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神仙手段

膽泉之水,浸鐵成銅。

這種在懷義看來就是道家仙術,或者說是鍊金術,雖然聽着神奇甚至離奇,但武懷玉引出了許多古人記載,諸如晉代葛洪抱朴子內篇記載,又如南北朝陶弘景的記載,甚至秦漢時也有道師術士記載過此法。

他對兄弟是深信不疑的。

具體怎麼做他想不明白,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兄弟懷玉說他知道怎麼做,那麼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回韶州,探明古道,擬好新路線,上書朝廷請求允許修路,等兄弟這邊操作好了,拔下錢來,就開始徵召民壯、僱傭工匠開山修路。

接着就是堪探礦山,開山挖礦、冶煉加工,甚至是把冶出的鐵,送到膽泉建的銅場,把鐵變成銅。

到時懷玉甚至還會派人在那邊建立起鑄錢監,直接用浸出的銅鑄造開元通寶。

這裡面會有無限的商機。

道路一通,流金淌銀。

“阿孃說讓你把妾侍多帶幾個,”懷玉笑道。

武懷義很年輕,雖說小夫妻不忍分別。

大唐律令,諸外任官人,不得將親屬賓客往任所,及請佔田宅,營造碾磑,與百姓爭利。

這條直接寫明,地方官員上任,不能帶家眷,這一條既是防止地方官的家眷親屬會趁機侵害百姓,與民爭利,其實也還有一層意思,那就是家眷留在家中,也相當於有人質在朝廷手裡。

隋朝的時候,規定官員父母不得隨同上任,子十五歲以上也不行。

今年李世民下了一道旨意,許子弟年十九歲以下,隨父兄之官所。

一般情況下,都是帶妾侍,尤其是高級官員,到了刺史這個級別,規定更嚴格,父母、妻子,基本上不允許帶着上任。

現在也只是放寬了十五歲以下的兒子、弟弟可隨同,但父母、妻子是不行的,當然,女兒可以。

武士彠之前去揚州上任,就沒帶妻兒,後來涼州上任,李世民特許帶妻子,可兒子也都沒帶。

武懷義雖捨不得妻子,武柳氏更希望兒子能帶上兒媳婦,這樣好抓緊生個嫡長孫出來,可朝廷不允許啊。

懷義也只打算帶沒生孩子的妾侍上任,有孩子的得留下來照顧孩子。

“到了那邊,再納幾個也行。”懷玉打笑道,有那地方豪強宗族,若是有合適的納女爲妾,這也算是與地方的一種結盟,有利於武懷義在韶州做事。

雖說有武士逸這前任刺史打下了些基礎,但武懷義這年輕刺史,也更需要地頭蛇們的支持。

“看情況吧。”

懷義也是很知道變通的人,在他身上,懷玉早發現他有一種很傳統的古代貴族的那種風範,對於說政治聯姻之類的這種事並不會有什麼反感。

比如說當初他們在隴右障縣時,懷義可是跟當地鹽戶大族楊氏、劉氏都走的近,還納了兩家的女兒做妾,如今都給他生孩子了。

當初懷玉介紹他給老程當女婿,懷義那也是沒半分猶豫的,一點不矯情。

······

朝堂上。

房玄齡、魏徵拼命在搞省州並縣、精簡機構、裁撤人員,大刀闊斧的節流,而武懷玉、戴胄則在千方百盡的搞新項目,努力開源。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大唐貞觀朝廷現在外表蒸蒸日上,一片紅火,可實際上賬上全是赤字。

爲此朝廷也不得不出組合拳,先是今年的戶稅由小稅變大稅,直接徵八十萬貫,攤到天下二百萬戶。

再其次就是正式開徵義倉糧,其實就是地稅,畝稅二升。

但現在田畝不清,於是皇帝下旨,讓各部與地方全力搞清戶口和田畝,這關乎戶等、丁口,正稅、戶稅以及地稅。

武懷玉提出要統一更換新的地契。

一年內須完成所有田產的新地契換契,到時有新地契那就是有產權,沒有新地契,朝廷縣州、民部三級衙門沒要新地契的存檔,那就不會承認那些舊地契的主人所有權。

到時對那些地就要視爲無主之地收爲官有。

這比開徵房產稅還要嚇人,反正剛在朝廷一提出,到處都是反對之聲,可現在皇帝窮怕了。

或者說皇帝已經在秦瓊李靖等軍方的催促下,正式制訂了北伐突厥頡利時間表,最晚將在貞觀四年對突厥動手。

留給皇帝的時間不多了,不能再等。

雖然魏徵堅持認爲應當準備好了再打,十年後準備好就十年後打,但李世民等不得,真等十年後,以現在漠北鐵勒人的勢頭,那時東突厥就被他們乾沒了,到時就得面臨一個新興的草原汗國。

大唐不可能讓薛延陀人來摘這桃子,必須搶先一步滅東突厥,起碼得先拿下陰山以南地區,尤其是得收復河套地區,否則讓薛延陀奪了漠南,那後患無窮。

再則,朝廷幹了突厥,還得去幹吐谷渾,甚至高句麗都排上了捱揍時間表,李世民沒太多時間等待,必須抓緊時間,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如今朝廷的租調收的太少了,區區二百萬戶,正丁根本沒多少,太多免課的,還有許多丁被劃做皇族宗室貴族們的封戶,本該交給朝廷的租調,卻要交給貴族封主三分之二,朝廷只能得三分之一。

畝納兩升的義倉糧,預計收益甚至比正租都多,李世民如何能放過。

爲了能夠讓這個政策順利通過進行,李世民甚至都已經直接金殿表態,連皇家莊園的田地,也都每畝兩升如數納這筆義倉糧,一粒不會少。

這簡直是破天荒。

換契這招逼的所有人沒了退路。

你要抗拒不換契,那地就要被收,你換契,那就得如實到官府登記、清丈、確權,到時可就逃不了義倉糧。

武懷玉甚至放出風,從明年開始,到時土地買賣,依然得官方立契,且須繳納契稅,按百分之五徵收。

東晉開始已有徵收契稅,凡買賣奴婢、牛馬、田宅,以產權交易額輸稅,每一萬錢輸四百,賣者付三百,買者付一百。

隋唐都實行均田制,田地買賣限制較大,所以不再徵收田產契稅,甚至其它的契稅也取消。

現在武懷玉重提開徵契稅,還增加到萬錢五百,且全由買者納稅。

不到官方登記立契,那其產權官府就不予保護。

交易就要立契存檔,交納契稅。

稅還不低,武懷玉說這樣還有助於抑制兼併。

反正能不能真正抑制兼併不好說,但朝廷肯定能從現在已經開始擡頭的田地兼併買賣中賺上一筆了。

以後住宅、商鋪、奴婢、牛馬、車船這些較大額的交易,都是必須要立契,交易雙方先立白契,然後到官府換紅契,存檔並納稅。

皇帝給武懷玉的壓力很大。

畢竟都要給你拜相了,你不得好好報答?

現在武懷玉都已經有人給他起了刮地皮的外號,到處刮錢,比如把公廨錢都收到度支司,弄上來二百萬。

轉頭又開始徵義倉糧,那邊更是把西域胡商們販來的許多香料等奢侈物品,直接博買走了許多,然後再出手,做了箇中間商賺了一道。

甚至還計劃要在廣州、交州、明州、登州、揚州設立市舶司,海商來唐的商船,指定在這五港口登陸停泊,進出口交易要報關,還要抽分徵稅,甚至舶來品還得市舶司按需求先和買,好東西讓朝廷先賺大頭。

內地邊疆也要設陸關,諸如河西的敦煌、朔方的靈州等地,總之以後進出口的貿易,朝廷要先賺一筆。

至於說現在正在提上議程的鹽茶酒榷賣細則,還在討論修改中,也即將面世,到時買賣鹽茶酒等就沒那麼自由了,需要得有引。

要取引,得先納引稅。

武懷玉搞錢的方法很多,李世民是很欣賞的。

當然,李世民覺得還是太慢了點。

他需要再快點,更快點。

今天的廷議。

就鹽稅到底怎麼發引,這個引稅要加多少,又吵個不停。

如今鹽價每鬥十文錢,不算貴。

戴胄說每鬥加引稅十文,那就是翻一倍。

魏徵跳腳,說這是害民,這引稅一出,以後會有許多百姓吃不起鹽,得吃淡食,到時老百姓要罵娘。

戴胄現在是李二的忠狗,毫不留情的反駁魏徵,十文一斗的鹽,這是近二十年來最低的鹽價,大業末年,鹽價百文都有過,尤其在一些偏遠地區,更貴,有百姓真的只能吃淡食。

而如今這些年朝廷把物價漸漸平穩下來,大家不僅吃的起鹽,鹽質量也好許多。

現在朝廷財政困難,每鬥鹽加稅十文,但一斗二十文,放在近二十年,依然是比較低的。

老百姓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鹽,不可能就吃淡食。

兩人爭吵半天,互不相讓。

最後只好暫時擱置,繼續下一個議題。

武懷玉拿出了一枚銀錢。

但跟原本的銀質開元通寶都不一樣,既不是純銀那種,也不是那種含銀較少的銀銅合金幣,甚至不是孔方形狀的,倒跟西域用的波斯銀幣有些像。

“這銀錢有何特殊?”

“陛下,這枚銀錢,銀八九,銅十、錫一,總重一兩,此一枚銀錢兌換一兩銀子,直一千六百開元通寶銅錢。”

“除去銀銅錫料,以及人工等成本,大約有百之五的利潤,”

百分之五的銀幣鑄造利潤,讓李世民聽了很高興。

朝廷發行的開元通寶銅錢,這些年因其用料足成色好,而大受歡迎,但因爲缺少銅料,所以鑄造量有限,新鑄出來的開元通寶,許多不是被百姓直接收藏了,就是被奸人融鑄成銅器,或是改鑄私錢。

朝廷年年鑄錢,但最多一年也只能鑄三十來萬貫錢,在市場上杯水車薪。

最後總結一下,朝廷每年鑄開元錢,算下來還虧本了。

銅料太貴,特別是因爲缺銅,只能把一些鑄錢爐設在深山的銅礦場上,鑄好的錢運輸出來又是一筆不小成本,導致鑄錢虧本。

這讓朝廷頭痛不已,不鑄錢市場貨幣混亂,影響經濟財政,可越鑄越虧,偏偏鑄出來的錢還被奸商薅羊毛,被百姓收藏,劣幣驅逐良幣。

武懷玉這銀幣居然能有百分之五的利潤?

“這不就是寶泉嗎?”

宰相王珪有些不屑。

寶泉或叫重寶等,說白了就是以一當十,當百錢,本來這銅錢,靠調整銅含量,以及銅錢的重量,來使的銅錢本身的價值,跟它所代表的面值是相當的。

但當有時朝廷財政崩潰,沒了辦法時就會鑄大錢,以一當十,甚至當百,用普通錢兩三倍的銅,鑄出的錢卻要當普通錢十倍百倍,這就是公然搶劫百姓。

王珪認爲武懷玉現在這銀幣也是一種寶泉,也是在搶劫,只是沒那麼明顯。

“王相公,這並不一樣。”

“就算曆朝的銅錢,難道其本身價值就一定是跟一錢相符?”

“這一枚銀錢,雖然含銀量僅八九,還有十一的銅錫,但是鑄幣也還需要技術、人工,甚至是運輸等成本在內的,你看這枚銀錢如此精美,投入市場使用,可以無須稱重,直接按枚使用,不是很方便嗎?”

武懷玉始終覺得,鑄幣得有利潤,這是朝廷所應當擁有的一項正當權益,也叫鑄幣稅。

鑄幣還虧錢,那還玩什麼?

這樣結果就是朝廷沒法鑄錢,市場缺少貨幣,必然影響工商經濟,甚至導致劣幣滿天飛,又或者百姓只能扛着絹布甚至用糧食來以物易物。

現在大唐民間交易,十貫以上,基本上就都是用絹了。

一則十貫銅太重,足六十多斤,再則銅錢緊缺,也很難擁有大量的銅錢,這使的交易很不方便。

王珪指出了懷玉銀錢的一個致命弱點。

“你知道我大唐現在一年銀產量多少?萬餘兩而已,就算都拿來鑄這銀錢,鑄錢之利也不過五百餘兩,折錢不到千貫,值得這般算計嗎?”

“王相這數據有誤,僅嶺南之地,產金之州有二十九,產銀之州有四十八,王相公說我大唐一年產銀才一萬多兩,那都是官治銀礦所產之銀。

據我所知,僅嶺南現在一年民間私人採銀二十餘萬兩,早在漢時,嶺南就多用金銀了,魏晉以來,中原更是對嶺南有錢禁,錢不過嶺南,嶺南人都主要使用金銀以及布穀等交易,尤其是與海商交易,更多以金銀。”

因爲歷朝都比較缺銅錢,所以嶺南這種蠻荒化外之地,朝廷都不允許把銅錢流入,以免流失,嶺南人於是以物易物,也大量開採金銀礦,用金銀做貴重物品的大額交易。

嶺南金銀開採挺厲害的。

一萬兩銀鑄銀幣,能得五百兩利,要是十萬兩就五千,二十萬兩那就一萬兩。如果再加上與海商交易的金銀,又河西走廊絲路上的白銀,還有西南地區的白銀,武懷玉說再翻一倍都沒問題。

那這些白銀一年鑄利能得兩萬兩的利,折算銅錢三萬兩千貫。

大唐一座鑄錢爐一年不過能鑄三千三百貫錢,這相當於十座鑄錢爐鑄出來的錢。

而鑄錢還要本,這可是鑄銀幣的利潤。

李世民算了下,哪怕沒武懷玉說的那麼多,一年就算有一萬兩的利,那也有一萬六千貫啊,這很大一筆了。

“朕準了,”李世民一口應下。

第896章 石榴紅裙第426章 拜相的誘惑第296章 新茶到貨第505章 白袍勝紫衣第828章 一更到三更第413章 長安第1027章 天下豈有四十年之太子乎第21章 抱美而歸第873章 我,李世民,有資格封禪泰山第5章 戰神鄰居第206章 衣錦還鄉第1017章 這是婦人之仁第646章 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要說了第700章 國舅夜訪第489章 洛陽死城第347章 颯露紫第619章 窮追不捨鐵建山第482章 臣,請斬武懷玉第721章 臣服第176章 龍橋陷落第1016章 一場輝煌的勝利第787章 各領一鎮第11章 朱衣黃衫第756章 一條繩上的螞蚱第549章 決戰暴風雪之夜第83章 白袍總管第359章 開宗立派振龍門第125章 聯姻程家第653章 樂善好施第1046章 他好像一條狗第281章 奉旨收禮第449章 金殿加銜拜宰相第967章 你別插手第1071章 夜長夢多第390章 好勇鬥狠小舅子第282章 攻心第778章 一份名單第840章 長安天子廣州牙兵第749章 威壓第509章 幽州十八軍第941章 人傻錢多速來第511章 火槍營第745章 誰允許他們招安的第970章 皇帝終究還是下手了第468章 孫真人第1045章 皇后的兩個請求第1017章 這是婦人之仁第654章 百媼第754章 廣州第436章 空手套白狼第52章 微服私訪第117章 撿漏寶藏第1071章 夜長夢多第450章 捉錢宰相崇佛公第114章 殿上交鋒第233章 四絕第323章 崑崙奴第249章 列門戟 建私廟第168章 咱被盯上了第769章 上一課第999章 武氏牽星術第322章 山鹿第426章 拜相的誘惑第49章 仗內供奉第787章 各領一鎮第159章 碧眼胡姬第921章 烽火家書第745章 誰允許他們招安的第840章 長安天子廣州牙兵第712章 開門諸侯,閉門天子第394章 長安新貴高難攀第344章 秦瓊李靖第669章 給你機會不中用啊第367章 貞觀天子欲分封第75章 隨營阿郎第733章 都不是省油的燈第327章 奔則爲妾第1033章 門當戶對第165章 夜不歸宿第869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第997章 兵中之龍第362章 命運多舛金絲雀第288章 給皇帝賺私房錢第1092章 武相的福利第255章 重聚舊部第1037章 接着奏樂接着舞第840章 長安天子廣州牙兵第59章 天王補心第291章 鳳棲梧桐第1060章 李靖的無奈第236章 老丈人第991章 龍歸大海第571章 不好,中計了第862章 江州舉人第447章 黑金胡椒三百石第205章 鬥米二三錢第965章 咸陽橋密謀第77章 百里赴死第931章 皇長孫第60章 太子特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