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

其實對於科考是不是要改,趙曦也沒確定。

在趙曦看來,不管是那個學派,只要還是科考,總離不開經史子集,也就是說,科考選材,到底還是那麼回事。

典籍,就是釋義能解釋出大天來,只要不是百科,取才就有侷限性。

歷史有其必然性,科技也一樣。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帶動一個時代飛躍,那怕是帝王也不行。

趙曦明白這點。

從實業入手,引導人們有一種認知,同時穩定提高工匠的地位,在特定範圍內,能滋生一種趨勢,趙曦就已經很滿意了。

主要是,他真的沒能力系統的做出一套教材來。

還有,他是帝王,行事作爲,時時刻刻被關注着,那些沒來由的事,他沒法做。

別扯什麼天授,越是遵於孔孟之道者,越覺得天授是扯淡。

或許將來他可以在施政時,可以促進一下科技在國朝州府事務中的比重。

帝王,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是否有利於皇權統治。而現在的科考,不管哪家學派,都脫不開這一點,也不會脫開這一點。

所謂的分權,別說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在後世,趙曦也沒認爲那種分權的政體適合這個國度。

大一統的集權,是最適合這個民族,甚至整個漢文化區域最適合的政體方式。

趙曦記得看過一本書,就是說體制和文化根骨的。

漢民族的文化根骨是流域文化。大一統的需要是治理需要,是安全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說治理黃河。黃河氾濫是整個黃河流域的大患,從上游治理黃河效果最爲顯著,而受益者卻是中下游。

從上古傳說,治理黃河氾濫就是從黃河根源,從黃河上游入手的。

保護上游植被,在上游分流疏導,這是治理黃河最有效的辦法。但黃河的上游卻是西夏……

國朝對統一西夏的需求,名義上是因爲李元昊的叛出,其實這種需求是從文化根骨上就有的,是潛意識的需求。

這也是將大理納入版圖,和戰勝西夏在朝堂和士林中反響差距大的原因。

流域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根本,不是那種建個城堡,圍幾個村子就可以自給自足的城邦文化可比的……

扯遠了……咱還是回到儒家學派和科考的事。

皇城司調查回來,趙曦才知道原來這時代解釋經典居然有這樣多的學派。

趙曦大概看了看,所謂的學術分歧,居然是各自對《易》的理解不同。

否則,也不會出現邵雍那種象數學術也成了一派儒家學派……還不能說人家是頂儒家的名頭,人家也是正兒八經的釋義經典,無非解釋的方向是卦象和爻辭。

也難怪,儒家經常借二帝三王說事,這三王不就有周文王嘛。最爲著名的,恐怕就是《周易》了。

到這裡,得做一下說明了。

孔聖人在創立儒家學派的起初,便是借用《易傳》來爲儒學立論的。

在釋義儒家典籍時,各家學術爲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義解釋。

好吧,確實挺亂的,越瞭解越亂。

這玩意兒,怎麼說呢,倒是見仁見智最能說明問題。

趙曦把所有學派的核心教義都看了看,做了一些瞭解,發現自己反倒更糊塗了。

能成爲一家學術,自不會胡謅八扯,都是有根有據的,否則也不可能在士林成就一定的影響。

本來還想着能從這所有的觀點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爭論叫停了。

現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沒這個能力。

說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見識,自己在這時代就是個小白,任何一個學派的觀點,都能折服自己。

怎麼辦?

“諸位相公,關於科考可有定論?”

有事問相公。趙曦沒想過把自己當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養這幫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題不外乎經史子集,循慣例,並無增減之意。主要是經典註解的分歧。”

韓琦所說的,趙曦知道,趙曦問的是他們有沒有想出什麼轍來解決一下。

自富弼丁憂,韓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圓潤了些,也只是些許。最起碼在科考爭論上,他並沒有摻合,甚至沒有支持或者反對任何一方。

估計是沒動着老韓的什麼……

“循慣例?”

趙曦知道,慶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類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們確定的循慣例是哪個慣例。

當然,這也是政事堂還沒個定論,達成一致後,纔會呈報並採納自己的意見。

“稟官家,以嘉佑二年,歐陽相公主考的類型爲例,不做增減。”

那是改革科考後的,也就是復古訓詁,恢復了前朝的策論作爲內容之一,適當減低了詩賦的權重。

馬馬虎虎,暫且就這樣吧。

“官家,只是在釋義上政事堂諸位有分歧。時間尚早,若政事堂能達成一致最好,達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種註解……”

基本就是這個情況,皇城司倒也打聽的清楚。

“這樣啊……諸位相公,我少年進學時師從孫明覆。聽聞國朝如今之釋義,孫師爲開創者之一。”

“雖我師從孫明覆,但忙於事務,於治學一途並無建樹。今聞所衍者衆。朝廷也多日未開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釋義有紛爭。”

“諸位看這樣行不行,組織一次辯經,或者說讓國朝成型的釋義流派,都有機會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長補短,完善自家學術。”

“同樣,也可在辯經中明道,從而明確來年科考釋義。如何?”

趙曦挺不好意思,覺得這就是閒着沒事找事玩。

確實,朝堂近段還真沒什麼大事,正逢政事堂有這樣的爭議,他又特別想深度瞭解如今的所謂儒家正統,更想究竟一下那個理學又是怎麼樣。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趙曦看來是玩,可在政事堂的這幫人眼裡,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對於士林,還有什麼比宮廷辯經更神聖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導,士林皆可參與的辯經?”

韓琦有點不太信。士林有辯經,但多是某個書院,不同學派的人邀約,何時曾有過朝廷組織的論道辯經?

“正是,以庭筵形式辯經,博採衆長而不拘泥於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話話嗎?理越辯越明。同樣也有句話,辯論的結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觀點。

具體會是怎樣的體會,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覺了。

第四二四章 宋國大理王第八三三章 天馬行空的思路第八一二章 確實亂了第一七零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日更奉上,感謝書友打賞。)第八九零章 耶律乙辛反了第八五二章 期望成奢望了第六八五章第六四零章 怎麼會是這樣第六五九章 天才的想法第八一五章 莫名其妙第一六六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三九一章 有點想王安石了第九二六章 別無選擇第九六五章 恩威並施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八一一章 新舊內閣第六二六章第七二七章 不予增援第二二三章 一羣爛人第三七五章 司馬光也想瘋掉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三四九章 開打了第六八一章 第一撥第四七三章 老王這鍋背的冤第六四零章 怎麼會是這樣第八一四章 這不是巧合第二九六章 揚長避短第八五三章 胡蘿蔔的指引第七七八章 官家囑咐第七九零章 微服私訪(四)第九五四章 突破防線的意外第九三四章 態勢第四四七章 故技重演第五五四章 嚇着了第四四一章 想一出是一出第八四二章 首相的威信需要維護第五七七章 大棒和甜棗第八五章 後續第七九五章 微服私訪(九)第七九零章 微服私訪(四)第二零三章 不明白(第二更)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七七零章 經營權撲賣第五百章 面授機宜第十八章 朱氏溺亡第三九六章第七一七章第六五六章 誰還爲他求情?第八七二章 立場第九二七章 耶律乙辛的命運第六二三章 熟悉又陌生的氛圍第九四九章 戰機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八五章 後續第八八四章 道理第六八八章 等第五九一章第四二八章第四六九章 槍頭趙允弼第八三零章 出行的目的第六二零章 心思第六四二章 佔地增稅第九一零章 形勢不饒人第七七六章 這是搞株連第六一一章 閒話第八二四章 真相不重要第二八六章 我不想活的沒脊樑第三七零章 玩個開心第四零五章 這是鬧那般第六九八章 官家的推斷第二三七章 事急從權第七三八章第八六二章 立場和態度第九五九章 大清剿第六五四章 沒法救第三五八章 求全責備了第三四五章 不準備放走第五六零章 談判以外的事第八四三章 太子成長了第三零四章 歡喜和憂第五四六章 開始了第一八二章 牛皮大的不毛之地(繼續五更,第一更)第一零三章 韜光養晦的憋屈第三六七章 拒絕禪讓第七二六章 演戲要演足第一零六章 錢明逸算是倒黴了第八三章 釋迦衰落 彌勒持世第二一一章 摺子戲(第五更)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五十章 給他們找點事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第一六六章 一而再再而三第七九六章 微服私訪(十)第八二二章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三六一章 爹是兒子背後的山第五四二章 詭異的軍情第四四零章 又玩人了第四六七章 很失望第九二四章 沒有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