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闖關

有人想要把路橋工程這一塊肥肉從工部切割出去,實屬正常,別說薛大鼎還在主持河北道的工作,就算他不主持,離開了河北道,原先的門生故吏,也不願意這塊肥肉落在外人手中。

雖說比不上武漢,但河北道的路橋工程,經費也是相當的驚人。

以高標畜力板軌爲例,天津港碼頭至鮑丘水這一段,兩個長亭的距離,總造價就高達五萬貫。如果按照“漢安線”的標準,以河北道的技術積累,兩個長亭的里程成本,最少也是四十萬貫,而且超支是大概率事件。

整個河北道,圍繞着各條運河、乾渠、大河、港口、碼頭、煤礦……林林總總的畜力板軌總里程,也有三四百里。

前後總投入早就超過了一百萬貫,這何止是一塊肥肉,都夠下一任皇帝把全國各大行宮都翻修一遍還有富餘,說不定還能多修個賣相不錯的墳頭。

那麼河北道又何止是畜力板軌這種類型的新式道路?

幾個大城市、煤鋼基地的生活道路,都是大量使用石材、水泥等等材料,造價同樣不菲,再加上港口碼頭、城市建設本身的開支,以及船塢修建、設施保養等等支出,整個河北道,盯着營造這一塊,就是幾百萬貫的利益。

面對如此之大的利益,就算薛大鼎高風亮節,說老夫不要,老夫要去中央上班。他的徒子徒孫們,也會眼巴巴地希望薛書記能夠去中央繼續照顧他們……

要是薛大鼎不這麼幹,很有可能跟自己的門生故吏成仇家,說不定跟自家的子侄也會成爲仇家。

財帛動人心,更何況這已經不是財帛,這是金山銀海。

在這幾百萬貫的現有利益之上,還有河北道出口、轉口貿易帶來的豐沛利潤。其中既有從東北進行頂點屯墾帶來的毛皮市場收益,還有出口朝鮮道、“扶桑地”的超高利差。

以兵部採買爲例,一支飛鳧箭,在洛陽的價錢和在“扶桑地”的價錢,按照將作監的正統標準,價格相差二十倍。

所以兵部也有就近原則,朝鮮道本身並沒有能力生產飛鳧箭,最近的地方,就是河北道,尤其是遼西,尤其是石城鋼鐵廠。

石城鋼鐵廠本身就有專用碼頭,石城鋼鐵廠的專用碼頭出發,走近海最成熟的路線,兩天就能穩穩當當抵達朝鮮道最南端,也就是鯨海北岸。

然後再用半天時間,就可以抵達“扶桑地”。

兵貴神速,後勤補給同樣如此,那麼即便砍一半價錢,石城鋼鐵廠就算賺不到兵部的錢,但十倍利差,分個兩三成加工費辛苦費,也依舊是暴利。

憑薛大鼎的關係,從兵部那裡搞點訂單,根本不算個事情。再說了,朝鮮道還有牛進達,根本不需要薛大鼎開口。

可以這麼說,曾經作爲邊陲殘破之地的河北道,因爲種種原因,伴隨着滄州、遼西的崛起,其豐厚的回報率,自然而然地增長了一部分官商集團。

別的都不看,只看河北道十年總田畝增長數量,灌溉渠總增長里程,總在籍戶口增長數,就知道河北道正進入一種爆發期。

滄州一地,王中的爲滄州刺史的一個重要籌碼,就是他一個縣增加的小麥、棉花種植面積,超過了二十萬畝。

通常情況下,一個縣增加兩三萬畝,就已經是相當的誇張。

增加二十萬畝地,很多時候都是玄學,水分很大。但王中的治下絕非玄學,朝廷新增的棉賦,就是從王中的治下起始,是試點單位。民部、吏部、內府是組團過來驗收的,並且還有都水監、工部去驗收了王中的治下的灌溉渠分佈。

橫平豎直通河下海,可以說相當的科學,既能發揮農業灌溉的作用,也能承擔一定的抗洪排澇的功效。

甚至王中的那極爲誇張的業績,還導致了滄州的兩個鹽場不得不往東推進,因爲在鹽場附近,王中的還開闢了六千多畝地的鹼蒿子種植區。

滄州本地的麪食,並不依賴進口鹼面。

一個北地雄州的帶動作用,加上大量基建投入,這種龐大的利益糾纏,自然會吸引大量巨頭盯着。

想要染指河北道幾個油水衙門的大佬並不在少數,原幽州都督府都督李客師就是其中之一,只是被薛大鼎頂了回去,使得薛大鼎這一系的人馬,更加抱團。

於是乎,哪怕薛大鼎不情願,也不得不在內部需要外部壓力之下,尋找着盟友。

最好的盟友,當然是張德,可惜武漢的水救不了河北的火。

薛大鼎思來想去,與其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什麼盟友都不如皇帝老子這個盟友來得硬!

當然薛書記是實誠人,河北的“困難”,不能直接跟領導抱怨,這樣不但顯得自己無能,還顯得有點小家子氣。於是乎,別人不敢勾引陰陽人死太監,他薛書記就敢。

爲什麼?

純臣啊。

純臣幹啥都不會被誤解,如果被誤解,一定是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更何況當年薛大鼎還是陪李皇帝一起在鴨綠水看過潮起潮落的,就差一起在平壤宮睡,君臣情誼相當深厚,經得起考驗。

陰陽人死太監們一開始上賊船的時候,其實是拒絕的,不能你薛書記說上賊船就上賊船,這樣顯得很假。陰陽人死太監們表示得先試一試,賊船上了之後感覺很舒服,那麼這條賊船,就可以大家一起上……

雜家上賊船很愉悅,你們上賊船,跟雜家一樣,都很愉悅!

內侍們尋找出路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皇帝老子明顯精力衰退,什麼時候改朝換代也不知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內侍們如果不是新君的心腹,基本都要退居二線。這時候,就算再怎麼忠心耿耿,那也得爲將來全新的“忠心耿耿”作打算。

外放是一個很好的出路,因歐文、歐武兄弟的緣故,“太監”外放雖然沒有成爲常態,卻成爲了指路明燈。

尤其是各大礦區,比如豐州銀礦,就專門設有礦監,早先是內侍充當的監丞。如今卻是豐州銀礦鎮守太監。

太監不值錢,也就是從這裡開始。

相較礦區鎮守太監的“清苦”無聊,重要工程的維護部門,反而是個好去處。不但油水豐沛,活動範圍還大,自由度也高,時不時還能在地方上搞點土特產,對於往來京畿活動關係,是有很大幫助的。

這就是“路橋太監”這個差遣的由來,並非是常例官位,但現在一幫陰陽人死太監,是打算把它催熟成正式職位。

因爲按照帝國的版圖規模,五都內侍就算全部散出去,這油水幾萬人一起分,都是綽綽有餘。

而且內侍們也沒想吃獨食,最早的目的,也不過是爲了“避禍”,有選擇地位將來作打算。

撈油水,真心只是順帶的狀況,只是沒想到這油水豐富到這等變態的地步,這才讓一幫生理變態連帶着成了心理變態,最終成爲精神變態……

雙方乾柴烈火一拍即合,薛大鼎也沒料到事情這麼順利,他本想着自己有兩條路可以走,這要是去工部做老大呢,就再磨一磨;這要是留在河北做老大呢,就稍微壓壓價。

結果萬萬沒想到,李皇帝派出天使,給他開了一個驚人的價碼。

果然,賜“特進”這個事情,薛大鼎沒敢接,至於天使透露出來皇帝老子說要弄個“河北道行臺”給他,更是讓薛書記嚇的心驚肉跳,就差脫了衣服以頭撞牆來明志。

有驚無險地過了關,薛書記送走天使之後,這才鬆了口氣,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他給河北找的這個盟友,果然夠硬。

找盟友這一關通關之火,薛書記表示闖關遊戲就是得有挑戰性。第二關的boss,工部、都水監、將作監會變形還會組合,薛書記想了想,準備刷個成績開個新技能找點新裝備,不然不好打。

恰好聽說武漢有一碗意大利麪很好吃,薛書記就準備買一碗過來,給友軍嚐嚐。

武漢有錢的闊佬揮舞着華潤飛票搞投資,項目小了還不敢,汝州的老鐵爽得飛起,表示咱們站着就把這錢給賺了:你說是吧,爸爸。

各州縣爲了拉投資,往往一地項目,就會涉及到路橋溝渠一應營造,溝通中央各部門是很正常的事情。

這時候,就有人開始吹風,破事兒太多,辦事效率太低,各部門吵吵嚷嚷的,孩子都能打醬油了,路還沒修好呢。

一開始工部、都水監、將作監的人還沒覺得如何,等到老朋友內府的人也在抱怨,這多部門聯合,還是得有人牽頭做主,不然不好搞,要不然就讓弘文閣主持大局?

工部、都水監的人就說了,弘文閣就是個屁,讓他們主持大局,豈不是讓七部其他“友部”跑過來分一杯羹?不幹!

“友部”同僚一聽當時就怒了,你說你說的是人話?大朝會上,就有七部除工部之外的低級官僚開始當着長孫皇后的面狂噴工部渣滓,說他們做工程預算全靠腦補,工程設計全靠腦洞,工程人員全是腦殘,是可忍,孰不可忍,得嚴查!

最先開噴的,都是當年張亮的小老弟,也就是當年張亮還是御史大夫的時候,帶出來的幾個小老弟。

噴人又不犯本錢,再說了,工部這兩年撈的簡直喪心病狂,頗有點甩開民部加油乾的意思,於是乎,就算明知道狂噴是在搞事兒,不少正直的“朝廷忠臣”,此時此刻,也昧着良心不說話。

畢竟,這麼多年了,自己的良心怎麼賣都賣不出好價錢,現在能賣上好價錢了,總不能還跟工部狗“同流合污”吧。

第六十一章 鐵板虎賁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七十四章 賣方市場第三十三章 大佬們都來看他第七十八章 塞北義商第二十三章 智障大師(求推薦票)第五章 皇帝的憤怒第五十三章 你來追我呀(第一更)第五十五章 熱鬧第十九章 數學第四十三章 閨樂第二十四章 探險家第二十一章 跳第六十三章 不止於此第三章 渣男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十七章 府中心情第三十章 將死之言第二十七章 成熟的土壤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二十三章 再起高樓第九十四章 恩·威第八十二章 至西域第九十五章 雄風第九十八章 不能理解第二十七章 給人添堵第六十三章 開拓第九十七章 父母官第二十三章 走私品第六十章 愁啊第六十八章 熱鬧非凡第三十三章 東海共識第十一章 興旺第四十一章 存續發展第八十一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第三十三章 弄潮兒第一章 一個聲音第二十三章 深藏功與名(第一更)第三十四章 大動作第一章 放手第四十三章 進階版本第四十章 巨響第五十五章 禮賢下“士”第十章 物流業第六十八章 倒騰第四十三章 求穩第二十六章 你懂的第三十章 隱疾(第一更)第六十三章 淳樸第四十五章 活靈活現第三十二章 同一件事第二十二章 萬萬沒想到第五章 人事流動第九十八章 巧了第五十六章 拆了第九十六章 隨口一說第五十章 信號第二十章 定下章程第五十二章 出口轉內銷第九十七章 我管他第五十九章 閒雲野鶴第七十八章 糾結的老陰貨第八十五章 大建是大計第九十七章 石碑之威第五十幾章 叫爸爸第六十九章 魔幻韭菜第六十四章 講道理第九十二章 二郎第九十五章 吃肉第十五章 碰瓷第六十七章 “招股”第二十七章 例外第五十二章 要多讀書(第二更)第七章 百年大計第十一章 絕不裝逼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五十一章 有人好奇第六十三章 試探第六章 喲第九十四章 奇葩局面第八十二章 令行第五十五章 久候的機會第七十五章 “滅國”第二十九章 不需要牛頓第八章 接風第六十章 朝會一本道(票呢?)第十二章 大韭菜第六十章 安心糟心第四十章 略作安排第六十一章 天下之大第六十七章 貨幣變化第三十章 人才第十一章 輕重不知第六十七章 貨幣變化第十七章 光第二十七章 好機會第九十九章 微變第六章 河中風雪第四十一章 奔頭第二十四章 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