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獻俘闕下

越來越多的喜訊,傳到長安。

胡夷先是退至漆縣,再退至鬱郅,鎮北將軍也與前將軍會師,步騎數萬人北上。鮮卑大人扶羅韓聞聲而逃,倉皇北走。

大軍輕鬆收復鬱郅,並且重新佔據長城防線,與東面高奴遙相呼應。

而自番須口馳援長安的第七軍主力,自高奴南下的第一軍主力,皆匯聚長安左近。

縱是此刻十幾萬胡夷復存,也對長安造成不了太大的威脅了。更何況,眼下能抵達長安的也就剩下那一萬八千俘虜了。

斬首三萬四千級,俘獲一萬八千餘人。

軍中暗自殺俘一事,高誠也知曉了,但啥也沒說。

殺俘這種事,在大時代下,太正常不過了。甚至,屠城、殺良冒功都時有發生,更不用說區區殺俘了。

而且,自己一路走來,都不曉得坑殺多少俘虜了。受自己影響,軍中多多少少會出現此事。坑殺俘虜,築京觀臺,彰顯武功……

不過,也無甚大礙。大亂年代,軍威隆盛,對於大周只有好處。何況,坑殺的是胡夷,在道義上也不會受到影響。

只要不在內戰之中,大規模殺俘、屠城、殺良冒功,很多時候上位者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是那個道理,軍隊需要嚇嚇威名,士卒需要首級戰功。

張任送回來的戰報,便是國朝官府公之於衆的基礎。在此之上,另外添油加醋,修繕辭藻,無不是在宣傳王上神威,國朝名將之能,三軍將士之勇。

百姓們也永遠不會知道殺俘一事,他們都在欣喜的等待着明日獻俘闕下的盛大典禮。

有甚者,天色未亮,便已經聚集在長安東門霸門城外。

天色一亮,高誠攜世子,於宮中先告祭太廟,而後引百官出宮,往太社去。

太社即社稷,大周太社,是在長安城南漢社稷遺址上重建,與王莽九廟相鄰。

靈臺、辟雍、明堂、圜壇……

南郊之制,當有者皆有。

不過大周的北郊卻是未立,實際上立南郊已經有違禮制了。

於是,且立南郊,待稱帝進尊後,再祀北郊。

告祭很快便結束了,畢竟也就是獻捷太社而已,又不是什麼極其重大的事情。真正的大頭在後面的獻俘闕下,那纔是要刊載史冊的盛事。

王、世子、公卿百官,隨即至霸門門樓,端視左右。

第一軍及第七軍近兩萬將士,列陣霸門主道兩側,旌旗嚯嚯。其後百姓雲從,皆歡欣鼓舞,喜不勝收。

霸門正東,兩千征衣未換的第一騎兵軍將士,押解着一萬八千餘名俘虜緩緩而至。

行至霸門門外,百官、諸將校、士卒萬民恭請王尊。

高誠攜世子自門口轉出身形,身後親衛持天子旌旗,端斧鉞節杖,威風凜凜。

“臣等拜見大王,大王萬年!”

“吾等拜見大王,大王萬年!”

山呼聲遍傳四方,數之不盡的人紛紛簇擁躬身見禮。甚至,還有不少百姓,行跪之大禮。

連那些降俘都沒能逃脫,紛紛在周軍的強硬之下,跪下請禮。

高誠落座後,謁者公讀露布,宣傳大周國威。

話語一落,門樓下亦是歡聲附和。很多人都沒聽懂謁者說的啥,但他們聽懂了國朝大勝,胡夷退卻千里。總之,高高興興的附和就對了。

緊接着,段瓊親自帶着幾名親衛,押着兩名俘虜登樓,獻俘王前。

說起來,段瓊乃是一師之帥,此際大戰未休,當於軍前。但張任也考慮到給手下人添功,尤其是獻俘闕下這般盛事。

段瓊無疑是最好的人選,一來其乃大漢名將段熲僅餘嫡孫,又是當朝中尉段煨宗親,將門麟子。二來,當初谷口失守,要說段瓊不擔心那都是虛話。此一行,正好也可使其瞭解段煨、段俚的狀況,解其心憂。三來,也是彌補給段氏一族。

段瓊日後肯定是不能再上戰場了,畢竟身爲君上,怎麼着也不可能讓段熲這一脈絕後啊。當初也是因爲軍中缺乏騎將,沒有好的人選。段頤戰死後,段瓊仍在軍中任將校。

現在不一樣了,有了魏國一衆將校的加入,大周就不缺騎將了。

“末將拜見大王,拜見世子殿下!”

這幾年來,段瓊隨着年歲的增長,也是日漸持重起來。二十六歲,英氣勃發,堅毅雄厚。

“好好!仲玉無需多禮,不愧是段氏俊傑啊!”

高誠點頭言道,眼中頗是讚許之色。

而段瓊倒是古井無波,再施一禮,報曰:“啓稟大王,鎮北將軍率末將等人大破胡夷十餘萬衆,俘獲非凡。鮮卑大人扶羅韓之金座、金刀、白旄大纛,皆已置備,奉獻大王。”

說完,便立即有人持此三物上前。

高誠隨意瞥了一眼,言道:“好,不錯,諸將士奮勇殺敵,爲國解難,盡忠士也。此金刀倒是鋒利無常,來,賜予孤之愛將!”

隨後,端持金刀的宦官,走到段瓊身前。

段瓊愣了一下,有點意外,擡頭看向大王。正見高誠面帶微笑,點頭示意。

當下,也不再猶豫,雙手接過金刀:“末將謝大王厚賜!”

對於大王的賞賜,段瓊心中也心喜。這把刀雖然只是扶羅韓的金刀,他也就相當於一個將軍而已,原本算不上多重要。

可是,當金刀在自己說出奉獻大王之後,這把刀被賦予的價值就不一樣了。

高誠也滿意了點了點頭,當君主嘛,就該在大方的時候大方。一把金刀,自己會稀罕嗎?

既然不稀罕,趁此機會收攏人心不是更好!

“仲玉,此二人……”

“回稟大王,這兩人乃是扶羅韓帳下鮮卑首領,吾等於亂中所俘。”

“噢,扶羅韓手下的部落首領?”

高誠譏諷一聲,看向二人,詢問道:“爾等可願歸附吾大周?”

兩人也是硬氣,一人冷哼一聲,扭頭他處。另一人張口就罵:“呸!假仁之徒,我只道漢人以仁厚居中國,卻不想竟有你這般心狠手辣之徒。我之部族,既已投降,何以坑殺?屠夫!”

高誠嘴角一揚,還真是說的大義凜然呢。

“不錯,吾中國之人,素來仁厚,得天眷顧,方居此天下正中之土,膏腴之地。而汝等胡夷,殘暴不仁,好屠濫殺。無禮儀之度,無愛民之心,天之所棄,居極寒凍土。”

“既不願降,那便去死吧!”

話音一落,幾名甲士當即押二人下城,於三軍之前,萬衆矚目之下,梟首。

隨即,傳示周遭。

獻俘闕下也再次迎來一個小高潮,無數百姓在目睹胡猷授首,彷彿大解心頭之恨,歡呼雀躍。

其後,謁者宣命。

所有俘虜,悉數充爲奴役,發往甘泉宮,修繕宮室。

第232章 煮酒論天下第349章 宣帝五銖錢第825章 兵臨城下第281章 請才第934章 進略第212章 加以威嚴第809章 效事周寺第322章 虢亭會戰(8)第666章 事出意料第421章 造紙與立學第820章 前奏第729章 科舉射策第902章 破勢第593章 白災第454章 倉廩實第305章 孔伷兵敗169章 美陽之戰(9)不用想章名真好!第522章 徐榮借糧第156章 退兵第313章 欲出關第736章第397章 韓遂所擇第534章 兩軍徐聚第28章 碧玉年華第552章 進第357章 軍第172章 美陽之戰(12)第928章 久違的杜伯侯第209章 國事第444章 舊部第761章 辯計第829章 爭城(上)第276章 拜訪周府第178章 美陽之戰(18)第438章 烽煙四起第267章 襲營(上)第263章 南渡大河第4章 騎軍軍侯第464章 長大了自然會認字了第264章 愁雲密佈第328章 虢亭會戰(14)第123章 皇甫嵩第130章 血戰隴縣第449章 逆襲第120章 武威段氏第59章 焚營殺賊第437章 奇襲西鄂第271章 威逼洛陽第860章 顏面盡失第126章 姑臧第852章 天子行營第115章 蓄勢第393章 博弈第79章 攻滅趙宏,韓忠上位第299章 大戰,起!第320章 虢亭會戰(6)第488章 無題第709章 犍爲之戰(17)第186章 美陽之戰(26)第31章 危局第326章 虢亭會戰(12)第53章 兵發關東第907章 破勢(6)第725章 犍爲之戰(33)第632章 戰事酣酣第665章 伏兵第440章 欲圖合縱第896章 渡江第482章 紛爭再起第372章 合縱連橫(5)第30章 輕兵陷陣第866章 鄉里第568章 一朝豐腴,一朝困苦第669章 退兵第408章 陽謀第403章 丁原丁建陽第109章 楊府聚衆第810章 漢軍入冀第298章 天將二日第890章 巧舌第268章 襲營(中)第66章 破城!第750章 南國第881章 長安行第657章 強弱之勢第927章 深夜第216章 下鄉第671章 夜市第499章 失五阮關第523章 復漢庭第759章 凜冬第158章 周慎慘敗(上)第823章 善後之事第843章 大山第206章 廖化第136章 惑敵第420章 教學署第438章 烽煙四起第334章 流凌殺到第803章 冬季攻勢(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