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復漢庭

初平五年,七月十日。

王允與郭縕攜親衛,迅速抵達晉陽城外。後面雁門兵及白波兵,皆綴於後。

事情出了新的轉機,王允心頭自是去了一大塊心病。

在於郭縕率領東進的雁門兵後,董昭便尋上門來。而後,表出呂布、張揚,皆願歸附大漢。

一個晉侯,一個長子侯。一個大將軍,一個衛將軍。

王允豈會此時吝嗇這些,尤其是在得知呂布願意歸附,皆張揚之功後。其甚至一度以爲,區區一個長子侯和衛將軍,對於張揚來說,有些小了。

呂布的問題能夠和平解決,對於王允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好事。雖然先前有衆多安排,但誰也不敢保證就能必勝、速勝。萬一呂布拖延日久,讓周國大軍尋得機會,自己也不好過。

最關鍵還是天子在呂布手中,自己等人難免會投鼠忌器。但現在,呂布要歸順,天子自然已經無憂,也不必再想着迎回天子了。

抵進晉陽南門。

城門早已洞開,呂布、張揚攜帳下諸將,皆列於門外恭候。左右兩側,約莫兩萬幷州狼騎,縱馬佇立,端望着前來的大漢司徒。

“末將等,拜見司徒!”

“吾等拜見司徒!”

車駕至呂布、張揚身前數十步,二人當即躬身見禮,周圍將校、官吏、兵卒,皆高聲山呼。

王允也自車駕內,匆忙而出,快步走到呂布、張揚面前,親手扶起二人,面色激動的言道:“二位誅之國賊,匡扶漢室,實乃吾朝棟樑,何須多禮!”

“若非王司徒聯絡諸義士,同奉天子詔,招討國賊,布又怎有今日之幸,得見吾大漢將興!”

呂布客套一句,張揚也緊隨附和。

王允搖了搖頭,緊緊握着呂布雙手,意切深長的說道:“將軍大義滅親,爲國之忠,天地可鑑。允稍後覲見天子,必不忘將軍之忠耿!”

“多謝司徒美言,陛下尚在宮內望切司徒,請司徒移步!”

呂布自是聽明白了王允的話,立馬恭恭敬敬的攙着王允,向城內走去。

王允非常滿意呂布的態度,不驕不縱,不過還需要拉攏一番,以免舊事復生。

面見天子,自是君臣一番喜賀。畢竟,到今日,大漢終於有了將要再度中興的苗頭了。好吧,最起碼不用擔心朝夕見,社稷不保了吧。

相比於那些粗魯邊將,王允身爲世家子弟,深知禮節,必然要好上許多。

剛剛十歲大的劉協,也將國事盡數託於王允。已經習慣了,反正每個人都會這樣吧。王允嗎?或許可信吧!

司徒之職不變,令加錄尚書事,統率百官,總攬朝政。

兩日後,漢庭詔之朝會。

朝會之中,正式宣佈丁原、董卓、高誠三人位國賊,除其王號,廢棄之國。又使太原、河東逮捕丁原、董卓親信及其家屬,皆殺之,梟首示衆。

尤其是丁原首級,高掛宮門之外,又拉出其屍身至朝會之中,使諸官鞭之。而後,棄屍於市,任由行人、百姓踐踏。

隨即,大封諸除賊功臣。

即呂布加大將軍位,開府,爵晉侯,統率各級武官。

郭縕進驃騎將軍,爵廣武侯,領雁門太守。率軍兩萬,駐紮雁門,謹防宵逆。

張揚爲衛將軍,爵長子侯,領上黨太守。

張燕爲車騎將軍,爵常山侯,領冀州牧。

郭太爲鎮西將軍,爵襄陵侯,領京兆尹。

鄭泰爲司空,詔張溫爲太尉,黃琬爲太常兼領幷州牧,何顒爲太僕,周奐爲大鴻臚,郭全爲大司農,種拂爲光綠勳,魯旭爲少府,王頎爲衛尉,伏完爲廷尉。

自此三公九卿復立,朝廷要員多有變化。而後,又以王柔爲太原郡守,王柔爲西河郡守,荀攸爲尚書僕射。王蓋、王定、王景皆爲侍中。王隗、王懋爲尚書左右丞,又以王凌爲羽林中郎將,親掌宮廷禁軍。

至於白波軍李樂、胡才、韓暹、楊奉,黑山軍郭大賢、李大目、白繞、楊鳳、眭固、王當、孫輕、杜長等,呂布軍張遼、高順、魏續、曹性、郝萌、成廉、宋憲、侯成、楊醜、穆順等人,及郭縕帳下大將,皆爲中郎將或將軍,大肆封賞。

又傳詔以劉表爲宗正,加徵南大將軍,荊州牧、進漢壽侯,持節鉞,都荊揚益三州軍事。加劉焉爲益州牧,進雒侯,從徵南大將軍之命。加劉繇爲揚州牧,進歷陽侯,從徵南大將軍之命。

而後,定都安邑,改元昌平。使呂布、張揚率其部衆南下,護送朝廷,前往河東。以郭縕守雁門、張燕守太原,張揚部將穆順守上黨,郭太入西河守之。

七月十五日,天子南遷。

呂布、張揚率四萬之衆,護送天子、三公九卿及百官南下,浩浩蕩蕩。黃旗招展,連綿數十里。

郭縕率軍徑直北上雁門,防範幽州及北部鮮卑。張燕也帶着兩萬人馬,進入太原郡,盡遷山中黃巾老弱數十萬併入太原郡。留三萬人馬,駐於太行山中要道,防範袁紹。

張揚身爲上黨太守,並沒有上任,而是以幕僚董和爲別駕,主管郡內事宜。由穆順領兵五千守上黨。郭太亦是盡起白波軍兩萬人馬,進駐離石,防範屠各、匈奴。

一時間,大漢聲勢驟起。比之先前晉漢,威勢更盛。

感觸最深的便是臨近的三個勢力,袁紹、燕國、周國。

高誠還好,王允雖然嘴面上說除了自己的周王位及之國,但你不攻破長安,誰當你說的是人話!

不過,唯一麻煩的就是初平這個年號用不了。而昌平這個大漢的新年號,周國也不適合再用了。畢竟,王允不承認大周,大周都成爲叛賊了,還能尊大漢不成?

倒是袁紹,看着旁邊突然蹦出來的龐然大物,有點……有點不知所措了。

這什麼玩意?先前不還是說周魏晉三國嚷嚷着收復河套嘛。怎麼眨眼間,晉國就滅了,魏國老巢河東也丟了。

王允突然站在晉國的屍體上,以及魏國最肥美的河東郡,崛起了!

手底下兵馬十五六萬,錢糧無數,帶民三百餘萬,感覺比自己還要猛呢!

這一咋呼,讓袁軍進攻易縣的步伐,又頓了一遭。因爲王允並沒有提及燕漢天子劉辯以及大將軍袁紹的事啊,鬼知道這孫子是不是把自己等人也列入了逆賊一列。

於是,袁紹只能全力打探晉漢的消息,然後隨時準備南下回援魏郡。

至於燕國公孫瓚,則是更加的困難。趙雲帶領三千白馬北上,倒是緩解了丁點薊縣的壓力。可面對三萬胡騎,白馬義從也無法迅速擊敗。

而易縣城外,袁軍徹底拔掉城外營寨,將公孫續率領的精騎逼走,封堵易縣四城,深挖溝壑圍城。

面對日益嚴峻的局勢,公孫瓚終於聽從國相關靖的話,派使者前往晉漢求援。

第513章 撤還長安第122章 夏育南下第381章 撤退第164章 美陽之戰(4)第478章 初平四年末第416章 大肆封賞第826章 張郃、高覽第298章 天將二日第446章 交易第462章 鴻門宴?第239章 聲東擊西第890章 巧舌第219章 涼州刺史第139章 朱儁請辭第835章 臨陣第195章 激勵軍心第488章 無題第887章 江左易幟第624章 喪家之犬第603章 兩軍交錯第477章 聯姻第727章 犍爲之戰(35)第272章 意欲何爲?第535章 鐵騎交鋒第75章 荊州才俊第70章 帳內威逼第885章 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第546章 陣仗第447章 傳國璽易手第870章 軍議(中)第622章 牆式衝鋒第124章 去職、削食邑第380章 危局第429章 巨馬水公孫大勝第778章 冬季攻勢(4)第844章 國事多難第470章 無題第590章 疲兵之計?反受其害也!第753章 東進高奴第87章 宮廷奏對第202章 潰兵百里第833章 天子北駕第123章 皇甫嵩第384章 數千裡之災第303章 兩難第838章 潰第12章 坐觀城破第530章 人心向變第349章 宣帝五銖錢第358章 大徵兵第773章 旗雲滾動第549章 宮內廝殺第176章 美陽之戰(16)第386章 鞠義第258章 東進第851章 亂第625章 甘泉宮破第850章 所言甚是第360章 成軍校閱第798章 冬季攻勢(24)第88章 無題第769章 亂第294章 征伐之事第649章 假事真做第394章 仁義之師第447章 傳國璽易手第361章 被打慘了第899章 震動天下第517章 善意的謊言第410章 長治久安第827章 大戟士第310章 唐姬第709章 犍爲之戰(17)第630章 漫漫長夜第772章 天子氣第572章 傾國前夕第372章 合縱連橫(5)第585章 慘烈如斯第111章 夜取冀城第687章 臨陣倒戈第350章 三官通寶第336章 潰敗第25章 白衣雪夜襲城第530章 人心向變第12章 坐觀城破第297章 帝業第304章 徐榮顯威第855章 天尚未亮第188章 再歸長安第457章 欲擒故縱?第852章 天子行營第735章 漩渦第120章 武威段氏第9章 遠赴荊楚第244章 使者爲謀第416章 大肆封賞第597章 發!第850章 所言甚是第137章 會軍移營第929章 嚴、律、密、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