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一章 來一次辯經

其實對於科考是不是要改,趙曦也沒確定。

在趙曦看來,不管是那個學派,只要還是科考,總離不開經史子集,也就是說,科考選材,到底還是那麼回事。

典籍,就是釋義能解釋出大天來,只要不是百科,取才就有侷限性。

歷史有其必然性,科技也一樣。不是某一個人就能帶動一個時代飛躍,那怕是帝王也不行。

趙曦明白這點。

從實業入手,引導人們有一種認知,同時穩定提高工匠的地位,在特定範圍內,能滋生一種趨勢,趙曦就已經很滿意了。

主要是,他真的沒能力系統的做出一套教材來。

還有,他是帝王,行事作爲,時時刻刻被關注着,那些沒來由的事,他沒法做。

別扯什麼天授,越是遵於孔孟之道者,越覺得天授是扯淡。

或許將來他可以在施政時,可以促進一下科技在國朝州府事務中的比重。

帝王,考慮問題的出發點是:是否有利於皇權統治。而現在的科考,不管哪家學派,都脫不開這一點,也不會脫開這一點。

所謂的分權,別說現在這個時代,就是在後世,趙曦也沒認爲那種分權的政體適合這個國度。

大一統的集權,是最適合這個民族,甚至整個漢文化區域最適合的政體方式。

趙曦記得看過一本書,就是說體制和文化根骨的。

漢民族的文化根骨是流域文化。大一統的需要是治理需要,是安全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用最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說治理黃河。黃河氾濫是整個黃河流域的大患,從上游治理黃河效果最爲顯著,而受益者卻是中下游。

從上古傳說,治理黃河氾濫就是從黃河根源,從黃河上游入手的。

保護上游植被,在上游分流疏導,這是治理黃河最有效的辦法。但黃河的上游卻是西夏……

國朝對統一西夏的需求,名義上是因爲李元昊的叛出,其實這種需求是從文化根骨上就有的,是潛意識的需求。

這也是將大理納入版圖,和戰勝西夏在朝堂和士林中反響差距大的原因。

流域文化是這個民族的根本,不是那種建個城堡,圍幾個村子就可以自給自足的城邦文化可比的……

扯遠了……咱還是回到儒家學派和科考的事。

皇城司調查回來,趙曦才知道原來這時代解釋經典居然有這樣多的學派。

趙曦大概看了看,所謂的學術分歧,居然是各自對《易》的理解不同。

否則,也不會出現邵雍那種象數學術也成了一派儒家學派……還不能說人家是頂儒家的名頭,人家也是正兒八經的釋義經典,無非解釋的方向是卦象和爻辭。

也難怪,儒家經常借二帝三王說事,這三王不就有周文王嘛。最爲著名的,恐怕就是《周易》了。

到這裡,得做一下說明了。

孔聖人在創立儒家學派的起初,便是借用《易傳》來爲儒學立論的。

在釋義儒家典籍時,各家學術爲證明自己的正統性,就究竟到了《易》的原義解釋。

好吧,確實挺亂的,越瞭解越亂。

這玩意兒,怎麼說呢,倒是見仁見智最能說明問題。

趙曦把所有學派的核心教義都看了看,做了一些瞭解,發現自己反倒更糊塗了。

能成爲一家學術,自不會胡謅八扯,都是有根有據的,否則也不可能在士林成就一定的影響。

本來還想着能從這所有的觀點中找到自己心意的,直接把政事堂的爭論叫停了。

現在才知道,自己是真沒這個能力。

說真的,若不是多了那千年的見識,自己在這時代就是個小白,任何一個學派的觀點,都能折服自己。

怎麼辦?

“諸位相公,關於科考可有定論?”

有事問相公。趙曦沒想過把自己當小吏用,不可能事必躬行,不然養這幫臣工有何用?

“官家,命題不外乎經史子集,循慣例,並無增減之意。主要是經典註解的分歧。”

韓琦所說的,趙曦知道,趙曦問的是他們有沒有想出什麼轍來解決一下。

自富弼丁憂,韓琦做了政事堂之首,好像棱角圓潤了些,也只是些許。最起碼在科考爭論上,他並沒有摻合,甚至沒有支持或者反對任何一方。

估計是沒動着老韓的什麼……

“循慣例?”

趙曦知道,慶曆年的科考跟皇佑年的類型是不同的,不明白他們確定的循慣例是哪個慣例。

當然,這也是政事堂還沒個定論,達成一致後,纔會呈報並採納自己的意見。

“稟官家,以嘉佑二年,歐陽相公主考的類型爲例,不做增減。”

那是改革科考後的,也就是復古訓詁,恢復了前朝的策論作爲內容之一,適當減低了詩賦的權重。

馬馬虎虎,暫且就這樣吧。

“官家,只是在釋義上政事堂諸位有分歧。時間尚早,若政事堂能達成一致最好,達不成就需要官家指定一種註解……”

基本就是這個情況,皇城司倒也打聽的清楚。

“這樣啊……諸位相公,我少年進學時師從孫明覆。聽聞國朝如今之釋義,孫師爲開創者之一。”

“雖我師從孫明覆,但忙於事務,於治學一途並無建樹。今聞所衍者衆。朝廷也多日未開庭筵,如今政事堂又因釋義有紛爭。”

“諸位看這樣行不行,組織一次辯經,或者說讓國朝成型的釋義流派,都有機會登堂入室,各家也可以取長補短,完善自家學術。”

“同樣,也可在辯經中明道,從而明確來年科考釋義。如何?”

趙曦挺不好意思,覺得這就是閒着沒事找事玩。

確實,朝堂近段還真沒什麼大事,正逢政事堂有這樣的爭議,他又特別想深度瞭解如今的所謂儒家正統,更想究竟一下那個理學又是怎麼樣。

所以,他想玩一次大活。

殊不知,在趙曦看來是玩,可在政事堂的這幫人眼裡,這是堪比新皇登基的大事。

對於士林,還有什麼比宮廷辯經更神聖的事?

“官家,可是有朝廷主導,士林皆可參與的辯經?”

韓琦有點不太信。士林有辯經,但多是某個書院,不同學派的人邀約,何時曾有過朝廷組織的論道辯經?

“正是,以庭筵形式辯經,博採衆長而不拘泥於一家之言。”

不是有句話話嗎?理越辯越明。同樣也有句話,辯論的結果是各人保留各人的觀點。

具體會是怎樣的體會,那得看大家的自我感覺了。

第一五四章 統一戰線第五零三章 拋出一塊骨頭第九一零章 形勢不饒人第三一八章 各自論戰第二六三章 男兒當自強第三六五章 這就是囂張第六九五章 宋國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宋國第六七二章 王韶的決定第十七章 劉成朔風烈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四七七章 蠱惑第六八章 沒死第二二八章 拷問良心的機會第四五二章 吐青苗第十八章 朱氏溺亡第九五七章 三日第五一五章 這算屁的大捷(下)第五四章 有意無意的營生第四九二章 又被坑了第二九三章 再加點份量第五七一章 添柴火第一一四章 成婚前的教授第六二三章 熟悉又陌生的氛圍第二一六章 並無戲言之心第二九章 點心有毒第三六章 無非是錢的事兒第十二章 魯班鎖第二一五章 熱鬧了第八九六章 非全力出征第二八章 玩到御膳房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三五二章 沒想到的戰況第一五五章 殺不是唯一手段第五零五章 故意折騰第八零四章 因爲朕也想知道第七二三章 完了 全完了第一二二章 文寬夫無恥第八九九章 回撤第二五二章 誰來背鍋第四五九章 吳充的無妄之災第七二五章 被包圍了第一零七章 大發了第六三八章 先禮後兵的禮第七五零章 西夏又遣使了(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三更)第四六九章 槍頭趙允弼第一一零章 國·家第一三九章 無處遁形第二七二章 開城迎土鱉第八八五章 利益第四九七章 事事煩心第五七一章 添柴火第七零一章 官家的風傳第一六三章 避重就輕第五七五章 這纔是正事第六零三章 官制(下)第九三一章 戰馬第五九六章 推一把第九三五章 野心第五五八章第六三八章 先禮後兵的禮第六二章 用爛的策劃第四二九章 王安石回朝第七八章 祭祖之定第八九六章 非全力出征第四二一章 邁出一步第五十章 給他們找點事第三四四章 不被理解的軍令第二一章 行軍之法第一二九章 演習之外的事第五五一章 兩重天第五一零章 扯什麼淡第二零八 繁亂(第二更)第五七五章 這纔是正事第八九九章 回撤第三零二章第四百章 瞌睡送來了枕頭第七九五章 微服私訪(九)第八三一章第七一零章 註定的勝負第五八九章 誰在攪局第四零一章 這是香餑餑第一六零章 聲東擊西第五三二章 枉作小人了第七章 成爲懸案的繩禍第五九九章 由職銜安排想到的第六零二章 官制(中)第一六一章 圍點打援第三二章 推進第七八八章 微服私訪(二)第二三章 童英宴(二)第五三二章 枉作小人了第四三八章 官家的道第七五三章 戰爭結束之後(下)第一百章 這就是護衛營地第二八章 玩到御膳房第六四章 至賤無敵的景洵第五五七章 蕭卓爾一口老血第七零八章 此計可用第五三六章 凡議和者殺無赦第七三七章 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