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李鴻章

咸豐的面前擺着僧格林沁快馬從毫州送過來的奏摺,神情說不清是悲痛還是氣憤。又是一次全軍覆滅的慘劇。咸豐不是怪僧格林沁太狠心了,作爲軍人僧格林沁能做的只有那些了。他怪的是爲什麼在那樣的情況之下,李開芳等人還是要一味地去白白送死,三萬條鮮活的生命,三萬南征北戰的英勇男兒就那樣瞬間倒在了血泊之中。咸豐長長地嘆息了一聲,再次拿起僧格林沁的奏摺仔細地看了一下。

“吾皇萬歲,職僧格林沁千里之外叩問吾皇聖安。職於是咸豐三年七月十日兵圍毫州,發賊李開芳部妄圖突出重圍,於七月十二日晨發起衝峰,損兵萬餘之後,退回城池。職謹遵吾皇之命,派人勸降,不得。發賊於十三日兵分四路向我陣地發起衝峰。職無奈,只得反擊,李開芳等部三萬餘人,全軍覆沒,李開芳,林鳳祥死於亂軍之中。職未能完成吾皇之令,罪該萬死,請吾皇降罪。”咸豐望着奏摺苦笑了一下,他怎麼可能降罪於僧格林沁。想抓到李開芳,林鳳祥完全是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新軍初創,現在兵不過十萬,完全缺少有能力的高屋指揮官,李開芳,林鳳祥在天國可以算得上是比較有頭腦的天國將領,將來自己肯定還要招募士兵,沒有將領怎麼帶?僧格林沁有功無過,這是咸豐心裡明白的。放下奏摺,咸豐提筆揮寫起來。無外乎要嘉獎新軍與僧格林沁罷了。

寫過嘉獎聖旨,咸豐又拿起另一份奏摺,這份奏摺與僧格林沁的勝仗完全相反,是不折這扣的大敗勝。爲了接應北伐天軍的突圍行動,洪秀全指派了天軍青年悍將陳玉誠,李秀成兩人率軍出南京,直接北上,一路上勢不可擋,但卻沒想到李開芳一部這麼快就被僧格林沁消滅在毫州之地,洪秀全得信慌忙命令李秀成和陳玉誠兩人領兵折返以防清軍趁勝南下。陳玉誠與李秀成在池州附近,猶豫不決了很久,最終壓下了爲李開芳等人報仇的悲憤心理,領兵折返。不過兩人卻沒有完全聽從洪秀全的命令,折返至南京外圍而是兵分兩路,陳玉誠一路人馬西進至安徽廬州,以其優秀的指揮才能,與清軍激戰數日,清軍不敵,廬州被克。另一路李秀成東進到泰州,泰州防守溥弱,守將望風而逃,等僧格林沁收到消息的時候,泰州已經落入天軍的手中了。到此天軍東可威脅蘇州,北可威脅揚州等地。江北大營主帥琪善在廬州一戰之中,兵力損失慘重,退守揚州無力反攻,而僧格林沁因怕李秀成兵進蘇州,只得領兵回師蘇州。

奏摺當然是琪善寫的,咸豐看完奏摺不由罵道:“靠!琪善真是豬頭。”聽得旁邊圖先都是一愣。搞不清咸豐那個靠字是什麼意思。

咸豐心裡那個氣啊,歷史上琪善就是江北大營的主帥,比之連戰連敗的向榮和勝保來,琪善可謂一無是處,後者起碼還敢向着天軍屢屢進攻,不怕失敗,琪善可是連主動出擊的膽量都沒有,是一退再退。損兵折將不說,現在安微就只有揚州與周邊一些地方在清軍手裡了,再退就要威脅華北了。還好自己機靈把一師的新軍派給了肅順,要是天軍打過安徽,那華北的大好形勢就要泡湯了。咸豐有心換將,可是想來想去都沒有覺得可用的人才,心裡別提多鬱悶了。想了一番,無奈的咸豐只得下旨向琪善大加斥責,讓他整訓兵力奪回廬州。

與咸豐頭大的同時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在歷史上可謂是呼過風,喚過雨的人。廬州陷落,出生廬州的禮部侍郎李鴻章可謂是倒黴到透頂了。咸豐三年初,咸豐一道旨意將窩在京城享福的李鴻章調到了老家廬州編練地方團練。此時的李鴻章還不是歷史上那個被認爲是中國唯一救星的朝廷重臣,雖然年紀輕輕,意義風發,心中同樣懷有一腔報國之志。但是對於打仗李鴻章可真是沒有多少本事。無奈何,呂賢基那個混蛋一封奏摺打到皇上那裡說是朝廷兵力不足,國庫空虛,可着地方大員興辦團練,助朝廷剿匪。他自己也願意回鄉興辦團練爲朝廷盡忠。這樣也沒錯,可是呂賢基自己回鄉去打仗,卻好死不死地說李鴻章少年英才,膽略過人,可助他興辦安徽團練。當時李鴻章心裡那個氣啊,自己一介文人,哪裡會打仗練兵哦,把自己拉上不是去送死嗎。

不過李鴻章是冤枉呂賢基了,即使呂賢基不提李鴻章,咸豐也不會放過他。廢話,放着這麼好的人才不用,咸豐會覺得對不起自己的。於是乎咸豐一道聖旨讓李鴻章回到了廬州。

李鴻章這個人在歷史上可謂評價不一,總體來說罵他的人多,贊他的人少。就因爲他與日本簽定了《馬關條約》,一時間李鴻章成了中國歷史的罪人。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這個人爲了中國付出多少心血,創辦淮軍,引進西方先進武器裝備。更創建了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水師。李鴻章對中國的貢獻無可厚非。然面對大廈將傾,豈是獨木可支的。內有慌淫無道的慈禧當政,外有多國烈強虎視眈眈,要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將垂死的清朝支撐下來,談何容易。李鴻章支撐了那麼多年已經可以說成是奇蹟了。

當時的日本人伊騰博文就認爲李鴻章是中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烈強一爭長短的人,而在西方人眼中,李鴻章更是被認爲是中國的俾斯曼,東方的鐵血宰相。可惜所有的中國人當時都沒有這麼想過。李鴻章一生之中做的最錯一的一件事就是讓一個不懂海軍人去指揮甲午海戰,至使北洋水師被小日本幾乎全部殲滅,雖然這當中還有慈禧的事,但不能否認李鴻章在海軍之上的錯誤。

然而現在的李鴻章還只是一個三十剛出頭的壯年,在官場打混了多年,李鴻章早已不復當年進京趕考時的意氣風發了。官場的黑暗讓他的一腔報國之志漸漸冷淡了下來。這突然而來的聖旨終於將他調到了他應該出現的位置之上。

接到聖旨的李鴻章雖然十萬個不願意去,但是皇上的聖旨豈能更改,無奈之下李鴻章只得硬着頭皮往前上了。李家在廬州根深地固。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經過苦讀終於同曾國番同時考中進士,使李家成爲了名門望族,李鴻章更是年紀輕輕便中舉,在進京趕考時,還寫下了廣爲人傳唱的入都《十首》,名氣在當時,一時無兩。

李鴻章回到廬州之後,便開始興辦團練,頓時得到安徽士紳的擁戴,由於當時天軍在安微一帶兵力溥弱,安慶天軍在江北大營及各方團練的重大壓力之下退回了南京外圍。李鴻章回鄉時,當時在安慶興辦團練的潘鼎新,吳長慶等人因是李鴻章父親的門生,得到李回鄉興辦團練的事後,便與李鴻章建立了聯繫,積極擁戴李鴻章。

得到了擁戴李鴻章的信心倍增,將回鄉時的鬱悶之氣一掃而空,胸中報復再次燃起。回鄉月餘,李鴻章便根據兩淮地區民風強悍的特性,在廬州地區組建武裝團練,當時廬州地區有三股最大的武裝自保組織。由於兩淮之地,常年匪患叢生,又有捻軍做亂,各地百姓紛紛結寨自保,這就有了當時的三大自保武裝。李鴻章到了廬之後,先後拜訪了廬州周邊三山,既周公山,紫蓬山,大潛山的武裝頭目張樹聲,周盛波以及劉銘傳等人。三人對李鴻章的才學推崇倍致,紛紛投效李鴻章門下,至此淮軍初具規模,李鴻章更得到了淮軍的第一位大將——劉銘傳。

收服了三股勢力,又得到廣大士紳的擁戴支持,李鴻章信心大增,決心與盤據在安微的天軍來一場較量。正好,當時天軍北伐,李開芳部兵圍廬州,攻打數日不息。李鴻章在大將劉銘傳的建意下,發表檄文,痛陣天軍在南京的惡行,號招官民團結一致共保廬州。頓時廬州城裡的官民紛紛響應,士紳大戶將家丁遣上城頭,百姓自願上城助戰。大大減緩了廬州兵力不足的缺點。最終李開芳在廬州城下連攻數月不得而不得不轉而北上。

第一場戰便獲得了勝利,李鴻章一時得意莫名,信心空前高漲。淮軍也因此成名,成爲安微地區主要的武裝力量,咸豐三年,太平天國派兵北上,援救被困的北伐軍,兵至池州。信心滿滿的李鴻章便命手下率淮軍出擊,欲與僧格林沁聯合夾擊北上之陳玉誠部天軍,奈何陳玉誠指揮果斷,意然放棄池州城池,主動出擊,打了淮軍一個措手不及,淮軍大潰敗,損失過半,退回廬州。陳玉誠趁勝追擊至廬州,連日猛攻廬州。淮軍新敗士氣低落,加之琪善聞得淮軍敗北,不戰而逃。廬州在李鴻章的堅守下,死守五日,最終失陷,李鴻章被部將劉銘傳率軍殺開一條血路,逃回揚州,淮軍一戰幾乎覆滅。至此李鴻章才知道天軍的厲害,心灰意冷之下,想解散淮軍。

“大人,勝敗乃兵家之常事,只要我們重整旗鼓,定能再創發賊。大人不可輕言放棄啊。”揚州城內,部將劉銘傳向心灰意冷的李鴻章鄭重道。

劉銘傳在歷史是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臺灣的第一任總督,打敗過法軍艦隊的進犯,是洋務派的重臣和骨幹。劉銘傳出生於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六,小時得到過天花,於是在鄉里,人稱他六麻子。劉銘傳十一歲時父親與兩個哥哥去世,沒有父親約束的劉銘傳頓時參加了當地的護送私鹽的隊伍,後來,劉銘傳因殺了一個地霸,而與鄉里揭竿而起,成立鄉間自保組織。成了廬州大潛山自保會的頭目,但是劉銘傳起事,卻嚇壞了他的母親,“嚇破了膽,驚嚇而亡”,這成了劉銘傳一生的悔恨。

劉銘傳素有報國之心,只是社會黑暗,成立自保組織也是無奈之舉,不然他大可以起義造反。當聽說李鴻章要招募淮軍的時候,劉銘傳迫不及待地帶着他的手下投效了李鴻章,此時李鴻章因爲了一場敗仗而自暴自棄,要解散淮軍,剛剛找到奮鬥目標的劉銘傳怎能坐得住。

“唉,省三,本官只一介文士,哪裡是打仗的料。”李鴻聽了劉銘傳的話,不由再次唉聲嘆氣起來。他現在都快成了全安徽的笑話了,淮軍盡喪他手,叫他哪裡還有心思東山再起。

“大人,古之大將哪有一開始便能順風順水的事,我軍之敗不過敗於輕起冒進,裝備不足。若能像僧格林沁那樣的全是洋槍洋炮,收拾發賊還不跟玩一樣。”劉銘傳繼續給李鴻章打氣。

李鴻章一聽,頓時眼冒金光。是啊,自己怎麼沒想到呢。要是能夠裝備出一支像新軍那樣的軍隊來,那打起仗來就輕鬆多了。毫州一戰,李鴻章是知道了,三萬天軍瞬間即滅,無一漏網,如此戰力,讓李鴻章確實眼紅不已。可是想想,李鴻章頓時又泄氣了:“洋槍洋炮,朝廷都不足,哪裡能給咱們?”

“朝廷沒有,咱找洋人買,洋人不是在山西建了個兵工廠嗎,”看到有希望,劉銘傳哪裡會放棄。

李鴻章聽了,也是一振,不過現在淮軍幾乎全軍覆沒了,還得從頭再來,李鴻章在屋子裡打了幾個轉,似乎下了很大的決心一樣,一拍桌子道:“好!省三,你馬上再去招募兵員,本官去招集揚州士紳,看看能不能再募得一些軍費購買洋槍洋炮。”

“得令!”終於打動上司了,劉銘傳心喜苦狂,抱拳應了聲便急匆匆地下去了。洋槍洋炮啊,要是以後淮軍也能像新軍那樣,那可是威風八面了。劉銘傳似乎看到朝廷的獎賞奔自己來了。

打發走了愛將,李鴻章也沒閒着,馬上讓家人拿出帖子四處出動,招集揚州城裡有頭有臉的幹紳富翁商議籌款買軍火事宜。

不好意思,昨天網絡出了問題一直連不上,所有沒更新,大家見諒!!!

第87章 一戰天津(下)第66章 御架親征(二)第299章 思凡的喇嘛第20章 德國來使皇后發彪上第166章 關門打狗(二)第二o六章 四國和談十二第36章 新年,新年!第119章 王韜變法第300章 九州平定(一)第40章 捻軍起義第三o四章 九州平定五第192章 又見倭奴(下)第78章 利益纔是王道(中)第166章 關門打狗(二)第一○七章 英雄末路六第126章 釣魚剿匪(下)第141章 血戰臺灣(一)第177章 血染冰城(六)第199章 四國和談(五)第244章 承德春狩(一)第373章 進軍印度(下)第121章 歐洲戰事第72章 兩難全(下)第一七o章 關門打狗六第78章 利益纔是王道(中)第23章 天下第一軍(二)第11章 改革初議(二)第344章 膠着第125章 釣魚剿匪(上)第286章 名臣的歸宿(上)第73章 天國的隱憂(上)第226章 緣孽糾纏(上)第322章 海狼行動(下)第三七o章 復國者下第213章 煙雨江南(一)第98章 斬草當除根第二七o章 踏平鹿兒島上第122章 第一界內閣會議第77章 利益纔是王道 上 完整第155章 決戰天津(三)第74章 天國的隱憂(下)第163章 決戰天津(十一)第三三o章 中國人幹了什麼下第22章 天下第一軍(一)儲位之爭一儲位之爭一第269章 揮軍東顧(下)上架公告第132章 虎門硝煙(中)第一○七章 英雄末路六第189章 中德合資(下)第323章 冤屈的美國人第24章 天下第一軍(三)第139章 東海炮聲(下)第41章 誓師出征第33章 新北京(三)第381章 決戰海上(下)第375章 世界中心(下)第二o五章 四國和談十一第254章 英法干涉(下)第343章 大戰開啓第382章 向天再借五百年(上)第97章 京華浮去(七)第84章 絕不讓步(下)第249章 情勢突變第111章 未雨綢繆第二o五章 四國和談十一第364章 這不是演習(上)第三o八章 九州平定九第174章 血染冰城(三)第289章 進疆第193章 送倭送到西第298章 碩果累累(下)第165章 關門打狗(一)第41章 誓師出征第13章 長沙之戰(一)第376章 爭霸海洋(上)上架公告第316章 詹西女王(上)第66章 御架親征(二)第88章 凱旋而歸(上)第212章 奇怪的商人(五)第158章 決戰天津(六)第19章 銀子是這麼來的第188章 中德合資(中)第19章 銀子是這麼來的第126章 釣魚剿匪(下)第二九o章 最後的決戰上第251章 北疆烽火第249章 情勢突變第79章 利益纔是王道(下)第94章 京華浮雲(三)第218章 整肅黑幫(二)第78章 利益纔是王道(中)第136章 讓你去炸第298章 碩果累累(下)第152章 不是陰謀是陽謀第379章 決戰海上(上)第24章 天下第一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