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能吏標準

“總里程估算是多少?”

“到南陽?”

“南陽。”

“一百五十里。”

“那就是……三十萬貫?”

“對。”

“這個是參照滄州道路標準?”

“是。”

“汝州人工應該能更便宜?”

“可以往下壓,壓一半以上沒問題。”

郟城縣的“招商引資”座談會相當熱鬧,武漢官商集團討論的時候,有些話說的極爲直白,讓直隸近畿的官僚一時有些難以適應。

基本上就是在算賬,太過明白太過清楚,很難讓那些沒有經歷過武漢風格的官吏融入進去。

整個研討過程,拉投資的一方都很被動。知己知彼者基本沒有,知彼者已經很少了,讓武漢官商集團萬萬沒想到的是,似唐州、許州、豫州等地的官吏,連知己都沒有做到。

豫州刺史道王李元慶的幕僚,連治下人口分佈都沒有一個概念,純粹還是“代天子牧民”的心態在做事。

具體到某些數據,居然還是從華潤號那裡拿來的,簡直滑稽。

這個事情李元慶作爲豫州一把手,不可能不知道,張滄到了豫州之後,因爲帶來了一些變化,李元慶是有意識在改變的。

只是沒曾想兒子走了老媽來,老媽走了老爸來,李元慶根本沒機會去做試點。不過大體上直隸近畿的州縣都是如此,模仿武漢一些規制,但徒有其表,本質沒有任何變化。

“一百五十里,可以修板軌。造價也差不多。”

“不一樣,鄧州、汝州物料不似滄州、兩京,僅僅是採買、儲備物料,靡費就要高一倍以上。修板軌三十萬貫肯定不夠,超支多少還要看工程的實際進度。”

“朝廷應該會支持吧,兵部肯定不會坐視不理,畢竟這裡可是‘三鴉路’。”

所謂“三鴉路”,就是進出中原和南陽盆地的一條顯露,分三段,春秋時就是非常著名的軍事要道。南北朝時,這裡就是“兵出奇謀之所”,北魏之後,就一直稱呼“三鴉路”,也叫“三鵶路”。

雖說都貞觀二十五年了,在南陽這地界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有點假,但調門喊得高,聽到的人就多。

反正也不是喊給金主聽的,兵部的惡狗給他們一點“狗糧”,跳得比誰都歡。

一百五十里路,預算三十萬貫,就算一個銅板的便宜他們都撿不到。至少在這地界刷了存在感,路橋上設幾個卡口,這總歸跟兵部有關,地方府兵也是兵啊,警察衛又沒有推廣全國,這時候不趕趟子插眼,等到警察衛提升位格的時候,再想要阻攔,就絕對來不及。

“向城縣西北山谷可以採石,地勢自西向東逐漸走低,可以借用淯水水力,放排入水的話,運送石料就不成問題。”

“向城民力不濟吧。”

“沒有的事情!”

正在討論,向城來的縣丞一聽這不是埋汰人嘛,我們向城縣好歹也是產糧大戶,怎麼就民力不濟了?

就見綠袍縣丞清了清嗓子,在自己座位上看了看四周,然後道:“向城西北採石之業,古已有之。臨近有一處河市,二十六處村裡,鄉民丁口之數,也是破萬的。只抽丁鑿石,五六百人不成問題。”

嘴上說的是抽丁,實際上向城縣丞也清楚,能坐到這裡來的,誰他孃的是爲了動用朝廷賦予的統治權力來的?不都是爲了錢麼。

如果是向城縣令徵發民夫來開山鑿石,根本不用坐到這裡,因爲這是向城縣令的權力,只要合情合理,鄧州刺史陳君賓不會駁回。

現在開山鑿石這個業務既然能賺錢,又何必動用朝廷權柄?

“修路要分段,向城縣這裡,算是個點。向城縣至南陽,這一段路,暫時會自成一段。兩頭並進的話,向城縣能否承擔本部糧食供應?”

“糧食不成問題!我向城縣自來就是糧秣豐沛,本地馬騾牛驢數量也是不少,又因淯水在此轉而南下,支流甚多,魚蝦也是不少。”

向城縣縣丞這時候說話是有點緊張的,但是很快他就不緊張了,因爲他突然發現,自己只要把這個事情當做打仗,那就迎刃而解了。

修路就好比進軍,向城到南陽這一段,就當是一路大軍,他向城縣就是管着軍糧管着民夫腳力,開山鑿石這個事情,就相當於還管着器械兵器。

要是別人來,還真沒向城縣丞來得穩,因爲原先向城縣就沒有縣丞這個二把手,縣尉是有的。

而向城縣縣丞,原先就是縣尉……

花了好多錢,才轉職成功,攏共當了縣丞連十個月都沒有,陡然在家裡悠哉悠哉享福,也不用整天去巡邏城防安全之類烏七八糟的事情,結果聽說隔壁汝州搞了個大新聞,向城縣令又不敢過去,只好支了他來汝州。

歪打正着,算是趕上了好時候。

一衆武漢官吏以及鉅商,也是有些詫異,萬萬沒想到這個向城縣的縣丞,居然問答的有來有去,全然不像其他州縣的官吏,簡直就是一問三不知,完全被武漢方面牽着走。

“若再加魯陽關南下出關這一段路,向城縣能否供應一應用度?”

“可以,如果確定魯陽關往南的供應也落在向城縣頭上,那就一定可以。諸位有所不知,向城縣西北雖說山谷交疊,可四面最少還能開荒四五十萬畝地。只是向城縣如今田畝已然充沛,鄉野百姓也不比別處,一戶有二三百畝地,已是盡力勞作,再想開墾新田,就有點吃力不討好。”

向城縣丞一番話說出來,倒是讓周圍州縣的同僚連連點頭,能夠對治下土地有所瞭解,已經算得上能吏。

只聽這綠袍縣丞又接着道:“若是這工程供應落在向城縣頭上,本縣就能招募青壯開荒,效仿中國莊園,購入八牛犁、曲轅犁,今年種一季麥,明年就能有收。廣種薄收,照一畝八十斤來算。緊趕慢趕,臨時徵發民夫的話,十萬畝上下應該能做到,到明年,往少了算,也能有八萬石麥子。”

說緊趕慢趕就能搞開十萬畝荒,那絕對是吹牛逼,不過向城縣丞這個牛逼吹得是很有邏輯很有條例的。

畢竟,如果向城縣要提供糧食,鄧州一把手陳君賓不會不給予支持,從南陽臨時徵發開荒民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說是說開荒,實際上很多荒地,在漢末三國時期,本身就是耕地。只是因爲戰爭還有地勢變化,逐漸就成爲了荒地,長滿了雜草樹木,形成了叢林樹林。

實際上,向城縣西北的谷地,在張德非法穿越之前,同樣經歷過動員大量人民羣衆,然後修建水庫。

老張非法穿越之前,南召、南陽本地人所說的“南都湖”,其實就是“鴨河口水庫”,設計目標是灌溉兩百萬畝耕地的水庫,實際灌溉土地面積也有一百二十多萬畝。

至於說調解洪水,保證南陽盆地的生產安全,更不必多說。

向城縣縣丞說只要工程敲定,就能保證糧食供應,這一點是沒有吹牛的,因爲本地的土地潛力,的的確確就有這麼深厚。

把綠袍縣丞吹的牛逼砍一半,照五萬畝地計算,也有四萬石麥子進賬。加上原本就有的土地產出,供應魯陽關到南陽的兩段工程路段,的確不存在什麼壓力。

“劉縣丞誠乃幹臣也。”

“謬讚、謬讚……”

別說周圍同僚驚訝,連武漢這邊的談判代表都很詫異,這樣的能吏,居然是個縣丞?向城縣的縣令,得是多大的福氣,纔有這樣的二把手?

劉縣丞的表現,給武漢這邊的談判代表留下了極好的印象。對武漢有官方背景的商號來說,不怕你黑吃黑,因爲你再黑還能比皇帝黑?就怕遇到蠢貨。

一應建設,都得自己來,本地官僚出來伸手要錢等於就是成年巨嬰,這種狀況,讓投資就變得極爲吃力,極爲勞累。

只要遇上幾個稍微業務能力強的官吏,整個事情做起來就很順暢,效率上可以說是大大提高。

所以稍微一對比,手握華潤飛票的武漢鉅商,都會屬意向城縣,不是因爲向城縣的地理位置如何的好,而是因爲向城縣有劉縣丞這樣的能吏。

一貫開元通寶,大多數時候在貞觀朝的絕大多數地區,能夠發揮五百文的作用,就已經是非常合格。

倘若能夠發揮七八百文的作用,那就是超水平發揮。

正常情況,地方州縣投一貫錢,只能發揮三百文的作用,甚至更低。

而劉縣丞這種官吏,至少在和地方州縣溝通上,這個溝通、公關用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一個人的作用,在這一貫錢裡,最少也有兩三百文的功勞。

“劉縣丞謙虛了。聽說向城縣也產煤?”

“產!產的!”

聽到武漢這邊談判代表的提問,劉縣丞整個人都是激動起來,他雖然已經竭盡全力在剋制這種興奮,但還是情不自禁地瞪大了眼睛,嘴巴都要咧到腦袋後面,心中更是狂呼:祖宗保佑,我劉若英這是時來運轉了啊!

第一章 共識第三十一章 烘爐第三十五章 給道士算命第三十八章 二代少年第九十八章 意思第四章 喝湯第十章 禍害鄉里第四十九章 正經事要緊第四十七章 種什麼第六十九章 修通之後第四十五章 身懷絕技第二十九章 興師問罪第七十三章 過路費第七十九章 狂熱第七十三章 治世以大德第四十三章 很合理的要求第五十九章 凜冬將至第七十八章 實利第二十八章 當年朱雀街第九十八章 三震第七十八章 復出第三十六章 登場第二十四章 無奈第八十四章 出乎意料(豬年初一第二更)第六章 主僕對話第八十二章 衍生需求第八十三章 甜第九章 無奈第二十九章 見一面第四十七章 翁婿會第十八章 投資第八十三章 博大胸懷第三十六章 追求數量第三十二章 如魚得水第九章 不如叔父第八十八章 顧問第四十八章 滿庭芳第五十二章 阿杜的歌最好聽第四十八章 精神分裂第五十五章 盧照鄰(求票)第十一章 過分第六十七章 老幹部(第四更)第二十四章 刷新認知第六章 放飛自我第七十五章 日天的眼神第九十三章 以“義”之名第八十三 聚兵(三更求票)第六十七章 風乍起第八十八章 一事不煩二主第五十九章 凜冬將至第十一章 不合理第十四章 另外一個孩子第六十七章 風乍起第二十八章 一視同仁(第一更)第五十三章 結果論第五十二章 程處弼又來了(一更)第八十八章 再來一罐第七十五章 豺狼當道第八十三章 博大胸懷第三十七章 王法追求第三十五章 始作俑者第一章 氣象萬千第三十四章 史第六十九章 互相安慰第四十章 故人故事第七十七章 快活第二十一章 完工驗收(第二更)第四章 我見猶憐(爭取再搞一章出來)第五十四章 一池水中一池魚第十四章 飛揚第八十三章 老馬識途第七十八章 復出第四十三章 閨樂第三十九章 終始第七十三章 路第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三十六章 比帥勝出張叔叔(一更求票)第八十二章 損招第十七章 府中心情第十一章 天氣太熱第二十四章 無奈第五十二章 出口轉內銷第九章 道生一第九十一章 罷了第二十九章 捷報第八十七章 巡狩遼東第四十章 自發性第三十四章 躁動第五十九章 人的名樹的影第十七章 大局爲重第四十七章 妙不可言第十二章 振作家門第十九章 工程第十章 進一步第六十七章 繼續修路第十七章 辣眼睛第五十八章 公侯萬代第八十章 皇后詫異第四十九章 做官第六十二章 特殊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