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一章 官家的文武觀(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四更)

不管興慶府耍什麼花招,有什麼想法,結果都是由形勢來決定的。

形勢就是:大宋的圍困,根本就沒有任何疏漏,根本就不存在突圍的可能。

雖然大宋不再推進了,也表明了議和停戰的誠意。然而,興慶府卻仍然不死心。

開始是一些零星的,小股騎兵的試探性突圍。前線也因此責問興慶府了,興慶府的理由也很充分······部落騎兵因懼戰而逃竄。

無所謂了,隨便。有理由沒理由都沒什麼區別,是不是部落騎兵逃竄也沒有區別。對於大軍而言,有多少突圍者,就殺多少。

果然,見宋軍並沒有因爲有突圍騎兵而再一次大舉進攻,零星的突圍,就變成了多點開花的突圍,小股騎兵也變成了整編的騎兵隊伍。

戰火便又一次點燃了。不過,這一次,不是大宋在推進,而是西夏人左衝右突的想突圍。

挺沒勁的,真不知道党項人怎麼想的,既然大軍能碾壓式的推進,豈能在乎你分兵突圍?好好的一個戰場,成了大宋軍卒戲耍西夏突圍的遊獵場。

戰車首尾幾乎銜接了,各路大軍更是做到了沒有任何疏漏,真正的密不透風的圍困。統一的軍令,統一的訓練科目,形成包圍圈的宋軍,任何一個將領在指揮作戰時,都不存在兵不知令的情況。

別看是多路大軍圍困,在事實上,完全可以當成一個整體。

“差不多該回朝了······”

種顎現在都懶得上前線了,守城戰本就是大宋軍伍的傳統優勢,即便是原本的軍備,大宋守城都不曾在党項騎兵面前吃虧,更何況如今兵力和軍備都佔絕對的優勢。

不僅僅是他,應該說現在的戰事,已經沒將帥什麼事了,最基礎的校尉,完全可以指揮這種規模的突圍和反突圍戰。

“確實該回朝了。大軍出征近兩年了······”

狄青很喜歡現在的狀態。有戰事了出征,無戰事修養,脫離了朝堂的紛爭,卻一樣有用武之地。不管是征戰還是在講武堂訓導,都是他夢寐以求的。

“狄帥,此戰結束,我等主帥,誰會留守西北?”

西夏肯定是不存在了,河西走廊也打通了,這並不意味着西北就沒有戰事了。不管是西州回鶻,還是黃頭回紇,在西北一帶,與大宋的爭端不會因爲西夏的滅亡而消失。相反,出於河西走廊的利益爭端,恐怕戰事不可避免。

種顎心底是想留在西北的,他真的不適應在講武堂修養的生活。

至於對北遼作戰,應該是所有人都明白,短期內,國朝不會再主動挑起大的征戰。對於北遼,朝廷的策略肯定是一舉拿下燕雲十六州。

所以,放眼國朝,有徵戰的區域,也就是西北一帶了。他種顎就喜歡征戰。

“子正,青以爲,我等幾人都不會留守西北。主西北的駐防者,只會在副帥中選任······”

“子正,平滅西夏的功勞滔天,現在我等不是考慮留守西北,而是應該考慮如何全身而退。老夫是不必操心了,不屬於朝堂,不招惹麻煩······”

多年同僚,同出於西北,又都是在與西夏的征戰中得以擢升。狄青有義務對種顎提個醒。

“狄帥,官家重武!”

“官家重武又怎樣?子正,國朝文武之別,在官家治政時期是得到了改善,那是因爲官家在軍伍設置了文佐帥,從而讓文臣介入了兵事,並不是說官家改變了國朝文貴武賤的本質。”

“以文馭武,是太祖開朝時定下的,官家即便有堪比太祖的威望,想改變百年形成的文武差異,非短時間能做到的。老夫以爲,爲後來武將計,我等功成而退是對官家最好的支持。”

“子正,這幾年在講武堂,老夫、仲通和你,以及熊本等人,都還是沒有深刻的領會官家的意圖。其實,官家的最終目標是文武相通,或者不分文武。也就是說,撇開文臣還是武將的出身,構建文武互換的通道。”

“就看講武堂一直有歐陽公主持,並且講武堂受訓的將帥和校尉,每月都參與貢院的講學和試考,你就應該想到,國朝的將來是沒有絕對的文武之分的。”

狄青這些年因爲沒有了朝堂的職銜,反倒跟朝廷的重臣往來多起來了,也就有了跟朝廷重臣的交流。當然,這也是因爲歐陽修的原因。

“沒有文武之分?”

種顎有些錯愕。

“子正,就以這次大戰而言,你覺得個人勇武和謀略,在大規模作戰中,那個更重要?”

哪個更重要?若是早先,種顎會毫不猶豫的說是將帥的勇武。因爲,將帥的勇武才戰事僵持時,將會決定最終的勝負。

而現在,或者說從有了火器這樣的軍備,勇武已經不再能左右戰事結局了。

想當年,讓人聞風喪膽的鐵鷂子,現在受不了兩顆火藥彈的轟擊。原本所向披靡的西夏騎兵,也在戰車面前不堪一擊。

甚至說,一個文弱書生坐鎮中軍,都可以以軍備的絕對優勢大勝。像王韶,像章惇,即便是高遵裕以及其他副帥、文佐帥,校場上跟自己走不了兩個回合,可這場大戰要說功勞,恐怕王韶的偏師居爲首。

種顎突然有些失落。

“子正,想要達到官家設想的模式,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代兩代人就能成型的。官家在往這個方向做,我等就需要配合官家。”

“在講武堂訓導,適時去貢院傳授,讓文臣瞭解征戰,讓武將熟讀經典······我記得官家說過一句話: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這就是官家的目標。”

“其實,我等的存在,更多的作用是官家所言的幫、傳、帶。幫助新的將領成長,傳授多年軍伍的經驗,帶出一批又一批可以取代我等征戰的將帥·····子正,這纔是官家對我等老帥的期望,也是我等目前的作用。”

“當然,如果身體允許,或許我等還能爲大宋收復燕雲十六州!”

狄青還記得,官家當初還是太子時,就跟自己說過:收復燕雲還需要他狄青。

狄青說的有點多,種顎需要仔細琢磨······

第七六零章 換個角度第二零八 繁亂(第二更)第一五二章 玩一把第四五二章 吐青苗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五三一章 處置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三零八章 這纔是侮辱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四五五章 情況很嚴重第六三一章 役兵之議第八六一章 你見一下第九零六章 邊境亂事第七百章第三八九章 恐怖的朝堂第六八二章 嗜殺之君又怎樣第四八六章 釜底抽薪第七九八章 微服私訪(十二)第四五章 未丟掉的一點機會第七一五章 以己之道還己之身(感謝書友不吃齋蚊子,再加一更)第一九四章 管城李誡(第三更)第十九章 就是轉轉第八二二章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四六三章第六四零章 怎麼會是這樣第九一五章 各行其事第九百章 另一種推演第七二五章 被包圍了第六九五章 宋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宋國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七九章 皇子出行第六二二章 又捎帶其他目的第七一八章 官家曾說過第七八七章 微服私訪(一)第四五一章 餘波第九零九章 想法第四八章 處事方式第五五九章 目的從來不單一第七九九章 微服私訪(十三)第四五一章 餘波第六二零章 心思第六四七章 稅制第二三一章 試探第八一二章 確實亂了第三八三章 文彥博難了第五五六章 亂象第九二七章 耶律乙辛的命運第二九九章 被動和主動第六一四章 官家又夾私貨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棗第二六四章 相國寺的因果第三七三章 背鍋的人第八九四章 嘗試性作戰的結果第四零二章 有些事沒必要第九六一章 形勢向好第九三四章 態勢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六七零章 說話的方式第三七八章 算不算內鬥內行第四六三章第二一零章 精神宣揚(第四更)第三十章 怨念期盼的蛋糕第九六三章 飯菜的出其不意第三零七章 等着西夏寇邊第三零六章 結束了第九零一章 得失談第三九五章 司馬光的悲催第二七四章 最後的問題第十三章 九連環解出來的進學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九三三章 帶個功勞進大宋第三一二章 戰略謀劃第二一七章 一文換一文第八九章 龐太師第一四三章 廣南之脊樑第一六六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五九章 撥弄撥弄就火了第三九二章 我不接受要挾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四八一章 閒不下的王安石第八三三章 天馬行空的思路第一八八章 另起爐竈(第二更)第五四章 有意無意的營生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第二八七章 征戰之力第七三七章 來不及了第七三八章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殺令第三一一章 狄青請戰第二七零章 熱鬧了第七八五章 章惇奏對第二五五章 都是高人第六六六章 稚圭,別執迷了第六三八章 先禮後兵的禮第一八一章 有點得意忘形了(第五更)第七八四章 郊迎第四零四章 大理接管原則第八八章 換個說法第三八章 那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