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七五章 官家跟大家的不同

大非川之戰是發生在唐總章三年,也就是咸亨元年四月至八月,共歷時四個月時間,這場戰爭是大唐與吐蕃爲了爭奪龜茲、疏勒、于闐、焉耆安西四鎮,而在大非川的重要戰役。

諸位臣工都清楚,即便是不專門修史的臣工,對於這一場改變唐王朝在西域勢力的戰役,也略有所聞。

大非川之戰敗的原因,衆說紛紜。

有認爲是地理原因的,大非川氣疫致使唐兵不能發揮其戰力十一。

有認爲是人和的原因。認爲吐谷渾傾向於吐蕃,唐軍遠征,得不到當地人的支持,是導致唐軍失敗的原因。

還有人認爲,是因爲主副將不和,也就是郭待封擅自行動,導致唐軍糧草被吐蕃襲擊,直接改變了戰爭的態勢。

總則,那一戰是敗了,也讓唐王朝失去了安西四鎮的控制,從而失去了溝通西番的商道……

如今,國朝西進,官家卻提到了大非川!

“官家,國朝謀劃西夏,並非征伐吐蕃。前朝之所以征戰大非川,目的是邏娑,薛仁貴職銜是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前朝的戰略目標是圍魏救趙,以攻伐邏娑來緩解吐蕃攻佔安西四鎮之危。這與國朝謀劃西夏相悖。”

張方平是真有點擔心,擔心官家信太大,西夏不足以讓官家滿足。

倘若是這樣,張方平寧願國朝先謀北遼,而不是同時作戰於吐蕃和西夏。

雖然吐蕃現在分裂了,也沒了前朝時的戰力。可那樣的苦寒之地,國朝徵來又有何用?

大宋,也只是剛剛緩過來勁,也只是剛有一兩次的勝利,還不到可以學前朝東征西伐的程度。

況且,即便是國朝具備了一定的實力,他也不贊同國朝走窮兵黷武的路。

也是着急了,被這次內閣擴大會議的討論偏離了思考的方向。

“官家,國朝謀劃西夏,臣附議,相信在場的諸位同僚,乃至整個朝堂,也不會有多少異議。”

“但是,官家,老臣以爲,國朝沒必要對吐蕃乃至邏娑作戰。苦寒之地,得不償失。”

陳昇之附議了張方平的話。陳昇之這是審時度勢做出的選擇。他覺得,自己在內閣,必須跟張方平統一戰線。這是存於內閣的策略。

“朕無意取吐蕃,提及大非川,是提醒諸位:既然吐蕃侵佔安西四鎮,並沒有過蘭州,通過前朝的隴右道進取,也就是說,在原來吐谷渾或者吐蕃的境內,是存在直取安西四鎮的通道的。”

“這個通道,可以抵達安西四鎮,也就存在可以到達沙洲、瓜州、肅州一帶的可能。”

趙曦沒法說他去過。

當時,他從蘭州出發,還不到中午就到了西寧,也就是現在青唐城。

午後驅車向青海湖出發,次日轉道茶卡鹽湖,過德令哈,大柴丹,再到古玉門關,宿敦煌。

整個過程,趙曦當時只用了兩天的時間。

即便是現在的交通跟後世沒法比,趙曦準備用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來通過這條路,應該是可以達到目的的。

這一條路他記得,最高的海拔也就是四千左右,還是在山頂。

所謂的氣疫,並不會對人有多大影響。

當然,趙曦是基於戰車的考慮。在低氧狀態下,長途行軍肯定是不行的。可若是由駱駝、戰馬拉着戰車,就不存在非戰鬥減員的可能。最起碼,能把軍卒的損傷降到最低。

趙曦也知道,不能用後世那種發達的交通網絡來考量當下。可反過來想,吐蕃入侵安西四鎮,肯定不是靠步卒,肯定是騎兵。

趙曦確信,在裝備了火藥,有工程兵的支持下,只要是戰馬能通過的路,新軍就能讓戰車通過!

所以,他需要引導臣工把考慮的方向轉過來。

有句話說的好,方向錯了,走的越遠越錯。

現在的討論就是這樣。

所有人都糾結在前朝隴右道,執念在安西都護府,被現在的局勢迷惑了,根本就談不到對西夏所謂的夾擊戰略。

“官家,確實如此。臣在河湟,曾見過自遠西處而來的商賈,微臣也有過關注,知道他們並非從西夏境內通關的,而是從青塘以西而來。”

王韶在河湟這些年,時刻準備着。他的《平戎策》,其實是個不完善的策論。只要像官家所說的,形成對西夏的東西夾擊,纔算是真正對西夏戰略包圍。

這些年他考慮過,所以多少有些關注。

“子純所言極是!”

說着,趙曦讓王中正帶進來幾樣物品,有琉璃,有香料,都是西番的貨品,在汴梁很常見。

“這不是工坊城的產品,或者說要比工坊城的產品差很多。這也不是海運而來的,沒了海運貨品的鹹溼味。這是通過陸路到達汴梁的西貨。”

“這麼多年了,西番的商賈還有攜帶這類貨品遠道而來發財的。”

“這是朕讓內務府這幾天專門在市面上打聽的。提供這幾樣物品的商賈,到汴梁不足半年,而經過問詢,他確實如子純所言,並未從西夏通關。”

“說到這,相信大家應該能想通了。沒有那個商賈攜帶貨品是肩扛背擔的,也就是說,青唐城以西,絕對存在可以運送大批量貨品的通道!”

“另外,國朝已經習慣了西番的貨品,都以爲是海運過來的。不管是香料還是琉璃,沒人在意是陸路還是海路。”

“加上西夏中斷了國朝跟西番的直接貿易,國朝市面上的西番貨品,即便是經過陸路,都會認爲是通過跟西夏的榷場交易過來的。”

“這幾年,朕令皇城司關注遼夏,無意中知曉了這一點。這也是朕提議戰略包圍西夏的基礎。”

都錯了!

聽完官家這指導性意見,富弼心裡首先想起的是官家的一些理論。

事物總是發現變化的。

在知曉官家要謀劃西夏時,所有的臣工,包括自己,首先想到的是,從漢唐領略西域的記載中,找到國朝謀劃西夏的路徑。

從戰爭,到風土人情,甚至連民間傳說都沒放過。

結果,官家卻是從現實入手,很輕易的找到了途徑。

這就是官家與大家的不同。

第九九章 選兵詔令第二四五章 狄青看到的第八一八章 實幹型內閣第七九章 皇子出行第四八四章 我是君王第四八九章 到底在建什麼第五章 鞦韆繩斷了第二百章 就那麼回事(第四更)第八七六章 嚴重第四九五章 殊途不同歸第九四二章 成了第十章 國事豈是兒戲第二二七章 不留隱患第五四二章 詭異的軍情第二十章 惹了天火的宿衛第五零五章 故意折騰第六二七章 蘇軾是什麼才第五四七章 今夜 汴梁不眠第七零五章第二四四章 因傷致仕第二二二章 交易第七九章 皇子出行第四九二章 又被坑了第二四零章 事與願違第六三九章 先禮後兵的兵第一七二章 唯有等(繼續五更,第一更)第六二七章 蘇軾是什麼才第八八六章 不臣第九五零章 兩重天第二零九章 筒車可行(第三更)第七三一章 大謀局的形成第五一六章 隨便你們說第三四九章 開打了第六七七章 決議通過第七七六章 這是搞株連第二一零章 精神宣揚(第四更)第二四六章 未雨綢繆第四百章 瞌睡送來了枕頭第三三章 第一彈 軍糧第八八一章 狡詐第二四六章 未雨綢繆第八六八章 蘇頌的想法第四二八章第二八二章 果然不出所料第七一二章 沙州第八四一章 王安石的執拗第七三章 個人的要求第三五零章 談笑間灰飛煙滅第七六六章第三八四章 趙曦的手段第八零五章 該是怎樣就怎樣第三七一章 翻了個底朝天第二二章 童英宴(一)第三一九章 折家的聽調不聽宣第五六二章 戲耍第三九五章 司馬光的悲催第五一九章 總則第二六五章 經不起繆贊第七七三章 趙曦之意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殺令第七三九章 因無知而無畏第三一三章 出征和十殺令第四十章 內苑之亂第五七二章 針鋒相對第七五五章 太子遇襲第五八一章第三九七章 我想要大理第七二七章 不予增援第一三七章 標準的自縊格式第三六九章 對外強硬之聲第六六六章 稚圭,別執迷了第七五九章 陷入死局的調查第八一四章 這不是巧合第七六九章 漕運之弊第八二三章 爲難的事第二九四章 戰爭與需求第九四九章 戰機第五一二章 錢太多了第一九一章 最基礎的一環(第五更)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八八二章 貪慾第七五二章 戰爭結束之後(上)第九六六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六四五章 說服第六四章 至賤無敵的景洵第九四二章 成了第八七三章 追擊第六八四章 難度在哪第九六章 橫生枝節第七五七章 挺直的大宋腰桿第一七一章 偷雞不成的結果(第五更,謝書友打賞)第五六九章 河東第四一一章 沒省油的燈第四七四章 還雙管齊下了第四零一章 這是香餑餑第九五一章 意圖第二零一章 鬥嘴逗樂子(第五更)第一百章 這就是護衛營地第九零九章 想法第四三九章 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