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強弱

“天變不足論?”司馬光默默的想到。

“其實介甫先生真的是學究天人,他的話雖然有些偏頗,但確實是非常有道理!不過世事無常,有時候有道理卻並不是真的適合現在的形勢,韓國公的‘天主人君’儘管有些飄渺無跡可尋,但在這個時候卻是最佳的方案。事實上先生可能還不知道,監天監的官員通過望遠鏡測星空,已經證明了月亮不過是環繞我們大地旋轉的一個大球體罷了,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還推斷我們是圍繞着太陽旋轉,弄不好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大地也是和月亮一般是一個球體1先生,王甫的‘天變不足論’也許是正確的,我們所做的事情與各地發生的災害並沒有什麼自然關聯,朝廷中的一些人對王介甫的指責可以說也是毫無根據的,因爲他們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神靈的存在……”

“這和報紙有什麼關係呢?”

“先生博古通今,精心治史,自然明白皇權大小對於一個王朝來說意味着什麼。不寧唯是弼和王安之間的矛盾便是在於皇權限制之爭——富弼想借‘天命’來限制皇權,準確的說是限制皇帝對根權力的濫用,這種想法是極爲正確的1而王安石爲了推行變法的需要,在這個時候卻是希望皇權的力量達到最大的限度,以便使皇帝能夠在支持他推行變法,避免反對意見對變法的阻礙,這樣做倒是可以理解的,當年商鞅變法不也是在皇權的強力支持下才成功的,王介甫自比商鞅,精研《老子》權謀之道,自然想到的便是這一道路。”王靜輝還是沒有正面的回答司馬光地問題,繼續按自己的節奏來“催化”司馬光。

“這麼說改之認爲限制皇權是正確的了?”司馬光也不執著於報紙的問題,乾脆放下來,用一種對待學術問題的心態來和王靜輝說話。

“準確的說是限制皇權的濫用且味的限制持權並非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在現在的大宋正處於中興關鍵階段的時候。唐宗若是權力受到限制,未必能夠達成大唐盛世的景象,而漢武功地權力若是得到限制,在其五十年的統治時期內也就不會的有四十多年的時間在戰爭!皇權是應該得到限制和控制,不過即便是韓國公在這個問題上也是非常無奈的——‘天命’的借品與現實的狀況相比,未免有些太過脆弱了些!不過王安石的爲皇權鬆綁,在現在看來是符合其政治目地的。但這種狀況就連王安石自己也不願意看到。待到他心目中的變法達到預期效果後,他地頭等大事便是想着如何限制皇權了!”王靜輝冷冷的笑道。

就史實來說,王靜輝所知道的封建時代皇權與相權地變化大一致可分爲同向消長與逆向消長兩種形態。此強延緩弱即逆向消長不僅並非唯一形態,並且不是封建政治體制的正常轉形態,而是其變態。

逆向消長又分兩種狀態。一種是皇權加強、相權消弱。如漢武帝后期。當時,臣相府客館丘虛而是已“,臣相空有其名。無能有所匡言。其原因在於雄才大略地漢武帝信任由其親屬和樣信組成的名叫尚書地內朝,並用內朝分割以宰相爲首的外朝的權力。這不應視爲常態,除了與君相一體的原則不符而外。還有三個緣故:第一,漢武帝未年。決策失誤明顯增多;第二,漢武帝死後。隨着皇帝個人對國家政權控制能力的降低,皇權旁落於外戚之手;第三,更重要的是這只不地過是中央最高行政權力轉換的過渡階段,尚書檯到東漢初年便正式成爲中央最高行政機關。另一種狀況是相權加強,皇權消弱,如東漢未年,這顯然屬變態。一是由於當時相權已由”佐天子“蛻普通爲”挾天子“臣相曹操大權在握,漢獻帝傀儡而已;二是因爲扣爲到瑛操的兒子曹丕時,便取漢獻帝而代之。可見,相權強皇權弱往往只不過是改朝換代而前奏。

同不水脹亦分爲兩種狀態,一種是皇權與相權都弱,如唐朝未年,宋人儘管的“唐未帝五,致鑫闕失”之說,可是當時藩鎮割據,“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皇術固然弱,相權也不可能強。這中然與君相一體的原則基本相符,但它無非是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序幕,不能看作封建政治體制的正常動轉狀態,自不待言。不過宋代卻開了一代先河——皇權和相權都是十分強的,皇術和相權在終宋一代很難說有誰蓋過了誰,但是也有例外的地方,那便是王靜輝所處的時代,歷史上皇帝趙頊爲了推進變法,在熙寧初年的進候動手了龐大的皇權爲王安石開路,咬地統治高層來了一次五換血。

司馬光不知道王靜輝對漢武帝的評價完全是脫胎於他的《資治通鑑》的觀點,心中非常贊同,因爲很少有我在漢武帝巨大的光球下面所隱藏的危機——漢武帝幾乎就是秦始皇的翻版,將秦始皇所幹過的壞事又重新干了一遍,不同的是漢武帝在其統治後期也看到他施班不當所引發的社會危機,不僅自己做了深刻的反思會懺悔,更是在朝中選拔了得力的官員,爲自己的子孫找好了幫手,所以才讓漢朝又延續了下去——司馬光知道王靜輝對漢武帝的歷史功績有着獨特不同於尋常人的見鮮,這種態度甚至間接的影響到了皇帝趙頊,現在的皇帝已經不再以漢武帝爲榜樣了!正是這種見解卻深合司馬光的心意,也由此讓司馬光對王靜輝有了一咱莫名其妙的好感。

司馬光聽後點點頭,他能夠理解王靜輝話中的意思,自古以來皇權強弱之間的轉換明顯的應對了一個王朝盛衰的變換,皇權強弱與王朝盛衰有着直接地關聯,但這中間的關係又有着其極爲複雜的關係,並非是絕對遵循一個規則而動行的。即便是他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也只是有個模糊的認識。而王靜輝能夠對此做出如此判斷已經實屬難得,這與駙馬的年齡和閱歷有着極爲不相稱的對比,不禁讓司馬光對駙馬的評價有高了幾分。

“以改之之見,韓國公的做法莫非是最好的辦法?”

王靜輝搖搖頭對司馬光苦笑地說道:“先生這麼說難道也認爲魏國公地‘天主人君’是最好的方法嗎?先生心中自然是對此法也心存疑慮吧!”

司馬光聽後也是微笑了一下說道:“的確如此,不過某也拿不出比韓國公更好的辦法!”

“這也未必!在下前來和先生商議朝廷出版報紙的事宜也許便是一條比較好的通路,只是這麼幫前途也是不明罷了,但絕對要好過韓國公地辦法!”

“哦?!願聞其詳!”

“先生難道忘記本在朝趙普趙相公了麼?”王靜輝微微一笑的反問道。

司馬光聽後頓時明朗——一次,宋太祖問趙普,“天下何物最大?”趙普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回答道:“道理最大。”不過隨即司馬光又搖搖頭,對於不是皇上最大而是道理最大這個說法。宋太祖“屢稱善”。不過道理畢竟不是一種權力。何況它具有不確定性,約束力又不強,司馬光對與這樣的說法雖然是內心上贊同,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書呆子,常年沉浮於宦海當然清楚“道理”究竟有多大。

其實王靜輝也不相信“道理最大”。在他看來按照宋朝地政治傳統,有兩樣東西能夠跟皇權一角知短,一個是富弼在熙寧初年的時候提出:“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爲者,去亂亡無幾矣。”因此。士人夫常常以已意爲天意,並以此約束皇帝。然而就連富弼明知“災異皆天數。非我事得失所致者”,上天虛無縹緲。並不存在;另外一個便是趙普的“道理最大”了。

但是與其說讓王靜輝相們“道理最大”,他寧可選擇富弼地“天主人君”。不過是因爲王靜輝在後世長大、生活,對於以報紙和其他傳媒手段維持的典論監督力量比較信服,所以這才選擇了趙普地“道理最大”。不過趙普的觀點只是適用於一小部他朝廷官員,這個時候地“道理最大”未必是最大的,面對強悍的皇權,趙普們也是束手無策,但是通過相對比較發達的傳媒手段,讓趙普的圈子放大再放大,將朝堂上少數幾個趙普擴張成千千萬萬個趙普,那個時候的“道理”說不定就能夠和皇權相抗衡,這其中的關鍵便在於報紙!

“報紙可以讓全天下的人都可以變成趙普!”王靜輝翻開了自己的底牌,來給司馬光打氣:“先生或許是認爲在下有些幼稚,不過皇權的限制絕對不可以信賴於‘天命’,古往今來‘天命’有多少次被心壞叵測者所用,又造成了什麼樣的危害,想必先生對此明白的很!”

“這雖然也前途未卜,不過卻也總好過‘亂命’!”司馬光苦笑的說道。

“先生也不用對此太過悲觀,其實我朝政治體制和前代歷朝歷代圴有不同,爲了防止皇權濫用,我朝在觀念和制度上都有着很嚴格的限制,不過是一般人很難得出來便是了,其實若是加以動手,促使皇權不被當過的濫用公平是非常稱執妥的!”

“觀念和制度?”司馬光反問道。

“不錯,在觀念上其實除去趙普和富弼的兩種論調以外,還有許多觀念都是爲限制濫用皇權而設的,‘王者無私’、‘人君有過’、‘君道無爲’等等這些都是限制皇權濫用的良好觀念,還有現在的一引起曲章制度也是有着類似的作用,這些制訂和策觀念或許會忽略它們的存在,但事實上加以徹確實能夠成爲萬世之法!”王靜輝淡淡的說道。

司馬光在心中快速的盤算着,王靜輝所說的這些確實是他所未有想過的,準確有說是他所從來沒有注意到過地,先不說那些觀念,就是朝廷的典章制度,他也從來沒有深究過其中的內容。王靜輝能夠從這些細微之處中看得這麼深遠透徹,這確實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蔡戡講:“惟人君者,要當以天下爲公。”一旦皇帝偏袒皇親國戚,外朝官員往往上奏叫喊:“天下之法,當與天下共之,有司守之以死。雖天子不得而私也,而後天下之大公立。”如果皇帝一意孤行,士大夫澡常疏指責:“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羣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這便是“王者無私”,對於這類言論,皇帝在原則上一般表示贊同。

範祖禹說:“人主不患有過,患不能改過也”,劉講:“大凡人主,不能無過。”這正是以“人君有過”觀念爲基礎。當時人強調“宰相以正君爲職”,士大夫以面折廷爭爲職“。皇帝在頭腦清醒的時候,也並不自以爲正確。宋太祖爲”偶有誤失。史必書之“而發悉,宋太宗告誡宰相:”朕若不過,卿而從“psu真宗要求宰相充分發揮作用,力爭做到決策”無失“psu仁宗擔心自己,所慮未中於理。而有司奉行,則其害已加於人。”至於素有南宋英主之稱的宋考宗。更是不時反省自己,他多次嘆息:“功業不如唐太宗。富庶不如漢方景。”在王靜輝看來仁宗皇帝的這種嘆息前半句是毫無疑問的正確,但後半句,仁宗皇帝在休養生息和發展經濟上所做的可比文、景兩個皇帝要好多了。

宋太宗不止一次地說:“無爲之道,朕當力行之。”這便是宋朝的“君道無爲”,當然,宋真宗自稱:“朕未嘗專斷。”他無全贊成這樣的主張:“陛下除禮征伐大事之外,其餘細務,責成左右。”宋仁宗表示,形成了分權朕出“而要”付之公議“。於是,在君主專制前提下,形成了分權格局:”上自人主,以下至於百執事,各有職業,不可相侵。“皇帝越傳俎代皰,十大夫往往反對:”今百司各得守其職,而下奈何侵之乎?“如果妨礙宰相履行職責,反響更加強烈:”天子而侵宰相之權,則公道憶矣。“

司馬光明白,這些觀念未必能夠起到很好地作用,不過宋代地皇帝在這些觀念的約束下,大多比較尊重外朝官員尤其是宰相的權力。如宋真對王旦“所言無不聽”,“事無大小,非公所言不決。”其實像五旦這樣權力較大的宰相不勝其舉,不過五旦本來有機會成爲宋朝一代名相,但在宋真宗“天書事件”當中扮演了一個非常不光彩的角色,所以較之他地同行在人格操守上要差了許多,是個毀參半的人物。

司馬光嘆了口氣說道:“改之這次你需要某做什麼?儘管疲乏來!”他說完這句話,就心神疲憊的靠在椅子上,和駙馬進行這樣地談話,所耗費的業肋條實在是太大了,並且這個話題在嚴格意義上來說還是屬於禁範順疇內的,不過即便是皇帝知道有如何?宋朝政治環境要寬鬆地多,這根本就構不成什麼罪名。

“朝廷發行報紙是肯定的,但我希望相公能夠明白,僅僅靠這麼一兩份報紙是很難地,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了報紙,這就是在下希望先生來力薦聖上能夠目放開對報紙地管制,並且能夠鼓勵民間也來創建報紙。,當然,朝廷放開報紙並不是放任不管,對朝廷的一些軍機大事還是要採取必要的保密規則的。”王靜輝說道。

司馬光點點頭說道:“其實報紙之作用,某這幾年也看在眼中,雖然在一些地方報紙的處理方式並不妥當,但平心而論,這確實如改之當初所言——天下平添千面御史,一般不肖官員孔明誠惶,深受天下士人所稱讚!至於改之所說之事,某自當會權衡,盡之儘可放心!”

王靜輝聽後點點頭,這也是他所能夠期待的最好效果,若是按照原有的歷史軌跡,王安石變法一家獨大的話,相信司馬光是絕對不會的所阻擋的,但現在變法派和保守派的內部矛盾一直爲他所壓制、分化、化解,保守派和變法在朝中的力量對比上雖然也是弱勢一方,但遠遠沒有達到歷史上那種嚴峻的態勢,司馬光不肯做最好的表態也是情理之中。

不過王靜輝現在還是願意同保守派進行合作,而不是把報紙這件廳局利器交給變法派——變法派在歷史的作爲他可是非常清楚,底下的官員爲了往上走,可沒有少拍王安石新法的民匹,鄧綰等人便是憑此發跡的,王靜輝自然是不願意譜法派變得更加強大——變法派的強大便標誌着帝國內政官員體系出現了極大的隱患。

第377章 刺殺第255章 發現第76章 裝備第303章 縱橫第181章 擴張的心臟第111章 巧合第148章 風起第316章 生死邊緣第95章 徵兆第336章 鐵與血第180章 默契第389章 貿易第51章 難眠第48章 治療(上)第81章 賜婚第9章 揚名第129章 銷路第334章 李代桃僵第216章 亮旗第115章 苦惱第188章 實力第155章 天文數字第196章 寸草不生第303章 縱橫第253章 三策之辯第72章 妙用第347章 賀壽第350章 釋疑第407章 補給第81章 賜婚第39章 盤算濮議第347章 賀壽第127章 利誘第223章 收帳第143章 言弊第6章 贈杯第424章 留學生第248章 迴歸第349章 道義第19章 蜂窩煤第342章 殺伐西夏(六)第10章 孤寂第236章 人情第318章 藉口第320章 強弱第88章 天價第83章 思慮第139章 關節第127章 利誘第294章 平安歸來第422章 根本第287章 九味居條款第13章 理由第272章 威懾第194章 冰封第103章 準備第351章 佈局第152章 歸來第233章 校場閱兵第87章 戰報第122章 曹太后第77章 兩難第26章 漣漪第406章 錦州第300章 反對第182章 殺心第125章 煩心第178章 第一槍第313章 亂局第51章 難眠第361章 新變法派第20章 言論之防第373章 各安其命第305章 新式武器第77章 兩難第4章 鑑寶第357章 迷霧第183章 情報第291章 蛻變第31章 安排第169章 頂缸第38章 收徒第208章 迫降第236章 人情第115章 苦惱第101章 來信第409章 草原第378章 風起雲涌第369章 奴隸第377章 刺殺第393章 扯動第433章 出擊第408章 逆襲第388章 風雨欲來第225章 舌戰第355章 馬氏兄弟第53章 爭取第402章 劍拔弩張第202章 攻守第250章 堅持