中產階級,被他們摁住了嘴巴,扼住了喉嚨,竟然無處發聲。

唯有在遠離長安的墨社之中,纔有墨者大聲批判儒家的這些行爲。

但,墨社離長安太遠。

而且,墨家所能得到的力量太少。

若無君權加持,墨家的聲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於是,一時間,長安輿論洶洶。

孔子、孟子的招牌,都被人們高舉。

鄉校內外,聲勢浩大的‘反與民爭利’運動來勢洶洶,以至於連少府和內史衙門都嚇的不敢輕舉妄動。

面對少府和內史甚至是京輔都尉、執金吾以及五官中郎將請求‘肅清輿論’的鎮壓聲音。

劉徹冷笑了一聲,道:“無妨,卿等無須再議……子產不毀鄉校,太宗除誹謗之罪,朕豈可堵塞言路……”

事實上,劉徹很清楚,這些官僚的要求,有些是自己的本能反應,而有些則是別有用心的推波助瀾。

想想看,假如劉徹用軍隊,用刀劍,堵住了這些儒生這些商人的嘴巴。

但,結果肯定只會適得其反。

甚至說不定,還會被儒家騙了廷杖!

劉徹可沒有這麼傻!

“看他起高樓,看他宴賓客,看他樓塌了!”面對再三請求給與指使的官員,劉徹只留下了這麼一句話。

第988節 商賈的興起第531節 帝國主義(2)第118節 改革的計劃第413節 考舉(6)第1073節 狹路相逢勇者勝(1)第1481節 伍被的野望第678節 決定未來的朔望朝第154節 霍仲孺的野望第824節 影響第1569節 攪局者第1501節 商賈的力量第1491節 深海(1)第1385節 如喪妣考第1027節 狂歡(1)第16節 決裂第217節 兄弟第973節 陌刀威武(1)第1098節 分蛋糕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612節 匈奴體系(2)第1289節 上谷之戰(3)第1280節 戰上谷(1)第1509節 單純的竇嬰第344節 背鍋俠(4)第1135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3)第504節 操縱輿論第1505節 接班(3)第1540節 最後的林胡王(1)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1033節 磨刀霍霍(2)第1354節 天若有情天亦老第730節 國情諮文(1)第1258節 匈奴的計劃(2)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95節 人選第903節 少府的成果(2)第68節 早朝(1)第1560節 匈奴的無奈第276節 得意忘形第416節 匈奴公主(3)第609節 定策(3)第650節 嘗試(2)第918節 竇後退政第1249節 調整(1)第1045節 呼揭東進第1094節 天單于(2)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1556節 周亞夫致仕(2)第1364節 可怕的漢室列侯集團第306節 神器(1)第1303節 匈奴的部署(1)第1414節 相親(2)第271節 反應第477節 酒的問題第581節 爲難第1185節 丟臉第1200節 程序(2)第340節 丞相的人選第139節 負荊請罪第975節 陌刀威武(3)第1215節 對墨家的疑慮第27節 定策第133節 志向第746節 趙佗入朝(3)第1230節 調、教儒家(1)第1534節 涼州與幷州第134節 天子的提議第1443節 司馬遷的答案第1300節 戰略判斷第8節 家宴(上)第877節 安排第272節 新思維(1)第1078節 城彼朔方!(2)第1306節 摸着石頭過河第875節 安北都護府第941節 捕鯨業帶來的變化第1279節 匈奴百態第579節 夢兆(2)第1470節 在安東(2)第52節 難題第71節 早朝(完)第1188節 明主(1)第937節 西進的匈奴第570節 人心(2)第145節 文明之光第79節 竇太后的改變第313節 板甲與人才第1323節 抉擇(1)第177節 歷史尊重我第961節 膨脹的匈奴第483節 閱兵第1093節 天單于(1)第838節 軍臣的條件(2)第1292節 帝國的毀滅(1)第682節 籠子第1550節 昭昭天命第457節 契機第848節 武夫當國(1)第229節 爭鋒相對第108節 衆生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