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一章 誰也威天命

四皇子的隊伍相當兇悍。

不說四皇子姻親的石家本就是國朝的傳承將門,就說四皇子有官家恩准這一點,就足以讓衆多的勢力趨之若鶩。

這是謀劃北遼呀······朝堂多數人是這樣想的。

所以,不管是那些想封妻廕子的退役軍卒,還是那些想借機揩油的,甚至看懂看不懂官家意圖的,都不約而同的往四皇子的隊伍裡塞人。

“曹家人託人問話······”

曹太后年初就鳳體欠安,一直這樣維持着,這時候說話似乎氣不夠用。趙曦很想用後世的知識來診斷一下,也可以幫一些忙。

可惜,自己那些知識太匱乏了。而這些御醫,趙曦也清楚,所做的也只是讓太后娘娘活着。

趙曦這半年多來,一直奉行着早晚請安。不是要表現什麼孝心給人看,是發自內心的。對太后娘娘的情感,趙曦心裡比那個老爹要親厚。

“娘娘,孩兒給找麻煩了。”

趙曦在太后開口時,就知道這是要說什麼了。這段時間,即便是那些世家大族,也都嚷嚷着摻和到四皇子的隊伍裡去。

趙曦接過了太后的話,是想讓她省省力······每說一句話,她都費很大的力。

“曹家該不該派人摻和此事?老身想讓官家給曹家一個明白話······”

曹太后是行將就木了,可她心裡依然很清楚。只不過原本需要委婉,現在說的更直白了。

若是按前朝的說法,曹家算是大宋的柱國,是跟大宋緊密相連的。曹太后沒有全盤知曉事件的始末,卻從一個皇子這般行爲中感覺到了不尋常。

身體是不行了,可腦子倒是越發清晰了。

“娘娘,讓曹家直接問孩兒吧······”

這不是一兩句能說清的,趙曦不想太后娘娘受累······受不住了。

“老身是曹家人,也是趙家人。腆着臉爲曹家求的心安······估計也就這一回了······”

“娘娘······”

“曦兒,老身能看得開,生老病死人之常態。老身快要走了,沒什麼遺憾,見着了你爹爹,老身會告訴他,如今的大宋是怎樣的大宋······”

“曦兒,爲娘本來還想看看收復燕雲的······曹家······若是涉及軍國大事,老身不問就是······”

只要清醒着,曹太后還是曹太后,哪怕是氣力不繼,思維始終是沒亂了。

“娘娘,若是可以,讓曹家分一支摻和吧。”

面對曹太后不適合長篇大論,趙曦只能是說本質的、要害的。那一瞬間,曹太后似乎相當的清明,看趙曦的眼神都意味深長。

高家人摻和,還沒有在朝堂引起多大的反響,畢竟四皇子是高家的外甥,是皇后娘娘己出。當曹家人也摻和進去時,朝堂的反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可這終歸不是朝政,沒法在朝堂上說三道四······就是內閣,也有明裡暗裡摻和的。

已經說不清到底是爲經略北遼,還是爲共同富裕的目的······

很多時候,事情的發展不總是隨人願的。

趙曦顧不得關注這些,呂公弼去世,趙曦剛剛拜祭回來,內閣再一次遞來陳昇之病逝的消息······

都是閣老院的,也是剛剛搭起了閣老院的架構,雖然從親厚上講,陳昇之不如呂公弼,趙曦不得不又一次去拜祭。

然而這不是開始,相隔沒幾日,趙曦還沒有轉換好情緒,歐陽修也走了······

呂公弼和陳昇之專注於朝堂,但歐陽修不一樣,歐陽公從三級決策制起始,就沒有繼續在朝堂上出頭,而是沉心做大宋的基石,透徹的領會了趙曦的意圖,一心在講武堂教授。

也是因爲這樣,歐陽修可以說算是真正的桃李滿天下。軍伍、監察衙門,乃至國朝的整個朝堂,受歐陽修惠及的臣工數不勝數。

歐陽修的離去,讓整個國朝進入了一個悲痛的時節······

一次次的喪訊,一次次的封諡,讓趙曦整個人都沉浸在傷感之中。

也因爲這樣,本來已經醞釀着出海東行的四皇子,也不得不把事情延後了。不僅僅是隊伍因爲這些喪事打散了,是因爲皇太后的鳳體似乎也越發不堪了······

政和二十年······這到底是怎麼了!

隨着皇太后薨,所有臣工都在想這樣一個問題。

“朝中議論紛紛,雖沒有論及我等內閣,卻也是在談論是否更改年號的問題。諸位以爲如何?”

這樣的傳言,不僅僅是王安石聽到了,內閣大臣沒有一個聽不到。

說年號原因的還是少數,更多的是說這一屆內閣大臣的事。儒家的天人感應,不僅僅是針對君王的,也是針對重臣的。

國朝不亂,朝綱正常,君王英明,治政清明,沒辦法牽扯君王,只好往內閣大臣身上扯。

上一屆內閣的資歷,在朝堂應該沒多少異議,畢竟是延續先帝朝的相公,是沿用,沒人真去究竟先帝的事。而這一屆,雖然官家這樣提名內閣了,可在朝堂上雜七雜八的聲音還是不少的。

比如薛向,原本國朝是非進士不得拜相,而薛向偏偏不是進士出身;比如嘉佑二年同年的內閣大臣數量,章惇、蘇轍、呂惠卿、王韶,竟然有四人。

原本憑官家的威信,是沒人敢提及的。這一次,重臣乃至皇太后的去世,終於有了說道的理由······

“無稽之談!什麼叫自有年號以來少有沿用二十年的年號?光武三十二年,貞觀二十三年,哪一個不是可以名垂千古的?”

章惇說出這些話時,諸位才發現單單從一個年號上,大宋已經直追光武和貞觀了。而前面這兩個年號,都是以武力強盛爲主,同樣也是因武力強盛而導致國運敗落的······

“是否該奏請官家?”

這個時代沒有人真的不介意這些,天人感應的說法已經根深蒂固了。即便是王安石,嘴裡喊着天命不足畏,一樣沒有駁斥韓縝這樣謹慎的建議。

第一六二章 一次小勝第七一五章 以己之道還己之身(感謝書友不吃齋蚊子,再加一更)第四零二章 有些事沒必要第一八五章 徒木立信(第四更)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六一八章 第一次議事第七七零章 經營權撲賣第一五六章 戰還是要打的第七一七章第三四四章 不被理解的軍令第七八章 祭祖之定第六八一章 第一撥第五四九章 大不同第七九八章 微服私訪(十二)第二一零章 精神宣揚(第四更)第八八章 換個說法第四一三章第六八六章 誰也沒料到第九五七章 三日第八二四章 真相不重要第八三三章 天馬行空的思路第八三零章 出行的目的第七七四章第五二六章 傾軋第七四二章 首功之議第一五六章 戰還是要打的第七九三章 微服私訪(七)第七三七章 來不及了第五二九章 彈劾第四百章 瞌睡送來了枕頭第一五七章 國朝需要銅第八一九章 舊事重提第六十章 話語權第六五六章 誰還爲他求情?第五四五章 來了就別想離開第一二四章 第一日第六三五章第九三二章 最後一坑第七二八章 絞肉機的誘餌第一三六章 太子殿下的詭異第三九一章 有點想王安石了第四二七章 大宋講武堂第一零九章 此話當真第一六八章 意外的戰機(二更)第八八三章 普查第三三章 第一彈 軍糧第六九章 千匹戰馬的賭注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內鬥內行第四九章 高下立判第八二八章 治河之議第三五零章 談笑間灰飛煙滅第三四零章 相公的憂和帝王的喜第二四零章 事與願違第五二八章 攪和第五五五章 暗戰第八四五章 海軍護航啓航第五七二章 針鋒相對第九一四章 無禮第一四五章 計謀只是心裡較勁第七三二章 最後的一環第三七二章 殺第六九一章 諸般罪孽皆歸於朕第三八八章 陛下大行了第十四章 資善堂第一課第三八九章 恐怖的朝堂第九一九章 借力是本意第七五四章第四二五章 爭吵 多吵吵第七五零章 西夏又遣使了(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三更)第六六一章 治病於初起之時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說過第二八章 玩到御膳房第七一三章 借道還是借刀(感謝書友不吃齋的蚊子萬賞,必須得加更。)第七七章 也或許是天倫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二二一章 都賺錢了第六八一章 第一撥第三六章 無非是錢的事兒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第六七一章 就是這麼自信第八章 甲子桃第二五一章 此事蹊蹺第九一七章 沒有冬日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決定第二二六章 決不饒恕第三零八章 這纔是侮辱第二九章 點心有毒第二五四章 衆生相第二五四章 衆生相第四一八章 這事做的不好第二一三章 炸開這道山樑第一六九章 理應納貢(三更)第四六九章 槍頭趙允弼第七四二章 首功之議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第九四九章 戰機第二六三章 男兒當自強第八一四章 這不是巧合第三零五章 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