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甄家家主,孤注一擲

第174章 甄家家主,孤注一擲

什麼叫商業聯合會?

雖然在場衆人都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但隨着劉儉稍作解釋,大家心中就都有數了。

說白了,就是打着維護河北諸業市場秩序的幌子,重新進行各行各業利益再分配的一個組織。

若是民間自發性的組織,在這個情況下估計沒什麼卵用,只會是徒有其名。

但現在關鍵是,這個組織是由州牧署組織牽頭建立的。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這個組織是有官方背景,是由政府作爲主導的!

劉儉要插手北地商貿事務。

以州牧署的角度,來參與到河北的商業利益分配中來,而且他野心還挺大。

按道理而言,劉儉是冀州牧。

冀州牧牽頭組織的商業聯合會,不應該是叫“冀州商業聯合會”嗎?

爲什麼要叫“河北商業聯合會”?

只看這一個名頭,便能看出箇中端倪。

此人的胃口不小,眼光也不小。

而且吧,他這個“商業聯合會”組織的名目,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挺煩人的。

雖然很明顯,這“聯合會”一出,必然會使一部分家族的利益受損,但受損的部分,並不是被劉儉個人給揣褲兜裡了。

而是被其他的家族給聯合瓜分了。

因爲我們大家都是聯合會的成員呀,沒有一個人拿的道理。

這就是不會使身爲牧守的劉儉,淪落到衆矢之的。

拉攏一部分打壓一部分,是劉儉的拿手好戲。

他從來不會把所有人都樹立爲一個階段的敵人。

就算都是敵人,也是先把一部分敵人當朋友,幹掉那些敵人之後,再把這部分敵人滅了。

而且,讓河北的衣冠巨室們無奈的是,劉儉建立“河北商貿聯合會”,這第一批的會員,很明顯是以寒門庶族居多。

但這個“商貿會”,只是用以劃分河北商業利益的組織,又不是舉孝廉,走仕途。

雖然看着那些寒門庶族礙眼,但衣冠巨室,望族世家真就說不出什麼來。

因爲這個組織並不針對怎麼當官,人家沒搶政治資源。

大家只是研究怎麼賺錢和規範商道分配。

賺錢可不是你們的專利了吧?

在場的一衆豪富們認真的思索了一番這個“河北商貿聯合會”的性質,接着大致想明白了這當中的運作方式。

說是平衡河北諸業行情,實際上就是抱團搶生意。

這個組織並未觸動衣冠巨室的政治利益,沒有人有任何理由可以反對。

再說了,就算是反對,也沒意義。

州牧建立的商會,擁有大漢朝官方背景的組織,這是一面鐵招牌。

衆人當下,你一句我一句,紛紛開始議論此事。

很顯然,大家對這個商業協會還是非常的感興趣。

但事實上,劉儉成立商業協會,搶生意並非他的主要目地。

關鍵是他需要用官方背景,用衣冠巨室和寒門庶族之間的矛盾,聯合一部分人,在製造共同利益的同時,取得另外一項關鍵的東西,那就是定價權。

地方豪右巨門聯合,哄擡糧價,掌控馬價,用以左右當地郡署的政策,掌控財富,這種事情若是在和平時期,或許可以通過中央調配,亦或是控制貨幣發行等手段來進行調控。

可一旦到了亂世,這種事情就不可控了。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種事在古代諸朝也是數不勝數,這當中既有官宦惡政,也有地方望族豪富聯合操控市場走向。

定價權若是被地方的豪族控制了,那身爲一方之長,若要奪回來,必然就得掀起腥風血雨。

真犯不上。

優先掌控主動,可以省很多事。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開始細細討論建立這個所謂的“河北商業聯合會”的組織架構,因爲政治體制和商業經營模式與後世有異,所以這個“聯合會”的名字可以照搬後世,但細枝末節的體制分工就不能照搬了。

其他的細枝末節無所謂,劉儉只堅持一個原則:州牧署主導。

一衆人研究了很久,甚至將今日相聚的酒宴都給省了。

整整議論了兩個半時辰,大概的一個框架才終於被議定完畢。

而此時,日頭已落,天色已黑,衆人皆紛紛起來,向劉儉告辭。

劉儉招呼佐吏送一衆人出去,引領他們去鄴城館驛暫歇,待明日,讓諸人再來府中相聚,繼續商議這事。

這些人從冀州、幽州的各郡遠道而來見劉儉,想要商議的事情自然不可能是一天就能議論完的,估計非得在這跟劉儉開會計議個七天八天不可。

一衆人走後,劉儉抻了個懶腰,看了看窗外的天色。

天色已黑!

嗯,是時候回後宅去找卞玉兒了。

原先在雒陽時,卞玉兒只是自己的婢奴,而不是自己的妾,他只能隔三差五跟她嘿呦一次意思意思,要的頻了就有點不像話了,在鄭慈那也說不過去。

但是現在,卞玉兒已經成了自己的妾。

而且到冀州任牧之後,他也只有這麼一個妾跟着,劉儉天經地義的可以天天跟卞玉兒一個房間裡嘿呦嘿呦。

歷史上曹操爲什麼那麼喜歡卞玉兒劉儉不知道,但劉儉現在是真的很喜歡卞玉兒。

劉儉剛要往後堂走,卻見佐吏匆匆而來,在廳堂門口對劉儉道:

“使君,中山甄氏家族甄逸去往驛館途中折返,想要拜見使君。”

“中途折返?”

劉儉聞言揚了揚眉。

適才與一衆寒門庶族富商們議論的過程中,那個甄逸似乎並不多言,只是沒到非要他說話不可的地步,他就不說話。

如果非要他發言,他也就是零星的蹦出幾句話,給人感覺很單薄很冷淡很沒存在感。

反觀公孫範,和甄逸一樣都是兩千石高門出來的人,在適才如何建立“商會”的議論中,就表現的很是活躍,一個勁的叭叭,出盡了風頭,想攔都攔不住。

如今這個甄逸復返牧署……偏偏還揹着和他同來的其他人。

呵呵。

劉儉將卞玉兒暫時放在腦後,隨後端坐在主位,吩咐佐吏道:

“請他進來吧。”

“唯。”

少時,便見甄逸在佐吏的帶領下去而復返。

三十歲的甄逸,臉色蒼白,嘴脣發紫,印堂有些發青。

其實,適才與諸人議事之時,劉儉就發現甄逸的狀態有點不太對了。

這是身有頑疾的徵兆。

看來他身體很不好。

既然身體不好,大老遠的折騰到這幹什麼?在家中選個別的子侄來就是了,這圖一什麼。

“甄兄。”

劉儉伸手,請甄逸坐下,道:“甄兄去而復返,不知所謂何事?”

甄逸輕輕的咳了兩聲,隨後拱手道:“使君在上,甄逸有要事要說,今日就不與使君客氣了。”

劉儉聞言驚詫的揚了揚眉。

在大漢朝,這麼直奔主題的士人,還真是少見。

甄逸道:“甄家雖然世代經商,卻非純粹的商賈之門,家中三代亦有兩千石之官,甄某昔日也是舉孝廉出身,二十五歲時,也曾任千石上蔡令,只是因身體原因,不得已而棄官……”

劉儉點頭道:“這我知道,若非身體有疾,以甄兄的才能來說,早晚也能世襲兩千石官位。”

甄逸嘆息道:“可惜啊,我命不久矣。”

劉儉聞言一愣。

不過仔細看看甄逸的臉色,也釋然了。

劉儉一個醫學門外漢,一眼都能看出甄逸的身體有問題,以甄家的實力和財力,估計不知道給甄逸找了多少名醫了。

但很可惜,看來那些名醫都不能救甄逸的命。

劉儉安慰道:“甄兄莫要灰心,一時小疾,早晚必能痊癒。”

甄逸淡淡一笑,道:“生死於我,已是註定之事,無所謂了……只是我昔日年不足三旬,便棄官歸家,如今性命又危在旦夕,只怕我死之後,膝下諸子年幼,無人扶持,日後恐斷絕了進仕之途,這纔是我最擔心的。”

“使君想來也能看出,我因爲頑疾折磨,已瘦脫於人形,病已入骨髓,早晚必死。”

“甄逸此番帶病從中山國親自來鄴城,就是想在死前,爲家族和後代尋一個依靠。”

“畢竟甄家兩千石之門,不能因爲我早逝,而折於這一代。”

“適才聽使君之言,欲成立“商會”,可謂高瞻遠矚,實乃英雄手筆!”

“此非逸刻意吹捧,實乃甄逸亦是官宦子弟,又當過千石的縣令,能夠比旁人多揣摩些使君的意圖。”

“只是使君計策雖好,但終歸不會立時見效。”

“依照甄逸看來,使君欲快速施威於冀州諸家,非得有一個有名望,有實力,有財力的家族,當先站出來,不遺餘力的支持使君,纔可令使君的計策,事半功倍!”

“甄某妄自誇口,甄家亦是世襲兩千石之門,人丁興旺,又在中山國經商數代,不論於官署還是於商道,在冀州皆頗有威勢!”

“只要使君願意,甄家願爲馬前卒,抗冀州諸族之忌諱,替使君在冀州打開局面!”

劉儉先是驚訝,再是猶豫,最終恍然。

他驚訝的是,甄逸今日與自己第一次見面,居然就能說出這種話來。

他這話裡話外,似乎是要攜帶整個甄家認主!

而且還是急不可耐的認主,非常着急,一點也不藏着掖着。

隨之而來的猶豫,是劉儉覺得這裡面會不會有問題。

最終的恍然,是對甄逸眼前處境的理解。

他身爲甄家家主,剛剛三十歲,說明他也是在弱冠之齡繼承的家主之位。

兩千石之門的家主壓力都很大。

他們必須要想盡一切辦法,借用上一代的資源,讓自己也當上兩千石,這是每一位兩千石之門家主所必須要做的事情,也是判斷他們這個家主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據。

依照大漢朝的察舉制度和衣冠士族們在地方的仕途規則來說,甄家既然已經在這個遊戲圈中了,那一般情況就不會被人踢出去。

除非……

除非家主早死!

以甄逸目前的年齡來推斷,他今年三十歲,看樣子當了挺多年的家公,那說明他爹死的就挺早。

甄逸年輕時,政治仕途還沒發展起來,爹就死了,政治資源就容易斷。

他再想往上爬,就費勁了。

可禍不單行,如今甄逸才三十歲,竟也要玩完了。

連續兩代家主早死,對於甄家來說,是巨大的變數!

他兒子如今才幾歲?

等他兒子可以舉孝廉了,再想往兩千石運作,甄逸已經死了好久了,誰衝一個死人的面子幫忙?

兩代家主早死,很容易斷送了他們甄家日後兩千石的政治前途。

有一個活爹或是死爹,對於一個官二代來說,那效果可是天差地別的。

所以甄逸才要在最短的時間內,趕緊給自家兒子找一個舉主靠山!

日後就是死了,也得有人幫他兒子,把這個兩千石的家門給延續上。

整個冀州,如今橫看豎看,再比較一下關係的遠近……

對甄逸而言,好像真就是劉儉最合適。

所以,甄逸決定了,寧可與冀州其他衣冠望族不睦,也要全力支持劉儉在冀州的行動。

用甄家給劉儉當馬前卒,替他兒子博一個未來。

不得不說,甄逸賭對了!

劉儉現在,真的很需要一個爲他誓死效忠的兩千石家族!

(本章完)

第269章 諸侯討董第109章 太平張角第478章 謀士們行動第598章 朝廷的隱患第260章 劉儉欲將我置於爐上燒烤耶?今天晚上更第465章 從細節入手觀察第560章 袁氏“歸一”第65章 皇帝的好感第409章 我願代表河內韓氏做出承諾第779章 國運之戰第179章 該是時候彰顯一番了第427章 連失臂膀第205章 劉儉次子第299章 西涼派與幷州派第261章 潁川荀氏第380章 劉表的決心第746章 關羽的警醒第702章 大事件第8章 幹大事不可惜身第17章 我敢賭的,無人敢賭第87章 早晚一日,你可取代張讓第604章 動朝廷根本第354章 來將獻禮,同鄉問責第446章 相國的貓膩我都知曉第481章 過年佳節傳喜訊第424章 先破呂牛第581章 誰人替我打徐州第6章 人,還是野獸?第682章 採納衆長第79章 劉儉,曹操,袁家兄弟第439章 夏侯之殤第328章 董卓敬佩劉德然第447章 八廚集團第428章 龍虎鬥第4章 同窗可用第590章 前援後追第774章 袁家兄弟第177章 冀州軍組建!第655章 進宮面聖第374章 河北顏良,河北文丑第180章 進步多多的張飛第758章 盡敘大義張翼德第424章 先破呂牛第596章 認真做事的學子,諸葛亮第318章 飛將敗績 西涼軍士氣大跌第703章 論袁第330章 衣冠望族看出了弊端第682章 採納衆長第156章 白毦兵的雛形第308章 董卓曰:又被擒一個第675章 誰都需要老婆第304章 兩軍內訌,華雄在後第747章 君當威震華夏第522章 曹孟德兵伐徐州第638章 昏君當誅,主公息怒第39章 大功業(今日求追讀)第161章 恐懼第370章 左將軍麾下的名偵探第21章 佈局第183章 因爲我料敵於先第286章 殲敵與生擒第52章 家有醜女,君敢納否?第434章 卓若亡,我上第210章 殺亂之始太抱歉了,今天還是沒好第340章 董卓謀三獨坐第760章 大舉入蜀第477章 劉玄德,太學生歃血爲誓第74章 新越騎校尉第528章 袁家日後會被滅門的第245章 陷陣之威第97章 太平五行第713章 破袁第511章 只屬於劉儉的部門第483章 寧朝廷負我第75章 與誰買醉?第124章 兩面派孫文臺第64章 皇帝與孝廉第465章 從細節入手觀察第249章 賢弟真是大才第699章 徐州談判使第683章 輿論渠道和開放諸學第2章 涿縣四虎第357章 跑到我這來要名聲?第516章 子不類父第744章 陰陵之戰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302章 同爲宗親,你的人馬就是我的第372章 劉儉萬福,震懾宵小第101章 我的喜好竟與那曹賊一般(求訂閱)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144章 真正適合他的崗位第58章 劉儉上雒第431章 河北軍首戰驚司州第46章 大饗諸士第621章 正副先鋒第93章 外戚勢力即將登場第52章 家有醜女,君敢納否?第651章 諸劉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