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1章 長安行

袁術的口諭,最終顯示在一封楚國國書上。

手持節杖的楚使,亦是昂起了胸膛,踏上週國的國土。

與其一同進入虎牢的還有大周國的太常卿韋端。

時隔半載,韋端望着虎牢關,心中的感嘆,猶盛當初出虎牢之時。

演了大半場的戲,卻半路夭折。

韋端是真沒想到,居然有人比自己做的還狠,比自己還要瘋狂。如此也罷,家族不用遭此之罪,功勞小點就小點吧。

現在的自己,位至九卿,再往上一步已經不可能了。眼下,立下的每一份功勞,都是在爲自己的長子立功。

只有康兒和畿兒,才能扛起京兆韋杜兩家的大旗啊!

守關都尉並沒有爲難楚使,輕易的便放其過關。

函谷關以東,韋端是隨在楚使身後。函谷關以西,卻是楚使隨在了韋端身後。

未到陝縣縣城。

一行人便見到了磅礴澎湃的周軍大營。

北崤山西部出口,正在陝縣縣城不遠。而現在,這軍營,就堵在此處。

行不過三裡,沿途僅是周軍斥候,便遇十餘道。隨後,每前進一步,楚使都愈加的心驚膽戰。

周軍具體有多少軍隊聚集在此,楚使不知道,楚國高層也不太清楚,只能估計是六個軍,十萬精銳。

一座座營寨相連,延綿二十餘里,旌旗不計其數,遊騎更時刻可見。營寨之內,一陣陣士兵的齊聲大喝,震撼人心。

操訓!

早就聽聞周軍操訓甚是嚴格,日日皆出操,風雨無阻。

相比之下,再看看自家的軍隊,簡直沒得比。

當看到弘農縣城後,一望無際的平原盡頭,也不見了周軍營壘的盛狀。

過弘農,經湖縣,抵達華陰。

站在關城前,楚使一臉懵逼的昂着頭,看着眼前的關牆。

潼關!

知道,聽說過,但沒來過。

今日第一次見到,發怔的兩目,已經足夠表現出楚使此刻的心情。

震撼!

“這關城,不下四丈吧?”

楚使不由自問一聲。

身前出了車駕,乘馬在前的韋端,頓生自豪,與楚使解釋道:“潼關,天下第一雄關!四面關牆,皆三丈九寸。門樓,兩丈有二。北倚大河,南接潼關城。”

“潼關城?”

楚使疑惑疑問,隨即便將目光,朝着南面望去。可惜,延綿的關城,實在是看不到盡頭。只能感覺關城,似乎越往南去,越高!

韋端點了點頭,言道:“不錯,潼關城,便在潼關以南。南面關城,與潼關城以甕城相接,縣城城牆與關城相接,沿山而建。其內林木盡伐,谷壑皆填。由此,潼關即潼關縣,潼關縣即潼關。南北十二里,東西三裡,週三十餘里。橫厄北崤函道,塞絕東西。蛇蟲不得過,飛鳥不能越。”

“嘶~”

楚使瞪大了眼睛,倒吸一口涼氣。

周長三十里?

這,居然堪比洛陽內城!

到了這裡,顯然關卡排查也要比函谷關嚴格許多。

韋端出示太常卿印綬,楚使則出示國書。自函谷關護送而來的周騎,自此而歸。楚國使臣團,除重要幾名人員外,悉數留於關外,不得過關。

進入關城內,楚使才窺得其中絲毫。

箭塔、樓閣、溝壑。

數之不盡!

甚至,在關內,楚使也見到了潼關官衙,一座內城。

潼關不大,卻是五臟六全。

楚使並非無知之人,對於周軍擅長深溝高壘,多有了解。現在這座潼關,無疑就是周國深溝高壘的巔峰之作了。

此關,應該能容納近萬守軍。很難想象,這得拿多少人命去填,才能踏平雄關。

唉~不可能了。

潼關之南,又有潼關城,必然屯兵屯糧。

糧草充足,兵力不絕,甲械齊備。

好一座雄關啊!

不比函谷,函谷關扼守北崤函道,地勢險要。大軍完全不必要攻函谷,大可走常走的崤函南道,殺進弘農。但潼關不一樣,徹底堵死了從弘農進入長安的通道。而崤函南道雖然可以繼續向西,但會進入武關道。

想要再攻入長安,看來只能經由河東進入左馮詡,而後渡渭水。

只是,如此一來,潼關的周軍卻可以隨時進攻河東,斷絕糧道。

出了潼關整整兩日,楚使才從那震撼人心的陰影中走出。

過鄭縣、經新豐、出霸陵、至長安。

雄闊的長安城,依舊是那座關西重鎮,大漢舊都。

不過,長安的繁華,卻是再也無法重現。一次次的羌族叛亂,將整個關中擾的七十餘載不得安寧。

天下大亂十年,又經戊辰大水,鮮卑之亂。

能有現在的模樣,已經算是非常好的了。

只有三十萬多萬口的長安,當然比不上楚國國都洛陽。要曉得袁術拿下洛陽後,一口氣從豫州各地,遷了五十萬口,填塞河洛。再加上後續洛陽穩定下來,逐漸定居於此,或是逃難百姓的迴歸,讓河洛一帶的人口大幅度增長。

目前,絕對還是天下第一大城。

七十萬口。

楚國政治中心,豫、兗、青、徐、荊、冀、並七州商貿中心。

第二城則是冀州鄴城,五十萬口,大河以北的唯一重鎮。

其下是益州成都,荊州江陵,而後才輪到了長安城。

放到光武時期,即便是慘遭綠林軍、赤眉軍的禍亂,光武皇帝遷都洛陽。但天下仍有人相信,大漢長安依然可以恢復往日輝煌。

東漢前期,朝廷還沒有放棄長安的恢復工程,也沒放棄遷民填關中。

中期,更是一度成爲北擊匈奴的後方基地。

但可惜,任誰也沒有想到,以前只是疥癬之疾的羌人,卻成爲了心腹大患,更爲了關中的破壞者。

從那以後,關中日漸殘破。

直至今日,纔開始重新煥發生機。

楚使,歷經一十六日,來到了長安城,也在第一時間見到了周國君臣。

國書,隨即遞交。

看着那囂張的話語,高誠搖着頭笑了笑,沒有說話。

朝會一散,周大鴻臚卿杜翕,再度與楚使會談,給予了楚使答案。

周軍已經在回軍長安了。

晉漢將亡,天使即非天使。

昌邑王,即非昌邑王。

楚使帶着滿懷的疑惑,在入長安第三天後,離開長安,開始返程。

周王,天下名將。

怎麼可能因爲大王一句坦言,而改變心意?

大周,從來都沒有懼怕過楚國。

或者說,由於一直保持着對楚軍的不敗戰績,周國上下真沒幾個人認爲大周將士,會打不過楚軍。

所以,能讓周王改變心意的,也許只有徵蜀一事了。

五月匆匆而過,六月即至。

第50章 求解黨錮第580章 謀劃第673章 氐兵第196章 陣前鬥將第408章 陽謀第331章 逐師孟津第410章 長治久安第814章 軍漫於野第929章 嚴、律、密、令第443章 逃荒第866章 鄉里第846章 勸言第47章 婚後四禮第487章 複議第285章 過武關第930章 追根究底第99章 涼州漢兒第312章 失心第407章 使蜀第84章 折返洛陽第383章 千里澤國第332章 冰層第411章 焉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第903章 破勢第651章 禮崩樂壞第243章 會師第510章 易水之戰(6)第784章 冬季攻勢(10)第156章 退兵第201章 驅虎破敵第534章 兩軍徐聚第778章 冬季攻勢(4)第535章 鐵騎交鋒第35章 慘淡之狀第848章 究竟誰在第五層?第614章 下陽城第515章 郭全父子第270章 偃師易幟第463章 射策第338章 黃雀在後第33章 死裡逃生第430章 張兵伐術第362章 議陣第859章 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第429章 巨馬水公孫大勝第112章 激戰將起第301章 火力打擊第284章 邊軍自述第274章 大業第780章 冬季攻勢(6)第130章 血戰隴縣第461章 聚衆大議第366章 子龑二週第459章 休養生息第465章 投科射策上第714章 犍爲之戰(23)第687章 臨陣倒戈第112章 激戰將起第547章 內亂第430章 張兵伐術第328章 虢亭會戰(14)第706章 犍爲之戰(15)第856章 三士第769章 亂第279章 臆想第455章 袁紹討黑山第323章 虢亭會戰(9)第98章 殺胡令、招賢令第24章 八拜之交第66章 破城!第265章 老驥伏櫪第27章 督益州軍事第699章 犍爲之戰(8)第502章 趙大大的第一次獨自作戰(上)第26章 破城潰敵第394章 仁義之師第582章 營城第223章 段煨第213章 民情第690章 雨第240章 出兵榆中第767章 聚之高陵第865章 紛亂不休第179章 美陽之戰(19)第337章 螳螂捕蟬第292章 天子!崩!第184章 美陽之戰 (24)第198章 三駟而決第873章 拼人才第577章 調查司署第275章 入洛第241章 撤離第12章 坐觀城破第564章 入夜第59章 焚營殺賊講述一下官職問題。第783章 冬季攻勢(9)第932章 陰圖荊軍第254章 三軍雲集第768章 借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