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大軍逼近

丙辰年八月下旬,太平天國天京事變爆發整整十五天後,在蘇褔省的太平天國西王蕭朝貴發出檄文,號召太平天國上下起兵勤王,誅除已經墮落爲妖的北王韋昌輝,並打出爲東王楊秀清昭雪沉冤的旗號來。

檄文一出,原本惶惶不安的各處東殿兵馬盡皆安心,靠近蘇褔省的東殿各部紛紛向西殿投誠,一時間投奔西殿的兵馬如雨駢集。鎮江、湖州等地都收攏了不少東殿兵馬,根據各地上報的情況,東殿兵馬約有五萬餘人投奔過來。但這些兵馬大多都是兵械不齊、缺衣少糧,而且他們中很多人還在使用冷兵器,因此西殿將這部分兵馬暫時安置,準備隨後進行整訓。

隨後從天京出逃的石達開也自安慶發兵響應西王檄文,翼殿兵馬打起報仇雪恨四字大旗,自安慶集結後,共五萬大軍直接水陸並進開往蕪湖大營。由於清軍湘勇曾國藩部重佔長沙,石達開不得不留下大部分兵馬鎮守嶽州、武昌等地,同時襄樊前線也因爲此次抽兵而變攻勢爲守勢,五萬兵馬已經是石達開能夠調集的極限,當中還有一部分歸附翼殿的東殿兵馬,假若在抽多了,便會影響整條西部戰線。

江西的東殿國宗楊輔清也接到了檄文,但一開始楊輔清處於觀望態度,主要還是因爲之前東殿和西殿曾今有過的不愉快之事讓他畏首畏尾。但當他得知石達開也響應檄文起兵之後,楊輔清便不再猶豫,同樣的起兵響應西王檄文,抽調兵馬十萬往天京而來。

在江西東殿楊輔清部約有五十萬人馬,雖然當中很多都是新兵。但光聽人數也着實嚇人。楊輔清在江西要防備西面的清軍江忠源部和南面廣東的清軍之外,還要防備東面福建和北面蘇褔省的西殿兵馬,因此,楊輔清抽出十萬兵馬也是極限之數。

楊輔清部這十萬兵馬除去三萬餘人是精銳的百戰之兵外,其餘都是在江西新徵之兵。戰鬥力低下,而且很多兵卒連兵械也是不齊全,所以楊輔清部人馬除了人多聲勢浩大之外,似乎還不及翼殿那五萬兵馬。

而西王在得到兩家響應檄文的消息後,於第二天便在蘇州誓師出征。在誓師大會上,西殿兵馬照舊做了禮拜和敬告天父等儀式。最後西王卻發表了一番耐人尋味的講話。在西王誓師大會的講話中,西王多次提到這次天京危機乃是天父給予大家的考驗,讓大家繼續匡扶真命之主,共創天國家邦。

西王的講話自然很多,但提煉出來之後就是這兩個意思,有心人卻是心知肚明。西王第一個意思就是從教義信仰上來說,這次天京王殺王事件是天父的一次考驗,意圖便是讓天國軍民的信仰不要在一夜之間崩塌。雖然說西殿蘇褔省大多數軍民因爲洪韻兒儒家基督教的洗腦,很多人已經明白天父上帝到底是什麼,這次王殺王帶來的信仰危機在蘇褔省的影響並不大,但說到底天國發生內訌,一些無知愚民還是會產生動搖。因此西王先給大家打打預防針。

歷來國人有個很不好的習慣,當求神拜佛卻願望不能達成之時,國人往往便會放棄這種神佛轉而去拜別的神佛。但基督教卻提出的是原罪說,也就是說人生於世是來贖罪的,人生在世所受的種種磨難只是上帝給予的磨練。雖說王殺王事件對蘇褔省影響很小,但對天國天王治下的軍民百姓影響很大,蕭雲貴和洪韻兒商議過後決定先把王殺王是天父上帝對天國的考驗這個論調給定下來,希望能把這個事件對天國信仰的影響降到最低。

明眼人不難看出西王這個做法已經在未雨綢繆,爲將來順利接收天國其他領土和人口開始做準備,畢竟人心要是散了就很難聚攏。

其次便是繼續匡扶真命之主。共建天國家邦這段話,西王並沒有說真命之主是誰,更沒有提起天王是真命之主,不禁讓人浮想聯翩起來。

誓師之後,西王帶同西王娘洪宣嬌、左宗棠等一干西殿臣將率領留守蘇州的第四軍第三師開往鎮江。與那裡的第四軍其他幾個師的兵馬匯合。

十天之後,翼王石達開兵馬進抵蕪湖,燕王秦日剛只有萬餘兵馬駐守,秦日剛畏懼石達開,不敢與之交鋒,隨即退往天京,翼殿兵不血刃重佔蕪湖大營。

同日,楊輔清部兵馬達到寧國府,和蕪湖的翼王兵馬遙相呼應。而廣德的西殿第三軍也完成集結,和鎮江的西王所部第四軍一道準備開始往天京推進。

自此西殿六萬大軍、翼殿五萬兵馬和楊輔清十萬軍兵各部共計二十餘萬大軍從西南東三個方向壓向天京,天京外圍北殿兵馬倉惶後撤,韋昌輝從安徽調集了三萬兵馬到天京後,便分散到天京外圍鎮守各處要隘,但沒想到這些兵馬纔看到勤王大軍的旗號便齊齊後撤了。

就當勤王大軍步步逼近的時候,韋昌輝卻在天京上演起了最後的瘋狂。

自那天商議之後,經過三天的充分準備,韋昌輝用強行的手段,把在京的文武百官“請到”北王府。北府女官一點名,獨獨缺少胡以晃。

韋昌輝冷笑一聲問道:“豫王何故不至?”有人稟奏道:“豫王久病在牀,向殿下告假。”韋昌輝冷笑道:“怕是心病吧!若不能下牀,就給我擡來!”

約一炷香功夫之後,胡以晃終於被“請”來了。不過,不是用牀擡來的,而是騎馬來的。胡以晃昂首挺胸,走上北府大殿,韋昌輝見胡以晃面如滿月,皮膚紅潤,笑着說道:“豫王面無疾色,何故稱病不出?”胡以晃從容答道:“病分百種,表裡不一。單看外貌,是看不出所以然的。”韋昌輝心雖不滿,但爲了收買人心,還是忍耐下來。急忙欠身讓座。

胡以晃閃目觀看,但見大殿內外,站着二百牌刀手。他們弓上弦,刀出鞘,如臨大敵。韋昌輝身後。站着二十名彪形大漢,一個個緊握劍柄,怒目橫眉,嚴密地監視着百官的一舉一動。胡以晃頓時猜透了韋昌輝的用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再看文武百官,一個個戰戰兢兢。面無人色,忐忑不安地站在大殿兩側。

稍停片刻,韋昌輝裝腔作勢地說道:“今天把諸位兄弟請來,有件事說明。昨天,天父給我託了一夢,他說指派我執掌天國權柄。輔佐天王成就大業。我跪在地上叩頭固辭,天父堅持不允。他說,這是天意,任何人不得違背。天兄也指示說,天意是不能更改的。並且,叫我向爾等轉達天父的聖諭。你們都聽清楚了嗎?”

被天王洪秀全承認的天父代言人楊秀清已死,天兄代言人蕭朝貴可是好端端的在蘇褔省。他們會替韋昌輝說話麼?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清楚了。誰都明白,韋昌輝在瞪眼騙人。然而,卻沒有一個人敢於揭穿真相。大殿裡死一般地寂靜,除韋昌輝的幹叫聲外,毫無反應。

北殿尚書張春厚,怕他的主子無法下臺,接茬說道:“衆位大人,聽清了吧?六千歲說了,這是天父的聖旨。無法改變。就請列位簽署名字吧,好請六千歲早日得掌天國大權,代天王管治四方。哪位先簽,嗯?”這時,早有人準備下了文房四寶。並且。還把一幅黃綾子,鋪到另外一張桌案上。

大殿裡仍然是一片寂靜。韋昌輝的臉色由白變青,由青變紫,額角上的青筋越鼓越高。二眸子中閃着惡光,掃射着每一張面孔。突然,他停在蒙得恩臉上,皮笑肉不笑地說:“蒙大人,您先領個頭吧!”張春厚見了,忙把毛筆遞去。

蒙得恩站到人羣中間,雙手交叉在胸前,冷冷地說道:“我不籤!”“啪!”韋昌輝把桌子一拍:“你敢違抗天父的聖旨?”“天父的話我沒聽見。我只聽到了狂人的囈語。”“你說誰是狂人?”“你!就是你韋昌輝!”蒙得恩突然提高嗓音,手指韋昌輝,說道,“國家將興,必出良將;國家將亡,必出妖孽。我們好端端的太平天國,壞就壞到你們手中。你出身書辦,欺壓鄉里,早就有罪於民。我天王體天父好生之德,不咎既往,將你收下。論戰功,你比不上東、西、南、翼四王;論品德,你比不了滿營衆將。然而,在天王的重用下,你才登上北王六千歲的顯位,凡有一點兒血肉的人,能不銘刻肺腑以報恩德乎?偏偏遇上了你這個人中的敗類。你乘人之危,興風作浪,假傳聖旨,殘害無辜,幹下了數不清的壞事。今日,又明目張膽謀位篡權,還妄想把我們拖進火坑。哼,用心何其毒也!你記住,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你之所爲,定會留下罵名千載,遺臭萬年!”

“放肆!”韋昌輝氣得面色鐵青,咬牙切齒地說道:“我先要你的命!看咱倆誰死無葬身之地!”蒙得恩說:“大丈夫生而何歡,死又何懼。只要死得清白,我就會含笑九泉!”

“殺了他!”韋昌輝吼叫道:“開膛破腹,挖了他的心!”牌刀手往上一闖,就要動手,蒙得恩喝道:“我自己會走!”說罷,衝着百官一抱拳:“各位,我先行一步了!”然後一甩袖子,大踏步朝殿外走去。

大殿裡又寂靜了,靜得叫人可怕。時間不長,牌刀手進來稟報,已將蒙得恩開膛摘心。韋昌輝不放心,叫心腹謀上劉乃新去驗看,並命人將蒙得恩的屍體喂狗。

一場慘殺過去之後,韋昌輝好像得到了一點安慰。他面向胡以晃問道:“殿下,請你帶頭簽署個名字吧!”胡以晃十分從容地說:“請問六千歲,簽字何用?”韋昌輝見胡以晃態度平和,心裡閃出一線希望,說道:“這有三重意義。一是向天父表示忠心,二是讓臣民一體皆知,三是表明百官意見一致,好跟隨我一道盡忠辦事。”

“我看歸根結底,只有一點,那就是一致擁護你掌握天京內外!”“對,對,也可以這樣解釋。”韋昌輝尷尬地點了點頭。突然,胡以晃縱聲大笑,越笑越響,越笑越狂。韋昌輝忙問道:“你,你這是什麼意思?”胡以晃一字一板地說道:“我笑你天真、愚昧、無知!”

“你——”不等韋昌輝說話,胡以晃搶着說:“可嘆你讀書多年,卻不知禮義,不曉好歹,不通人情,不懂香臭。就知道爭權奪勢,貪得無厭,爾之所做所爲,可稱得起空前絕後!難爲你想得這樣巧妙,讓我們陪着你一同篡權。哼,真是滑天下之大稽。你沒想一想,我胡以晃能順從你嗎?你可以殺人,可以開膛摘心,可你卻無法讓我屈服。”

韋昌輝聽罷,邁步來到胡以晃面前,冷笑道:“這麼說,你也活膩味了?”胡以晃道:“請便!”“你到底署不署名?”“方纔說了,何必再問!”“我再給你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是對我的最大恥辱。”韋昌輝道:“你真不識擡舉!”“受你的擡舉,我家祖宗三代都感到臉上無光!”“放肆!”韋昌輝一伸手,拽出寶劍:“你真不怕死嗎?”胡以晃把衣服扯開:“怕死不是好漢!”“呀!”韋昌輝吼叫一聲,寶劍刺穿了胡以晃的胸膛。胡以晃的身軀猛烈地搖晃了一下,二目圓翻,鬚眉皆奓,一口鮮血噴到韋昌輝臉上。爾後,壯烈死去。韋昌輝忙將血跡揩淨,命人把屍體擡走。

通過這兩次的嘗試,韋昌輝也氣餒了。他命人把百官囚禁在北府花廳裡,一個也沒有放掉。接着,高聲喊叫道:“拿酒來!”一名參護端來一壺“金陵大麴”,四碟小菜。韋昌輝“咕嘟咕嘟”把酒喝乾,又大吼道:“傳我的誡諭,全體軍兵集合,隨我攻打天王府!”

第526章 韜光養晦第31章 苦肉之計第36章 渡口浮橋第256章 錢多人傻第493章 能屈能伸第374章 偶然接觸第543章 決死而戰第381章 僵持不下第346章 心煩意亂第397章 兵移湖州第455章 如何選擇第511章 皆大歡喜第414章 屏風論政第257章 乾柴烈火第476章 太后恩典第549章 全軍覆沒第659章 機會來了第511章 皆大歡喜第65章 遭遇之戰第736章 細細紅線第121章 破而後立第307章 人不忍欺第432章 北殿之謀第734章 決戰開始第501章 應有此報第497章 橫掃廣東第702章 一家所累第373章 攻陷廟街第618章 鍾粹宮中第707章 秋後算賬第129章 喚醒民魂第599章 聯軍困境第90章 還軍灞上第189章 上海老城第606章 近在咫尺第361章 綺春澄心第387章 千秋勸語第572章 雪帥之約第182章 連夜出隊第521章 穩定戰線第235章 清軍潰敗第468章 冤也不冤第750章 東方之興第344章 漁人之利第391章 與民易田第121章 破而後立第740章 是戰是和第735章 炮火覆蓋第212章 請君入甕第1章 雞足山間第472章 反戰萌芽第600章 京城戒嚴第506章 施針試探第171章 聊表心意第168章 大明國夢第9章 醴陵道中第633章 天津巷戰第125章 靜觀其變第598章 投降協議第292章 天曆元旦第730章 也都擁有第112章 上了賊船第246章 興王十二第264章 調查研究第687章 蟻多咬象第391章 與民易田第308章 大捷之後第278章 天父臨凡第685章 竹山惡戰第74章 鮮廉寡恥第636章 蓄謀已久第251章 招商總局第299章 郡縣之制第573章 意義不同第83章 村坊團練第142章 御前侍衛第493章 能屈能伸第22章 去投長毛第272章 各自肚腸第519章 分兵西進第278章 天父臨凡第623章 向東向西第468章 冤也不冤第151章 殺與不殺第59章 反客爲主第100章 推心置腹第266章 東西聯手第338章 清軍部署第326章 工業力量第484章 商業金融第710章 王者智者第346章 心煩意亂第718章 秉國協定第590章 隨風搖擺第21章 升斗小民第206章 當機立斷第561章 適合人選第435章 繼續殺人第307章 新政諸事第46章 熟得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