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踐踏經典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話還真不是騙人的,最起碼這個階段的汴梁,就把這兩句話充分體現了。

原本詩詞是最拉粉絲的,可那需要天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好了。

經典不一樣,每一個士子,那怕是落魄文人,也一樣學了經典。

自己悟性不足,可能沒本事舉一反三,也衍生不出自己的見解,更沒有獨成一家之言的可能。

可就是死記硬背,也能把所學的說個七七八八。

這時候,樊樓的小嬌娘都不吟唱詩詞了,只有開口,就拽幾句子曰,滿嘴的經史子集。

還是官方有號召力呀!

誰曾想還有這情形,那怕是玩不了詩詞,都可以得到嬌娘的青睞。

柳三變這時候過時了,蘇子瞻也是靠經典釋義博名聲了……只是蘇子瞻好像在丁憂,倒是省的失落了。

最讓士子們舒爽的是,隨時都有可能被人請着去來一場辯經…~好不好無所謂,就是湊個熱鬧。

如今的汴梁,那是遍地斯文,處處辯經,瓦臺的戲文都帶着誨人不倦的經義,更何況其他。

現在的辯經已經不是一天一兩場的問題了,是時時刻刻都在上演者。

彷彿在說:這就是一場鬧劇!

有沒有人興風作浪,趙曦不確定,但接近鬧劇是趙曦確定的。

政事堂居然沒人吭聲,難不成他們覺得這是文華昌盛嗎?

如果說剛開始,王中正彙報的,還有些上了檯面,有些名望的士人辯經。到現在,那些不入流的草臺班子,搭配着落魄文人,真的把這事攪和了,這是要徹底把最終的庭辯變成鬧劇。

或許有人覺得,他們玩他們的,官方做官方的,各不相干……

錯了,還真的不是不相干。

對於文人,從那個不爲三鬥米折腰的開始,好像對士林的風評,比官方看得更重。

倘若某一個學派,或者某一個學子,在這次盛會中,在民間得到了相當大的名望,偏偏官方摒棄了那個學派,絀落那個學子,或許所有的罪責都得讓官方來揹着。

這就是輿情,被輿情綁架的事,趙曦見識的比這個時代所有人加起來都要多。

該制止了,就是政事堂無惡意,就是士林民間炒作是借勢,就是這樣有利於國朝文華昌盛,也該制止了。

這時候制止,或許是恰當好處。

把民間的官方化,把鄉野的朝堂化,把繁亂的秩序化,把隨意的規矩化……倒成了民間士林爲這次庭辯造勢。

“把所有辯經的場所、人員、辯經士子的從學,以及參與者等等,都分類整理,就按我以前教給你的方法……”

趙曦以前在護衛營講過一些統計方法,以及如何能清楚的表述各種調查結果。目的是根據各種各樣的戰報來決策戰略戰術的,這時候用在這事上,倒也合適。

皇城司不管是冰井務還是核心探知,都是經過護衛營訓練的,有些常識性知識,他們也都掌握了。

沒幾天,把所有的情報整理了,還像模像樣的做出了趨勢圖,很清晰的說明了現在汴梁辯經的混亂局面。

“諸位相公如何看如今汴梁之亂象?”

把統計結論丟出來,趙曦一點沒客氣,直接定義爲亂象了。

沒有責怪政事堂的意思,話裡話外就是點一點,讓他們自慚對事件的敏銳性。

“官家,此乃國朝文華盛典,何談亂象?汴梁處處辯經,正是彰顯了我大宋尊文之根本,不可以亂象言之!”

果然,在司馬光的眼裡,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

全民學經典,這是何等的昌盛啊?

“先看看這個調查結果吧。”

跟一個小時候會砸缸,長大了只會爬缸的人較勁,是自己找不自在。

“疥廯之疾,不理也罷!”

又是疥廯之疾,這話聽着就熟悉。當初王則亂事,就是疥廯之疾,西夏捉生軍,北遼打草骨都是疥廯之疾,真不知道在韓稚圭眼裡,什麼纔不是疥廯。

他應該不知道,疥廯之疾是最難治癒的。

“銅錢大的疥廯,那是疥廯之疾,若全身上下全部是疥廯,就不是疥廯之疾了,會被人看成妖人!”

趙曦不算是嘲諷,就是想說明一下事態。

“我不否認這是好事,最起碼起初是好現象,說明國朝尊文,也能體現昌盛的文華。”

“可任其這般發展呢?那還是文華嗎?說說場所,瓦臺戲說?先聖若知道自己的典籍被當作戲文唱詞,他是該開心還是憤怒?”

“說說辯經的人,起初辯經的還是學子,多少有些名頭。再看看現今,五十歲的童生,以撰寫鄉野白文爲生,這時候倒翻身了,成了汴梁有名望的辯經人,似乎還嘲笑朝廷沒錄用他是朝廷的損失!”

“再看看那些參與者,原本還以士子爲主,現在是什麼?商賈?我不是看不起商賈,但商賈一旦配上斯文,真讓我有些莫名其妙。對了,還有農婦,有赤腳,有花腿閒漢。什麼時候經史子集這般親民了?”

“我不是要辯駁有教無類,可真讓辯經如此下去,這不僅僅會讓朝廷的庭辯失色,這樣的事實甚至是在踐踏斯文!侮辱經典!”

趙曦說的慷慨激昂,就是自己心裡不踏實。他很少用這種高帽子砸人,還是借聖賢的經典砸文臣,忒有些不厚道了。

沒辦法,得爲自己接下來的做法鋪墊,詐一詐這些文人是必須的。

“官家……”

“陛下……這如何是好?”

國朝對這種事,還真沒有叫停的先例,也沒有理由。聖人還說有教無類呢,你總不能限制人家花腿閒漢有一顆崇文的心吧。

“官家,可由開封府出面叫停!”

有辱斯文,踐踏經典,這真不是小事,還真把人唬住了。

“堵不如疏,這畢竟是子民崇文之舉,合理引導爲善。”

“既然朝廷要舉辦庭辯,有在整個國朝形成了這麼大的盛勢,朝廷可以充分借用這種聲勢,將這次庭辯組織的更合理,更圓滿,甚至將經史子集真正的推向民間,實現真實、合理、有序的有教無類。”

“既然庭辯的日期延後了,朝廷可以利用前期的這段時間,借用現在民間士林的辯經方式,來多樣化推動庭辯和民間辯經的銜接,爭取做到官方和民間士林的協調統一。”

好久沒對臣工們說這麼多話了,結果說了這麼多,這些相公還是一臉懵逼。

第一三五章 連敗第三八二章 違命第四六六章 王安石打人臉第三一九章 折家的聽調不聽宣第五零九章 官家的市易法第五六六章 矛盾轉移第四八二章 老王 你得多招人恨呀第七九章 皇子出行第六七六章第二二三章 一羣爛人第五三八章 戰略部署(上)第六二六章第二零六章 這不能隨便說(第五更)第四一四章 投其所好第五四三章 最擔心的第三九章 徐才人自縊了第三三八章 原來如此第八三四章 算不算了結第二三七章 事急從權第八七零章 商業立法第六四章 至賤無敵的景洵第六四一章 招人恨的王安石第七四零章 該收關了第八二章 有賊人作亂第四一四章 投其所好第二三五章 被打斷的興頭第一四零章 太子祈天第三三四章 臨機決斷的作用第五零八章第八七六章 嚴重第七一四章 沙州張家第五零一章 把疏奏帶回去吧第三一六章 令行禁止的造就第二三七章 事急從權第九六零章 故意留下的後門第九二四章 沒有真相第二七零章 熱鬧了第四五三章 都不純粹第二七三章 全方位展示第四三七章第八九二章 這是陽謀第一百章 這就是護衛營地第四三三章 有辱斯文 踐踏經典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五三零章 防患於未然第三一零章 全線寇邊第八二九章 出行第八七零章 商業立法第一一八章 據理力爭爲出征第四二零章 你有隊伍第八章 甲子桃第七章 成爲懸案的繩禍第五八四章 他們有了信念第九二五章 堵死最後的路第三三章 第一彈 軍糧第五七六章 預料之中第五三三章 大設想第二零三章 不明白(第二更)第二五八章 選擇第八七章 六率之議第二七四章 最後的問題第五三五章 朝廷該如何處置第五六章 未雨綢繆第三七三章 背鍋的人第七四四章 這樣就挺好(感謝盟主財叔寧打賞,今日第一更)第四五一章 餘波第八五七章 戰爭要素第四九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三八章 明日再議?第四五零章 這是辱嗎第二三三章 死無對證了(加一更)第六七八章 人選第八五五章 南瓜的疑惑第四四四章 有些事做不得第九一八章 變化第十六章 內苑不同版第四四九章 打一個叉第八九三章 番騎隊第九三一章 戰馬第三零二章第八五章 後續第二零三章 不明白(第二更)第六一七章 又一個驚人之舉第二章 驚掉眼球的痊癒第一零一章 總有找茬的第七八零章 有意的一追一逃第六六四章 泄洪口的選擇第四零六章 呂惠卿的差遣第八二二章第五零七章 真實目的第三七七章 誰更能沉住氣第九一九章 借力是本意第四七章 交與不交第五六八章 制衡第五二三章 折服第八六五章 北遼來使第三六五章 這就是囂張第四零一章 這是香餑餑第四二二章 這樣應該可以第二六五章 經不起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