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

翌日,道癡走在山上時,都覺得身上鬆快幾分。

送他來的馬車,已經被他打發去王家窯村等着,只吩咐下晌再過來接。

老和尚雖在山寺隱居,可並不是只拴在這一處地方,早年精力足時,足跡曾遍佈大江南北。只在道癡到西山寺後,老和尚年歲已高,鮮少在離開安陸。

道癡記得清楚,老和尚點評政局時,還曾提及天下有名的幾個藩王,專門說過江西寧藩。

因寧藩始祖寧獻王朱權,自詡爲“靖難”功臣所受不公,使得寧王這一系同朝廷關係始終不親近。朝廷對寧藩,早年也以防範爲主。

道癡畢竟不是歷史學家,對於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寧王之亂”,他也只是在《唐伯虎點秋香》中看過一二。

安陸距離南昌不足千里,到底會不會被戰火波及,道癡也不知,總要問一問老和尚他才能安心。

沒想到,西山寺裡竟然有外客。

看着出來開門的小道士,道癡還以爲自己走錯了地方。聽到山門動靜,從客堂裡出來的中年道士,不是一個兩個。

等到見了老和尚,才曉得他有一老友的小輩,帶弟子往青城山傳教,途徑安陸,來探望他這位長輩。

儘管老和尚說是“老友的小輩”,可想想老和尚的年歲,加上前院露面的那些“隨性弟子”不乏中年道士,道癡還以爲那貴客年歲不輕。沒想到,這位“貴客”,還真是個年輕人。

雖說留着短鬚,可這道士的年紀,目測不超過三十歲。

令道癡吃驚的是,老和尚對這“貴客”的態度,委實太恭敬了些,而且對方亦坦然受之,顯然是久居人上。

待老和尚介紹此人爲“張真人”,並且讓道癡進前執禮時,道癡似乎能明白老和尚爲何這般態度。

執掌天下的牛耳的正一教嗣教第四十七張天師,十二歲繼嗣教之位,現下正是“張真人”這個年歲。

這張真人顯然極通人情道理,含笑受了道癡的禮後,口稱“小友”,從袖子裡摸出一個三寸來長的玉如意把件贈與道癡爲見面禮。

那玉如意把件爲羊脂白玉所雕,品相極好,又是張真人隨身攜帶之物,換做其他人得了這東西,怕是要受寵若驚,燒香拜佛地供起來。

可道癡畢竟不是真正的大明人,即便對眼前這年輕道人有幾分真心敬重,也不過是因其背後傳承千年的家族。

對於張真人本身,反而沒有太大感覺。因此,待老和尚點頭後,他便接過如意,臉上並無殊色。

老和尚則是不重外物,心裡存着事,也有沒將這如意放在心上。

道癡如此淡定,倒是引得張真人多看了兩眼,卻是越看越心驚。

老和尚察覺出張真人在打量道癡,並沒有打斷他。道癡則是被盯的有些受不住,真要說起來,對他這“孤魂野鬼”來說,道家正是天敵。

只是他本就不信道佛之說,儘管來歷稀奇,可在佛門長大,對於這些倒是也無避諱。

不過世上本有許多說不清之事,眼前這人既執掌道教牛耳十數年,誰曉得有沒有說不得的本事。道癡活的好好的,可不願被人當了妖孽喊打喊殺了去。

“大師父,我去後山尋虎頭。”道癡想起老和尚方纔說虎頭去了後山,便開口說道。

老和尚點點頭,道癡起身離了禪室。

西跨院裡,人影晃動,幾個道士正在置辦齋飯。道癡在門口看了一眼,便離了西山寺,去了後山。

天師教道場在龍虎山,正是在江西南昌府附近,那裡距離南昌府的距離更近。這位“張真人”,只是臨時起意帶了衆弟子離了江西,還是避藩王之禍?

同王青洪致仕結合起來看,顯然是寧王之叛已現徵兆。

連執掌道教的張天師,都要避寧王鋒芒,要是不是說明寧王反勢已成,“寧王之亂”危害更大。

道癡想到這裡,心下微沉,這時便聽到“梆梆”聲響。

原來不知不覺,他已經從後邊下山,走到山澗。

聲音是從溪谷旁傳出來的,虎頭站在溪邊,蹲着馬步,手中正揮着一個兩尺來長的棒槌,在那裡敲敲打打。

道癡見狀,不由添了笑意,這還是他早年教授虎頭,爲的不過是控力。省的他手上不知輕重,以後與人爭執時再出大事。

早先虎頭用的是鐵棍,手上收不住力氣,打得石屑亂飛,後來慢慢曉得力氣輕重,手上的鐵棍也換成鐵棒槌。

擊打的除了石塊,又添了木頭。按照道癡的說法,什麼時候樹皮懶了,裡面木頭完好無損,虎頭的力氣纔拿捏到位。

他不過是戲言,換做其他人,怕是早膩歪了這錘錘打打;虎頭卻是對道癡之命言聽必從,竟然一直堅持下來。

這會兒功夫,虎頭已經聽到道癡的腳步聲。

他轉過頭,看到道癡,臉上立時添了光彩,隨手將鐵棒槌扔下,人已經奔了過來。

“小,小,回……”他口舌依舊笨拙,可嘴角已經裂到耳邊,顯然是極爲歡喜。

道癡笑着點點頭,從荷包裡取出個布包,遞到虎頭手上。

裡面是一包冰糖,昨日在耦院茶室,道癡便看到有一小罐子冰糖。今早出來前,想到虎頭最愛吃糖,便將一小罐子冰糖都帶了來。

虎頭打開布包,果然喜歡的緊,上前一把抱住道癡,打了好幾個轉轉。

這就是他表示喜歡的意思,道癡被轉的頭疼,使勁地往虎頭大腦門上拍了一下,才讓他老實下來……

禪室中,張真人手上坐在那裡,右手掐算不停,過了好一會兒方開口道:“孤陰不生,孤陽不長,此八字者多半天壽難以長久,道癡小友面上亦露短夭之相,稀奇的是道癡小友生氣源自死門,真是怪哉。”

老和尚想起道癡三歲重病將死之事,對於道癡三歲始開心智之事則隱下未談。

張真人聞言,又掐算一回道:“是了,是了,想來那定是死劫。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道癡小施主將來成就不俗,只是父母緣薄了些,幸有手足可以相依。”

老和尚精心教導道癡數年,衣鉢相傳,最關心的也是道癡的前程。只是因道癡八字不好之事,始終有些隱憂。

換做真正的佛門高僧,佛道殊徒,哪裡會將這些玄門說法放在心上,偏生老和尚是由儒入釋,對於周易之說,本就是相熟的。

按照玄門說法,八字純陽之人,容易橫死、暴死、短命。

老和尚之所以在西山隱居不出之時,依舊與龍虎山保持書信往來,就是想要尋個機會,爲道癡破解此事。至於父母緣薄了些,老和尚沒有放在心上。

道癡生而喪母,十一歲才見到生父,要是張真人說他父母緣厚才稀奇。

現下聽了張真人的話,老和尚道:“真人勿怪老和尚囉嗦,除了三歲時那死劫外,不知道癡是否還有其他死劫需避?”

張真人沒有再掐算,而是直言道:“從八字看,道癡小友平生有三生劫、三死劫,如今已破了一死劫,還需有五劫可過。生劫向來變化無蹤,不可捉摸,幸而難以傷及性命,順其自然便好。死劫則要小心七九之年,需避陰地,防小人。”

說到這裡,見老和尚面露憂色,他又勸道:“道癡小友生氣正旺,短夭之相漸散,多半是無礙,大師切莫過於掛懷。”

老和尚嘆了一口氣道:“這孩子是老僧俗世血脈後人,老僧關心則亂,着相了……”

張真人沉思片刻,道:“道癡小友的八字之厄,並非無法化解。天地生陰陽,互有補足,若是能以純陰女子爲婚配,即便不能全然爲道癡小友免災,亦能帶來幾分福祉……”

吼吼,收藏就是書頁放入書架那裡,不習慣收藏的朋友請幫忙收藏下吧,這個關係到榜單數值。衝榜艱難,懇求諸君援手。

第一百的三十二章 論生論死聞秘辛第105章 二郎話裡露留意第161章 禮儀之爭今日始第133章 利益當前親人惱第27章 開山門,嗣事定第3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二)第22章 揮揮衣袖作別了第3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中)第162章 閣臣三拒嗣君意第2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一)第26章 最憾情深轉情薄第115章 事已定,平安歸第14章 回西山,聞死劫第81章 驅姻親王府新格局第155章 聽新聞,生忌憚第11章 誰家兒女高聲問第11章 混小子唱作俱佳第11章 混小子唱作俱佳第17章 小算計,大靠山第148章 欽差至,遺詔出第95章 柔弱女亦有犯擰時第62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二)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7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一)第4章 同窗少年初聚首(下)第150章 見族親二郎露親近第27章 開山門,嗣事定第61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一)第87章 解心結二郎定策第105章 週年祭後八方動第164章 會同館三郎來訪第112章 爲世子道癡二建言第1章 西山寺裡有老僧第64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一)第141章 善惡到頭終有報第108章 四小披甲出安陸第80章 鬧府學誰是無辜人第171章 端倪(二)第125章 分遠近,知榮辱第12章 一回合誰輸誰贏(上)第173章 起爭議姊弟生嫌隙第27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三)第164章 會同館三郎來訪第23章 貴賤兩房說承嗣第167章 見姻親,聞良言第165章 入皇城君臣再相聚第163章 進京入駐會同館第18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三)第5章 樂羣堂裡接風宴(上)第10章 耦院裡兄弟反目第86章 手足情重,三王齊聚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團圓第103章 衆子院試,三郎初隱第17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二)第124章 謀後路,預人手第89章 生奢貪念老實人不老實第6章 聞言始知被棄因第123章 賢婦兩全巧安排第114章 邢百戶粗中有細第8章 小僧今日會親行(二)第78章 親不親老僧歸來第137章 王家窯速戰速決第136章 世間多有稀奇事第162章 閣臣三拒嗣君意第62章 暴雨虐世子出行(二)第3章 靈前誰誦《地藏經》(二)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14章 論反王,傳大考第151章 世子溫言攏伴讀第158章 兄弟聚前程可期第76章 行使令王高巡西城(二)第25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下)第一百的三十五章 聚散離合終有時第84章 王府大喪,宗房相邀第130章 暗心驚祖母提防第31章 峨眉月升夢正酣第104章 送彌勒手足作別第5章 往事撲朔難分明第24章 命硬嫗收命硬孫(上)第104章 送彌勒手足作別第120章 終見丹,長見識第27章 仗勢欺人,爽中之爽(三)第124章 謀後路,預人手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72章 寧藩造反驚天下第152章 臨行際喜獲良言第105章 二郎話裡露留意第105章 週年祭後八方動第65章 議水患士紳雲集(二)第158章 兄弟聚前程可期第85章 聞已逝道癡赴西山第19章 抓週宴抓破美人面(四)第118章 童子身,泄元陽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團圓第66章 借時事興王教子第120章 終見丹,長見識第92章 中秋月下人團圓第107章 流民將至,世子悲憤第110章 今早練就殺人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