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勇氣

“快!快把這封信送抵回家,務必親手面呈樑縣令!”

喜不自禁的向城縣縣丞劉若英急急忙忙地找來伴當,“現在就去,找一匹快馬,到魯陽關不要不捨得使錢,這是兩枚銀元,你揣在身上。”

“少尹放心,夜裡之前一定傳達。”

伴當將信件揣到了懷裡,抱拳行禮之後,立刻出去尋了一匹快馬,直奔朱雀門去了。這光景,郟城縣別的沒有,大牲口多不勝數。

這一場“招商引資”座談會,談了幾天下來,每天光黑豆都賣了不知道多少出去,米麪糧油都是大大地消耗,本地商販賺了個盆滿鉢滿。就是臨時做客舍的,竟然幾天時間就攢了往年大半年纔有的現金,簡直是匪夷所思。

郟城縣裡裡外外無比熱鬧,除了極個別本就富貴的人家,大多數郟城縣百姓,恨不得天天開座談會。

“好你個劉雄,當真是藏得深,竟是有這般口才,倒是把武漢人的錢都從口袋裡掏了出來。請客,必須請客!”

剛吩咐了伴當回去報喜,向城縣縣丞劉若英正琢磨接下來要乾點什麼的時候,幾個綠袍官員到了他入駐的客舍拜訪。

在大門口嚷嚷開來,倒是讓劉若英很是詫異。

“哎呀,是幾位年兄,請請請,裡面請……”

“請個甚麼,如實招來,這回向城縣談下來個甚麼大買賣?”

“非是我等銅臭味,若英兄,後年你必爲正堂矣。”

說劉若英後年必爲正堂,意思就是縣丞這個二當家,要變成大當家,絕對的吉利話。聽到朋友誇讚,劉若英樂呵呵地笑道:“我若升遷,樑縣令也必高升啊。”

“會說話!”

“哈哈哈哈……你說你劉雄行伍出身,怎麼就成了治政能吏了呢?”

幾個綠袍小官和劉雄一樣,都是掏錢搞來的官身,每一個花費輕的。而且這些綠袍小官,原本也不都是平民百姓,最少也是流外官,本來就是體制內的。掏錢,不過是在內部補缺的時候,優先運作一下。

這些人,本來就是精英中的幸運兒,絕對的萬里挑一。

“若英兄,快些說說,武漢的闊佬準備在向城縣搞個甚麼?”

“對對對,一邊吃一邊說。”

“行,那就邊吃邊說,這些個業務,劉某也不必藏着不說。”

劉若英也坦蕩,武漢那邊投資了什麼,其實過兩天都會知道。早一點知道和晚一點知道,不過是搶先搞多少好處這點區別。

而且武漢的投資也不是那麼好黑的,尋常行腳商,他劉若英擡手就殺豬,根本不用擔心後遺症。

面對武漢這個“地上魔都”,他還真是沒膽子。

尤其是站在張德跟前,劉雄只感覺自己就是個孫子。他以前從沒見過張德,只是聽說江漢觀察使如何如何。

可每每想來,也就是個文士模樣,不說衣帶飄飄,怎麼地也有點儒雅的氣度。

結果一看,嚯,也不知道誰是軍漢出身。張德比他壯了兩圈都不止,站在跟前,原本身份的差距就已經夠讓他低頭哈腰了,豈料還是這麼個“巨獸”,更是讓劉雄有一種“弱肉強食”的悲涼感。

更讓劉雄畏懼的是,這個張德前不久還遭受了刺殺,結果半點屁事沒有,依然大搖大擺地跟客人會面,全然沒有遇刺之後小心翼翼的姿態。

這種頂級梟雄的氣場,當真是讓劉雄覺得“霸氣絕倫”!

可惜劉雄並不知道張德內心壓根沒想那麼多……

郟城縣的快馬在官道上一路奔馳,到了魯陽關,多掏了點錢,出關也就快了不少,魯陽關鎮將看在一個銀元和老朋友前向城縣縣尉的面子上,還給換了一匹好馬。

晚飯之前,被劉若英叫回來報信的親隨就抵達了向城縣,然後馬不停蹄前往縣衙,通稟之後,親隨見了向城縣縣令,立刻大聲道:“明府,大喜!大喜啊!少尹在郟城縣得了武漢青睞,不日就有考察團前來向城縣!少尹命下走前來傳信,信件在此,明府過目!”

向城縣縣令樑處一愣:“甚麼?若英兄竟然辦下恁大事體?好本事!信呢?快快給老夫過目!”

原本他是怕在郟城縣添堵,得了好處還則罷了,倘若半點甜頭都沒有,就灰溜溜地從郟城縣迴轉,豈不是被人恥笑?

派劉若英前往郟城縣,也是本着有好處少不了縣令,丟了人黑鍋縣丞來背。結果沒曾想不但沒有丟人,反而異軍突起啊。

作爲河東梁氏出身,樑縣令也很清楚,這幾年光靠“勸課農桑”,很難再搞多好的考績出來。

尤其是鄧州在山南道順流直下也能去武漢,荊襄土豪跟武漢新貴明裡暗裡鬥法,也不是一兩年的事情,在樑縣令之前,已經有走了三任縣令,都不是高升,而是平調他處。

甚至有一個連平調都沒撈着,如今還在京中待選。

這山南道只要是貼着荊襄的,就是個坑,時不時就要捲入爭鬥之中。

不過眼下誰都知道江漢觀察使要成爲湖北總督,接班鄒國公張公謹。這荊襄和武漢的鬥法,一定會有一個結果。

而且很有可能是武漢勝出,準備投機武漢賣好武漢的,不知道有多少。

只是這年頭想要賣好武漢,你也得有機會有門路,平日裡別說什麼向城縣縣令,就算你是鄧州刺史陳君賓,跑武漢又能如何?江夏王也就那樣,何況還是南朝遺族?

如今向城縣縣丞劉若英辦事漂亮,不說能撈着多少,至少讓向城縣在武漢那邊亮了個相,將來湖北總督老大人張德要開始整人,怎麼地也不至於把向城縣給整死。

“好!好啊!大大地好啊!”

抖開信紙,快速地掃了一遍,樑縣令大喜過望,“好!若英兄當真是辛苦了!”

信中客套話基本沒有,主要就是把初步談好的內容說了一遍,武漢那邊的投資項目,大體上在初步考察過後,就會着手簽訂合約。

其中最重要的幾個,就是修橋鋪路、疏浚河道、開山採石、開礦採煤、墾荒種麥。

幾個大項目以往都是要動用政府權力,通過徵發民夫來完成,現在多少都是要賺點錢,那動員的民夫數量就大大增加。

而且樑縣令萬萬沒想到,本地居然還有煤礦的?

作爲河東梁氏,這幾年五都燒煤是常態,皇帝各大行宮,雖然木炭還在用,但一般日用,還是用蜂窩煤。

洛陽城北人均燒煤,一年大概在三百斤,城南比城北多一倍,大概在六百斤左右。像武漢一年人均消耗煤炭,只有一百來斤,連京城的四分之一都沒有。但是這個數據一直在增長,不僅僅是武漢,直隸近畿以及其他各大城市都是如此。

僅長安、洛陽兩個都城,光蜂窩煤、煤球、煤餅銷售商,就有四千多家,這四千多家,還都是拿到“營業執照”的。而沒有拿到“營業執照”,自行挖煤、做煤球、曬煤餅的鄉野人家,當真是多如牛毛。

整個直隸近畿,除了大型煤礦之外,基本上每個縣的鄉間,多多少少都有很小的煤礦點。只是以前沒人利用,現在有利可圖,自然就有人去發掘。

“這一次,當真是辛苦若英兄了。他是向城縣的大功臣啊!”

親隨見樑縣令這般稱讚,心中大喜,連忙道:“少尹差下走前來報喜時便說了,若非有靜如公在向城縣鼎力支持,他也無甚勇氣在郟城縣‘舌戰羣儒’,這其中,靜如公之功,不可或缺啊。”

“哈哈哈哈……”

樑縣令大喜過望,劉縣丞的親隨這般說話,就證明功勞還是有他樑某人的。說不定明年州內考績,就是第一,升遷在望啊。

至於他升遷之後,只憑今日劉縣丞的“友誼”,他怎麼地也要在離任之時,舉薦劉縣丞啊。

第二十九章 朕有點乏了(求推薦票)第七十九章 風一樣的男子第十六章 開闢第十七章 馬爾薩斯第四十二章 跑不了第九十一章 顧忌第十四章 吃“韭皇”第三十二章 改變第七十七章 花錢第六十九章 魔幻韭菜第七十六章 非理性第二十二章 得寸必進尺第三十一章 賺頭第二十二章 又丟官(第三更)第十二章 亂第七十六章 質變第三十九章 終始第三十六章 衛公人情第七十六章 爲了民主(一更)第三十八章 威懾第七十四章 身毒第九十一章 衆望所歸第二十章 摩擦人生第八十二章 損招第十六章 餅第七十三章 官聲第六十五章 套套決定地位第四十六章 饕餮第十八章 天賦第三十五章 瘋了第五十幾章 叫爸爸第七十五章 崇道第十章 進一步第四十六章 運數所至第十四章 狗何必爲難狗第三十七章 不懂第四十五章 失望第七十六章 人不可貌相第十七章 謎一樣第二十六章 都在酒裡第五十七章 切入點第六十二章 情何以堪第七十七章 所爲何來第四十七章 種什麼第八十一章 秋戰第五十三章 不罷休第七十六章 爲國獻身第二章 震盪第九十五章 已非當年少女第六十四章 差距第六十二章 業務多第二十一章 簡單粗暴第二十一章 食爲天第三十六章 利益交換第二十六章 君子六藝第二十二章 逼迫第四十七章 形式相同第七十六章 質變第二十一章 總制第二十八章 歸去第二十三章 關注點不同第二十八章 無語第四十八章 加速時代第九章 一點點區別第七十八章 取名第十八章 求援第二十一章 食爲天第四章 所圖第二十一章 完工驗收(第二更)第九章 鬥智鬥勇第六章 生無可戀第四十一章 天后宮第九十七章 粗鄙老漢第四十一章 政策空子第六十七章 老謀深算第四十四章 義務教育第八十四章 撒謊第六十章 同樣水深第四十六章 嚐鮮第五章 地上魔都第八十四章 不會這麼做第九十九章 老鐵幫個忙第九十四章 機不可失第二十章 問程老三借錢第三章 拜第五章 很像(求票)第二十六章 變化第三十章 進學(求推薦票)第三十七章 五步殺一人第四十七章 日子第三十章 忍不住第八十八章 性質第三章 時過境遷第六十七章 風乍起第四章 流言第四十六章 沔州行第四章 忠心耿耿老太監第三十一章 賺頭第二十二章 道理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