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沮授田豐,目光長遠

第175章 沮授田豐,目光長遠

魏郡,廣平縣。

冀州諸地,士族公卿之門甚多,分支龐雜,彼此各有固守的基本盤,其中魏郡之地,自漳水之南,鄴城以東的廣平、肥鄉、館陶之地,以沮氏家族爲先。

沮氏家族的現任家公,就是沮授。

和田豐一樣,沮授也是冀州的茂才出身,家學淵源,家中世代研習《戴聖禮》,其能夠成爲一州之茂才,其本人的能力和背後家族的政治能量,自然都是不可小覷的。

今日的沮授,正在家中招待着一位重量級的人物——田豐。

身爲一州之茂才,田豐和沮授見面,不似旁人一般置酒縱情,而是在沮授家院落的小亭之中,布一棋盤,熱一壺草湯,對弈執棋,閒談天下諸事。

“要十億錢?”沮授落下一枚黑子,略顯詫異的看向田豐:“是冀州新任使君親口與元皓兄言之的?”

田豐手中捏着一枚白子,翻來覆去的在指縫間轉着,他的眼睛緊緊的盯着棋盤,道:“呵呵,若非我親耳所聞,又豈能來說與公與?君相知於我,田豐做事,從來都是不散妄言,能從我口中所述之事,必不會錯。”

說罷,他左手挽起右手之袖,伸手探前,將白子落於棋盤之上。

“公與覺得,使君此舉深意若何?”

“要少了。”沮授淡淡一笑:“若我在其位,當張口索要五十億萬錢爲上,哈哈哈。”

田豐似有些吃驚:“爲何?”

“左右都是要不來的,那爲何不多要些?”

田豐皺了皺眉頭:“公與莫要開這般的玩笑!”

沮授再次將一個黑子落在棋牌之上,道:“元皓誤會我了,我並無玩笑之意,乃實心之言,十億之錢,對劉使君而言,不過只是表面的試探之策,此君志不在此,想來定有後招。”

田豐嘆道:“公與此見,與我相若,這位劉使君雖然年輕,卻非尋常之人。”

“昔日在常山,劉使君剪除真定三家豪族的手段非常,一舉定勢,讓真定三族沒有絲毫轉圜之力,光是這一手,就已非一般少年所能及……如今,他來了冀州爲牧,這四郡的諸望怕是不得安生。”

沮授笑道:“任何事也要從兩個方面看,這位劉使君志向頗大,他此番來冀州,爲了擴充其實,當會對各郡衣冠巨室動手,倒也是常理。不過反過來想,劉使君若能在冀州出位,那在冀州曾與他共事的諸族,豈非也因此而得利於天下?”

田豐揚了揚眉,道:“他已是牧使,還能如何出位?”

“元浩兄乃是高瞻遠矚,胸富韜略之士,些許事情又何須問我?天下大事,難道不盡在先生心中?”

田豐面無表情,衝着沮授使了一個眼色:“該你落子兒了!”

“哦!慚愧,慚愧。”

沮授隨即再次執起一黑子,細瞅片刻,落於棋盤之上。

“據傳,京師之中,天子病重,時日無多,外戚何進執掌大軍,而宦官則凌駕於西園八校,涼州之地,皇甫嵩、董卓等關西軍莽則手握重兵,今天子膝下,二子皆年幼,皇后又是屠戶出身,性狹無甚見識,似這般格局怕是早晚都要亂,就看亂到什麼程度了。”

田豐捋了捋鬚子:“若果真如此,咱們這位在冀州任牧守的天子皇親,在這格局還真就是重中之重了。”

沮授言道:“自黃巾蛾賊被剿滅,冀州諸郡賊寇猖獗,野民日盛,諸士豪損失頗重,依我思之,若繼續這般下去,冀州的高潔之門怕是十年之內得讓賊寇耗滅一半,當此時節,諸家當尋之以變通之法,若是依舊固守其道。只恐結果難料。”

田豐說道:“如此說來,你似乎頗看重這位劉使君?他可能使時局有變了?”

沮授道:“還得看劉使君接下來下的是什麼樣的棋招,若他真有心能下一盤大棋!沮某人便傾舉族之力相助他又如何?可若他棋藝不精,我卻不能相陪了……畢竟我廣平沮氏也是百年士族,這份基業確是不能毀在我的手上。”

就在兩個人相談之時,卻見沮授府中的一名僕役匆匆忙忙的跑到了亭外。

“家公,鄴城那邊的人傳信回來了。”

說罷,那僕役將一份簡讀遞送到了沮授面前。

沮授隨手接過展開來看。

他本來只是隨意的看着,但看了一會兒之後,就見沮授的表情變的有些凝重起來。

看了好一會兒之後,便見沮授緩緩的將簡牘放下,轉眼盯着面前的棋盤,喃喃的嘀咕了一句:“好棋。”

田豐聞言,也隨之看向棋盤,奇道:“這步棋哪裡好了?我如何就沒有看出來?”

沮授笑着搖了搖頭,道:“不是說你我之間的這盤棋好,而是說劉使君的這盤棋下的頗爲精妙。”

“哦?”

田豐好奇的看向了沮授手中的那捲簡牘,問道:“公與可否借某一觀?”

沮授自然是不會吝嗇的,他隨之將那份簡牘遞給了田豐。

田豐細細的看了一會兒,說道:“這河北商業協會倒是頗爲新奇啊,第一次聽說。”

沮授嘆息道:“這位劉使君,似乎暫不着急組建軍隊,也不着急問諸家索要財貨,只是簡簡單單的成立了這一個所謂商會,還是以河北諸多寒門爲根基的,這倒真是個長遠的佈局。”

田豐輕嘆口氣:“這個所謂的商會一出,日後到底能發展成什麼樣,在河北諸業中有多大分量,皆不清楚,更不知其會是否對各族造成多少影響。”

沮授笑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五年之內,咱們這位劉使君的牧署,應是不會缺少財貨用度了。”

“當此一招,能看出這位劉使君乃是執棋之妙手,此等人傑,我當親往拜之。”

田豐似略微驚訝的看向沮授,道:“公與,伱此時去見劉使君,是有向使君低頭示好之意?”

“如何就不能不低頭呢?”

沮授指了指那份簡牘,道:“元皓兄應該能看出來,如今河北已是多有行於商賈的寒門庶族開始向這位劉使君靠攏,昔日以涿郡劉氏爲主的一衆寒門富商,已然壟斷了河北馬市,如今他們成立商會,吸納諸州寒門,把控鹽鐵糧木之業,試問河北衣冠之族,日後在商道諸業,可還有轉圜餘地?”

“這一州牧守不比一郡太守,權柄甚重,朝中諸事皆對其一人,劉使君應該是早就想明白了,如何活用這個藩鎮身份,以定州內諸事。”

田豐言道:“此時諸族若自持身份,不主動向前,怕是這商會的根基建成之後,衣冠諸士之家若想再入其中,就沒有機會了。”

“嗯,此乃梟雄手段!”沮授的眼睛竟有些放光:“真英傑人物!”

說罷,他看向田豐,卻見田豐並無驚訝之色,反倒是也在笑着。

沮授恍然道:“看來元皓兄早就有投誠於使君之意,只是一直未得其便?還是和沮某一樣,意欲觀察?”

田豐笑道:“都有吧,只是魏郡和鉅鹿諸望族,當此時節應大多不願讓步,只有你我兩人前去拜見,回頭會不會爲旁人指責?”

“大丈夫行於世當光明磊落,志在四方,沮某既有心與這位新使君共成大事,又豈會行那首鼠兩端,畏畏縮縮之事?你我又不曾損害諸家之利,只是赤誠相投,難道這樣,也算是錯的?”

聽了沮授的話,田豐當即撫掌讚道:“公與既能說出此言,足見與我是志同道合之士,實不相瞞,劉使君索要十億錢財,我往四郡諸家說之,無一人應承,更無一人能這般中肯的去分析劉使君這個人。”

“當變不變,必受其難……十億縱然太多,但身爲地方族長,若分文不予,豈不是就要結仇於劉使君?當此時節,別人能犯糊塗,元皓兄和我,可不能犯糊塗啊!”

田豐言道:“我從鄴城離開之後,就已經書信回鉅鹿,命家人準湊財貨……所能捐贈於牧署的財貨,當有三千萬錢之數。”

沮授心中暗歎,田豐的眼光果然高明。

他作爲冀州諸望族與劉儉中間的橋樑,彼此替兩方來回溝通,其行爲不偏不倚,但實則已經讓家中開始準備財貨,這說明在他心中,還是傾向於劉儉的。

沮授和田豐都是明白人。

如今冀州戰亂頻頻,賊寇日盛,冀州諸望族雖然彼此相互結親,看似同氣連枝,但在危難時節其實並不牢固。

天下紛亂的苗頭已顯。

在這個紛亂時節,若是再守舊着地方望族抱團抵抗州郡長官的那一套,勢必會吃不消。

地方長官與地方望族對立,誰都有可能獲勝,但毫無疑問,一旦拼死相鬥,最終就是兩敗俱傷的結局。

而沮授和田豐這兩位郡望家主,還是相當的高瞻遠矚的。

雖然他們不知道天下會“大亂”,但他們憑藉獨到的眼光,已經多少能夠預測到天下將“亂”。

至於亂到什麼程度,說不好,但肯定會亂就是了。

既然天下將亂,那身爲一州望族,就不能再用太平時節的那些處事方法來應對了。

亂世亂世,既然要亂,那就註定會有成本消耗,這個成本不可能全都分攤到地方官署以及其他階層的人身上。

一地郡望只拿好處不出力的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

衣冠巨門在逐漸變亂的時代,必然是要付出一定的犧牲了。

不必害怕犧牲太多,一旦亂世過去,到了和平時期,能夠跟隨英雄君主在混亂時代立住腳的家族,在戰爭結束之後,必然都會獲得巨大的利益。

唯一不確定的,就是一旦天下亂了,千萬不能跟錯人。

跟錯人的成本是非常之高的!甚至會舉族衰敗覆滅。

但人離鄉賤,身爲冀州本地郡望,一旦天下有變,他們的第一選擇必然就是已經成爲冀州牧的劉儉。

劉儉日後若果真能夠率領地方家族對朝廷有所貢獻,那追隨他的家族必然會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向上邁進一步。

所以,田豐和沮授一直在觀察劉儉的行動。

畢竟事關全族,非得要小心一些不可。

但是經過觀察與分析,這個劉儉似乎沒有問題!

……

在想法的驅使下,田豐和沮授一同前往鄴城,拜見劉儉。

作爲冀州境內衣冠士巨,廣平沮氏和鉅鹿田氏的行動,甚至可以成爲冀州士族們的風向標。

而相比于田豐,魏郡廣平沮氏的力量在河北衣冠巨室諸族中的分量,更顯重要。

歷史上袁紹從韓馥手中接手了冀州之後,對冀州系士門,最爲看重的是兩個人。

一個是沮授,一個是審配。

沮授在袁紹麾下時,監統內外,威震三軍。

審配在袁紹麾下時,並總幕府。

這兩個人,一個沮授是逢戰必隨軍,在袁紹軍中的威望甚高,一個審配則是以參士身份,替袁紹總督後方府署,總掌後勤糧草。

此兩人的地位之所以如此之高,才華只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袁紹重用沮授和審配,也是因爲這兩人的家族在冀州確實能幫袁紹鎮住場子。

漢末諸侯,不論是誰被下派到地方,初期必然要重用幾個地方家族,才能夠有效的管理州郡。

對劉儉來說,也是一樣的。

不過他來冀州之後,並沒有立刻向這些士族高門拋出橄欖枝。

雖然爲了有效的執掌權柄,這是初期必然要走的一條路,但劉儉不能放棄主動權。

誰先去找誰,誰先來找誰示好,這一點很重要。

……

沮授的本家離鄴城並不遠,他很田豐只是花了兩日時間,就來到了鄴城。

沮氏家族,在魏郡士門中的威望,劉儉自然是清楚的。

而沮授本人的能力,劉儉也是瞭然的。

若是沮氏家族能夠和田氏家族一起向劉儉靠攏,那劉儉在河北的士門之中,就算是完全立住腳跟了。

當然,這當中不可能沒有利益輸送,這一點劉儉非常清楚。

前世史書上,對於漢末後期,地方軍閥與手下望族謀士之間的關係,大多記載的比較詩意,類似於沮授、田豐、審配這樣的人傑,史書只是記載他們爲了袁紹而捐軀,是忠義之士,爲了君主慨然赴死。

但史書不會記載,這些冀州衣冠士門的代表,日常中與袁紹會有多少政治利益的彼此輸送。

忠臣志士歷代皆有,

但忠臣志士卻不會憑白出現。

沒有現實利益作爲牽絆,君臣兩人隨隨便便的嘮一宿,談天說地,散散王霸氣,引的士門高族首領納頭便拜,高呼:“真吾主也!”

你不能說這種理想化的情況沒有,但大多出現在地位階層較低的政治軍事集團。

肯爲你赴死的慷慨義士,不是天生就是願意爲你赴死的慷慨義士。

爲什麼三國時期,蜀漢一衆君臣,最具有浪漫與悲情色彩?

因爲這個集團的元從系身份最低,大多皆起於微末,共事於患難之際。

劉關張的生死與共,趙雲和劉備之間君臣相知,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但如今,你想讓田豐和沮授這樣階層的人跟你玩點浪漫,不能說不可能,但肯定不太容易。

……

到了鄴城,田豐引薦沮授拜見劉儉。

沮氏家族之長來見,劉儉自當親自迎接。

此時的劉儉,大概能夠猜到沮授來此的目地。

君擇臣,臣亦擇君。

(本章完)

第307章 關雲長的性格第589章 北上第525章 劉備仗義援徐州第79章 劉儉,曹操,袁家兄弟第218章 燕趙男兒,不容小覷第271章 劉德然禮賢下士第213章 咱們一起死!第478章 謀士們行動第717章 各有所進第116章 涿郡固若金湯第224章 董袁交惡第499章 殺雞儆猴是必須的第448章 劉,董將會第28章 大郡的兵曹史第497章 黑山降漢第130章 三位中郎將聚首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475章 今日之事,可推給劉儉也第243章 和青州黃巾的心理戰第576章 試探第686章 漢室人傑第751章 老將徐榮第592章 前無古人第433章 夫存不忘亡第183章 因爲我料敵於先第332章 讓功績與汝等第260章 劉儉欲將我置於爐上燒烤耶?第409章 我願代表河內韓氏做出承諾第336章 荀文若,你要比歷史上偉大第82章 劉儉認爲,越騎營需要改改今天送母親回康復中心第458章 撫遠大將軍第745章 大漢軍神第177章 冀州軍組建!第584章 “曹軍”報仇!第669章 六月十五,起事大吉第223章 劉儉,沮授共論天下大勢第189章 劉備,是劉儉的好兄弟!第243章 和青州黃巾的心理戰第284章 白衣渡河第552章 武關智張(二合一)第227章 奸臣董卓,或忠臣董卓第390章 司州之爭第246章 樂安顏氏第775章 袁家最強之人第595章 清流系的謀劃第308章 董卓曰:又被擒一個第340章 董卓謀三獨坐第699章 徐州談判使第270章 袁揚州,心有所謀第238章 重要的牌第135章 特來取張君首級第780章 跨海急先鋒第535章 曹操邀請孫堅夾擊劉備第403章 左將軍不會置萬民於水火第592章 前無古人第37章 一轉眼,蓋世奇功來了(今日更8600字第261章 潁川荀氏第106章 何進與黃巾(求訂閱)第119章 曼成之苦無人知第440章 折戟沉沙再請天假第761章 蜀亂第460章 西域大先鋒第6章 人,還是野獸?第639章 出師有名第769章 劉焉的子孫在南中第180章 進步多多的張飛第397章 暴虐的奉先第297章 坦誠相待第510章 霸業已成第592章 前無古人第206章 爲了先帝,您一定要活下來第307章 關雲長的性格第623章 大將軍不尊朝政第471章 軍師的任務第504章 殺的就是你這小畜生!第151章 趙氏兄弟,情深義重第470章 太后的新紅人第277章 雒陽,袁家之殤第656章 十大過失第673章 掃清後患第335章 神臂營請個假第104章 幫手一個接一個(求訂閱)第505章 胡虜兒,汝公在此!第75章 與誰買醉?第232章 夜襲者何人第626章 差距第175章 沮授田豐,目光長遠第366章 玄德替你把把關第749章 苦肉陽平關第249章 賢弟真是大才第562章 曹仁的打算第31章 謀定而後動第180章 進步多多的張飛第135章 特來取張君首級第49章 我知你而你不知我第484章 河東徐晃第728章 爲了未來,也得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