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封駁之制

國相府內。

鍾繇正聚集着朝廷重臣,在此商議如何勸阻大王攻打河東一事。

內史楊衡、中尉段煨、廷尉閻忠、大鴻臚杜翕、太常韋端、太僕閻象、御史大夫蔡邕、少府秦怡、光祿勳宋斌、參軍總長賈詡、軍事祭酒郭嘉、國相長史楊彪、周崇、京兆尹杜楷、長安令周異、第一軍軍將嚴顏、京畿衛戍軍正副軍將第五雋、士孫瑞、教學署正趙岐、太學祭酒馬日磾、上林祭酒鍾演、軍務司尹奉、軍法司龐恭。

一大票軍政要員紮在這不大的會客廳內,讓整個國相府上下,都不敢有所慢怠。

“諸君,大王執意要發兵攻打河東,該如何是好?”

自從朝堂歸來,鍾繇凝重的臉色,就沒有下去過。

發兵河東,對於周國來說太難了。尤其是現在臨近秋收,更是麻煩。

大軍一動,起碼要十餘萬民夫相隨。整個關中上下,不到三十萬壯丁,近半數充斥在軍政中。剩餘的十五六萬民夫,連供應大軍都顯得乏力。

至於魏國的那七萬餘民夫,鍾繇連看都沒看。那些人歸鄉心切,真要臨近河東,指不定就私逃了,只會耽誤事。

“唉,現在就看王妃那邊怎樣,若是能勸住大王,最好不過!”

閻忠也算是周國老臣了,一句話道出不少人的心思。

這一場,別說政方人員了。便是軍方頭子段煨,都不想打。

只聽見段煨接着說道:“王妃未必能勸住大王,所以吾等還是要另謀他法。”

“那還有什麼方法,秋收將近,繼續壯力,已經與大王稟報了。可大王,一心要打河東!”

楊衡作爲內史,最在意的便是周國各郡的秋收情況。

“不若,吾等請蘇都督勸諫大王。蘇都督爲大王義兄,或可聽之!”

“不妥,武都距長安近千里,來回起碼要半月時日。大王現在,還能等半月之久?”

“文和兄,汝爲參軍總長,大可下令命衛尉回朝。只要第二軍、第三軍將士自馮詡歸來,大王即便再發兵,使其歸馮詡,這其間也能爭取半月之餘。”

“老夫布略,傳至中尉府。中尉府下達軍令,調其回朝。不過,虎符何在?而且大王若知吾等瞞其作爲,怕只會生怒於衆。”

賈詡老神在在的說道,笑話,私下軍令?這幫人是不是想的太簡單了。

再說了第二軍傅燮、第三軍李堪,皆是大王親信。回長安的時候,早就安排妥當了,靜候進攻之令。到時候別說虎符了,怕是沒有大王制書,傅南容鳥都不鳥咱們。

“或可以渡河需造舟船爲由,拖住大王。少府將作數萬匠戶,打造戰船少說也要半年之久。半年後,便是冬季,有無戰船皆可。而且,秋收業已畢,攻打河東也可以試一試。”

坐在後面的龐恭,不由拱手一言。

鍾繇熟思良久,才言道:“若無他法,便只能如此了。最少,也要先把秋收做好。而後,打不打河東,再說吧!”

堂下一陣寂靜,似乎,好像也只能這樣了。

“報!”

外面一名國相府吏員,匆忙跑了進來,慌張的說道:“啓稟國相,尚書檯持大王詔書而來,請國相應詔!”

鍾繇眉頭一鎖,尚書檯?大王下達詔書,緣何不通報於己。

“諸位,且稍候片刻!”

鍾繇起身離去,室內衆人立馬就開始兩兩交耳,探討着方纔的事情。

良久,鍾繇歸來。

身後跟着尚書右丞韋康,手中握着一份詔書,一同走進室內。

鍾繇回到座位坐下,滿面愁容,有些灰心喪氣。

衆人多是望向韋康,這詔書肯定是有大事發生。難道,大王以及下詔要召集民夫,準備出兵了?

韋端凝視着自己愛子,心頭有些跳動。看兒子的神色,似乎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韋康也很尷尬啊,自己作爲周國的一個新人,面對一羣老前輩,不忐忑纔是怪事。

尚書右丞,自然算得上位高權重,畢竟是尚書檯的第三把手。但是,怎麼坐到這個位置,自己心裡還不清楚嗎?

“大王有詔,去鐘相相位,左遷太僕。以太僕閻公,拜相位,進略陽侯。”

頂不住衆人的目光,韋康也只好咬着牙,道出詔書內容。

“什麼?”

閻象是最先表態的,畢竟這件事受益的是自己。自己若是不表明態度,其餘諸卿還以爲自己在底下搞了小動作那。

“鐘相領國政數年之久,體桖民心,施以仁政,得萬民敬戴。先前關中飽受戰亂之苦,鐘相一己之力,不過年歲,便使數十萬戶人人安康。戊辰年,洪水肆虐,沒周國泰半。次歲,大飢,鐘相以身作則,日食粥不過升。兩歲豐之,鐘相又勤於政務,使吾大周富庶直比外州。如此閒像,怎麼輕易去之!”

閻象憤慨而發,怒目張發,全不似作僞。而後,又向室內諸君恭禮:“象才學凡凡,治一郡尚且爲難,焉有治一國之能。還請諸君,同入宮廷,覲見大王,以陳良言!”

“同往!”

“鐘相治政,天下服之,吾等當諫王上!”

“不錯!”

室內衆人盡是如此,欲同去宮廷,諫言君上。

不過鍾繇卻是擺了下手,言道:“諸君勿急,聽繇一言。”

衆人不語,恭耳傾聽。

只聞,鍾繇說道:“諸君,今日繇領諸君,背王上君意,持之以對,實負王恩,實爲罪臣。閻太僕,本相去後,還請持以時政。眼下大周方興,萬不可輕易改之,當仍以休養爲重。況且,本相亦還在朝中司職,吾等諸公卿還是一如往日,秉手治政,何人任國相,並無不可!”

“非也,鐘相理政數年,地方軍吏皆喜鐘相之策,方有今日。象爲相,地方不服,同一治策,行及村鎮,必有差異,於國不利!”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現在大周換相亦是如此。要知道現在地方上的縣邑之長,皆是原漢吏。鍾繇執政後,更是相繼安撫,以圖求地方穩定。

在鍾繇表達出善意之後,那些地方縣邑官長、吏員,不論先前治政是否有爲,皆一併不提。關中能有現在這副好的模樣,多虧了鍾繇,否則那些人可不會老老實實的當大周的官。

這也是鍾繇、閻象他們這外來派系,能夠力壓關中、涼州派系的主要原因。因爲,地方官吏十之八九都是他們的人啊。

現在突然換相,哪怕是換成閻象,依舊會讓那些舊漢官吏,誤以爲這是朝廷準備大幅更換地方吏員的信號。

“鐘相,或可封駁!”

說了幾句的閻象,見鍾繇仍然不爲所動,當即道出一句話,驚動四座!

第796章 冬季攻勢(22)第119章 青石岸之戰(下)第171章 美陽之戰(11)第892章 楚王術即皇帝位第161章 美陽會戰(1)第576章 許以厚利第287章 失敗的指揮體系構想第676章 逐利第641章 劉焉出兵第221章 大局、大勢第337章 螳螂捕蟬第419章 屯兵武關第710章 犍爲之戰(19)第912章 破勢(終)169章 美陽之戰(9)不用想章名真好!第280章 幷州牧丁原第206章 廖化第7章 博弈第595章 狼煙起第122章 夏育南下第117章 羌騎踏陣第471章 話馨語第552章 進第318章 虢亭會戰(4)第485章 離間計第355章 籌謀第495章 胡珍作亂第20章 漢中戰事第745章 愈演愈烈第741章 遊行示威第237章 將兵拒敵第730章 長安夜第420章 教學署第543章 並國第114章 劉宏之舉第141章 高朋滿座第543章 並國第209章 國事第590章 疲兵之計?反受其害也!第510章 易水之戰(6)第34章 神醫華佗第844章 國事多難第76章 蒯良之策第7章 博弈第430章 張兵伐術第531章 拔安邑城第619章 襄陽第725章 犍爲之戰(33)第373章 合縱連橫(6)第824章 廟堂魍魎第447章 傳國璽易手第73章 敗彭脫於西華第618章 大雪紛飛第775章 冬季攻勢(1)第853章 四面楚歌第782章 冬季攻勢(8)第75章 荊州才俊第704章 犍爲之戰(13)第255章 養病第651章 禮崩樂壞第417章 春耕第862章 割疆劃界第756章 禁足安邑第586章 臨陣大忌第562章 伏擊第130章 血戰隴縣第729章 科舉射策第54章 百里無人煙第747章 事勢時轉第521章 明意第430章 張兵伐術第44章 佳人第152章 兩軍對壘第207章 雄中雄第148章 羌軍棄隴縣第778章 冬季攻勢(4)第383章 千里澤國第522章 徐榮借糧第602章 回援第88章 無題第178章 美陽之戰(18)第510章 易水之戰(6)第316章 虢亭會戰(2)第487章 複議第160章 周慎兵敗(下)第344章 甲乙種軍第809章 效事周寺第531章 拔安邑城第669章 退兵第75章 荊州才俊第234章 迴歸冀城第720章 犍爲之戰(29)第270章 偃師易幟第546章 陣仗第237章 將兵拒敵第87章 宮廷奏對第36章 程包諫招安第236章 蓄勢待發第682章 墊江城外第891章 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